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勸善禁惡

月末大朝會。薊王冠冕上殿。必爲策封。

百官肅然。

“擢升泉州令邴原爲昌黎守,治昌黎,秩二千石,‘銀印青綬’。兼領薊王宮舍人。”

“臣,領命。”邴原出列跪拜。

“擢升安次令華歆爲朝都守,治險瀆,秩二千石,‘銀印青綬’。兼領薊王宮舍人。”

“臣,領命。”華歆亦同出列。

果是北海一龍。

待二人捧盤入偏殿,更換朝服印綬,正殿面君,入二千石列。

中書令趙娥,再宣王命:“擢升泉州港令袁渙,繼爲泉州令。”

“臣,領命。”港令遷城令,比千石升千石矣。

稍後,薊王居高言道:“黃金臺又出良才,且召來相見。”

“喏。”

少頃。便有三人,布衣入殿。

“庶民,拜見王上。”

“邢顒,字子昂,河間鄚人。舉孝廉,司徒闢,皆不就。徐奕,字季才,東莞人。涼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中書令言簡意賅,道出三人生平。

“封邢顒爲安次令。秩一千石,‘銅印黑綬’。另賜黃金五百兩,銅錢五萬,蜀錦五十匹。四季朝服及驂馬安車一駕。”

“臣,領命。”

“封徐奕爲昌黎令。秩一千石,‘銅印黑綬’。另賜黃金五百兩,銅錢五萬,蜀錦五十匹。四季朝服及驂馬安車一駕。”

“臣,領命。”

“封涼茂爲險瀆令。秩一千石,‘銅印黑綬’。另賜黃金五百兩,銅錢五萬,蜀錦五十匹。四季朝服及驂馬安車一駕。”

“臣,領命。”

昌黎、險瀆二縣,皆爲郡治。然民生困頓,一貧如洗。爲安置烏桓歸義侯,薊王已命奮威校尉韓當,將六縣民衆,遷居昌黎、險瀆二縣。大國工匠,正經臨渝出關、下海,水陸並進,源源北上。

薊王名震天下。原遼東屬國民,聞併入薊國。奔走相告,舉國歡慶。薊國之命,何必見疑。不等奮威校尉韓當,引兵接應。各地民衆,已輜重裝車,歡天喜地,自行遷徙。

戶戶美田一頃,良宅一棟。屜舟、牛馬、機關器,不一而足。茅屋破院,有何可惜。

正因民情如火。薊王不敢怠慢。直封千石長令。先安置百姓,安撫民情。薊國二十署寺連動,齊力整治六縣。不出數載,足可大興。

循例。

二郡餘下四縣,三百石長。當出太學壇。

太學門生,夢寐以求,“三百出仕,二千及冠”。既此。

凡入太學,出仕前,必爲實習生。政務純熟,各有建樹。先前,雙博士祭酒服虔,上疏求立“備吏”,便是因此。奈何“入學三載,自升備吏”。利大於弊,薊王暫行擱置,未納其言。

雖束之高閣,然薊王時有考量。先前已命左右國相,並上計署、門下署、少府等,訂立“備吏選拔制”。今日當可一用。

備吏當出實習生。取其佼佼者,爲備吏。換言之,備吏非自行晉升,亦需考覈。且備吏所出,不再僅限於太學。五學門生,皆可爲備吏。好處不言自喻。所謂“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

故“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

薊國承漢制。對官吏的考覈,早成建制。統稱“治吏”。

是故“明主治吏不治民”。韓非子言下之意,君治吏,吏治民。

薊國治吏,首當其衝:“上計考”。另有“舉謠言”、‘行風俗’、“布公告”、“衆評議”。相輔相成。

政績高低、百姓風評,一目瞭然。更加開誠佈公,告知於衆。羣策羣力,全民監督。萬無一失,自當最好。便有些許出入,亦無關大局。

治吏,又稱“考課”:考評、督課。

考課最優者稱“最”。對評定爲“最”的各級官吏,先給予重獎,餘下再按優劣排次。獎勵大體爲:褒獎(口頭)、嘉獎(文書)、增俸、賞金、升職、賜爵、封侯,時有數獎並賞。

考課較差者稱“殿”。對評定爲“殿”者追責。時“吏有罪”爲“七科謫(注①)”之首。處罰按:申誡、鞭杖、罰金、降秩、降職、免官、判刑、抄家、處死、夷族,時亦數罪併罰。

