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章 十年風雨

十年風雨

這是很不平坦的十年,這是再創輝煌的十年。回首十年,從確立科學發展觀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戰勝一系列重大災害到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從秉持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到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了一個嶄新階段。

抗擊非典

2002年12月10日,這是一個平常的日子。如果非要找出一些不同,只是中國傳統春節的臨近,使空氣中開始醞釀着一絲喜慶的味道。

這一天,在深圳羅湖區一家餐館做廚師的黃杏初突然發燒了。和往年一樣,此時正是流感的多發季節,黃杏初以爲,像發燒感冒這類小病並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於是到福田區一家門診部簡單治療了兩天。誰知,燒沒退下來,症狀反而越來越重。由於咳嗽不止,高燒持續,又沒有家人照顧,黃杏初不得不在13日那天回到河源紫金縣的老家,希望在家好好休息一下。

可病情沒有像黃杏初料想得那樣一天天好起來,相反,它仍在進一步惡化,抗生素已經無效,咳嗽也變成了呼吸困難。

從河源疾馳而來的救護車上,躺着高燒整整7天,已經奄奄一息的黃杏初。接診醫師黃文傑主任是軍事醫學科學院專門研究呼吸病學的博士,他在和他的同事檢查時發現,黃杏初已經神志不清,發燒39.8℃,呼吸困難明顯,全身發紫,躁動得厲害,幾個醫生都按不住。在給了適量鎮靜劑後,黃杏初才慢慢安靜下來。面對如此重症的“肺炎”,黃文傑和他的同事們不敢有絲毫怠慢。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就連工作多年,專科經驗豐富的黃文傑也感到非常可怕:“當時真沒往烈性傳染病上面想,雖然採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但那也只是按照重症肺炎病人治療的一般性防護。”

黃文傑說,他知道情況的一瞬間,心使勁往下沉,有種可怕的預感和擔心,他擔心救護車上的司機,擔心自己的同事,擔心有更大的擴散。但是他什麼都不能說,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不久,大難不死的黃杏初病情終於有了轉機,體溫也逐漸趨向正常。這倒爲黃文傑陰鬱的心情帶來了一絲小小的安慰。黃杏初出院了,但故事並沒有就此完結,相反,纔剛剛開始。

大年三十下午,廣州市各大醫院同時接到了衛生局下發的緊急文件:廣州、深圳、佛山、河源、中山等地陸續出現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各醫院務必做好準備接收這類病人。該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和飛沫傳播,凡與病人接觸都要注意加強防護並戴好口罩。

通知下發的當天,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二院便接收了一位通知中描繪的病人。這次治療讓中山二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有接觸過這名患者的醫務人員,包括擡擔架的工人和開救護車的司機共有三十多人,無一例外陸續病倒,並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非典的症狀!中山二院院長在向廣東省副省長雷於藍彙報時,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是我們醫院建院多年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既廣東之後,廣西、山西、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陸續發生非典疫情。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災害,嚴重威脅了人民羣衆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際往來。一場前所未見的恐懼瀰漫在中國的上空,壓在人們心頭的厚厚陰霾使這個春節變得沉悶而壓抑!

關鍵時刻,黨中央、國務院迅速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2003年4月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這次會議確定了四個要點,也成爲展開抗擊非典工作的總方針:

(一)要把控制疫情作爲當前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衛生部部長爲組長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由國務院副秘書長牽頭的部際聯席會議,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二)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疫情。近日由衛生部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向社會公佈疫情和預防控制措施。

(三)進一步與世界衛生組織開展有效合作。

(四)抓緊建立國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會議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密切協作,進一步加強監測,全面掌握疫情動態,千方百計控制疫情擴散蔓延,切實維護人民羣衆的健康。

2003年4月14日,胡錦濤總書記南下廣州,親自前往疫情的第一線視察督戰。此時,非典疫情肆虐廣州已經四個多月了。四個多月裡,廣州的醫務工作者和廣州人民與疫情之間的殊死搏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用生命總結出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一系列有效方法,對全世界阻擊非典之戰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廣東省疾病防疫控制中心考察時,胡錦濤指出,要把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作爲關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關係人民羣衆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切實抓緊抓好。在廣州南方醫院視察時,瞭解到南方醫院等在收治病人的過程中醫務人員無一感染時,胡錦濤說:“要總結已有的成功經驗,配備有效的防護設備,不斷完善對醫護人員的保護措施。這不僅關係到醫護人員的身體健康,也有利於疾病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離開醫院之前,面對着在場的幾十位醫務人員代表,胡錦濤真誠地說:“拜託各位把防治工作做好,並轉達我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深深謝意。”說完,總書記站起來深情地向大家鞠了一躬。

