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交州安排

毛家是真的想要儘快歸降,毛剛次日便設法與王豐取得了聯絡,雙方很快談妥了細節。

本來王豐還準備請朝廷更換聖旨,等新聖旨到後,當衆宣讀,然後毛家再投降。卻不想那毛剛卻極爲識趣,直接表示相信王豐,願意先歸降,再上表請朝廷降低冊封。

王豐對此自然是樂見其成。雙方約定妥當,次日王豐便率領大軍來到番禺城下,靜靜等待。

過不多時,城中果然發生了騷亂,那是毛剛率領私兵突然出手,一舉拿下了杭王,並鎮壓了城中尚忠於杭王的軍隊。

截至午時,城內才終於恢復了平靜。片刻之後,就見城門洞開,毛剛親自押着五花大綁的杭王走出城來,向着王豐跪拜請降,並奉上降表和地理圖冊。

王豐下馬接過,扶起毛剛,又命人將杭王,以及忠於杭王的一衆叛臣盡皆裝上檻車,準備送往朝廷,明正典刑。

隨後王豐率領衆軍進城,當即叫毛剛派遣信使,領着官軍分路去交州各處接管城池。

當夜王豐大擺宴席,犒勞全軍,席間對毛剛等人也算禮敬有加。衆歸附的叛軍見狀,心下頓時漸漸安定了下來。

數日之後,朝廷聖旨被加急送來,欽差吳柄當衆宣讀了接受毛剛等人投降的聖旨,並同時宣佈了冊封毛剛等人爵位封地的詔書。一時衆歸降的叛軍盡皆喜悅安心。

如此又過了數日,交州各地的叛軍都陸續歸附,只有不敢歸附的徐鴻儒逃到了交趾道,蠱惑了赤屍神君,糾集了一幫蠻夷作亂,佔了交趾道近乎一半之地。

因此交州各地都纔剛剛平定,且不是經過戰爭一刀一槍打下來的,而是叛軍見勢不妙主動投降的,其實局面不算穩定,需要用心收攏人心,安排各地鎮守的文官武將,梳理各方的關係,事情可謂是千頭萬緒,王豐一時實在抽不開身去交趾平叛,故而只得暫時將交趾的叛軍放過,只叫交趾的駐軍好生看守城池,切莫將現有的地盤被叛軍奪去。

此外,原嶺南西路的蒲總兵因爲曾經陷害告發過王豐的父親,如今又跟着造反,平素也對王豐屢發譏諷之言,如今生怕被王豐秋後算賬,因此竟不敢投降,猶豫了許久之後,居然向朝廷上表,說王豐擁兵海上,勢力龐大,如今若是再坐鎮交州的話,假以時日,便無論水軍還是步軍都將強大無比,到時候必定勢大難制,成爲朝廷的禍害。

因此,蒲總兵請求將王豐調離交州,以防患於未然。

王豐聽到消息,頓時冷笑了一聲,道:“豎子不知死活!”當下卻暫時並不管他,而是靜等朝廷的回覆。

在朝廷的回覆到來之前,王豐卻已經開始安排交州官吏了,顯將各府的知府都安排了自己人,再將要害之地的知縣也換成自己人。

王家在嶺南也是大族,再加上傅家等姻親家族的子弟,關係網其實也不算小,再加上惠州、潮州之地原本的官吏對王豐也有親近之心,最重要的是,交州其實也有許多曾在白鹿洞書院求過學的士子,天然的便與王豐親近,故此王豐手中並不缺乏人手。

雖然這些人並不是王豐一手培養的,但提拔任用之恩,親朋故舊之情,在這個時代也是拔除不了的印記,這些被王豐提拔任用的人,等閒也不會輕易與王豐作對。

王豐以戰時的權力,持節任命官吏,這是合乎法規的。朝廷即便不滿,也從法理上挑不出什麼錯處。若是天下承平,朝廷自然可以徐徐圖之,至不濟等官員三年一任滿了之後,便調往別處,一舉拔除王豐的勢力。但如今天下烽煙四起,朝廷自顧不暇,如今被王豐搶先任命了交州的上下的官吏,哪還有足夠的時間的辦法來交州與王豐爭?

