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國立仁川北學校

“今科的傳臚‘發配’來咱們這工地了?”李禧著拿着公文,有些不可思議。

“怎麼能叫‘發配’呢?洪大哥許是要重用他,先磨礪磨礪他的性子。”林尚沃接過公文,也快速的看了一遍。

“這位傳臚是丁判官你們實學一派的?”李禧著最近已經仰丁若鏞爲智囊,算是須臾離不開這位大學者了。

“師承不同。”丁若鏞略一思量,就想起金正喜乃是師承自樸齊家。

他們這一派屬於“北學派”,主要人物有樸齊家、洪大容(1731-1783年)、樸趾源(1737-1805年)。至於丁若鏞這一派,屬於“茶山學派”,因爲丁若鏞自己號茶山,且成就更大,可以獨成一派。

當然丁若鏞也不是毫無師承,他縱向繼承了星湖李瀷、鹿庵權哲身等經世學派的實學傳統,橫向吸收了明清實學和樸趾源、李德懋、樸齊家等人的朝鮮北學派,以及天主教、西方科技等西學,算是個集大成者。

“所以大哥派他來,做這個仁川府錄事參軍(正七品),是給咱們派幫手來了?”李禧著並不確定金正喜是個才學之士,怕來一個書生,啥事兒不會幹,只會嗶嗶。

“樸檢書才學深渥,他的弟子應該也不會差。”和自己幾乎齊名的樸齊家,丁若鏞還是認可他的能力水平的。

“實在不行,作爲文書參軍也是夠格的嘛。”林尚沃笑了笑,既然能在洪景來眼皮子底下考中傳臚,那文字水平肯定不會差。

“倒是給老弟你尋了一個‘秘書監’,哈哈哈哈哈……”

三人閒話一陣,已經在外面候了片刻的金正喜被人引了進來,恭恭敬敬的向三位上官行禮問好。光從皮相上來說,到確實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金正喜復又呈上趙萬永給李禧著和林尚沃的問候信,說是問候,實際上還是請兩人關照一點金正喜。金正喜也算他們趙家罩着的,能給個方便就給個方便。

“府院君派下官來,還有一事。”

“何事啊?”

“籌辦仁川北學學校。”金正喜說這個的時候,顯然比其他事情高興。

很顯然,洪景來在吩咐金正喜的時候,故意不用“西學”這個相對更容易引起那些腐儒牴觸的詞彙,而使用“北學”這個略帶迷惑性的詞彙。

畢竟西學就完全指向西方的學問,而且還附帶有基督教的屬性,這對於以東方儒學爲正統的廣大士人是一個不可接受的存在。崇拜祖先和天地神明乃是固有之理,狗屁基督教連爹媽死了都不允許哭拜,怎麼看都是邪(屏蔽)教!

但是北學就不同了,北學字面意思是北方的學問,實際上指的就是北方滿洲的學問,藉以指代從清國學習到的各種學問。

朝鮮一直就有“事大主義”的觀念在,雖然崇明抑清還是士人們的普遍看法,但是骨子裡對於學習自清國流傳來的各類西方科學文化知識,就遠沒有對西學的那種強烈牴觸。

那清國雖然是蠻夷之國,但是清國的好東西我們朝鮮還是可以學習的,並不必要貶的一文不值,反正以前到現在,一直在學習,只要不學他的蠻夷體制就好。

掛羊頭賣狗肉!

洪景來就是這麼一個意思,假借學習北方清國的各種科技知識,實際上設立一所西式的綜合性學院。逐步規劃物理、化學、醫學、機械等專業學科,開始經由朝鮮本國的士人,培養出能迎頭趕上世界潮流的人才。

受到普遍打壓的實學派、北學派人才,要想立刻全部登用,那必然會引起兩班士人階級的普遍不滿,但是先逐步的匯聚到仁川的這所新式學校來,則根本不會有什麼人反對。

且不說濟物浦原本只是個幾千人的小魚港,根本就沒有一個有名望的封建士大夫。就算有,一個人兩個人的聲音,洪景來還是可以憑藉封建強權,把他給壓死的。

重點是“北學”這個名字讓金正喜興奮啊,他自己是北學派大家樸齊家的弟子,若果能夠以北學爲名,創辦學校,並在洪景來的支持下做大做強,那他們學派的名聲一定會力壓其他各路學派,成爲朝鮮第一。

