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阻敵

方定超帶着六萬人的部隊從西門突圍而出後,繞過城西的一片丘林地帶,折向向南而去。但部隊突圍後,在敵軍追殺之下,顯得有些慌亂,步調很不統一,造成整個大軍在撤退的過程拉成了一根長長的線,而處在部隊之尾的極易被追軍消滅掉。

東贊郎正是發現逃軍的這個特點,率五萬土番軍在後面緊追不捨,欲趁勢剿殺中原大軍。

伏哲將軍則帶一萬多人進駐了永林縣,在縣城裡開始瘋狂洗劫,更加慘絕人寰的是,土番兵在城內對被俘虜的二萬中原士兵開始了大屠殺,城內一時血流成河,哀嚎片野,慘不忍睹。

當城裡的土番兵正在大發淫威時,從縣城南門突然殺進一支隊伍,把城內的土番兵殺了個人仰馬翻。原來是段飛率領着從南門突圍出去的五千人馬,待土番主力部隊追殺出城以後,又調頭殺了回來。

城內的土番士兵當下被段飛的五千人馬殺了個措手不及,一時死傷慘重,伏哲組織殘餘的土番兵進行拼死抵抗,與中原士兵在城裡混戰起來。

段飛率一部分士兵深入敵後,將俘虜的中原士兵解救了出來,這些被俘士兵已被殘殺了四五千人,被解救出來的這剩餘的一萬多人猶如困獸出籠,迅速加入了與土番士兵的戰鬥中,很快城內中原士兵就對土番兵形成了壓倒的局面,眼看土番軍敗勢已定。

東贊郎得知永林縣留守駐軍被圍殲的情況後,立即停止追擊,率部隊飛速趕回來救援。待他趕回永林縣城時,段飛已率部隊和一萬多人的俘虜已經向南撤去。城內的土番兵死傷四千人左右。東贊郎只好下令全軍在城內駐守休養,等待後援大軍到後再作計議。

方定超擺脫追軍後,方纔驚魂甫定,帶領部隊繼續緩慢向南撤去,這時前方已經傳來探報,黃志鵬大將軍所率援軍正向北而來,不日就將與他會合。

話說黃志鵬將軍率部從西域撤出後,直向北而去支援方定超,但部隊剛從西域出來後,齊王所派的五萬大軍和鎮南王派出的三萬大軍都分別以回防護主爲名,打道回府了,大軍則僅剩原來從北域過來的十五萬人馬了。

在途中,黃志鵬將軍聽說了方大將軍已經從永林城內突圍而出,繼續向南撤退,而土番王德擁親率二十萬大軍也已挺進中原,在永林城匯合東贊郎所率部隊後,繼續向南進軍的情況,他下令部隊放慢了行軍速度,一是因爲當前方定超圍困已解,二是自己的部隊這一個多月來一直長途奔襲,已是相當疲累,三是他認爲永林城往南一帶無險可守,若是在此地帶迎上土番軍隊也將難以阻擋,不如讓方將軍多往內地再撤一些,自己也好以逸待勞。

他派出快馬向方定超部隊通報,讓方大將軍將部隊撤至北部重鎮武靈州之前,他所率大軍將在那裡與他匯合,共同阻擊進犯的敵軍。同時,他向沿途所經的各州縣下令,立即進行戰時徵兵,務必在五日內招募三至五萬的新兵入伍。

方定超得到消息後,命令部隊往武靈州方向推進。武靈州是中原北部的一個大城鎮,是北部山區與中原平原大地的一個交界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保障中原大地的一個重要屏障,再往南則是一片坦途,再無險可守,此處一旦失守,則可直接威脅到京城的安全。

黃志鵬大將軍的部隊先到了武靈州,在城外五里處安營紮寨。太守郭道明率部出城迎接,犒勞大軍,安排補給,並帶着新招募的兩萬新兵到軍營報到。

黃大將軍大喜,將所徵新兵悉數編入自己沿途所徵的兩萬多人的新兵營中,至此共招募了近五萬人的新兵,大軍人馬也接近二十萬人了,加上方定超所率部隊及武靈州駐軍,共有兵馬將近三十萬人,足以抗衡土番大軍了。