不過王豐也沒有事情做絕,嶺南東道的總兵還是徐豹,梅關的守將也還是朝廷任命的徐彪。只不過招降的叛軍,除了嶺南西路蒲總兵和交趾道跟隨徐鴻儒、赤屍神君繼續作亂的兵馬之外,尚有四萬六千餘人,卻全都被王豐扣住了,沒有一兵一卒交給徐豹和徐彪。

王豐將其中死忠於嶺南豪族的一萬六千私兵盡數裁汰下來,編入屯墾團,沿着東江、西江和北江墾荒屯田,言明勞作五年之後,便可放還回家。

其餘三萬兵馬則單獨整編爲一軍,名義上歸屬於自己的水師,實際上卻一直訓練的是步戰之法。王豐準備將這三萬人煉成一支精銳的輕步兵,用以彌補自己軍中步戰實力較弱的缺點。

等到交州之事大致整頓完畢,朝廷的聖旨也下來了。顯然,朝堂諸公在經過一番爭論之後,還是都看清了交州形勢,知道以朝廷如今的實力,無法強行打斷王豐染指交州之心。故此不但全盤認可了王豐對交州的人事安排,還下詔申斥了嶺南西道的蒲總兵一頓,責令其不可對朝廷大將妄加揣測。

作爲懲罰,將蒲總兵的官階降了一級,不過仍舊還是執掌總兵之職。

同時,朝廷任命了新的交州刺史和三道觀察使。新任交州刺史是一個名叫吳鈺的勳貴,近五十歲年紀,傳聞中頗爲幹練。而新任嶺南東道觀察使,則是王豐的老熟人,傳旨欽差吳柄。至於嶺南西道的觀察使,是一個名叫趙集的人,據說也頗爲剛正。

來的都是能吏,擺明了就是來制衡王豐的。

王豐對此卻並無半點憂慮,言談之間,反對朝廷安排能臣幹吏前來表現的頗爲喜悅。

王豐倒並不是做樣子,而是真的不在意。一來是王豐本人並沒有自立爲王之心,身正不怕影子斜。二來則是,能臣幹吏多半都是顧全大局之人,不會爲了黨爭而黨爭,就算他們忌憚王豐的勢力,但施政也多半會以穩爲主,這將大大有利於交州的戰後恢復。

不過凡事卻也不得不預作防備,王豐自然也做了兩手準備,其一是將正在開墾的屯田定性爲了水師的軍屯,防止外人插手。其二是將番禺城和瓊州港定爲水師在交州的軍港,使水師可以自由往來,不受約束。其三則是與嶺南豪族暗中聯絡,約定交州的所有特產,大宗交易只能與水師進行,以此壟斷交州的貿易。

如此錢、糧、兵,三管齊下,交州自然被王豐牢牢掌控在手,任誰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

而且嶺南東道總兵徐豹也暗中傳來書信,表示日後在交州,願意以王豐馬首是瞻。

徐豹曾經多次表露過願意尊奉王豐爲交州刺史的心意,王豐自然相信他對自己應該沒有特別的惡意。想來只要王豐不做大惡,徐豹就算不像他現在說的那樣尊奉王豐,至少也不會與王豐爲敵纔對。

如此一來,明面上,新任交州刺史能依靠的力量,便只剩下嶺南西道的蒲總兵手中那萬餘兵馬了。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王豐正等着朝廷派來的刺史和觀察使等人上任,卻不想朝廷的聖旨卻先一步來了。

這次來的是封賞有功將士的。首先是首功之臣王豐,爵位封爲了靖海侯,食邑增加爲四千五百戶,官階提升爲鎮南大將軍,正二品。其餘有功將士,也各有封賞。徐豹封侯,其餘伯爵、子爵、男爵的,封了幾十個。

便連惠州、潮州之地,堅持不肯投降叛軍的文官,也有好些封了爵位。一時間,全軍上下人人喜悅。

封賞完畢,傳旨欽差又拿出了第二份詔書,不等王豐有所反應,便即宣讀。卻是叫王豐留兵一萬,駐守番禺和瓊州,其餘兵馬撤回揚州,統歸揚州刺史指揮。

聖旨已下,王豐只得接旨。當然,其實這一點也並沒有出乎王豐的意料之外,畢竟朝廷要防着王豐,自然要將王豐調出交州才行。

對於朝廷來說,只要王豐不在交州,那麼即便即便交州各府縣都是王豐的人,也不可能作亂。而對於王豐來說,雖有掌控交州之心,但其實也並沒有在交州自立爲王的意思,交州的軍隊官吏如今既然大多都只聽自己的,那麼自己在不在交州又有什麼關係呢?

