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雜談四題

§文化雜談四題

一方文化養一方人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換言之,一方文化也養育一方人。我曾說過,長江流域的文化可分爲三種形態。三峽之上的上游,是巴蜀文化;三峽至江西孤山這一段,是長江中游,乃荊楚文化;自安徽而下至上海,爲長江下游,對應的是吳越文化。

這三種文化有相同之處,但更多的是不同。巴蜀得源頭之清,發而爲天籟,故那裡的人,散淡而有追求,幽默而不刻薄。下游的吳越,盡得水利,故彼處的蒼生,在謹慎中求優雅,於勤奮中得自適。散淡而又幽默的人,神閒心靜,愛財富更愛安逸的生活。故巴蜀之地,郊野多靈異山水,城市多酒肆茶樓。女孩兒眉眼生動,爺們兒怡然自樂。謹慎而又勤勞的人,有意無意,都在培植溫良恭儉的鄉風。故此處,多士大夫,多藝術家。自南宋之後,引領生活潮流者,多半產自吳越。到那裡一走,盈耳的吳儂軟語,會讓你想起“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詩句。

比之巴蜀和吳越,荊楚地方的人,便顯得霸氣有餘而矜持不足,亢奮尤多卻敬畏較少。這也是地理使然。在上游,長江不疾不徐,故有詩人吟唱“蜀江水碧蜀山青”,七個字,就勾畫出一個天府之國的妙處。在下游,長江也很從容,同彼處的女子一樣,感情收束而不氾濫,故有《春江花月夜》那樣的絕唱。唯獨在中游,長江野性十足,歷史中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雖然李白在這裡留下“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豪唱,終究缺了“勝似閒庭信步”的雅緻。在上游,長江如少女,一顰一笑楚楚動人;在下游,長江像少婦,一動一靜顧盼生姿;在中游,長江就像狠婆娘,嗆你、辣你,叫你無法悠閒,也無法優雅。

大海里生長捕鯨的勇士,荊楚大地生長狂人。人與水和諧,人幸福水更嫵媚;人與水斗法,人辛苦水更放肆。長此以往,代代相續,文化的品格便不知不覺地形成。這種文化上的選擇,並非由自己做主。

鄂與楚

用測字來預卜人的禍福,是中國古代方術的一種。科技高度發展的今日,此術雖已式微,但尚未絕跡。日前,聽到一則故事,說有人測了“鄂”字,左上爲兩“口”,左下爲一個“虧”字,右邊爲“耳”旁,意謂兩張嘴說話,只有一隻耳朵聽,這樣一種情勢,當事者豈不吃虧?

漢之前,就有“鄂渚”之說。今日的鄂州,即漢之鄂縣。三國時期孫權曾建都於此,改鄂縣爲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但把整個湖北簡稱爲鄂,歷史並不久遠。此前如唐李白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他認爲自己是湖北佬,故吟唱“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稍後的杜甫,自四川買舟而下,出南津關後,吟唱“楚地闊無邊,蒼茫萬頃連”。兩人均稱湖北爲楚。明朝初建,朱元璋襲元之制,不稱省而稱道,全國共有十三道,湖北屬於湖廣道。這湖廣實指湖北與湖南,與廣東廣西毫無關涉,但不知爲何不叫“兩湖道”而稱“湖廣道”。明朝二百多年,湖北湖南是一個省,但長沙與武昌,卻依然是兩處中心。爲了稱謂方便,便出現了“湘鄂兩地”之說。“湘”爲湘江之簡稱,成爲湖南的代稱;“鄂”爲鄂城之簡,成爲湖北的簡稱。用“湘”來代指湖南,非常恰切,畢竟,湘江是湖南境內最大的河流。但用“鄂”來代指湖北,卻並不是最準確的。究其因,湖南湖北皆爲楚地,若說“湘楚兩地”,則把湖南排除在楚地之外,顯然不妥,故拈出一個“鄂”作爲湖北的簡稱。此後相沿襲用,現在想改也改不了。其實,若以“荊”來代,則荊山荊江,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意蘊,不言自明。但“荊”字似嫌格局太小,故先賢棄之。

著名的楚文化史專家劉玉堂先生,兩年前就提出建議,改“鄂”爲“楚”。但當道者有顧忌,認爲將湖北簡稱爲楚,會引起鄰省糾紛,因爲楚文化地區不僅僅是湖北,還有湖南、安徽、江西、河南也有一部分,湖北獨稱爲楚,人家會怎麼看?至今,“惟楚有才”的對聯,還懸掛在長沙嶽麓書院的大門上呢。其實,這擔心大可不必,人家湖南,近些年提出的口號是“振興湖湘文化”。真正還在打造荊楚文化品牌的,就是我們湖北人了。

從字形上看,“楚”也比“鄂”好,楚由“林”與“疋”兩字構成。樹與布,寓山清水秀、物阜民豐之意。凡事欲和諧,必先穩當、吉祥,“楚”字便有這種寓意,不像“鄂”字,讓人用測字的方式一解,聽了便覺泄氣。

惟楚有才

幾年前去長沙,唐浩明先生領我參觀嶽麓書院。我站在大門口欣賞那副聞名遐邇的對聯。唐先生說:“對不起,這是湖南人自大。”我笑着回答:“湖南人有自大的本錢。不過,這對聯爲何只有一半呢?”唐先生問:“怎麼只有一半,那一半怎麼寫的?”我說:“完整的一副對聯應該是:惟楚有才,才滿江漢間;於斯爲盛,盛在明清後。”我念出後,看到唐先生愕然,連忙笑着解釋:“這是我開玩笑,臨時湊上的。”唐先生誇我有捷才,說聯句續得好。後來,我應邀爲江陵的張居正舊居紀念館寫一篇短賦,開頭兩句,便用了上述聯語。

