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八十五節 與時俱進的史公子

睡在牀上,黃平目光炯炯,一時睡不着,滿腦子還是調查的情況。

他雖然學稅法時間不算太長,但是對“避稅”這個概念還是瞭解的。

合法避稅不是現代概念,古代就有。就拿官府徵收的最基本的稅收田賦來說,就有各種花樣。黃家當初也是臨高的“豪紳”,黃平又是黃二公子的貼身小廝,多少也知道些裡面的門檻。

史家的這些套路對他而言並不是新鮮事:澳洲人換了收稅的規矩,史家也跟着“與時俱進”――鑽了法規的空子。

“難怪老財們都能越來越有錢。”黃平心想,要普通的百姓,看到這些條文就暈了,別說研究出個道道來了。

可是說起來,普通百姓連大字都不識幾個,更別說這些拗口的條文了!

其實今天曾卷問的問題雖然有些丟臉,倒是這史家避稅的關鍵。這史二公子也算是把財稅的條款吃透了:三亞免稅。財產稅是屬地管理,把廣州的錢匯到三亞,自然財產稅一分不用繳。這招用得不但妙,而且很不容易:廣州本地的大戶們,能熟知稅務條款的就很少了,何況還要知道幾百裡之外的三亞的稅收優惠條款,這史家倒是消息靈通的很!

看來,史家比粱家要厲害呀。黃平心想,難怪王首長要把自己派到這裡來查賬。一開始他多少還覺得有些小題大做。還是首長瞧得明白!

第二天,黃平便請當地的稅收部門,調集抄手,抄錄天瑞園的賬本。

“所有賬本,全部抄錄一份。”黃平說,“還有所有的往來憑證,也要逐一登記造冊。”

夜已經深了,桌上的燈還亮着。王企益搓了搓臉又牛飲了一大口濃茶才讓自己感覺清醒了點。熬夜工作是他深惡痛絕的,但曾卷黃平小組的報告送到的時候兩個市政府的會議正在等他,沒辦法只好把報告拖到晚上再讀了。

情況已經明瞭,史家先是通過德隆將大額流動資產轉入三亞分號天瑞園,繼而藉着合資和招商的便利將主要生產都遷入三亞,完成合理的避稅。不過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事,三亞減免稅收招商引資在王洛賓主政的時候就是元老院既定方針了,類似史家這樣的大陸商人雖然不多但是海南各縣去三亞建分號甚至直接直接把商號搬過去的不知幾何。雪白的糖、華麗的絲綢瓷器、澳洲人各種新鮮玩意以及他們極大的進口需求也讓歐洲各國越來越重視這個位置更好,稅率更低的新商埠。三亞自由港的定位也帶來了海角大道兩旁鱗次櫛比不停加高加大的西洋商館。

風涼了,王企益還是輕輕搖着蒲扇。年初重新覈定財產稅的時候,史家就拿出來德隆匯款單據要求減免根據房產推算出的流動資本額。當時無人在意,要不是孟賢喝酒的時候拿這件事舉例說他們業務形式不是小好是大好,王企益大概根本不會知道這茬。合資、建廠、匯款、轉移,史家這一步一步走的還真是仔細踏實。

一切看上去都合法合理,真是自己沒來由的瞎懷疑?元老院的稅率並不高,爲了省這點稅如此興師動衆甚至動了老店的根本,和這個時代土著普遍求穩的心態怎麼看也對不上。那麼問題到底在哪裡呢?

目光又回到左手邊剛剛粗粗瀏覽過的賬冊上。曾卷和黃平把當年期的總賬和他們認爲關鍵的分類賬全部謄寫了一份帶回來,這份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讓王企益很高興。賬冊不多隻有兩三本,王企益覺得不要辜負了手下的辛苦,還是應該細細讀一遍。

嗯?這流水是不是太多了?就在王企益準備給史家下一個守法公民結論的時候,最後一本賬上天瑞園香港倉庫的流水讓他眼前一亮,猛地從椅子裡坐了起來。香港倉庫……三亞倉庫……車間……原材料……王企益把三本賬冊全部攤開,拿起筆挨個比對。