黃志鵬與郭道明太守共同議定在武靈州以北十里處的野狼谷擺開陣式迎接敵軍,此地是土番軍隊南進之必經之路,戰場中間十分開闊,兩邊有羣山環抱,不利於土番軍隊以快馬輕騎進行迂迴包抄戰術的發揮,我方大軍陳兵谷口,猶如瓶塞蓋住瓶口,可有力地阻擊敵軍繼續南進。

次日晚,方定超部隊也趕到了武靈州城與黃志鵬匯合,雙方共同在野狼谷擺開了迎敵陣式,欲將南進之土番軍殲滅於此。

方大將軍向黃志鵬陳述了永林城兵敗的原因,讓他一定要想法破掉土番的犛牛陣,否則將難以制敵取勝。黃志鵬將軍信心滿滿地說到:“方大人請放心,這個我早已有安排,屆時我將派八千弓箭手和五千強弩兵伏於陣前,待土番犛牛衝出陣來之時,萬箭齊發,將其悉數斃於陣前,蠻夷之計不過如此罷了。”

方將軍聽黃志鵬之言中有點揶揄自己的意思,心下有些不高興,又說:“黃大人將全部主力擺於谷口,一旦有所閃失,將危及武靈州城,此城爲要塞,切不可失啊。我之前雖敗兵於陣前,但好在事先在永林城布守得當,方可全身而退。”

“我軍二十五六萬人馬陳兵谷口,敵軍是萬不可破的,州城內郭太守還有三萬多駐軍,且此城地勢高險,易守難攻,是我軍強大之後盾,將軍莫慮,屆時,我帶兵打前陣,新兵居中,大人親自居後壓陣,進可助我攻陣破敵,退可確保縣城防守無虞,您看可否?”

方將軍對黃志鵬表現出的輕敵之意有些不以爲然,不過對這樣的排兵佈陣他還是比較滿意的,在陣尾壓陣,進可攻退可守,可保萬無一失,他還考慮好了要留一手,屆時讓段飛領五千人留在城中接應,以防萬一。這樣想好以後,他便滿口答應:“黃大人神機妙算,盡在掌握之中,我等只有依計行事了。”

二人商定以後,立即升帳,召集三軍將領,調兵遣將,排兵佈陣,安排妥當,只等土番大軍來犯了。

第九十九章 貨車第一百二十章 天尊第一百一十九章 神像第一百三十一章 驛站第七十一章 停戰第四十九章 反抗第九十七章 烈酒第四十一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一章 身世第一百三十九章 繼位第一百四十五章 蘇家第一百三十一章 驛站六十五章 奇襲第一百零四章 城門第二十四章 奪城第二十二章 獻計第九章 學藝第六十九章 俘虜第一百二十一章 巡查第一百零九章 罪臣第七十六章 馴化第一百二十二章 道姑第五十一章 突圍第二十二章 獻計第一百零七章 劇毒第五十七章 對陣第八十三章 赴任第一百三十一章 驛站第一百三十一章 驛站第二十六章 排箭第一百二十一章 巡查第五十九章 出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巡查第一章 追殺第一百零六章 吳徵第一百一十章 棺材第七十七章 節日第一百一十七章 頭模第九十六章 誘反第九十八章 帳冊第四十八章 伍魁第三十七章 銀票第一百三十二章 佈局第九十三章 棄城第九十六章 誘反第二十一章 投案第一百四十六章 滅門第一百零三章 兄弟第一百二十七章 北伐第三章 少年第三十章 神丹第一百三十三章 山道第三十二章 重逢第八十五章 破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仇家第一百一十一章 身世第一百四十章 上朝第二十七章 天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玄清第三十八章 劫匪第六十九章 俘虜第九十五章 巨石第一百四十三章 蠱術第三十八章 劫匪第一百二十七章 北伐第八十八章 盜馬第十二章 御獸第一百三十六章 報仇第六十八章 佈陣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法第三章 少年第十七章 告狀第五十九章 出兵第一百二十章 天尊第七十五章 洞穴六十六章 相持第五十七章 對陣第六十章 解圍第七十章 談判第八十八章 盜馬第一百三十章 撤退第六章 追狼第一百二十二章 道姑第八十四章 遭擒第一百一十三章 後人第一百二十一章 巡查第一百一十八章 油燈第一百二十四章 典禮第六章 追狼第六十三章 貨物第一百章 詐降第七十三章 獸種第三十七章 銀票第三章 少年第一百一十二章 信使五十二章 馬車四十五章 退兵第七十九章 角鬥第八十四章 遭擒第七十二章 大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