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
巍峨宮闕之上,落日霞光浸染半邊天空,鴻雁振翅高飛。
董祖誥出了翰林院,與同僚一道從宮中出去,說着話。
“董兄,可要一同去青樓聽曲?”
“聽什麼曲?董兄,和我一道去喝酒吧!”
“噫,你們這羣俗人,還是和我去書肆,挑選些通俗小說看看。”
……
董祖誥一一婉拒,回去。
一開始,這些應酬還去得稍多些,後來慢慢就不想去了。這些同僚,不管關係如何,他心中總下意識防着一手,也不敢太過親近,被人瞭解清楚性格秉性,那般就有了弱點……故而,好似每日總是戴着面具。
這也不是他過於小心,而是‘官場險惡’四字,絕非玩笑。
‘真懷念在淮安的日子,每日讀書、和方兄喝酒,什麼也不用多想,沒有勾心鬥角,何其自在!’
董祖誥暗歎一聲,想到前些日子,傳來江淮之地的水澇消息:‘淮安受災,不過爹、娘、方兄一家都在府城,應該無事。我已然聯絡好了商隊,這兩日去信問問。’
等他回去,整理信件,足有厚厚一沓,打算明日找聯絡好的商隊送出,也就在這時,方臨託商隊送來的信到了。
董祖誥道謝,送走商隊送信之人,感受到沉甸甸的重量,打開,看到同樣厚厚一沓的信件,其中有代他爹、娘一同捎帶過來的,方臨自己的,這些鄉書,讓他心中涌起陣陣暖流,視線都微微有些模糊,千言萬語最終化作一聲嘆息:“方兄啊!”
董父、董母信件自不必提,方臨信中,多是家長裡短,府城近來如何,發生了何事,前些日子暴雨見聞……
當董祖誥看過這些,翻到關於紅薯的手稿,動作一頓。
……
宮中。
洪泰帝從前朝回來,只感覺身心俱疲。
秦地、魯地、豫中遭災,視作糧倉的江淮之地也遭遇水澇,值此國事維艱之際,朝中衆臣竟還在忙於黨爭!
——由於地域、思想、出身、老師等的不同,朝中官員分出了許多派系,如浙黨、楚黨等等,代表不同的利益。
多地受災,必然要在未受災的某一地加重賦稅,調撥糧食,因爲這般誰佔便宜、誰吃虧的事情,朝中衆臣還在鬥法。
洪泰帝想到初登基時,少年時代意氣風發,如今與文官們鬥了十多年後,徹底看清了那幫文官的嘴臉,他們滿嘴的仁義道德,舉着孔孟的旗子,做着齷齪的事情,一個個比鬼還精,是名副其實趴在大夏上的吸血蟲!
“罷了,由得他們去。”
洪泰帝有些不想管了,想效仿自家老爹、爺爺,順成、弘德年間,連續十多年不上朝,大夏一切卻也在有條不紊運作,各級衙門機構好似沒事人一般,照樣自行運轉。
究其緣由,有兩者在維持大夏不亂,一爲信仰,無論國家發生天災,還是人禍,這些文官會自發地維持秩序,就像家裡的婆娘,好不容易媳婦熬成了婆,她會心心念念想着這個家,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走極端;二是利益,這些文官雖然派系不同,代表不同的利益,但也要努力維持國家平穩,纔好持續地、長久地從中攢取各自的私利。
洪泰帝想到這點,只感覺又想氣又想笑,國家和文官,本質上講,其實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甚至,黨爭對他也是有利的,可以保障皇帝的權利,只要當好裁判,不讓黨政極端化,非此即彼,拿着信仰、道德作爲鬥爭的武器,只顧私利,不顧國事,竭澤而漁、不顧後果地攢取私利,就一切尚好。
只要保證這點,別的不想管,那就真的可以不管。
洪泰帝搖搖頭,放下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坐下翻開《三國演義》第三部。
因爲方臨的《三國演義》第三部、第四部稿子,走得是官方渠道,故而,比給董祖誥的信要早幾天到來。
只是,洪泰帝捨不得一次性看完,這幾天來,都只是一次只看三五章回。
等今日看到在關、張死後,劉備誓師伐吳,遭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白帝城託孤,隨後,諸葛亮挑起重擔,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由百感交集。
“如此臣子,人臣之楷模,天下何處去尋?”洪泰帝感嘆着,合上《三國演義》,看着扉頁的那個‘義’字,久久難以回神。
這時,陳大伴過來通稟:“陛下,董修撰遞了牌子,在外求見。”
洪泰帝對這個自己欽點的狀元,還是印象不錯的,放下書道:“召他進來吧!”