畢竟水師縱橫海上,並沒有崇山峻嶺,雄關漫道的阻隔,往來十分方便。一旦交州有事,自己的大軍數日之內便能趕到。且自己的本尊去了揚州之後,第二元神卻仍舊還在交州,一樣能夠震懾宵小,主持大局。

思及此,王豐欣然接了聖旨,將常豐林從夷洲調來,主掌留守交州的一萬水師和暗中留在瓊州的一萬步軍,以及那一萬六千屯田降兵,並負責與嶺南豪族的貿易往來。隨後王豐率領其餘二萬水師和二萬步軍,登上戰船,拔錨起航,離了交州,往揚州而去。

數日之後,大軍返回了揚州,將兩萬步軍放到夷洲,一來是隱藏兵力,二來是加緊練兵,三來是加大力度,進一步對夷洲進行開發。

同時,在常豐林去交州後,主持夷洲大局的換成了王父,麻西池從旁協助,想要遊歷的石牛也多半時間都在夷洲,一則護衛王父的安全,二則也是看着夷洲如何一步步開發壯大,參與進這等大事之中,親身感受人道發展的滾滾洪流,對石牛的修行極有利處。

回到揚州的王豐經過短暫的休整之後,便接到了揚州刺史潘樹藩的傳信,叫王豐趕去金陵相見。

王豐收到書信,不敢耽擱,當即駕劍遁前往。進入金陵,見了潘刺史,二人見禮完畢,就聽潘刺史道:“你好不容易平定了交州之亂,原該留你鎮守,朝廷卻另外任命了刺史,將你調回揚州,你心裡可有怨氣?”

王豐笑道:“你知道我對權勢看的並不重,那什麼交州刺史之位,我並未放在眼裡,又哪來的怨氣?只是朝廷的舉動,分明是對我有了忌憚之心,這卻叫我有些不舒服。”

潘刺史微微搖了搖頭,道:“朝廷之上,的確有說你保持交州軍政要務,恐有尾大不掉之嫌的。但這種言論,並非主流。畢竟陛下和大部分朝臣,其實都是知道你人仙修士身份的,對你並無太多猜忌,否則也不會任由你在交州任用私人了。之所以將你調出交州,除了這是慣常的制衡手段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希望能借你之力,討平中原各路反賊。”

王豐聞言,皺眉道:“我麾下都是水師,中原各路反賊卻都只在陸上張狂,我的兵馬對他們並無什麼威威懾力啊!”

潘刺史笑道:“此言差矣,且不過水師往來,青、徐、冀、幽等沿海各州都在你的兵鋒之下,你的兵馬足可收奇兵之效。便是你的水師真的無法上岸作戰,也可轉爲運輸隊,運送精銳步軍前去作戰!”

王豐道:“北方也並不是沒有水師,青徐水師雖然實力大損,但幾百艘船,數千水手也還是有的。更北方的登萊水師更是天下聞名的精銳,若單純只做運輸的任務,何必要用到我?”

潘刺史聞言,笑道:“你說的不錯!所以朝廷雖然提出了讓你率領水師沿海北上,運送錢糧的主意,反隨後便否決了。最後還是我上書,請朝廷下令,讓你率領船隊,沿着運河北上,打通漕運命脈。朝廷很快便同意了我的主張。因此你此次回來,主要任務便是打通漕運。傳旨的欽差已經在金陵驛館了,只要去請他前來,立刻就能將要你出兵的聖旨向你宣讀。”

王豐聞言,頓時驚訝地道:“刺史糊塗了!我麾下水師乘坐的都是海船,吃水極深,不適合在江河上航行啊!更惶論去更淺的運河了。”

潘刺史道:“誰說要你的水師的戰船去運河了?除了你的海上水師,長江水師在揚州和荊州都有駐軍,臨時調撥百十艘戰船給你,又有何難?”