在北京,溫家寶和吳儀等國務院領導,也專程到救治非典病人最多的北京佑安醫院看望醫務人員,並在次日下午首次召開全國非典防治工作會議。

2003年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是SARS的病原,並將其命名爲SARS冠狀病毒(SARS-coronary virus,SARS-CoV)。該病毒很可能來源於動物,由於外界環境的改變和病毒適應性的增加而跨越種系屏障傳染給人類,並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同時,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了該病毒的基因鏈構成:該冠狀病毒爲單股正鏈RNA病毒,基因組含29736個核苷酸,其中編碼聚合酶蛋白la\lb、棘蛋白(S)、小膜蛋白(E)、膜蛋白(M)、核殼蛋白(N)的基因已被證實。SARS病毒有包膜,表面有棘突,對熱、乙醚、酸均敏感。該病毒的抵抗力和穩定性要優於其他人類冠狀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的信息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面對着非典疫情擴散蔓延的嚴峻形勢,國家果斷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全國防治非典指揮部。全國防治非典指揮部由黨中央、國務院、軍隊系統和北京市等三十多個部門和單位的人員組成,下設10個工作組和辦公室,負責防治非典的10個方面的重要工作。

其中,衛生部作爲全國防治非典指揮部防治組的牽頭單位,負責做好防治工作,針對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準確統計並及時公佈疫情,及時總結經驗,提高防治效果。在短短几天內,衛生部集中力量,積極組織研究提出防治政策措施和技術方案,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切實加強非典疫情的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成立疫情信息、醫療救治、流行病學調查、技術督導、新聞宣傳、外事聯絡等10個辦公室,晝夜24小時工作,及時向有關方面提供政策信息和技術支持。啓用疫情信息網絡系統完善疫情報告體系,促進流行病學調查“關口”前移;組織臨牀專家完善了相關技術性文件,並派專家組赴重點地區進行培訓、會診等技術指導,制定發熱門診、隔離留觀工作規範和指導原則,對醫院設置、隔離病區人員設備配置等提出指導意見;組織11個督導組赴山西、內蒙古等18個省區市進行技術督導工作;制定並與有關部委聯合制定出臺了包括醫療費用補助、強制消毒費用、醫院收費程序、空調使用以及非典定點醫院建築設計等8類16個政策性文件;組織專家對每日疫情進行分析,並通過中央電視臺及時向公衆通報疫情和防治知識。各小組積極配合,全力以赴投入到非典的防控工作中。

同時,衛生部堅持每天向社會公佈全國疫情,先後召開9次新聞發佈會、24場新聞通報會、吹風會和媒體見面會、非典疫情每日通報和專家分析會在中央電視臺連續80次現場直播。以上這些措施,大大增強了疫情信息與防控工作的透明度,收到了良好效果,挽回了不良影響。

病毒驟然來襲,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廣大醫務工作者卻以大無畏的精神,奮戰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他們果決的行動、崇高的醫德、無私的精神,無不讓所有人爲之動容。自願失去與家人的團聚,不能自由呼吸新鮮空氣,他們義無反顧地向着最危險的地方走去。他們知道,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給病人送去的最大希望,自己的每一個眼神都是對病人的鼓勵。他們知道,時時將面臨着疫魔的威脅,但他們無所畏懼,毫不退縮,每一個人都以各種方式表現着高度的職業責任感。

鄧練賢,中共黨員,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委員,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2003年歲末,在非典對於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語時,他就已經和同事們對其宣戰了。

同事們還記得,第一位病人是個11歲的呼吸衰竭並心力衰竭的小孩,鄧練賢和其他專家一起進行了緊急會診。在搶救過程中,他和其他4位專家輪流上陣進行徒手胸外心臟按壓長達4小時,曾使病人停跳的心臟3次恢復跳動。23時50分左右,又一位女病人被送來。傳染病科的醫護人員度過了一個幾乎不眠的除夕之夜。

新年過後,傳染科又接待了一個又一個非典病人,鄧練賢始終奮戰在第一線。終於,他開始高燒不退,肺部出現了陰影,病倒了。2003年4月21日,鄧練賢病情惡化,搶救無效,光榮殉職,成爲了廣東抗擊非典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4月23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給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的批示中說:“請轉達我對鄧練賢同志不幸逝世的沉痛悼念,對鄧練賢同志親屬的親切慰問,我堅信,有廣大醫護人員的奮鬥與貢獻,有全國上下的團結一致,衆志成城,我們就一定能戰勝疫病。”

