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廬江之戰

“將軍,水寨起火了!”

曹軍大部被火燒,只得跳江,于禁率殘餘的水師乘小船逃跑,正準備回水寨,水寨便被蔣欽襲破了。于禁沒有辦法,只能上南岸。

“于禁休走,董襲在此!”

于禁剛剛上岸,準備收攏敗軍,可週瑜不給他機會,親率大部殺到,于禁只得再率敗軍向沙羨縣逃跑。可跑了沒多久,便被一早埋伏在岸上的董襲襲擊了。

本就驚魂未定的曹軍,頃刻間大亂,于禁收拾不住,剛剛收攏的敗軍大部向董襲投降。

“程普在此,于禁此番汝命休矣!”

于禁剛逃脫董襲的追殺,還沒有鬆一口氣,程普又從南面殺出。明白沒有絲毫反抗能力,于禁也不再管士兵,在親衛的保護下殺出了重圍。

其實于禁能殺出包圍,不是親衛有多強悍,而是程普故意放于禁離開的。

程普口中喊着趕盡殺絕,其實老早讓東面包圍的士兵放一道口子讓曹軍離開。程普這麼做,爲的便是沙羨縣。

周瑜雖然有信心擊敗曹軍水師,可沙羨縣還有五千曹軍。奪取陸口,水道通了,可沙羨縣不拔,曹軍還是可以襲擊江東軍後路。

周瑜讓程普埋伏在沙羨縣附近,等於禁敗軍到,驅趕敗軍向沙羨縣進攻,希望一舉奪下沙羨縣。

看着身後烏泱泱的敗軍,于禁明白了周瑜的想法,可是即便他再怎麼叫喊,已經徹底混亂的曹軍沒有聽從他的命令,這些敗軍只想逃到沙羨縣城中,避免殺身之禍。

臨近沙羨縣城,于禁向城中大喊:“牛將軍,不可開城門!”

可是于禁喊慢了,牛金已經放下吊橋,打開了城門。一直吊在曹軍敗軍後方的董襲和程普見城門大開,不再留力,率軍急進。

城樓上的牛金明白了于禁的意思,可惜爲時已晚,江東軍已經和敗軍一起衝進了沙羨縣城中。

城中混亂,牛金率軍想把江東軍趕出城去。可倉促之間,城中的士兵沒能擋住士氣高昂的江東軍,牛金還被董襲刺了一矛。

受傷的牛金帶着城中的曹軍向城南敗退,江東軍也不追趕,只是安撫城中人心。

“牛將軍之傷無礙否?”于禁見牛金帶傷而來,問道。

“些許金瘡,將養數日便可痊癒。”回頭望了望沙羨縣,牛金說道,“只是丟失沙羨,該如何向曹將軍交代。”

“此戰之敗皆我之過,曹將軍處由我往請罪,牛將軍勿憂。”

逃了幾天,還不容易找到渡船渡過大江,于禁他們便發現,西岸的州陵縣也已經被周瑜攻破了。于禁他們不敢久留,只得繼續向西面敗退。

“什麼,陸口、沙羨皆失!”曹仁見到于禁他們,得知江夏郡的情況,大怒道,“汝敗軍失地,尚不自死,還有何面目見我!”

“將軍,於將軍乃主公愛將不可便斬,當交由主公發落。”

曹仁要殺于禁,連帶着牛金他都想砍了,曹營衆將趕忙向曹仁求情。于禁在曹軍陣營中確實有威望,而且官階和曹仁差不多,曹仁冷靜下來,沒有堅持殺于禁。

“將軍,江夏既失,江東軍可逆流直上江陵,江陵城中兵少,我等當回軍守江陵。”

丟失了江夏郡前沿陣地,曹仁也不敢在野外多待,只得率軍回返江陵縣。

江夏郡這邊周瑜有了戰果,廬江郡這邊孫權同樣有了進展。

因爲合肥城中張遼和李典不和,而張遼新投曹操,也沒什麼戰功,合肥城中還是李典爲主。

得知孫權十萬大軍(詐稱,其實只有三萬多人)進攻廬江郡,李典因爲合肥縣城中兵力稀少,決定放棄皖城。

張遼說道:“李將軍,皖城與合肥成掎角之勢,如皖城爲孫權所佔,合肥不可久守也。”

“我久隨曹公征戰四方,江東軍遠來,糧草難濟,而合肥城堅,只需穩守,江東軍自退。”