王豐訝道:“用長江水師?我是東海、南海水師都督,如今去指揮長江水師,這合適嗎?”

潘刺史道:“有什麼不合適的?不但是長江水師要調一部分給你,我還要從揚州的兵馬之中,抽調一支精銳給你,如此才能水陸並進,將沿途各路叛軍盡數擊潰。”

王豐聞言,問道:“刺史準備抽調多少兵馬給我?”

潘刺史道:“長江水師三千,精銳步軍一萬。此外,你還可以調動沿途的巡漕兵丁,並要求地方官府協助。”

王豐頓時道:“才萬餘兵馬?想要打通漕運,擊敗沿途各路叛軍,這麼點兵力如何能做得到?”

第二十一章 三年之約第五百零八章 訪白蓮教第七十一章 白蓮蹤影第四十二章 衙中狐第五百零八章 訪白蓮教第一百六十四章 如琢如磨第五百五十二章 出兵徐州第五百四十一章 兵擊綠林第二百四十六章 進入海市第八十五章 愛就帶你走第四百九十六章 重建邊軍第二百零八章 邊地烽煙第五百九十三章 連戰連捷第三百四十七章 海上匪軍第一百零八章 奪珠劍碎第三百三十章 照影斬魂第一百五十一章 殺袁八公第二百六十七章 張老挽留第四十二章 衙中狐第一百一十八章 光暗大陣第四百三十四章 夔鼓顯威第三百一十九章 來到峨眉第二百二十三章 雁門關上第七章 七十二小法第三百五十九章 第二元神第三百五十八章 約鬥三場第四百六十四章 分田分地第三百七十一章 驚聞神戰第十九章 道號明鏡第五百六十八章 意料之外第三百七十章 嶺南大亂第七十七章 船上激戰第四百八十五章 接連大勝第五百章 打赤神洞第四百六十三章 天蠍兇殘第八十三章 水府宴會第四百零五章 確定煉丹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擊潰第三百九十八章 強敵伏擊第十一章 酒鬼第六百二十七章 掃蕩青州第九十六章 救災第二百七十八章 避亂西行第一百九十七章 鱷君幫忙第六百三十五章 突破第一百一十章 刺史到來第四百零九章 鏡像分身第二百九十四章 毒殺夜蟒第三百零五章 迴轉中原第三百七十七章 魔焰亂魂第六百一十九章 芒碭山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公孫九娘第一百九十八章 畲姬出山第五百四十五章 成丹之劫第二百四十三章 心神老祖第三百零三章 沙神現身第三百四十九章 拿下杭州第二百八十二章 喚醒月神第四百二十四章 撒豆成兵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勝一場第二百八十四章 進入仙境第三百四十九章 尋找幫手第四百八十八章 約戰西遼第四百三十八章 象山上門第五百九十七章 白敖南下第三百一十六章 出手相救第四十三章 築基成第一百七十二章 活捉妖妃第五百二十二章 揚州府外第二百五十三章 形勢惡劣第五百四十章 雷音烈火第二百零九章 禍水東引第二百六十五章 姥姥蹤跡第五百八十六章 攻破鎮江第五百九十七章 白敖南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準備破陣第五百八十一章 伏擊聖女第三百二十二章 螳螂捕蟬第一百三十一章 蟹妖張狂第七十九章 水君有請第二百零一章 遊洞庭湖第五百四十五章 成丹之劫第一百三十八章 夢魘之術第三百三十七章 鄱陽湖邊第五百五十二章 出兵徐州第五百零八章 訪白蓮教第四百零三章 鬥法對峙第四百七十一章 水月鎖仙第五十七章 離台州第一百八十二章 元鼎煉妖第一百五十三章 煉魂符陣第五百一十八章 取寶出洞第五十三章 畲姬身世第一百三十四章 東海敗退第一百四十八章 歌姬水柔第一百零八章 奪珠劍碎第三百零七章 青色小牛第七十七章 船上激戰第四百八十三章 三戰三勝第四百二十章 陰風大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