2003年5月16日,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決定,追授在抗擊非典鬥爭中以身殉職的醫務工作者鄧練賢、葉欣、樑世奎、陳洪光、李曉紅“白求恩獎章”:

……在全國人民萬衆一心、衆志成城抗擊非典的鬥爭中,廣大醫護衛生人員日夜戰鬥在第一線,把自己的生命與人民羣衆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無私無畏、竭誠奉獻,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鄧練賢、葉欣、樑世奎、陳洪光、李曉紅5位同志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的英雄行爲感人肺腑,事蹟催人奮進,不愧爲人民英雄。

提到非典,就不能不提到鍾南山。鍾南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他是中國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領軍人物,更被譽爲“抗擊非典的第一人”。

2003年年初,正值“非典”惡魔一樣地在廣東肆虐的時候。鍾南山代表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向省衛生廳慷慨請纓,“請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往我們這裡送!”鍾南山的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精神,從那一刻起,成爲了廣東抗擊非典鬥爭中一面飄揚的旗幟。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廣醫一院的醫護人員沒有一人退縮,他們沉着應對,上下擰成一股繩,在抗擊非典鬥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2月18日下午6時,整整38小時沒有合過眼的鐘南山,在檢查完病房走出來時,突然一陣天旋地轉,一向以身體強健爲自豪的鐘院士終於因過度勞累病倒。然而,他僅僅在家休息了兩天,一退燒馬上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我們本來就是搞呼吸病研究的,抗擊‘非典’就是天職,正像排雷的碰到了地雷陣,你不上誰上?”鍾南山用這樣質樸無華的語言,詮釋了對職業道德底線的理解。

經過近八個月的艱苦奮戰,2003年8月16日,衛生部副部長在北京地壇醫院宣佈,全北京市和全國在院的最後一批非典患者康復出院。這也標誌着中國防治非典的醫療救治任務勝利完成。

數百個日日夜夜的煎熬與努力,不僅是對中國人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驗,更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用簡單,卻發人深省的話詮釋了“多難興邦”的真諦:

通過抗擊非典鬥爭,我們比過去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還不夠協調;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滯後,公共衛生體系存在缺陷;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不健全,處理和管理危機能力不強;一些地方和部門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和能力。我們要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採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真正使這次防治非典鬥爭成爲我們改進工作、更好地推動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

戰勝雪災

2008年新春伊始,一位名叫拉尼娜的不速之客來到了中國。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小女孩、聖女”的意思,令人遺憾的是,隨這位“聖女”而來的,卻是一場歷史罕見的大範圍冰凍雨雪災害。

從2008年1月10日起,中國發生了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中國的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20個省、市、地區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

截至2月24日,全國因災死亡129人,失蹤4人,緊急轉移安置166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78億畝,成災8764萬畝,絕收2536萬畝;倒塌房屋48.5萬間,損壞房屋168.6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人民幣。森林受損面積近2.79億畝,3萬隻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雪災中凍死或凍傷;受災人口已超過1億。其中湖南、湖北、貴州、廣西、江西、安徽、四川等7個省份受災最爲嚴重。

同時,暴風雪造成多處鐵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斷。由於正逢春運期間,大量旅客滯留站場港埠。另外,電力受損、煤炭運輸受阻,不少地區用電中斷,電信、通訊、供水、取暖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某些重災區甚至面臨斷糧危險。而融雪流入海中,對海洋生態亦造成浩劫。臺灣海峽即傳出大量魚羣暴斃事件。

此次大雪冰凍災害,範圍如此之廣,時間如此之長,危害如此之重,無疑可列入世界上重大典型的“極端性氣候事件”。

拉尼娜是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錶層溫度低於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中國國家氣象部門的專家指出,這次大範圍的雨雪過程應歸因於與拉尼娜現象有關的大氣環流異常:環流自1月起長期經向分佈使冷空氣活動頻繁,同時副熱帶高壓偏強、南支槽活躍,源自南方的暖溼空氣與北方的冷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交匯,形成強烈降水。大氣環流的穩定使雨雪天氣持續,最終釀成這次雪災。