“陛下爲劉備所劫,劉備軍不日必南下,若我軍與江東軍之戰遷延日久,恐腹背受敵,于軍大不利也。”

李典沒有管張遼,說道:“我自有主張,汝欲救皖城,可率本部兵前往救之。”

張遼除了百餘多親衛其他士兵都要受李典管轄,百多人去和十萬大軍鬥和送死差不多。

李典自然也不會那麼無腦,他老早就派人通知皖城太守朱光,讓他堅壁清野,將屯田民撤往山中。本來廬江郡被孫權屠殺過後也沒有什麼百姓,屯田民都是勞力,遷徙也方便。

可讓李典沒有想到的是,孫權一早就定下就食於敵之計。孫權讓甘寧爲先鋒,在朱光還沒有反應過來之時便兵臨城下。皖城城中沒有多少士兵,朱光不敢出城作戰。

孫權大軍到達,朱光也只得坐視江東軍將皖城周邊的良田收割一空,曹軍屯田民一年辛勤勞動全部便宜了孫權。

取得皖城城外糧食,孫權準備進攻皖城,衆將提議建土山,並讓士兵在土山上對城中射箭,壓制城中士兵,減少攻城難度。

呂蒙卻說道:“治土山,必歷日乃成,城備既脩,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乘雨水以入,若留經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能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並攻,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道也。”

孫權覺得呂蒙說的很有道理,呂蒙順勢推薦甘寧爲前部先登,孫權也答應下來。

江東軍攻下皖城,俘虜了城中的朱光,還有數萬勞力,孫權滿心歡喜。論功行賞,拜甘寧爲折衝將軍。

第三百四十四章 諸葛謀劃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第三百一十八章 雙方驚詫第六十四章 曹劉相爭第三百七十八章 蒯越謀劃第一百零二章 下邳大捷第二百六十七章 鞭撻士卒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第二百八十七章 徐盛先開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二百四十一章 木鹿城破第二百二十六章 蜀中震動第二百六十四章 嶽婿交鋒第三十三章 得民二百萬第一百章 泗水決戰第四十八章 袁紹的膽略第三百二十七章 太史慈之憂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勝曹操第二十二章 遷都第四百二十二章 金蝦港第三百三十三章 長安城破第二百一十一章 遼東之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安息薩珊之戰第四百零九章 西域礦產第三百六十三章 曹軍騎兵第二百七十九章 吳懿兵敗第四百一十九章 刺刀第四十六章 中原混戰第三百八十五章 登基第九十五章 徐州之戰第七十六章 蝗蟲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城戰三百三十九 司馬氏第三百二十九章 傅肜陳震第六十三章 劉備入徐州第三百七十七章 劉協死第一百九十二章 夏口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北方勝負第二百八十一章 張任戰死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二百二十三章 圍城打援第二百七十章 收縮戰線第九十六章 陳宮大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鴿子第三百九十六章 扶南大略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一百二十一章 北境戰端起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備之謀第二百七十九章 吳懿兵敗第三十三章 得民二百萬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八十八章 江東之戰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城牆第三十五章 北海行第三百二十九章 傅肜陳震第二百二十二章 八陣初顯威第二百二十二章 八陣初顯威第二百七十七章 治河第一百五十六章 風雲突變第一百六十六章 袁紹再起兵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息羅馬之戰第二百零七章 水師叛亂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一百零三章 衆叛親離第四百五十章 東征西討第四百二十一章 王基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一百三十 孫權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省六部制第二百八十三章 樊阿南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遼威名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一百三十 孫權第二百八十一章 張任戰死第三百九十二章 反間連環計第四章 縣吏華歆第二百一十二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權投降第三百一十七章 分兵劫糧第二百五十七章 孫紹的野望第十五章 爲禍一方第三百三十二章 長安之戰第四百二十七章 原始蒸汽機第三百五十三章 曹軍出擊第八十六章 曹操迎帝第四百一十四章 百人開疆第五十章 劉表第四百五十九章 火神谷第四百五十八章 羅馬分裂第三百一十四章 江陵大戰第三百九十五章 飛速發展第二百五十五章 火燒連營第二百零七章 水師叛亂第二百四十一章 木鹿城破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郡之戰第七十二章 典韋第一百六十章 二虎競食第三百七十六章 巴蜀投降第一百七十九章 關中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