原來如此!還沒翻到最後幾個數,王企益就基本明白了這史二公子偷樑換柱的把戲。天瑞園在香港島上租賃的倉庫,名義上是三亞工廠在大陸的中轉倉,實際上史家通過它做起了二道販子大賺差價。史家從大陸收購的絲製品和瓷器等等利用電報直接在天瑞園入賬,但貨物只運輸到香港倉庫中,然後以天瑞園的名義出售,貨款也通過德隆匯至三亞,在三亞當地享受完減免甚至免稅後,再通過大波班船將完稅證明拿到香港海關抵免稅款。最後買方只要來香港提貨或由史家承運出境即可。史家靠着免稅的利好能把香港倉庫的出貨價壓低不少,所以生意很是不錯,從流水上看這半年銷售額增長了一成以上。

“嘖嘖,史公子呀史公子呀,你還是膽子太小了。”王企益轉着手中的筆,不無遺憾的咂了咂嘴。你幹嘛非要以天瑞園名義出售呢?用老店名義買用老店名義賣,然後銷售所得貨款在老店掛應收賬款,實際貨款讓買家直接打入三亞的天瑞園賬戶。天瑞園這個分號和廣州店還是一家,互相調貨不付款不算銷售,爲什麼不能利用一下呢?這樣一來不就可以一分錢營業稅都不用繳,比你現在三亞享受的減半優惠不是又多了層出息?唉……可惜可惜。王企益搖頭晃腦頗有些意猶未盡。

哎?不對,好像屁股坐歪了。甩掉鉛筆收回思緒,王企益舒舒服服伸了個懶腰又縮回椅子裡了。史家的小算盤是清楚了,但是處罰卻不可能。非要說問題的話,也就是稅務登記主營業務上沒有寫全,屬於超範圍經營,罰款最多也就是一兩銀子的事。

“叫你們搞山頭,叫你們跑馬圈地,什麼發展地方經濟,當個地方大員屁股就不知道該坐哪裡了。這下好看了吧,爭啊搶啊,免稅不夠上補貼啊!”王企益越想越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感覺,不由的笑出了聲。

“首長,啥開心的事,莫不是張首長要來?”進來倒水的警衛員米隨隨見王企益一個人在那搖着扇子發笑隨口打趣道。

“小屁孩懂什麼,一邊玩去。”王企益脾氣很好,尤其是對這些比自家閨女大不了多少的小夥子,“我寫個條子,你明天一早送到黃平同志宿舍。”

打發走警衛員,王企益吸溜着茶盤算要不要改天去見見這個史二公子,這公子哥可以的,雖說稅收無外乎人事,沒什麼理解上不可逾越的鴻溝,但能這麼快把元老院跨時代的科技力量用起來避稅,準確找到稅收管理銜接上的空白,也是個人才了。比那啥樑家斷尾求生強太多。這樣的人才,留在民間給自己家賺錢太可惜了,應該叫他出來爲元老院效力纔是。元老院內部一直有呼聲,要求派人去歐洲搞投機生意割幾波韭菜,但是這事元老自己去幹未免不上算,派遣這些人去幹或許更好些,讓他們自帶乾糧,元老院提供必要的情報,賺了元老院分一半,萬一虧了……

他收住自己開始脫繮的思緒。這件事內部報告裡得重重寫上一筆,給那些聽到統籌安排四個字就跟要了自己命一樣亂嚎的元老縣、市長們好好提個醒,讓他們明白明白什麼是全國一盤棋。想繞開財稅局自己搞?等着被17世紀的土著們打臉吧。

“首長,艾局長那邊派人來問,說那筆特別費的開支的申請您看過了嗎?”來了個通訊員,在門口問道。

“什麼特別費專門費的?!”王企益在腦海裡正打着草稿,被人打斷頓時沒了好氣。

“就是杜元老的那個‘歸化民幹部家庭生活促進備忘錄’……”

“哦,是這個啊。”王企益這纔回過神來。他們既然是掛的“財稅局”的牌子,除了收錢,還得用錢。現在制度逐步完善起來,廣州市的一些預算外的支出,現在都要有明確的預算和批文才能給付。

這個所謂“歸化民幹部家庭生活促進備忘錄”是一個叫杜易斌的元老發的,他現在正在恩平縣當縣主任,按說恩平縣的狀況並不太平――這位元老也不知道這麼搞的,莫名其妙的發了這麼個備忘錄給劉翔。