氣象專家表示,華南地區持續低溫,與拉尼娜現象及異常大氣環流有密切相關。專家指擊,處於中高緯度的歐亞地區,高空近幾個月來形成了一個阻塞高氣壓,大氣環流停留不動,導致北方冷空氣連續不斷入侵中國。在冷空氣來襲的同時,來自南亞、東南亞的暖溼空氣又源源不斷向華南地區輸送,冷暖氣流在華南、江南一帶交匯,導致罕見的長時間、大範圍低溫雨雪。不過,專家強調,中國遭罕見冰雪災害天氣是

多種因素造成的,拉尼娜不是唯一禍因。

無論如何,突如其來的冰凍雨雪災害影響了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正常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主要體現在:

1.電力中斷。中國用電以煤炭發電爲主,但因雪災而封路,使煤炭等燃料運輸不便;在天氣情況十分惡劣的條件下,能源供應及需求非常緊張,部分發電機組被迫停產;另外大量線塔因覆冰太厚,不堪重負而倒塌,導致17個省區出現拉閘上鋪現象,部分地區供電系統癱瘓。湖南郴州自1月24日起斷水斷電。尤其是貴州省,電力危機持續升級。在1月29日晚,貴州省大面積停電,應急指揮部宣佈該省進入大面積一級停電事件應急狀態。其後,貴州省委不得不點着蠟燭開會。省委大院用電是在1月30日上午,從其他線路調劑電力才得以恢復的。至30日初步統計,安徽全省有105個鄉鎮和599個村委會供電中斷,影響112萬人用電,67個鄉鎮和361個村委會通信中斷,55萬人受到影響。

2.供水中斷。在雪災初期,湖南正在召開人民代表大會與政治協商會議,該省大部分主要地方官員都集中在省會長沙蔘加會議。等到兩會結束時,進出長沙的交通幾乎都被雪災阻斷,導致這些地方官員被困在長沙,無法回到任職地區指揮抗災。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湖南成爲了此次雪災受災最嚴重的省份。

3.物價上漲。受到降雪天氣影響,不少地區食品供應緊張、價格大幅上漲。投資者擔心中國經濟受到影響,滬、深兩市均大幅下挫,但各種與保險業相關的股票,如平安保險,則逆市上升。而民衆則開始質疑氣象部門的天氣預警能力。另一方面,在廣州火車站等候的旅客過多,而且連續幾天沒有進食,以致附近的商戶藉機大幅提高價格;後來,中央人民政府下達指令不容許提高合理價格,廣州市政府隨即進行檢查有關的商戶,至1月31日爲止,共有七間商戶大幅提高價格。

4.交通中斷。由於接近春節,大批外地民工回家過年,於是便出現了大批旅客滯留的現象,雪災還導致了連接南北的鐵路大動脈京廣鐵路湖南段的電氣化接觸網受損,期間無法開行電氣化列車,致使多班列車取消。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因路面積雪、結冰而封閉,數萬車輛滯留。長江流域多個城市機場因積雪被迫關閉,大量航班取消、延誤。例如在廣州火車站,有200萬人滯留在火車站廣場及周邊地方。由於滯留人數衆多及時間過長,旅客情緒一度不穩定,曾發生**、人踩踏人的事件。

新年伊始的這場雪災,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相關部門、企業單位都高度重視,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應對這次暴風雪帶來的災害。

2008年1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國務院緊急電話會議,針對大範圍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的嚴重影響,進行各項部署工作。會上共形成了六點共識:

(一)組織好煤礦生產,增加煤炭供給。同時,要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做到確保安全生產,確保煤炭供應。

(二)加強運輸組織,保障交通暢通。一要保證春運,努力完成旅客運輸任務,讓廣大羣衆安全回家過年。二要保證電煤運輸。三要保證生活必需品運輸。

(三)合理安排發電生產,保證設備安全運行,加大跨區電能調劑力度;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優先保障居民生活、醫院、學校、鐵路交通樞紐、金融機構、農業生產的用電需求。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的用電。

(四)繼續搞好成品油和天然氣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確保成品油供應不斷檔、不脫銷,確保城市居民生活用氣和重點單位用氣。

(五)要優先保障羣衆生活需要,優先保障受災地區、重要地區和重點單位需要。

(六)堅持安全第一,嚴格實施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堅決防範重大安全事故發生。溫家寶要求,要進一步加強領導,把做好煤電油運保障工作、抗禦雨雪冰凍災害作爲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會後不久,溫家寶總理便乘火車趕往湖南長沙,探望滯留於長沙火車站的旅客,隨後立即前往廣州,在廣州火車站探望了數以十萬計被滯留的旅客。

