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劉永戰略

馬克裡努斯知道割地賠款太傷羅馬軍團士氣,經過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和卡拉卡拉兩代皇帝的鞏固,羅馬軍方勢力極度膨脹,丟失了軍隊的支持就代表皇帝做到頭了。

此時一直受馬克裡努斯“照顧”的阿爾達班五世反向擡了他一手,因爲大軍傷亡過大,也因爲阿爾達希爾一世開始向西進攻,爲了避免進一步刺激羅馬帝國,避免兩面開戰,阿爾達班五世沒有第一時間收復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而是先率軍回國準備應對阿爾達希爾一世的進攻。

馬克裡努斯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個時機,他下令羅馬佔領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自治,而後成爲羅馬的附庸國,變相奪回被合約放棄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同時他還將被卡拉卡拉囚禁的原亞美尼亞國王釋放,將已經成爲行省的亞美尼亞地區恢復成附庸國,送回了王冠和被囚禁的老王后,並確立老國王的兒子爲新任國王。

馬克裡努斯展現了高超的政治手段,令原本動盪不安的羅馬帝國東方領土即刻停息了戰火(亞美尼亞是歷史悠久的附庸國,變成行省後人民爆發了激烈的反抗),恢復了平靜,這也給了馬克裡努斯一段相對平和的時間。

相對平靜的國內環境矇蔽了馬克裡努斯的雙眼,他開始爲羅馬帝國長期考慮。首先他知道國內因爲銀幣含量和固定金銀兌換比使得國內經濟惡化,人民生活水平飛速降低,於是他下令重新發行了新的銀幣,增加了銀幣含銀量。此舉有利於遏制貨幣貶值、通貨膨脹,改善國內經濟環境。

之後馬克裡努斯又將目標對準了軍隊士兵,他增加了士兵的退休金,但減少了平時的薪水。接着他與身處紅海羣島的劉永取得聯繫,制定了一系列大漢和羅馬之間的貿易協定。一套開源節流的手段下來,對羅馬帝國長遠來說是非常正確的政令。

可惜有些人不一定有長遠,有些好事在錯誤的時間就變成了錯誤的事。馬克裡努斯不是正規渠道上位,本身支持他的人就少,尤其軍隊勢力在前番大戰中喪失殆盡,少數存留的人也對他有很大的不滿。

對於急着穩定帝位的馬克裡努斯來說,其實應該增發含銀量更低的銀幣,增加軍隊的利益,以國家短期損失來換取他長期的帝位。結果他反其道而行,加速了軍隊的離心離德。

卡拉卡拉死後,他的母親多姆娜自殺,母親的妹妹梅薩被馬克裡努斯驅逐出羅馬回到位於敘利亞的家鄉阿帕美亞,以彰顯卡拉卡拉的死與他無關,但就是這個舉動斷送了馬克裡努斯的帝位。

不甘心失去權勢的梅薩聲稱自己14歲的外孫埃拉伽巴路斯是卡拉卡拉的私生子,不滿馬克裡努斯的當地士兵立刻擁護埃拉伽巴路斯爲皇帝,舉起了反對馬克裡努斯的大旗,同時卡拉卡拉布置在埃及的四個軍團也紛紛響應支持,他們移屯敘利亞,一時間聲勢浩大。

剛剛準備息兵還都的馬克裡努斯只得再度將周邊的部隊徵召,很快埃拉伽巴路斯的叛亂大軍就兵臨敘利亞首府安提阿城下,已經在上次作戰中嚇破膽的馬克裡努斯不敢親率大軍平叛,只是讓一位大將領兵出征。

兩軍交戰,叛軍立起卡拉卡拉的全身塑像,平叛大將看到此情形,想起了馬克裡努斯的無能和剋扣利益,與卡拉卡拉的厚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將轉身殺死馬克裡努斯的近衛軍官,平叛士兵也紛紛響應,大軍未嘗一戰便全數投降埃拉伽巴路斯。

之後埃拉伽巴路斯的閹人老師甘尼斯率領軍隊擊敗了妄圖依城堅守的馬克裡努斯,馬克裡努斯只得棄城向首都羅馬逃跑,想要東山再起。但他在小亞細亞的比提尼亞被當地的軍官認出,當場遭到殺害。

馬克裡努斯一死,埃拉伽巴路斯得到了羅馬元老院的認可,成爲羅馬帝國新任皇帝。如果沒有意外羅馬帝國當有數年的平靜,而埋伏在一旁冷眼旁觀的劉永張開虎口,撕下了羅馬帝國身上一大塊肉,還是十分肥美的肉。