內容麼,其實並不複雜,實際就是給歸化民找老婆。

元老院治下的男女比例失調由來已久,即使經過了發動機行動這樣的大規模人口輸入,婚齡女性偏低,彩禮價格畸高的問題還是沒能解決。別說普通老百姓,許多男性歸化民都沒有老婆,淪爲“剩男”。

剩男太多,無異於社會不穩定因素。特別是伏波軍軍人,雖然搞了個類似“二五八團”的軍官和資深士官婚姻計劃,實則僧多粥少,還是有許多人無法解決配偶問題。至於普通士兵,那就基本上沒有指望了。

軍官士兵們多年服役,出生入死,連老婆都娶不上,只能靠每月發歡樂券解決**問題,沒有家庭生活,沒有子嗣,對士氣的影響很大。

第一百四十四節 廣州紡織品市場(三)第一百零七節 宗教人士三百九十三節 名單第二百三十五節 回航第一百九十六節 調查(二十四)第三百零九節 說服 續第八十八節 檢疫所(一)四百零四節 請崔漢唐幫忙第四百五十節 澳書第一百七十六節 夜襲大崀圩(四)第一百八十七節 調查(十五)第六十五節 關鍵性的情報第一百二十九節 紅薯第八十七節 兵臨徐崗第一百一十一節 土匪的反擊三百三十節 流鶯第一百二十節 收復連山第一百五十九節 美臺洋二百一十八節 抓捕(三)第一百九十九節 張機器和林顯明三百七十八節 家裡的女僕第七十六節 甜港風雲--收買第一百八十節 形勢大改變二百二十五節 判決第十五節 肇慶光復(一)第一百五十三節 四娘還鄉三百一十二節 朱秋景第二十四節 絕戶計第九十一節 焚樓(六)第二十四節 高舉的煩惱三百三十九節 百仞城夜話第三百五十節 機構調整第二百一十一節 各懷心思第十八節 瓊州府城第三百六十六節 十分鐘第一百二十三節 草地計劃第八十一節 鬥法第三百三十八節 朝堂鬥爭第二十一節 安平城下第二百六十三節 言者無心第二十六節 探險隊出發第三百九十四節 行動計劃第一百四十節 共建和諧臨高(一)第三百四十九節 濟州新貌(二)第三百六十四節 木偶劇和思想工作(二)第三百九十六節 維斯特里的願望第三十八節 建築材料第二十九節 奸細第十四節 膝蓋積液和高嶺土第一百二十二節 百圖村遠征第二百一十四節 獻計第二十六節 礦石碼頭第二百四十節 三個女人的餐桌第六十四節 騾機第四百三十二節 土着保護協會的作用第四十四節 新農莊(一)第二百零二節 屺母島三百九十節 檢舉第二百二十三節 餘波第二百七十六節 颱風降臨第六十六節 黎唐和安玖第七十七節 婦女合作社第六十二節 新的任務第二百零八節 兩位婦人第三十八節 意外來客(二更)第二百八十五節 京師(四十二)第一百五十四節 煽風點火三百六十一節 財政的奧秘第一百零五 循序漸進第二百六十三節 京師(二十)第二百五十三節 秋賦(十八)二百零六節 海上party(三)第七十三節 舊相識第二百一十節 口供第二百二十二節 交通問題第三百四十二節 新的元老們第二百八十六節 女主人第三十三節 新貨幣政策第二百三十六節 昌化堡第一百四十八節 稅務局長第四百零六節 亡命第四十八節 用工制度(二)第四十節 第一道壕溝第二百節 新道教的賭注第二百八十六節 佔領旌義第三百一十三節 融資(十八)第十五節 桑基魚塘第一百三十六節 奴僕第二百七十九節 評估第四十七節 荷蘭人第七十節 降人們第一百八十三節 調查(十一)第一百零一節 集結隊伍第二百四十節 軍犬第一百二十四節 教學開放日第一百一十三節 石澗(二)第一百七十六節 依法治國第一百三十六節 佛山之行(二)第二百七十二節 京師(二十九)第二百四十三節 小店主和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