董祖誥過來,自然是說紅薯之事。
洪泰帝聽着,一向冷硬、喜怒不形於色的臉上,頗爲動容,實在是,沒人比他這個皇帝更明白,如此高產作物對當下天災連綿的大夏是何等意義了!
當然,也不說他這個皇帝如此好糊弄,董祖誥一說,他一下子就信了,而是他知道,這種事情很好調查,根本做不了假,他不認爲董祖誥會……或者說,敢騙他。
“陛下,橘生淮南則爲橘,橘生淮北則爲枳,番薯來到北方,或許可能水土不服,做不到南方堪比麥子產量七八倍的產量,但想來二三倍總是有的。”董祖誥未防話說得太滿,謹慎保守道。
“如此也夠了,哪怕二三倍,也不知能爲大夏解決多少麻煩。”
洪泰帝說着,忽而看向董祖誥,突然問道:“董修撰,你來京城也有數月,可是近來纔想起此事?”
“不敢欺瞞陛下,此事,乃是臣之義弟……”董祖誥說了方臨來信,不曾貪墨半點功勞。
至於說背後可能給方臨帶來的風險?他自問已經夠謹慎了,但方臨比他還甚,好像生怕被人迫害似的,就如此次番薯事件,他反覆評估後,認爲方臨真不必多想。
“原來如此。”
洪泰帝卻是誤會了,聽着董祖誥口中的方臨,再想到朝中那幫文官,發自內心感嘆道:“真赤誠之心也!爲天下蒼生,進獻番薯,此爲仁;不慕名利,如此大功德,讓於你這個義兄,是爲義,如此仁義之士,真是勝過那些滿口仁義道德之輩,不知多少矣。”
“如今未有實證,不好妄加賞賜,等驗證之後,再酬爾等之功。”
讓董祖誥去了,他吩咐陳大伴派人去驗證此事,親自盯着,有結果立刻來報,隨後,,高興起身在店中踱步,好一會兒才又坐下。
‘今日大喜,朕也當獎勵一下自己,可以多看些時候,就再看三回……不,五回吧!’
宮中陷入一片安靜,只有熹微的書頁翻動之聲。
……
就在紅薯手稿傳送至京師,洪泰帝派人驗證之時,淮安府城《三國演義》第三部、第四部售賣開始了。
……軒墨齋,一大清早,店外等着取書的人就已然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因爲有着第一部、第二部的經驗,這次不僅是店內,店外也設置了取書點,還有府衙派來的衙役,負責維持秩序。
如此流程,出書速度極快,一本接着一本嘩啦啦如流水。
當初帶着方臨一行參觀府城的肖姓小吏,如今帶着災民參觀城中,路過軒墨齋。
“肖官差,那是什麼地方,怎麼那麼多人?”
“好像是書肆,你看出來的人,最少手上都拿着兩本書,還都這麼高興,府城人都這麼有錢麼?”
“是啊,我一開始,還以爲這裡是糧鋪吶!”
……
“那是方大人的書肆,《三國演義》聽說過沒有?在府城那可是火爆至極,陛下看了都說好,還封了一個從五品的大官吶!”
如今,方臨也算是淮安府城的一張名片,肖姓小吏身爲淮安府城人,說起方臨,都感到驕傲:“對了,你們不知道,方大人當初也是逃難過來的,可要說如方大人這般人物,在哪裡都如錐處囊中,這來了府城,很快就起勢,一發不可收拾……”
他添油加醋說了方臨的發家經歷,什麼來府城不久,就找到了書肆的體面活計,後來,更是將當初做活的書肆買下,從夥計成了掌櫃,在辯論大會上將人活活罵暈,一本《三國演義》洛陽紙貴,天下聞名……唬得這些災民一愣一愣的。
最後,輕描淡寫,不經意間道:“什麼,我認不認識方大人?話說,當初方大人過來府城,也是我帶着的……”
其實,也正是因爲方臨,肖姓小吏對這些災民更上心了三分,不像以前一樣太過分,畢竟,萬一再出一個類似方臨的人物吶?
