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三)

回想過去的影視作品,再對比一下現在的,不免有這樣的感慨,那就是黃藥師初見郭靖,怎麼看怎麼沒勁,怎麼看怎麼上火。

當然這也是時候要把一些感知分享出來了。

起碼盡一點力吧!

再談《雁兒在林梢》,女主非常獨立有思想,還會活用所學,也就是這部影片,讓我發現原來知識不是單單存在於書本,也活用於現實。

女主第一次出現在男主面前時,男主問她爲什麼不學下去,回來了呢。

她說演來演去都是跑龍套。

男主沒有說什麼,她說的是實情。

可沒想到他的寬容,引發的是變本加厲。

女主把疑點集中在男主身上,於是裝扮化名去接近男主的弟弟,爲的是報復,讓他也失去一個親人。

她是在闖禍,到了最後男主知道這一切勃然大怒,傷害到他弟弟,他就難以容忍。

這時候他爆出一句臺詞,都是你那該死的貴族學校。

因爲貴族學校的學費高得離奇,逼得姐姐拼命工作,這樣兩人發生了矛盾。

這是生活,還是藝術?

分不清界限。

就是結合了生活來編的,人家是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才編得出來的。

男主的咒罵也不無道理,已經失去了愛人,他也已經不跟妹妹計較,回來就好。

沒想到妹妹不好好的去舞臺表演,用在生活中傷害親人,叫他怎麼不惱火?

這火發得很真實,一點都看不出加工。

這時候女主如夢初醒,她收拾行李又要出國了。

看到這裡,會覺得還是讓他們走在一起吧!

優秀的作品就會把觀衆感染得特別真誠。

真誠也是一種人情味。

在壓力重重的現實,有特殊的意義,在這一刻,我是人,有真誠,有人情味,不是工具,不是機器,有本身的喜怒哀樂。

而故事裡男女主其實都沒有做錯,只是一個信息差而已。

可千萬別鬧得跟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他們的悲劇不就是一個時間差嗎?

如果就此分開了,那麼姐姐就白死了。

他們的姻緣是姐姐用命換來的,如果辜負了,代價也太大了。

再說女主雖然闖禍,可她很聰明,也很獨立。

她是用心愛家人,用心投入學業,也是用心對待生活的。

她的錯和男主一樣,都是小錯。

他們是犯了錯,可在高尚的情操之下,這些不都是可以原諒的小錯嗎?

而最後的結局是弟弟去找女主,把她追回來了。

弟弟見了女主就問她,你怎麼知道我喜歡(化名)這樣的女孩?

女主沉默。其實就是藝術直覺,它會讓資源調和匹配,如果成爲本能的話,那說明妹妹是在學業上下過功夫的。

不錯,以前看的時候是小孩,看多了優秀作品會培養出直覺,看幾眼就知道好不好看。

現在很多人就是家長,要培養的直覺就是怎麼在孩子的闖禍中發現潛質,發現價值。

這也是不容易的功課。

弟弟繼續說,你是我嫂嫂,要賠我一個這樣的女孩,這件事落在你身上了。

女主張口瞠目,這是原諒她,接受她了。

弟弟又來了一句,哥哥在那邊等你,去吧!

原來他是爲了哥哥拉攏他們兩個的。

整件事中他是最無辜的,他都不計較了,他們還計較什麼呢?

瓊瑤筆下是不乏這樣又天真又懂事的小人物,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化無,這是生活智慧。

最後女主笑逐顏開,兩人重歸於好。

觀衆看完心滿意足,也會心懷感激,覺得編導滿足了自己的心願,整齣戲很用心,他們是好人,也是值得尊敬的。

就這樣順理成章了。

看人家是爲了學習好的東西,好,明天繼續!

2021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