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減矢之計

“只需如此如此……”曹孟德這便道來:“諸校依計行事。”

“喏。”諸校聽令。

《史記·封禪書》:“古者,封泰山禪樑父,七十二家。”《大戴禮記·保傅》:“以封泰山而禪樑父,朝諸侯而一天下。”上古至秦漢,歷代帝王封泰山必禪樑父,故有“地神”之稱。

知曹孟德將兵,必出甄都東進。於是“賊人”佔山障道,據險而守。卻閉門不出,拒不應戰。先前諸校頗多不解。今日方知,乃調虎離山,緩兵之計也。

曹孟德悉知前後諸情,遂將計就計,定下誘敵之計。便是薊王所謂,引蛇出洞。

徂徠山砦。

“(汶水)又西南,流徑徂徠山西,山多松柏”。《詩經·魯頌·閟宮》:“徂來之鬆。”即此。前漢末,赤眉軍亦曾駐此山。

“報,山下曹營,四起鼓聲,旌旗如林。卻營門緊閉,不知何故。”便有斥候來報。

“哦?”于禁這便起疑:“莫非有詐。”

副將蔣奇進言:“兗州大半爲呂布所據,曹孟德此時當知。”

“我等既知,曹孟德焉能不知。”于禁言道:“兗州失而根基無。曹孟德何不退兵。”

“果有詐乎?”蔣奇驚疑不定。

“且命一偏砦,下山試探。”于禁這便定計。

“喏。”

將令所出,遂有臨近營寨,遣小股劇賊,下山佯攻。

卻被亂箭射回。

劇賊哭訴,不及抵近,箭如雨下。九死一生。

于禁默記於心。

翌日,又擇臨近營寨,下山佯攻。

仍被亂箭射回。

劇賊又來哭訴,不及抵近,箭似飛蝗。死裡逃生。

于禁亦默記於心。

三日,再擇臨近營寨,下山佯攻。

再被亂箭射回。

劇賊三來哭訴,不及抵近,弓矢亂射。只顧逃生。

于禁笑道:“曹孟德果然奸詐。”

“三日皆被射回,必有營士暗伏,詐從何來?”蔣奇忙問。

“雖連射三日,然兵勢大有不同。”于禁這便道破天機:“一日,箭如雨下;二日,箭似飛蝗;三日,弓矢亂射。若非箭矢不足,便是……”

“營士日稀。”蔣奇脫口而出。

“且取板楯一觀。”于禁早有準備。

須臾。三日佯攻,劇賊所持板楯,依次送入大帳。

一日之楯,遍佈矢孔,不下五十。

二日之楯,密佈矢孔,不足三十。

三日之楯,零星矢孔,不過十餘。

“如何?”于禁笑問。

“三日之中,曹孟德已將營士,次第撤出。”蔣奇恨聲道:“大軍恐已,西去多時。”

“速點齊兵馬,先破曹操空營。再追大軍,焚其輜重。”于禁當機立斷。

“喏!”蔣奇這便領命。

待點齊兵馬。于禁、蔣奇,各領精銳三千,左右包抄,直撲山下曹營。

前三日,尚有矢可發。今日楯牆,竟一箭不發。待抵近,蔣奇張弓仰射,擊飛兵盔。牆上兵卒,竟是草人。

“哈哈哈!”劇賊皆笑。

“殺——”蔣奇抽刀撲上。引羣賊追隨。合力撞破營門。一眼掃過,空無一人。

“速取中軍大帳。”于禁心頭一緊,厲聲高呼。

“殺——”蔣奇不疑有他,奔衝入營。

劇賊緊隨其後,蜂擁而入。

便在此時,忽見中軍升帳。帳中端坐一人,正是曹孟德。

先鋒蔣奇,望而卻步。

奈何身後劇賊,皆以入甕。

只見帳中曹孟德,揮鞭一指:“爾等中計矣。”

音猶在耳。殺聲四起,伏兵四出。夏侯惇、夏侯淵,領鐵騎具裝,奔衝入營。血洗羣賊。朱靈、樂進,緊隨其後,勢如瘋虎,不逞多讓。

眼看兵敗如山倒。于禁、蔣奇,當機立斷。擒賊擒王。

領精銳,直奔中軍大帳。

曹操輕輕頷首,臨機應變,堪稱良將。

不料機關大作,楯壁拔地而起。將賊兵先鋒,攔腰截斷。校尉李乾,率乘氏死士,併發強弩,迎頭射死一片。其子李整、從子李典,攜中壘刀盾長矛,殺光餘賊,又將蔣奇團團圍在陣心。