某種程度上說,這些災民也算是沾了方臨的光。
……
因爲前些日子的《隋唐英雄演義》一書賣得不錯,洪應亨有心討好,與仲宗典的關係愈發篤厚,今日,兩人約着一同來軒墨齋提書,拿到書後,像上次一樣,過來附近的一處茶館。
兩人邊走邊說。
“沒想到《三國演義》第三部、第四部,這麼快就出來了,還是一次兩部。一部看着不盡興,就是兩部齊發才大快朵頤啊!”
“是啊,只是聽說,第四部就是完本了,想一想,還真有些不忍心看。”
“哈哈,一本書結束,纔有另一本書開始,聽說方兄下一本書,乃是神魔小說。”
“哦?方會長的筆力我是信得過的,現在就已經開始期待了。”
……
兩人說着,進入這處茶館,發現茶館中,已然有說書人在說書,說的竟然是今日才發售的《三國演義》第三部。
原來,在《三國演義》第一部、第二部後,這茶館掌櫃哪還不知道此書的火爆?提早就請了說書人,天還沒亮就讓夥計去排隊取書,取回來交由說書先生,立刻在店中讀。
這一手,果然讓今日店中爆滿,茶館掌櫃一邊看着爆滿的客人,一邊聽着說書,都是暗暗佩服自己,臉上笑得開了花。
洪應亨、仲宗典兩人對視一眼,尋着僅剩的兩個空位坐下,放下書,也沒打開看,跟着一起聽起來。
一來,看書太快,就這麼兩部六十回,一兩天就看完了,實在捨不得;二是說書更有氛圍,與自己看書不同,聽到高興處,那麼多人一起叫好,那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
清歡小居。
“文君姐姐,書來啦!”谷玉燕拿着四本書過來,得意道:“我就在下面守着,就是怕書被搶完了,也多虧守着,不然恐怕一本都沒了。”
上次《三國演義》第二部發售,就有客人在店中等着,兩人只拿到一本,這次她可是吸取教訓。
“那還真是多虧妹妹了。”師文君淺笑着,拉着谷玉燕坐下。
紅木鋪就的寬敞雅閣,點了檀香,放着點心、茶水,她們迫不及待,翻開書沉入進去。
不僅二女如此,送來清歡小居的三百本書,很快都被來店中等着的公子哥們瓜分完了,難得出現了來這裡,不和姑娘談詩作詞,吟弄風月,反而只是讀書的現象。
……
學堂。
徐賢文一羣學童面面相覷,遲遲不見於夫子來,印象中這似乎還是於夫子第一次遲到。
“夫子怎麼沒來?”
“會不會是生病了?”
“應該不是,有次夫子生病,師母都過來說了,要不,咱們派個人去夫子家看看?”
……
他們正議論着,於夫子抱着《三國演義》第三、第四部兩本書進來。
這羣學童齊刷刷望過去,一個個的呀,小臉上的表情都有些幽怨,好嘛,夫子你原來是搶書去了。
“咳咳,今日遲到實是不應該,夫子給你們道歉。”
於夫子被弟子們看着,也有些尷尬,看到他們無心背書、習練文章,想了下道:“一本好書,可以讓人修身養性,知禮守義,今日,我們就不上課了,我來給你們讀一讀這《三國演義》第三部。”
“好唉!”下面傳來一片歡呼,那激動的聲音,幾乎要衝破樓頂。
尤其是徐賢文,這小子一蹦跳起來,險些衝到桌子上。
無怪乎他們如此,對這些小學童來說,早就心心念念期待的《三國演義》第三部,能這麼快聽到,是一重高興;在課堂上,夫子批准下的‘不幹正事’的興奮,是二重高興。
喜上加喜,自然是難以自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