是故“賞罰所以『勸善禁惡』,政之本也”。

“年前,博士雙祭酒服虔,上疏請立備吏,爲國蓄養幹才。”薊王言道:“孤心有所慮,故暫罷此議。今五學並行,萬事皆備。備吏之事,當可再議。”

環顧殿內羣臣,薊王居高下問:“諸位可直言。”

始作俑者,雙博士祭酒服虔,持芴而跽:“主公明見。臣所慮不周,只見其利,未見其害。實習三載,自升備吏,若爲宵小所乘,禍亂天下矣。”

薊王安慰道:“子慎萬勿自責。備吏之舉,茲事體大。言事關國運,亦不爲過。豈能‘一噎之故;絕谷不食’。”

“喏。”服虔這才安心就坐。

“稟主公。”藪東守樂隱,持芴跽奏:“實習之生,多有幹才,卻不得足俸。且需兼顧學業之重。今,主公又兼督四州,河北吏治之缺,可想而知。臣,竊以爲。若爲備吏,適時補之。當大利於國。”

“樂公所言極是。臣,附議。”遼海守郭芝,緊跟其後。

“臣等,附議。”百官同聲。

“如此,可將備吏,納入考課。凡五學弟子,皆‘學優而備,備優則仕’。”薊王言道。

“主公明見。”

“無慮、房、賓徒、徒河,四縣長吏,諸公可有良才舉薦?”薊王又問。

時下稱謂,大有文章。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不可不察。尤其朝議,更需明辨。萬勿君前失儀,人前失語。輕則妄議之過,重則大不敬罪。

薊王口出“諸位”,言指殿內羣臣。“位”者,席位也。薊王口出“諸君”,言指二千石列。“君”者,古之卿大夫也。薊王口出“諸公”,乃指萬石國老列。“公”者,三公也。

薊王問計諸公。非萬石,不可輕言。

1.92 黃金分割141 捨我其誰108 外徵內討51 以尹天下159 白波立寨1.208 殺出重圍1.238 君有不戰191 明燈指路271 自有取捨1.48 鬼神難誣139 不爭正妻146 大而化之18 張家小胖1.34 恩同再造122 左伯皮紙186 三方勢力1.34 望文生義1.78 陸城亭侯216 五射之術110 逐鹿之利1.53 前朝舊事194 利令智昏132 吞光神鎧125 探險搜奇1.203 無主之地1.94 熨斗直衣110 見縫插針1.87 扶危濟困1.85 得隴望蜀1.34 庸人自擾171 無福消受100 三郡烏桓1.48 立冬兵發1.99 生死相托176 薊王東歸129 琉璃易碎143 動則生陽1.85 帝國拼圖71 如同吹灰139 開枝散葉173 能者多勞129 明日功成15 愛恨入土122 西園火併1.4 各懷鬼胎16 乾坤倒懸19 馬兒快跑81 融爲一體14 死而不僵18 張家小胖1.24 犬鹿相狎1.86 摒除破綻1.24 麒麟之子129 山海之盟168 無法拒絕1.2 西邸驚變148 附內而生81 天下喉舌12 何方妖孽12 戰意橫生124 羌亂再起1.22 薪盡火傳136 包羅萬種156 薊王子館1.48 後宮爭鬥146 鑄軌直道1.47 爲朕所用1.34 牽招賣馬1.75 後會有期152 甘後雙身164 追本溯源135 佳偶天成1.233 一步之先137 和親典禮1.84 護氐校尉126 聚散有時1 實木地板104 我與爭鋒1.73 爲女聘師171 北薊南宛1.86 摒除破綻1.23 王宮女官128 堂議三問第2079章 1.268 榆雁驚帆131 猛虎破閘179 中舨共約141 以一濟全157 類同相召101 明示萬里1.28 奇貨可居115 帝王心聲191 何必談錢1.3 插標賣首1.67 水戰剿匪158 常山之蛇115 耕三餘一115 耕三餘一91 車騎填巷198 封侯廟食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