湖南湖北同屬於中部,又屬於楚文化地區,兩省都是中國的人才高地,出的都是那種經邦濟世、倒海翻江的曠世奇才,都屬於狂人,如明清之後的張居正、曾國藩、黃興、蔡鍔之類。至於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如果缺了兩湖,簡直就沒法寫了。

兩湖的人才雖有差異,但異少同多,都是亢奮激勵之士。每讀《易經·乾卦》第一句爻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便認爲這爻辭作者不是周公,不是孔子,而應該是兩湖人士。自強不息,是楚地人才的最大特點。

但若深加探究,便會發現,楚地的人才,大都誕生在社會的轉型之際,特別是改朝換代的轉折時期。秦之末世,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是楚人;元朝末世,最先揭竿而起的陳友諒,是楚人;清之末世,打響推翻專制第一槍的,亦是楚人。楚多才子,但更多的是英雄。那一年,我訪問紅安,應縣長之請,寫了一首詩:“我愛紅安五月花,杜鵑如血血如霞。如何二百屠龍將,盡出尋常百姓家?”雖是反詰,卻道出一個特點:楚之人才,多英雄氣而少書生氣,多草莽氣而少貴族氣。即便是飽讀詩書的大才子,如屈原、米芾、熊十力等,也都狂狷必然由我,俯仰絕不隨人。所以說,惟楚有才,這“才”如何爲順世所用,當道者可深思之。

放風箏的心態

時下,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口號不絕於耳。這是文化復興的表現,亦是國家興盛的表現。但若方法不對,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這好比放風箏,風箏做得再好、再顯眼,放得再高,但若手中的線斷了,風箏就會乘風飛去,風一停,風箏又會停落,遭受風吹雨打。所以說,振興文化不能像放風箏,只是借時代的風力,圖一個好看。建設文化,首要的是讓文化落地生根。培植文化的土壤,纔是一個科學的態度。

毋庸諱言,湖北是文化資源大省而非文化產業大省。如果我們抓文化建設而不能轉化爲產業,則文化無落實之處;但是,如果抓文化建設僅僅是爲了培養新的利潤增長點,則文化被降格爲商人謀利的手段。我想,這也不是當道者所心儀的願景。

說到底,培植文化也存在着義與利的價值取向。孔聖人有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固然說得太絕對,但的確道出了一般世情。當下世界,美國的好萊塢大片、日本的卡通與動漫,不但成爲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也同時向全世界輸出了它們的價值觀,這是出乎利而止乎義。反之,看我們的影視傳媒業,值得驕傲的地方並不是太多。若當道者強調市場,則製造的節目一味媚俗或趨趕潮流。以盈利爲最高目的,可謂利生義死。若強調主旋律,則其作品又成爲扁平的宣傳品,缺少欣賞價值,導致利盡義枯。目下這種局面不但沒有改進,反而有氾濫之勢。究其因,乃是引導者仍然有放風箏的心態,而從業者又缺少道德上的自律。

現在,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消息,某省某市某名山勝水,將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宣傳當地的電視劇或其他樣式的文藝作品,這種做法似已成爲時尚。執事者認爲這樣做是體現公平、公正,是科學的方法。我大不以爲然。請問:中國和世界的文學藝術史中,那些不朽名著和藝術傑作,有哪一部是用重金海選出來的?這是用不尊重文化規律的方式來做文化上的事,不值得提倡。何況,文化與科技領域不同、規律不同,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文明指向亦不同,用科學攻關的方式與工程招標的辦法來對待文學藝術,可謂大謬。

§江南的雪§走在賓州的土地上§磻溪半日§磻溪半日§漫步羑里城§祝福中國§牧笛§坐火車上天堂§雙橋溝遊記§走在賓州的土地上§炎帝的力量§謁湯陰岳飛廟§沙灘椅上的遐想§祝福2008§石頭上的畫§也說讀史熱§武漢的性格§北緯28°的傳奇§石頭上的畫§“淮河文化叢書”總序§記《甲申文化宣言》§春節的懷想§磻溪半日§說企業家§誰讓它一直痛楚?§記《甲申文化宣言》§武漢的性格§給幸福重新定義§親情既已渡海§親情既已渡海§我們的精神家園§歲暮的祈禱§領袖的力量§閒話清明§盛世的呼喚§“淮河文化叢書”總序§話說三國的戰爭§康巴人的家園§石頭上的畫§花朝遊雙峰山§放下§“淮河文化叢書”總序§選一個詞來讚美祖國§祝福中國§共和國今夜無眠§閒話清明§桃花夫人記§石頭上的畫§謁湯陰岳飛廟§和諧是一種藝術§鳥巢§雞刨食的啓示§我的歷史觀§雪佛§不惑中的困惑§漫步羑里城§鳥巢§野山野水§收藏積雪§雪佛§你願意三伏天穿棉襖嗎?§飛觴赤水河(下)§八節洞記§關於故宮學§武漢文化的聯想§你願意三伏天穿棉襖嗎?§記《甲申文化宣言》§放下§踏遍青山人未老§你願意三伏天穿棉襖嗎?§夕陽中的海螺溝§武漢的性格§雨果式的憂患§飛觴赤水河(下)§聽鬆§誰讓它一直痛楚?§不惑中的困惑§選一個詞來讚美祖國§九頭鳥雜談§同樣的西部§說企業家§花朝遊雙峰山§領袖的力量§歲暮的祈禱§他是一種象徵——悼念巴金§精神追求的延續§風展紅旗如畫§共和國今夜無眠§春節的懷想§親情既已渡海§夕陽中的海螺溝§關於故宮學§關於故宮學§雪佛§和諧是一種藝術§無量山水§關於三國的話題§夕陽中的海螺溝§北緯28°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