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問‘路’ (3)

記住,當別人不存在,自我無法存在,它是跟別人一起存在的。不論別人在或不在,自我都需要別人。要感覺“我”需要別人,別人所形成的界線是需要的。跟鄰居隔開,我才能夠感覺到“我”。當沒有鄰居,沒有分隔,你怎麼會感覺到“我”?你將會在那裡,但是沒有任何自我。自我是一種關係,它只存在於關係裡。

師父單獨——隱士意味着單獨——住在山裡,面對他自己,在每一個角落會見他自己。不論他到哪裡,他都是面對他自己,沒有別人的負擔,所以他知道得很清楚他是什麼,他是誰。

如果你可以單獨,事情會開始解決它們自己,甚至像發瘋這樣的事也可以解決。前幾天晚上我跟幾個朋友在聊天。在西方,如果一個人發瘋了,有神經病,他們會給予很多治療,事實上是太多了,要治療好幾年!但是那個結果幾乎沒有,那個人還是保持一樣。

我聽說有一次,一個心理治療家在治療一個有偷竊狂的女人。她非常富有,根本不需要偷竊,只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心理。她不可能不偷竊,每當發現有機會,她就會偷竊,甚至連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比方說針或鈕釦,她也會偷。她被治療了好幾年。

經過了五年長時間的治療之後——很多錢就這樣花掉了——五年之後,她那個弗洛伊德派的心理分析師問她說:“現在你看起來很正常了,已經不需要再繼續治療,可以停下來了,你覺得怎麼樣?”

她說:“我覺得很好,完全沒有問題,一切都很好。在你開始治療之前,我對於偷竊一直都有罪惡感。現在我也偷竊,但是已經不再覺得有罪惡感了,很好!一切都很好。你的治療的確非常成功,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一切的發生就像這樣,你只是變得習慣於你的疾病,融入你的疾病,就這樣而已。

在東方,尤其是在日本——因爲禪的關係——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治療已經存在至少一千年。在禪寺裡……這些禪寺在任何一方面來講都不是醫院,它們並不是爲病人而開的,但是在一個村子裡,如果有禪寺存在,它是唯一的地方;如果有人發瘋了或是得了神經病,他們要去哪裡?在東方,他們都把神經病的人帶到師父那裡,因爲如果他可以治療一般人,爲什麼不能治療神經病的人?那個差別只是在於程度而已。

所以他們會把神經病的人帶到禪寺去給師父看,他們會說:“怎麼辦?請你負責處理他。”然後他就會負責處理。

那個處理方式的確令人難以置信!那個處理方式就是:根本不治療。他們會給他一個單獨的房間,在禪寺後面的某一個角落,那個神經病的人必須住在那裡。他們會給他食物和各種必要的設施,就這樣而已。他必須跟他自己生活在一起。在三個星期之內,只要三個星期,完全不給予任何治療,那個神經病就會消失。

現在有很多西方的心理治療家都在研究這個現象,將它視爲一項奇蹟。這並不是一項奇蹟。這只是給那個人一點空間來讓他釐清,就這樣而已!因爲在幾天之前,他是正常的,他可以再度恢復正常。有某些事在他身上壓得太重了,他需要一些空間,就這樣而已。他們不會給他太多的注意,因爲如果你給那個神經病的人太多的注意,就好像他們在西方所做的,他就永遠沒有辦法恢復正常,因爲以前從來沒有人那麼注意過他。他將沒有辦法再回到原來的狀態,因爲這樣就沒有人會去管他。現在有偉大的心理分析學家在照顧他——偉大的醫生,以及一些很有名的人,他們在跟他或她講話,病人就躺在一張長椅上休息,而一個有名的醫生就坐在後面,不論他說什麼,他們都會很注意聽,每一句話都聽。有那麼多的注意!那個神經病變成一種投資,因爲人們需要注意。

