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 兼顧利弊

“如此,百姓便是人心否?”劉封所問,句句皆是關竅。

“然也。”薊王答曰:“少時,爲父恩師盧少保,言:豪門、寒門皆是百姓。故家門,亦不例外。”薊王言下之意,百姓乃指全體國民。不分貴賤,不別親疏。王法當前,一視同仁。

“善惡如何分?”劉封續問。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便是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薊王續答:“切記,‘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熙熙攘攘,利來利往。弄清彼此利益關切,方能明白癥結所在。所謂分歧亦或是紛爭,歸根結底,皆是利益。

“喏。”八王子齊聲應諾。

薊王言中深意,諸王子需日後,親身體會。

大漢和親之策。始於高祖。亦做“和戎”、“和番”。更加大漢,家國天下。民謂“家和萬事興”。薊國兼容幷蓄,包羅萬種,諸夏和合,蔚然成風。亦是家風使然。

薊王國事繁忙。諸王子稍後自去,前往鳳凰殿,拜見嫡母公孫王后。八王子,乃公孫王后並七貴妃所生。時薊王尚爲臨鄉侯,一妻八妾,不出家門。且能爲薊王誕下二子者,亦不出家門。薊王家,王子公主,皆得食邑。薊王一城,足比萬戶一上縣。先前不敢多生,只因千里之國,仍不足分。今又並遼東屬國,順延國境。五百城港,可分五百子嗣。

且還不計,海外封國。

尤其西域諸妃。求子之聲,不絕於耳。六宮之主,公孫王后,自能體會。奈何夫君容成術大成,收放自如。雨露均沾,難比登天。謂負萬物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又說,孤陰不長,獨陽不生。

故而“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是爲“陰陽相濟”也。

西域諸妃,欲求二子,只因利益羈絆,日益厚重。且婚姻是最高等級的聯盟。子嗣乃最爲堅固的紐帶。奉子成婚,親爲一家。非家破人亡,而盟約不斷。

且與寡情薄義,生性薄涼之主,只取其利,不納其害。雲泥之別。薊王從不輕易舍斷離。正如,麟子阿斗,於國有利。養母甘後,於國無益。趨利避害,人之常情。薊王若坐視不理,任由甘後投井而亡。於家國皆有大利。且天下亦無可指摘。畢竟“人各有命”,“人力莫及”。救之不及,無可奈何。此乃神鬼無覺,唯己自知。然薊王愛恨分明,道義心存。如何能割捨骨肉親情,殺母立子。

十月懷胎,母子一體。更如何割去。所謂“揚長避短”,又謂“取長補短”。卻從未聽聞“取長割短”。薊王能取其利,容其害。正如國國之間。各有利害,兼顧利弊。盟約如券書,有收穫,亦有付出。坐享絲路流金。亦需調解沿途紛爭,護各國安危。

終歸“金無赤足,人無完人”。許子遠,設連環奇謀。以身家性命,試薊王真心。如今心悅誠服,痛改前非。亦是薊王能兼顧利害。許子遠所爲,便是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

身爲人臣,尚且如此。試想,爲一國之主,興衰存亡,豈不慎重。

薊王辨物識人,繩之以公道,不量之以私術。簡而言之,不以個人喜好,評判是非功過。是爲公私分明。

五胡亂後,再無百家。只剩儒教,更無儒家。正因失去了兼容幷包,家國天下的胸懷。凡稱“家”,多是和合之風。凡稱“教”,皆是排他性的知識壟斷,及思想禁錮。

漢唐之後,再無儒家。只剩儒教。其結果。與所有盛極一時的宗教類似,最終皆消失於廟堂。

故而,禁錮諸夏千年,不是儒,而是教。

天下皆知,薊王兼顧利弊。西域諸妃,故盼多生子嗣。以求根深蒂固,有備無患。

數九寒冬,薊王亦不得一日清閒。存恤國中老弱孤寡。衣服皆出自少府織室。乃後宮佳麗,日常所織。命少府縫製冬衣,並薪炭米肉,林林總總,遍賜國中。尤其所賜米肉,多出太醫寺義倉。此乃國主恩義。故又稱“恩賜”。

樓桑宗親,乃劉備攜公孫長姐,並族中叔父,親自登門。所賜雖於國中無二。王、後同賜,足見恩義。八王子亦雖父母同行。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當可體會,最爲寬泛的百姓之屬,及最廣泛的道義所存。