和做官相比,還帶有一定的封建士大夫“立德、立言、立功”思想的金正喜,對於立言這一條看的極重。在他心目中這種創辦學校,傳播本派思想的事情,簡直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大事。爲了這個,不當官也可以的。

“國立仁川北學學校!”李禧著和林尚沃異口同聲。

“不想府院君居然有這般志向……”丁若鏞也沒有想到,洪景來這是準備要真正的大幹一場啊,已經開始爲往後鋪路了。

“府院君說,還要請二位大監,向學校派駐通曉羅禪國、日本國、清國、以及西洋夷各國語言的通事。”金正喜作爲北學者,當然知道所謂的北學,實際上就是西洋各國傳來的新知識,所以他並不排斥學習各國語言。

“這自然是毫無問題的。”李禧著和林尚沃對這個到是很歡迎,以後就算沒有培養出人才,但是學會了外語,就可以帶着去做生意的嘛。

當初洪景來就有意與在長崎的荷蘭人建立貿易關係,現在洪景來已經執掌國政,總能尋到一個變通的方法,正式的與荷蘭進行貿易。

憑藉着先天優勢,萊商在這裡大幹一場,共同富裕也是可以的嘛。和林尚沃兄弟歸兄弟,賺錢那就要競爭了。

一封開闢通商口岸的上書便這樣送入了漢陽。

32.爲鄭神師所裹挾34.拳腳交加如雨點3.夜中有人求請來9.並非全然真好人5.李球承襲南延君19.京仁鐵道方初興34.拳腳交加如雨點1.小洪僉正真清明20.舍科夫喚我親朋26.清核書院牽連大9.李氏如願得中標21.我與小趙論行止11.教導兵出動驅離30.嘉慶年景愈漸衰9.一番話動兩人心18.攻摧驛站釋官奴49.區區己身不足惜15.王大妃棄卒保車12.御門前臣有本奏5.今科我意選良民8.教導兵嚴陣以待29.兵進畿輔壓漢陽41.金在昌用力一擊12.御門前臣有本奏4.偏生前月興教案28還請娘娘救性命3.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22.龍川飄民出送來19.急入宮來拜洪妃4.辛酉大獄牽連廣5.李家宗親頗寒酸6.黎民士庶皆可應21.毫無反對之聲浪34.拳腳交加如雨點8.一場造化在眼前1.家鄉鐵山煤鐵全11.燕行之路不輕鬆31.難道簡在帝王心14.金昌始縱火拒捕12.開足馬力磨細面31.道光與我神助攻27.漢陽喪鐘已敲響16.五峰山別有乾坤15.暫宿荒村野店中10.華陽萬人疏驚世12.御門前臣有本奏36.官授堂上副承旨30.盛京城外宗室營22.無師自通打茶圍1.行前先舉韓三石23.老父母寶城宣煙34.露西亞試圖南下15.疑心軍中有內鬼20.偏遭怪異入疫區39.平山之事行跡露1.洪妃鬆口聯姻事17.脫出漢陽成虎豹1.五峰鐵山初始興42.菱刈金山可續命1.我今穿越入朝鮮1.風起東萊新篇章14.爲官清廉金常明14.純元王妃神助攻10.延攬吉州契兄弟3.保舉漢陽進士科1.爭相投效門下犬7.東萊有貢駭聽聞15.竟敢甩鍋給乾隆1.我今穿越入朝鮮24.義理二字勢如山16.可惜宣紙不經用15.竟敢甩鍋給乾隆35.規劃仁川大都市30.前景愈發顯光明29.禮曹門前衆生急22.行前淘換京銀錢23.奉天倡義大元帥16.不止懈怠還魯莽28.先從廢妃尋突破22.甲第高門盡血沒32.江戶盛景好畫卷44.鷹山公可資借鑑14.還是合作免紛爭28.前路艱難孤身行22.水營戰船借商人8.一場造化在眼前4.年輕人還需努力49.不意狂徒來自首4.教旨明發天下驚6.鮁魚只准京人買21.外軍入城止兵戈24.洪景來好事將近12.驚聞常明褫爵祿38.一字避諱生煩惱23.勤王保駕投新君21.日本國王立嗣君(爲柳初九加更)3.寧從山賊不爲奴29.先行起復任諫臺21.八大胡同找樂子14.純元王妃神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