有一些人開始很愚蠢地行動,因爲這樣的話社會就會注意他們。在每一個古老的國家,在每一個村子裡,你都會發現有一個傻瓜,他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他非常聰明。傻瓜幾乎都是聰明的,但是他們學會了一種詭計:人們會注意他們,這是他們所需要的。每一個人都知道他們,他們不需要擁有任何職位就已經很有名,整個村子裡面的人都會照顧他們。不論他們經過哪裡,他們就像偉大的領導者,有一羣人會跟隨着他們,小孩子們會跳起來向他們丟東西,他們覺得很好玩!他們是鎮上很了不起的人,他們知道成爲傻瓜是一種投資,一種很好的投資!村子裡面的人會照顧他們,他們會被養得好好的,穿得好好的——他們已經學會了那個詭計。不需要工作,不需要做任何事,只要成爲傻瓜就行了!

如果一個有神經病的人……記住,自我就是神經病,自我需要注意,如果你注意它,自我就覺得很好。有很多人殺人只是爲了要得到報紙的注意,因爲唯有當他們殺人,他們才能夠上頭條新聞。他們會突然變得非常重要——他們的照片、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自傳都會被刊登出來,突然間他們就不再是無名小卒,他們已經變成某某顯赫的人物。

神經病是一種很深的渴望被注意,如果你注意它,你就餵養了它——那就是爲什麼心理分析一直都非常失敗。

在禪寺裡,他們在三個星期裡面就可以治好一個人,但是在弗洛伊德派的心理分析裡,他們用了三十年的時間還治療不好一個人,因爲他們錯過了那個要點。但是在禪寺裡,他們不會對神經病的人給予注意,沒有人認爲他們是重要的人,他們只是讓他自己一個人獨處,那是唯一的治療。他必須理出他自己的事,沒有人會管他。在三個星期之內,他就會完全正常地出來。

孤獨有一種治療的效果,它是一種治療的力量。每當你覺得你被搞混了,不要試圖在那裡解決它,離開社會一些日子,至少三個星期,只是保持寧靜,只是觀照你自己,感覺你自己,只是跟你自己在一起,你將會得到很大的治療力量。因此在東方,有很多人搬到山上去,搬到森林裡,去一個可以單獨的地方,去一個沒有人打擾的地方。只有自己……這樣一個人就可以直接感覺他自己,這樣你就可以看清內在發生什麼。

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要爲你負責,這一點要記住。如果你發瘋就是你發瘋,你必須將它理清,那是你的行爲!這就是印度人所說的,那是你的“業”。它具有很深的意義,它並不是一個理論。他們說,不論你是怎麼樣,那是你自己的工作,所以你要自己將它理清!其他沒有人可以爲你負責,只有你必須負責。

所以要進入孤獨的空間,將事情理清,靜心冥想你自己的存在狀態和你的問題。這就是它的美:即使你只是保持寧靜,獨處幾天,事情也會自動解決,因爲沒有解決的狀態是不自然的。一個沒有解決的狀態是不自然的,你沒有辦法延續它太久,要延續它需要努力。只要放鬆,讓事情存在,觀照它,不要作任何努力想要改變它,這一點要記住。如果你試圖作任何改變,你將會延續同樣的事情,因爲那個努力會繼續對事情造成干擾。

它就好像坐在河邊,河流在流動,泥沙會自然沉澱下來,而枯葉會流到海里,漸漸地,河流會變得完全乾淨、清澈。你不需要進入它裡面去清潔它,如果你去清潔它,反而會將它弄得更混濁。只要看着,事情就會自動發生。這就是“業”的理論:你已經把你自己弄得很混亂;現在要單獨行動。

所以你不需要將你的問題丟給別人,你不需要將你的疾病丟給別人,你只要單獨行動,在寧靜中受苦,觀照着它們。只要坐在你頭腦河流的旁邊,事情就會自動安定下來!當事情安定下來,你就會有一種清晰和知覺。然後再回到世界上——如果你喜歡的話。那也不是一定要的,那也是不必執着。不應該執着於任何事,既不要執着於世界,也不要執着于山裡。

任何你覺得自然的,任何你覺得好的,可以治療你的,任何你覺得你在它裡面會變完整的,不會分裂的,那就是你的路。那個山已經被跨過,你已經達到了那個路,現在就順着它走,流進它!