馬克裡努斯和劉永簽訂貿易協定的時候將他的兒子迪亞杜門尼安放在了紅海羣島,也是劉永命名的秦興島,學習漢語。馬克裡努斯早期隨卡拉卡拉認識陸遜船隊,後期又與劉永有所交流,認識到大漢的強大,他覺得讓兒子學習漢語十分必要。

馬克裡努斯登上帝位時,頒佈法令定義兒子迪亞杜門尼安爲共治皇帝,這也是楊修建議劉永將迪亞杜門尼安留在秦興島的理由。楊修從馬克裡努斯的處政方針和軍事行動中推導出羅馬帝國內亂在即,迪亞杜門尼安是一張十分有用的牌。

之後的事件果然應了楊修之言,劉永將從埃及打探到的馬克裡努斯敗亡、埃拉伽巴路斯登基的消息告訴楊修,並請教之後的戰略。

楊修說道:“此天賜時機與大王也,埃及爲羅馬國(有劉永這個秦王在,秦國建立在即,衆人都改口,將大秦國重新定義爲羅馬國)東南糧倉,此時城中空虛,大王若取此地,可爲秦國基業。”

“恐師出無名。”

劉永找到了正在學習漢語的迪亞杜門尼安,告訴了他馬克裡努斯身亡的消息。正巧這時,從安提阿一路潛伏的信使來到秦興島,帶來了馬克裡努斯的求援信,這也是最初馬克裡努斯想要死守安提阿的原因。

又得到一件出兵的正當理由,劉永當天晚上就率大軍於紅海盡頭登陸,一天的時間就攻下了毫無防備的開羅和亞歷山大港。

第九十五章 徐州之戰第四百零七章 零傷亡震世第四百一十一章 海軍西征第二百零六章 事敗第一百一十四章 又見玉璽第三十三章 得民二百萬第三百一十八章 雙方驚詫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雄謀劃第二百一十六章 聯盟抗劉第三百七十一章 酣睡退敵第九章 千里奔襲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式出兵第三百零五章 許都之襲第二百四十章 小沛之戰第八十二章 劉協東歸第四百二十二章 金蝦港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省六部制第二百四十五章 鮮卑之怒第三百三十二章 長安之戰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東投降第四百五十五章 羅馬海軍第一百一十三章 周、曹、許亡第三百九十二章 反間連環計第二十七章 南北會盟第二百七十六章 人心所向第三百零一章 隴右援兵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二百二十一章 巴蜀戰端開第一百二十章 公孫瓚亡第三百章 直襲陳倉第四百二十八章 蒸汽機改良第三百五十六章 傷筋動骨第三百九十八章 西域商貿第二百九十八章 戰船突現第八十三章 呂布入豫州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二百六十九章 一敗第四百三十八章 楚河大勝第三百九十章 以百敵千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二百八十三章 樊阿南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毒計第四十三章 太史慈第三百三十六章 演員第三百零五章 許都之襲第三百三十章 奸雄曹操第四百章 封禪西征第八十四章 農業補貼第四百五十五章 羅馬海軍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勝曹操第七十三章 濮陽之戰第二百四十六章 鮮卑聯兵第七十八章 劉寵第五十五章 反攻長安第二百五十四章 中暑第十二章 武人董卓第三百九十六章 扶南大略第一百七十三章 二袁相爭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八十八章 江東之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堅實後盾第三百九十章 以百敵千第二百八十五章 甘呂東向第一百八十一章 關中平定第二百零八章 英靈第四百一十四章 百人開疆第四百一十三章 耽摩慄底守城戰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一百八十章 渭水之戰第三十六章 漢紙第四百零四章 鋼槍第一百二十七章 呂孫相爭第二百九十五章 關中戰開第一百九十章 劉協見聞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八十六章 曹操迎帝第二百八十四章 九品官人法第二百六十七章 鞭撻士卒第五十一章 袁術之敗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二百四十九章 軻比能敗逃第二百二十三章 圍城打援第二百一十九章 增援吳郡第三百二十六章 嚇退第三百一十六章 權衡利弊第三百四十四章 諸葛謀劃第三百二十四章 李樂之難第四百四十七章 安息羅馬合約第四百六十五章 劉備昇天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一百零二章 下邳大捷第九十八章 張勳慘敗第四百一十七章 百年大計第七十六章 蝗蟲第三百八十九章 扶南攻略第三百零三章 援軍兵敗第九十五章 徐州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三百三十一章 魏延獻計第四百二十八章 蒸汽機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