王重陽是有官方支持背景的

丘處機看着就不像是講理來的,而且他不出場則已,一出場就有災禍,所以忍不住要盤根究底,看看他到底是來幹嘛的?

先看他的師父王重陽,王重陽出家前叫王嚞,先是武舉人,後來辭官,然後夢見呂洞賓,開始修道。逐漸創立了全真教。

夢見呂洞賓云云,也無從考究,不接觸道教文化的當它是鬼話,接觸道教文化的當他心誠。

不過中國的歷史記載是看着不着邊,只記錄了王嚞是武舉人,後來辭官,那麼爲什麼辭官呢?

按照現在的推測,不是他不適應官場,就是官場無法滿足他詩與遠方的夢想。

不過這都不是主要原因,因爲道教在當今和在宋朝,是完全兩碼事。

假如是現在,看到這段歷史,會覺得王嚞是見不慣世道黑暗,所以一心悟道去了,他是避世。

但在宋朝,道教很當紅的,宋徽宗就號稱道君皇帝,還寵愛一批道士,胡鬧出事情來。

假如出家避世,爲什麼不是佛教?假如王嚞修佛,那麼更讓人相信他是灰心避世。

而修道更像是一條更容易接近皇帝的捷徑,當官的也不一定每天能看見皇帝,更不會近距離看到。修道就不同了,可以有機會讓皇帝“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看王嚞的經歷,武舉人出身很容易聯想到岳飛,岳飛也是武舉人出身。

可當官辭官的經歷就是一句話帶過,那麼他有什麼績效?爲什麼辭官呢?

不過語焉不詳也有語焉不詳的好處,可以發揮想象力。

假如王嚞是和秦檜一黨是對着幹的,那麼越是對立強烈,後世留名就越響,可歷史上也沒有看到王嚞這個人的功績,也就是說,他不是明確反對者。

既然如此,他無須避世,只要按部就班,一路馬屁拍上去就行了。

可是成本怎麼算?不嫌太高了一點嗎?修道可以節省不少成本的,時間和心力都是資源。

更有甚者,中原五絕的決戰也值得玩味,有沒有想過爲什麼會是王重陽獲勝?

其實五絕的終極決戰,從一開始就只有三個人蔘戰,有兩個是陪太子讀書的,混個過場的。一個是西毒歐陽鋒,一個是南帝段智興。中原的天下第一怎麼會給外邦人士呢?這一節南帝是門兒清,他乾的是皇帝的職務,不會不瞭解事理和程序的。

最慘的就是西毒歐陽鋒,他到死也不知道他已經到天花板了,再努力也沒用,跟個人努力無關,跟局勢有關。

剩下來三個,首先淘汰的就是北丐洪七公,爲什麼?他已經是丐幫幫主了,再成爲天下第一,豈不是離皇帝只有一步之遙?第三隻手政府會出面調整的。

接下來就只有東邪黃藥師和中神通王重陽了,東邪在江南,離臨安很近,而且東邪有本事沒當過官;中神通王重陽的終南山在北方,他還當過官,也就是說無論抗金還是和金,都可以通過他的。

中神通的位置還在北方淪陷區,會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扶植他可比黃藥師有利得多。

黃藥師那脾氣一發作,搞不好當堂罵秦檜,皇帝要是來一句,既要淺斟低唱,何須黃金榜。他只怕非但來一句,謝主隆恩,奉旨填詞,逍遙快活去也!恐怕還會來一句,早說呢!你以爲我想啊!老子興致好,陪你玩玩而已,還當真了呢!幼稚!

再說了,中原五絕的爭勝源於《九陰真經》,《九陰真經》可是道教之物——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平衡最重要,不平衡要制衡。讓同爲道士的王重陽得到,本來也是理所應當之事,那麼還要爭什麼呢?

也就是說王重陽要得到《九陰真經》,要成就個人威名,他其實是有官方支持,有第三隻手政府的調控的。

這樣一來丘處機的行爲就好理解了,要不然處處透着古怪,那麼怎麼理解呢?明天接着看。

2020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