山是問題之所在,當你跨越過山,那個路就出現了。你累積了這個山已經有很多世,那是你的“業”——任何你所做的事都變成你的“業”。現在它很沉重地壓在你身上。

有一個師父住在山裡成爲一個隱士,有一個和尚問他:“那個路是什麼?”那個師父回答說:“這是一座多麼美的山。”

這看起來很荒謬,因爲那個人是在問“路”,而師父卻在說“山”。這看起來完全不合乎理性,很奇怪,因爲那個人並沒有問任何關於山的事。

記住,這也是我的情況,你問關於A的事,但是我卻談論B;你問“路”,而我卻在說“山”。唯有當你愛我,你才能夠感覺到,如果你只是聽我講,我是荒謬的,因爲我所說的話並不切題。如果我所說的話很切題,我無法幫助你,那纔是問題。如果我說了一些似乎跟你有關的話,它將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因爲你本身就是問題之所在。如果我的談話很切題,那意味着我調整我自己來適合你。即使對你來講,我看起來是切題的,它也意味着有什麼事弄錯了。就那個現象的本身來說,我必須是不切題的。

我將會看起來很荒謬、不理性,這個問題和回答之間的差距唯有當你有信任才能夠被連結起來,否則它們無法被連結起來——要如何連結它呢?求道者和師父之間的差距,門徒和師父之間的差距,問題和答案之間的差距——因爲你是在問“路”,而所給的答案是關於“山”——要如何連結?

因此信任變得非常非常重要。不是知識,不是邏輯,不是思辯能力——都不是,而是一種很深的信任,那個信任才能夠連結不相關的答案,才能夠很深入地去看穿那個不相關而瞥見到那個相關性。

那個師父回答說:“這是一座多麼美的山。”

那個和尚說:“我並不是在問你關於山的事情,而是在問‘路’。”

他還是抓住他的問題。如果你抓住,你就會錯過——因爲“你”是錯誤的,你的問題不可能是對的,那是不可能的!你怎麼能夠問正確的問題?如果你能夠問正確的問題,那麼正確的答案已經離得不很遠,它就隱藏在那裡。如果你能夠問正確的問題,你就已經是正確的!當你有一個已經是正確的頭腦,那個答案怎麼可能還被隱藏起來!不可能,任何你所問的和你所說的都攜帶着“你”。

有一次,木拉那斯魯丁變得越來越胖、越來越胖,醫生建議他節食。

過了兩個月之後木拉去看醫生。醫生說:“我的天啊!它是一項奇蹟!你甚至比以前更胖!我簡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你有嚴格遵守我給你的節食計劃嗎?你是不是隻吃我所指定的食物,其他的東西都沒吃?”

那斯魯丁說:“任何其他的東西都沒吃!我當然遵守你的節食計劃。”

醫生無法相信,他說:“你告訴我,那斯魯丁,真的是其他什麼都沒吃嗎?”那斯魯丁說:“當然!除了我的正常餐之外。”正常餐加上醫生所指定的減肥餐。

但事情一定會是如此,你的頭腦會介入任何你所做的、所問的和所想的事,它會影響着每一件事。你無法問正確的問題,如果你能夠問正確的問題,那麼就不需要問了,因爲那個正確與否纔是重點,問題和答案並不是重點。如果“你”是正確的,你纔會問正確的問題,那麼,突然間那個正確的答案就在那裡。如果你能夠問正確的問題,你根本就不需要去任何地方,只要閉起你的眼睛,然後問正確的問題,你就會在那裡找到正確的答案。

