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

劉邦想讓劉如意一步到位,直接晉級太子的崗位,可不想朝廷上下反對的浪潮太猛,這讓他有一些猶豫,最終他準備緩一緩“換太子”的腳步,另覓更爲合適的機會。

就在劉邦爲劉如意尋出路之時,有人很配合地提供了個機會,他真是太有眼色。

這個提供機會的人就是張敖。這個人在一羣神經病患者的搗鼓下,進行一次莫名其妙的造反行爲後,爲劉如意晉級提供一次絕佳的機會。

雖然我們把“造反”的名頭扣到了張敖的頭上,實際上真正鬧騰的應該是貫高。當然,他兩個人的故事我們在前邊介紹過,在此就不再多言了。

要說不管他們兩個是誰唱的主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因爲經過那次發瘋後,貫高死了,張敖被廢除了“趙王”的稱號。更重要的是,劉邦及時地封自己不到十歲的好兒子劉如意爲趙王。

張敖的身份我們在前邊也提到過,他的老婆叫劉樂,呂雉的女兒。兒子的事情還沒解決好,女婿現在又成了板上肉,這讓呂雉有些焦頭爛額。

但最終的結果還是不錯的,因爲劉邦還是留下了張敖的性命,雖然奪走了他“趙王”的稱號,似乎那也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不過讓呂雉來氣的是,劉邦把“趙王”的封號賞賜給了劉如意,這讓她剛剛泛起的那一丁點感激之情,又轉變成滿腔的羨慕嫉妒恨。欺負完兒子欺負女婿,劉如意也太猖狂了。這爲劉如意和戚姬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劉邦的想法是這樣的,先讓劉如意戴一陣“趙王”的帽子,營造一個不再“換太子”的假象,平息一下小弟們躁動的心情,然後好讓自己集中精力尋找更恰當的藉口,探尋呂雉和劉盈的破綻。偏心如此,讓人無言。

這就是劉邦此時的心理。實際上劉邦此時的心理我是不怎麼願意寫的,可如果我們不探索明白這些東西,就很難理解呂雉隨後的瘋狂。有因必有果,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當我洞悉了這一切後,我開始理解呂雉隨後的行爲。她嫉妒成性,她陰狠毒辣,她殺人如麻……但這一切,受其自身的性格因素的影響,更與這一陣的經歷有關。歸根結締,她只是個女人,所有女人擁有的天性,她都有。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在她身上都得到了放大,一直放到了最大,讓人恐懼。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皇帝還需要耍這種手段?想讓哪個兒子接班這種事,自己還做不了主?還的繞彎打埋伏?

的確,一般情況下皇帝的話是金律玉言,說句話、放個屁,下邊都得照辦,敢說個不字,就能砍掉你的腦袋。可這也不是絕對,有些事,當然是指一些很特殊也非常規的事情,皇帝的話並不見得就那麼好使,就如“廢太子”這種事。無論再牛氣的帝王,在這件事上,都是小心翼翼的。

因爲“太子”這個身份很特殊,它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多的是利益的交織點,牽一髮而動全身,稍有舉動,將成爲多方勢力博弈的焦點。後世一些極爲牛氣的皇帝就幹成功過幾次,比如漢景帝、漢武帝、隋文帝、康熙等等。但這件事辦完後,徹底影響了帝國的走勢,也有一些讓帝王本人嚐到了無盡的苦果。這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劉邦這次“換太子”遭遇的阻力比那些後世的帝王們要大的多,因爲後世那些帝王遇到的是多方勢力的博弈。讓多方勢力對拼結束後,自己出面順利收拾殘局,這種情況相對來說還比較好掌控。

皇帝是孤家寡人。這句話似乎也對,但也並不全對。

在正常情況下,皇帝的尊嚴是任何人不能冒犯的,當然如果遇到董卓、曹操那種角色就另當別論了。既然皇帝是絕對的老大,自然就很難交到知心的朋友。對羣臣而言,除了去拍拍馬屁外,也不敢真的去和他交朋友,不然怎麼死都不知道。

而皇帝也決不能成爲真正的孤家寡人,總得依靠一些人,去幹成一些事。這就需要搞平衡,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既支持各方,又要控制各方,不能讓任何一方完全坐大,如若不然吃虧的只有自己。更不能發生一邊倒的傾向,如果一個命令下去,全部大臣反對,那就完了。因此,皇帝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去依靠一些人,當然這些人用我們老百姓的眼光來看的話,容易得出忠臣和姦臣的結論。而事實上,在帝王的眼裡是不去區分這些人的,在他們的觀念裡只考慮“有用與否”,只要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些什麼人就夠了。這些“有用”的人,就是他辦成一件事的根本,無論是辦好事還是辦壞事。

劉邦這一次就面臨了一邊倒的現象。自從放出口風后,羣臣們竟然空前的團結,連戚家幾個很微弱的喘息聲也在這種局面下被掩蓋的毫無音息。這一次,劉邦很費力,因爲現在連替他上擂臺pk的人都找不到,還的親自戴上拳擊手套與羣臣進行連環戰。

面對這種情況,劉邦準備繞着彎走路,這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劉如意稱王了,這一次沒什麼阻力。這種事情誰要再提出異議,那是嫌自己活的時間太長了。

劉如意當上了趙王,可現在的劉邦又不放心了。

雖然自己依然準備換太子,可就現在這種局面來看,能不能成功還是個未知數。自己有生之年如果幹不成這件事,無論劉如意是什麼樣的身份,似乎都面臨着危險。因爲劉邦很瞭解自己老婆的爲人,這一次把呂雉得罪的要死,自己活着她不敢鬧騰,可一旦自己over了,劉如意也可能就玩完了。

因此,劉邦又陷入了新一輪的痛苦。他在戚姬和劉如意的身上的確是下了不少功夫。

劉邦的確是應該痛苦的,自己現在五十多,而呂雉卻只有三十多,按常理分析自己是活不過她了。但如果真要向呂雉動刀子,一則自己有些捨不得,二則呂雉也沒犯過什麼錯,畢竟呂雉爲自己付出的也很多。劉邦雖然偏心眼,但仍不失是一個厚道人,在這一點上是比不過他的重孫子。

可事情總的要去解決,劉邦這次在別人的提醒下,就找到了一個看似很不錯的解決辦法。不過這只是看似而已。

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4章 軍挺咸陽—(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1章 起點——(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五)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症下藥(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5章 楚漢爭鋒—(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2章 覆滅—第八節 呂氏敗亡(一)第19章 爭儲——第十六節 廢黜太子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