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王從來不問自己家的錢從哪裡來,只要能進入王府的錢庫,就是他的。
他也從來不會問昨夜侍寢的女人來自哪裡,什麼身份,只要好看就行。
事實上,給端王趙佶送錢要比蔡京想象的更加容易。十萬貫的金銀送入了端王府之後,趙佶頓時有種活過來的通透。
至於誰送的,重要嗎?
應該是個好心人。
不過,在端王府府庫充盈之後沒幾天,發生了一件讓人生氣的事。端王府出家賊了,家賊不偷金銀,卻偷了如今市價一百貫都賣不掉的兩個琉璃盞。
原本,端王也沒當回事,僅僅報案了事。他更不擔心琉璃盞暴露了他偷盜的行徑,畢竟如今市面上的琉璃盞,僅僅開封府,上千個都恐怕不止。可讓他沒料到的是,就因爲這次失竊,他攤上大事了。
琉璃盞雖說不至於爛大街,但手裡被套住的賣主一個個眼珠子都發綠,想要將手中的貨脫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琉璃盞這玩意肯定有人在後頭做莊家。
買上幾個賞玩的也就罷了,最多損失一兩千貫。
可真要是想着囤積起來,想要賣高價的,看着市面上一天比一天低的價格,恨不得將後面的莊家殺了纔好。可後來情況急轉直下,當有人發現,兵統局竟然名下有個玻璃工坊,做出的器皿就是琉璃盞的時候,頓時都傻眼了。
李逵之所以不怕得罪這些權貴。主要是有本事,權勢滔天的大人物,誰玩琉璃盞啊!
至於沒本事的窩囊廢,得罪了又如何?爺們就是搶了你的錢,能奈我何?更何況,主持這一切的是蔡京。而蔡京發財的消息也不脛而走,傳地沸沸揚揚。
人贓俱獲的端王府奴僕被關押在開封府大牢裡。
有人還嘲笑端王趙佶家的奴僕一點眼力都沒有,竟然還會偷家裡的琉璃盞。難道端王府就沒有一點值錢的珍寶嗎?
堂堂端王府怎麼可能沒有寶物。有,而且還不少,皇帝趙煦賞賜給弟弟趙佶的不少皇家器物,別說買家了,就算是債主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將這些發賣了,好讓端王可以還債。
這可是御賜之物,趙佶賣最多是向皇帝認個錯,畢竟他們是兄弟。但是其他人別說買了,就是家裡頭有都不能有,只要被查出來私藏御賜之物,就是大罪。萬一趙佶這個不要臉的轉手將御賜之物抵債,背過身就去開封府告狀,誰吃得消?
再說琉璃盞。
本來這不過是端王府內的一場鬧劇,可是當贓物被開封府掌管庫房的小吏看出了端倪之後,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
趙佶私藏的琉璃盞,竟然和駙馬都尉的琉璃盞是一爐燒造的。
這不是李逵故意留下證據,而是最先的這批琉璃盞,因爲配料,材料,甚至工藝的不完善,總有那這樣那樣的缺點。尤其是材料,顏色黃中帶黑,顏色發沉,每一個坩堝出的玻璃材料都不一樣,很容易分辨批次。和後來市面上流通的琉璃盞的材質截然不同。
而且王詵家琉璃盞,也留在開封府。
當初報案之後,王詵就將其中一個琉璃盞作爲查案的證據,留在了開封府。後來……忘記拿回來了。
再後來,王詵不要了。
他丟不起這個人,如今琉璃盞只賣百十來貫一個,他還好意思爲了一百來貫的破玩意,開鑑寶晚宴?
小吏將端王府的琉璃盞貼上了紙條之後,準備入庫,卻發現邊上還有個琉璃盞。上面的記錄是駙馬都尉王詵家的琉璃盞。
對比材質之後,發現,因該是同一批的器皿。
這個推斷讓他一路通報給了推官,推官報告了府尹。最後端王被開封府請去了。
開封府府尹鄒鐸也不敢刁難趙佶,乾脆他做了個東道,將王詵和趙佶一起請來,然後將雙方的琉璃盞放在一起,他也不說話關起門來讓兩位自己看着辦。
反正肉攔在鍋裡,都是皇親國戚,沒有解不開的結。
這下子,趙佶尷尬了。
他這輩子第一次做賊,還是偷了亦師亦友的姑父,要是傳出去,名聲就更臭了。
王詵也尷尬,他害了一把趙佶,但是不徹底,心裡虛着呢?怕被趙佶看出了由頭,乾脆將面前的琉璃盞往前一推:“端王既然喜歡,就留着玩吧?”