問題不在於正確的答案,問題不在於那個“路”,問題在於那個“山”,問題在於頭腦,問題在於你。

那個師父回答說:“這是一座多麼美的山。”

那個和尚說:“我並不是在問你關於山的事情,而是在問‘路’。”

師父回答:“只要你無法超越那座山,我的孩子,你就無法達到那個路。”

有很多事必須被瞭解,事實上是要被感覺。

師父回答:“只要你無法超越那座山,我的孩子,你就無法達到那個路。”

第2章 原 序第40章 道就在眼前 (4)第28章 眼見方爲實 (4)第21章 生和死的奧秘 (4)第14章 問‘路’ (1)第22章 無爲的技巧 (1)第38章 道就在眼前 (2)第28章 眼見方爲實 (4)第25章 眼見方爲實 (1)第40章 道就在眼前 (4)第17章 問‘路’ (4)第36章 隱藏的真實 (5)第39章 道就在眼前 (3)第31章 回答的智慧 (3)第10章 憤怒之美 (1)第33章 隱藏的真實 (2)第10章 憤怒之美 (1)第35章 隱藏的真實 (4)第40章 道就在眼前 (4)第17章 問‘路’ (4)第30章 回答的智慧 (2)第9章 靜心的藝術 (4)第9章 靜心的藝術 (4)第36章 隱藏的真實 (5)第19章 生和死的奧秘 (2)第20章 生和死的奧秘 (3)第32章 隱藏的真實 (1)第35章 隱藏的真實 (4)第31章 回答的智慧 (3)第11章 憤怒之美 (2)第25章 眼見方爲實 (1)第10章 憤怒之美 (1)第7章 靜心的藝術 (2)第28章 眼見方爲實 (4)第38章 道就在眼前 (2)第7章 靜心的藝術 (2)第18章 生和死的奧秘 (1)第18章 生和死的奧秘 (1)第22章 無爲的技巧 (1)第20章 生和死的奧秘 (3)第24章 無爲的技巧 (3)第5章 花雨滿天 (3)第23章 無爲的技巧 (2)第35章 隱藏的真實 (4)第15章 問‘路’ (2)第7章 靜心的藝術 (2)第28章 眼見方爲實 (4)第37章 道就在眼前 (1)第33章 隱藏的真實 (2)第2章 原 序第9章 靜心的藝術 (4)第35章 隱藏的真實 (4)第43章 當空乃發生 (3)第43章 當空乃發生 (3)第31章 回答的智慧 (3)第17章 問‘路’ (4)第36章 隱藏的真實 (5)第21章 生和死的奧秘 (4)第27章 眼見方爲實 (3)第6章 靜心的藝術 (1)第25章 眼見方爲實 (1)第8章 靜心的藝術 (3)第13章 憤怒之美 (4)第39章 道就在眼前 (3)第25章 眼見方爲實 (1)第7章 靜心的藝術 (2)第41章 當空乃發生 (1)第34章 隱藏的真實 (3)第23章 無爲的技巧 (2)第31章 回答的智慧 (3)第28章 眼見方爲實 (4)第2章 原 序第13章 憤怒之美 (4)第10章 憤怒之美 (1)第30章 回答的智慧 (2)第2章 原 序第21章 生和死的奧秘 (4)第15章 問‘路’ (2)第18章 生和死的奧秘 (1)第36章 隱藏的真實 (5)第15章 問‘路’ (2)第18章 生和死的奧秘 (1)第1章 譯者序第23章 無爲的技巧 (2)第6章 靜心的藝術 (1)第3章 花雨滿天 (1)第2章 原 序第40章 道就在眼前 (4)第9章 靜心的藝術 (4)第15章 問‘路’ (2)第35章 隱藏的真實 (4)第24章 無爲的技巧 (3)第27章 眼見方爲實 (3)第9章 靜心的藝術 (4)第8章 靜心的藝術 (3)第30章 回答的智慧 (2)第15章 問‘路’ (2)第10章 憤怒之美 (1)第3章 花雨滿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