機關楯壁之外。伏兵合圍,于禁亦插翅難飛。

勝負已分。再戰無益。

于禁遂棄刀而降。

五花大綁,押入中壘。

只見中軍大帳內,副將蔣奇,渾身披血,垂頭喪氣。

“文則,可知中計乎?”曹操竟知其表字。

“效孫子‘增兵減竈’之法。明公反其道,減矢伏兵。”于禁焉能不知。

“時鮑允誠,泰山募兵,文則從之。今羣雄偏安江東,已無爭霸之志。聞文則家小,俱在鄉里。未曾渡江南下。不知然否?”曹操笑問。

“明公既知,何必多問。”于禁答曰。

“既如此,文則願降乎?”曹操含笑發問。

“若不降,明公欲殺我滿門乎。”于禁反問。足見邊讓之事,令曹操惡名遠揚。

“未可知也。”曹操不置可否。

“唉!”恐凶多吉少。于禁跪地答曰:“願降。”

曹操又看蔣奇:“汝,願降否。”

“不降,不降。”蔣奇頗不耐煩。

“且自去。”曹操棄如敝屣。

便有兵士,爲其鬆綁。

蔣奇將信將疑:“明公,當真不殺。”

“傳語袁本初,今日所賜,他日必當奉還。”曹操眼中,一閃戾芒。

“告辭!”深看于禁一眼,蔣奇轉身出帳。隻身南下,告知袁紹詳情。料想,必將此敗,歸咎於禁。

曹操一石二鳥。于禁再難回頭。

稍後,曹孟德親解其縛,拜爲陷陳都尉。仍領麾下兵馬。得曹孟德禮遇,于禁遂真心實意,轉投新主。

收攏山砦餘賊,並麾下殘兵,計五千餘衆。皆歸曹孟德所用。

待山中糧草輜重搬運一空。曹操遂引兵西歸。

過路成縣,忽有使投書。言,故人請曹孟德,汶陽曲水亭相見。

汶陽,春秋魯地,稱汶陽之田。前漢置汶陽縣,屬魯國。今漢沿襲,仍屬魯。“汶水又西南徑魯國汶陽縣”,“縣北有曲水亭。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東巡泰山,立行宮於汶陽,執金吾耿恭屯於汶上,世謂之闕陵城也。”

“魯國何來故人。”曹操一時驚疑不定。

“明公慎行,恐其有詐。”夏侯惇進言。

略作思量,又細看手書。曹操總覺,似曾相識:“當赴此會。”

114 支渠四通118 前覆後戒1.62 五陵少年1.90 麥積冬狩175 京兆三休第2103章 1.292 忠義無缺197 福莫大焉1.6 破財消災1.63 擊鞠大賽136 天下共主1.86 鼓角齊鳴291 無能之輩146 有恃無恐156 偷樑換柱110 連環殺局1.38 祠堂傳藝1.54 燕齊以安161 兵發關西121 十里長筵164 首尾呼應138 清波滌塵1.46 陣前示威1.254 忽然而已193 事不過三102 風雪載途186 當仁不讓12 料事於先1.2 亂世苟活192 兵進隴關1.70 海瀕廣潟143 疏河注海1.45 權利覺醒1.62 一日破膽1.26 以直報怨138 豐收在望146 鑄軌直道1.60 衆國津徑12 爲君之道174 生死交替1.257 美事將近135 豐年多禾185 定國奇謀15 生財有術1.69 東西交會1.44 豐取刻與140 孤家寡人1.68 淮南大捷194 天下共疾147 同類相動1.258 激勵三軍1.34 內憂外患197 因時而化147 藥到病除1.8 配享太廟81 俱合法相13 民情得疏120 不忘初心103 寡情薄義1.84 百工居肆144 迎刃而解1.20 軟語溫言151 王者之心1.58 夾縫求生1.32 一線生機119 作壁上觀193 少不言愁1.237 露華勻玉172 萬載千秋191 世衰道窮1.34 內憂外患1.23 孤軍誘敵141 文昌武盛155 果然民貴1.68 清溪橋樓1.94 熨斗直衣184 貪多必失71 如同吹灰1.48 浴室水塔61 時不我待163 佛道先後113 另有所圖1.80 十萬樓臺1.6 破財消災19 遊麟可用61 穩紮穩打181 薊王獻寶1.294 滅紀廢典1.27 託妻寄子31 綬帶密詔101 三日之義107 以夢爲繭1.97 借題發揮第2090章 1.279 與世推移100 連夜謀劃124 大器免成197 崢嶸已露127 三面合圍127 朝堂半壁123 反目成仇211 入主小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