薊王夫婦,於樓桑老宅設宴。與樓桑宗親同樂。

舅父等範氏宗親亦在。文、修、武、備。劉氏四子,兄弟齊聚。大兄劉文,爲太倉令。二兄劉武,爲真番屬國都尉,俸比二千石,掌蠻夷降者,稍有分縣,治民比郡,有丞、候、千人等。四弟劉修爲貲庫令。與大兄劉文,同食真二千石祿。薊國二千石,可想而知。

話說,遙想當年。宗祠大考。樓桑四子,名列前茅。老族長,求名師授業。豈料那位名不見經傳的涿縣城中大儒,只願收爲著錄弟子。

如今再回想,不知可曾悔不當初,扼腕嘆息。

話說,樓桑距涿縣,不過十里。奈何薊國數次並土,皆未能將涿縣收入國中。究其原因,涿縣乃郡治,又縣爲郡名。若將涿縣併入薊國,涿郡又當何爲。

涿縣樓臺近水。少君侯,還稱少君時,涿縣屬吏便與樓桑宗親多有往來。舉家遷入薊國者,亦不在少數。涿縣因而得利。亦是幽州雄城。吏治民生常爲諸郡之先。

兩漢以來,幽州本就是匈奴歸義侯國,林立之地。漢胡向化,屢見不鮮。自少君侯一戰滅鮮卑,草原零散部族,不願爲“亡胡”,便紛紛內遷。西林、安次,皆循此例。

西林馬邑,橫豎七裡,與逎國一林之隔。軌路車樓,豢養良馬五十萬匹。國中青儲飼料,足量供應。紫花大堤,苜蓿隨時割取。逢賽馬日,販賣饢燒,青甘,乾果、肉脯,居家日常,紡毛織毯。日漸富足。

尤其西林邑民,多以劉爲姓。先前胡雜馬賊婦孺,尊劉備爲“大人”,今稱“單于”。乃舊習難改。邑中少年,皆尊“王上”。

謂潛移默化,莫過如此。

161 兵發關西132 千里送藥91 車騎填巷105 紅顏易老103 蝮蛇螯手1.32 上下求索1.254 忽然而已31 便衣出行136 悲秋盡露1.22 勿爲禍先147 藥到病除135 佳偶天成1.29 同坑好友106 重症猛藥1.44 善利萬物103 兵發西進1.247 櫟陽雨金1.60 接風洗塵1.3 全身而返1.97 玉色琉璃1.269 負重而行119 時局崩壞1.253 陰相與謀1.65 東界牧馬168 英雄當出118 亂臣賊子157 至人無己1.54 四方殺局1.92 相見恨晚105 胡口奪食15 正視己心1.8 配享太廟1.209 鐵騎橫衝131 胡雜騎兵147 輕身入城193 應運而生1.77 蜩螗之鳴1.67 莫測禍福107 林間馬場109 麴氏先登143 雜羌兵諫1.66 象軍初立1.29 浮屠佛祠128 虎狼之士1.238 一里之回1.249 幸有一子195 避無可避1.76 峰迴路轉1.67 何爲樓桑1.28 火燒長社10 雕版印鈔117 倒履相迎1.48 後宮爭鬥187 貨幣戰爭1 末路之難1.60 楛矢貫隼1.75 坐問因果129 仁義之基41 河洛羣英81 忠奸莫辨102 家國天下131 猛虎破閘160 巧不如拙125 偶露崢嶸161 狐假虎威166 白衣飛將1.255 非淬不銛181 臨時改意138 王親國戚1.69 塞向堇戶153 情亦動人126 聚散有時1.43 樓桑特產130 鮮卑寇邊127 金絲毛毯1.76 智機千變104 北上販馬130 抗颺虓虎1.20 生得好看123 勇冠三軍61 董卓獻車135 抱火寢薪117 水淹三軍1.79 十里樓桑14 西域風雲1.203 引狼入室150 洛陽上計1.55 莫不如此131 鳩佔鵲巢1.30 旱極而蝗1.66 麒麟騰空1.50 神滅無鬼143 大展宏圖1.46 鷹擊長空1.24 伏虎潛龍1.57 周不如漢136 包羅萬種1.76 以國爲家1.65 如湯沃雪1.26 塢堡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