說完,駙馬都尉起身就離開了開封府。
而端王趙佶坐在官舍裡,臉上一陣紅一陣白,良久站起來怒不可遏的將桌上的琉璃盞拿起來,猛然摔在地上,負氣而去。
按理說,這件事也該結束了。
但端王趙佶和駙馬都尉王詵,都是京城裡出名的人物,他們關係決裂的小道消息,還是能引起不少人注意的。
隨後,被有心人琢磨出味道來,王駙馬是冤大頭,這是京城公認的事實,人品絕對可以保證。當年蘇軾被陷害關押在烏臺的時候,沒有任何干系的王詵,卻挺身而出,承認了他和蘇軾是同黨的身份。可惜,王詵不不過是外戚,朝堂上根本就沒人聽他的。不僅沒有幫上忙,還把自己給陷進去了。
就憑藉這份過往,李逵也不能將王詵往死裡害吧?
所以,王詵被賦予了更重要的角色。加上王詵這些年揮霍了不少錢財,維護表面上駙馬府的風光,已經頗爲不易。至於讓他欺負一下晚輩趙佶,一點心理壓力都沒有。因爲他知道,趙佶這廝不是什麼好鳥。
趙佶的人品早就在他欠錢不還的劣跡之下,不復存在。而這一摔,卻摔出了一場官司。有人認定趙佶是和兵統局的蔡京一夥兒的,要不然,爲何原本在王駙馬手裡琉璃盞才三千貫一個,被趙佶偷了兩個之後,卻一路瘋漲?
這等古怪的事情,要是沒有個合理的解釋,根本就不會有人相信。
但要是指着趙佶的鼻子,破口大罵,天下又沒有幾個人敢。即便是被琉璃盞矇蔽了心,打量囤積的權貴,也不敢真的不將端王當王爺看。
這日,端王去了後宮見皇帝,出宮前順便給向太后請安。
卻意外的被宮中女官阻攔,對方臉色不愉道:“太后說了,端王不見!以後端王也不要來了。”
“還請姐姐告知,小王到底哪裡做的不好,還回去改?”
“沒有……端王以後還是好自爲之吧!”說完女官轉身離開。
趙佶吃驚的看着對方不近人情的樣子,心說:自己哪裡得罪她了?可仔細琢磨,又想不到什麼地方讓對方生氣。再說了,他來見向太后,要是太后答應見他,女官哪裡敢阻攔?
所以,根子還是處在了向太后這裡。
說起來,趙佶絕對是個聰明人,但是聰明沒用對地方。他猜測到了可能讓太后不高興了,最關鍵的應該是向太后的兩個兄弟。要不然,宮裡頭也沒人會亂嚼舌根子,說他的壞話,根本就沒用。他和皇位八竿子打不着,這輩子也不可能做皇帝。加上生母陳氏早就死了,對任何人都沒有威脅。陷害他有何意義?
長的又好看,還會說話,誰會不喜歡他?
除非向太后的兩個兄弟鬧妖。
不得不說,還讓他給猜到了,向太后厭惡端王,確實和她家的兩個兄弟有關。向家也不是什麼豪富之家,底蘊也不足。當初身爲宰相的向敏中還和人爭過好友的兒媳婦,原因就是對方是寡婦,而且還有錢。爲此還鬧出了不少笑話。可見,向家人對錢財看得很重。而向氏兄弟也陷入了這場琉璃致富的漩渦之中。
和李逵與蔡京不同,他們沒掙着錢,還虧了將近二十多萬貫。
這是一筆鉅款,兩兄弟都快將家底掏空了,才置辦下如此多的琉璃盞。倒不是他們蠢,而是琉璃盞在降價的時候,他們聯合其他幾家權貴,想着將所有的琉璃盞都買下來,接手莊家的生意,搞一把大的。但沒料到,等他們的資金耗盡之後,市面上的琉璃盞絲毫沒有少,反而更多了。
價格也急轉直下,跌破了天際。
向太后被自家兄弟哭訴,自然心情不好。但更心情更壞的原因是,端王竟然和他的死對頭李逵攪和在了一起。
這如何能忍?
別說今日不見,向太后這輩子都不會再見端王趙佶。
騎馬準備回王府。一路上,趙佶臉上陰沉,顯然心情很不好。突然,從天上掉落了一片爛菜葉準確的落在了他的紫金冠上,趙佶腦袋一歪,拿在手裡,臭哄哄的噁心的不行,趙佶怒氣頓時沖天而起,立馬在街頭怒罵:“那個不要命的敢偷襲本王?”
剛喊完,突然見兩邊鋪子樓上的窗戶都打開了,爛菜葉,臭雞蛋雨點般的落下,趙佶和他的護衛彷彿瞬間淹沒在了無數的攻擊之下。
雖然狼狽,卻不見受傷。
可趙佶也慌了,喊着護衛急忙落荒而逃。
等到趙佶跑沒影了,樓上的衆人才收手,躬身侍立在兩個和趙佶差不多打扮的貴人身後。此二人正是向氏兄弟,向宗回和向宗良。
他們去向太后跟前哭訴,那是想要拿回損失的錢財。
可是面對李逵,他們沒有這膽子。只能讓太后施加壓力。可是向太后對李逵的恐懼,並並不比他們少多少。
二十多萬貫吶,這口氣不出,如何順得了?
最後,只能在趙佶身上找回點利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