1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雨、雪、冰災的災情。1月31日,胡錦濤親赴山西、河北視察鐵路、港口、煤礦,要求在安全生產的情況下儘量產出更多的煤,提高電煤裝卸效率,尤其要優先搶運告急電廠用煤,以保障電力正常供應。

不久,胡錦濤又親赴廣西壯族自治區受災最重的桂林市考察。同一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貴州省受災最重的山區考察。

同時,各部門、各省市也先後採取各種措施抗冰救災:民政部和財政部先後撥款1.26億元用於災區應急;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動超過20萬人、民兵預備役59.4萬人參與抗雪救災;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共接收救災捐贈款物15.3億元人民幣;此外,蒙古、新加坡、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也先後爲中國抗雪救災提供了緊急援助。

2008年2月13日,總理溫家寶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宣佈,抗擊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已“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此後的工作重點已轉入災後“全面恢復重建”。

此次大面積冰雨雪災,正是極端性氣候事件使人類蒙受災難的又一明證。令人欣慰的是,黨和政府爲抗災救災採取的迅速而有效的行動,將全國人民團結在了一起,萬衆一心,終於取得了抗雪求災的勝利。聯合國一名負責減災的高級官員說,中國政府迅速啓動抗災應急計劃,積極調配國家資源,滿足上億受災民衆的需求,“世界各國政府都可以學習中國政府的做法”。

當然,在這次雪災中,全國人民對於政府抗災救災的支持與理解也功不可沒,他們表現出了難能可貴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正如溫家寶總理在湖南考察時所說:“我們抗災救災工作要有堅強的領導、有力的指揮,也要有羣衆的支持、配合和理解。我常聽到羣衆自發地說出對政府的感謝,但我認爲真正應該感謝的是人民。”

衆志成城——汶川地震

即便很多年後,回首2008年,相信每個人依然會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對中國而言,2008年猶如一部交響曲,在多樂章的結構中,高昂,悲愴,激越,雄壯……

2008年5月12日,這是一個被中國人永遠銘記的日子。即使是歲月無情,卻也抹不掉那些浸染了血淚的痕跡。這天的14時28分04秒,中國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一時間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曾經的天府之國瞬間化爲了人間地獄。

四川省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達里氏8級,最大烈度達11度,餘震3萬多次,涉及四川、甘肅、陝西、重慶等10個省區市417個縣(市、區)、4667個鄉(鎮)、48810個村莊。災區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受災羣衆4625萬多人,其中極重災區、重災區面積13萬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難、17923名同胞失蹤,需要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羣衆1510萬人,房屋大量倒塌損壞,基礎設施大面積損毀,工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多元,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災害舉世罕見。

汶川地震的影響範圍之廣也是世界少有,陝西、甘肅、寧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雲南、內蒙古、廣西、廣東、海南、西藏、江蘇、上海、浙江、遼寧、福建等全國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臺灣地區有明顯震感。中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川陝甘三省震情最爲嚴重。甚至泰國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內、菲律賓、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一瞬間,數萬生命慘遭隕滅,美麗家園變成廢墟。長歌當哭,這一天讓所有中國人刻苦銘心。很多年後,也許很多人仍會回憶起那一天的泣不成聲。

災難過後,中國人第一次經歷了舉國上下爲普通百姓的默哀。2008年5月19日14時28分,汽笛嗚咽,警報齊鳴,九州同悲。13億中國人用自己的眼淚,爲逝去的同胞送行,爲活着的人祈福。

災難過後,中國百姓驚訝地看到,災難信息在第一時間得以迅速公佈。政府保障了信息渠道的暢通。真相走在了傳言前面,災情沒有製造恐慌,信息透明成爲社會秩序的穩定器。人們看到,政府鎮定,民衆沉穩,從容不迫,萬衆一心。

災難過後,普通的百姓又一次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無敵於天下的風采。但他們卻從沒有見過步兵、空降兵、海軍陸戰隊等二十餘個兵種面對自然災害的協同作戰,從沒有見過中國空軍在非作戰任務時動用如此大規模的兵力,更沒有見過空降兵在高原山區置生死於度外的強行傘降,沒有見過陸航部隊無導航、無地標、零可見度的死亡空投,沒有見過4500封遺書的悲壯啓程。中國軍人感天動地!

災難過後,人們看到了政府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人情和溫暖。民政部宣佈將盡最大的力量爲死者整容,然後再加以安葬;公安部將爲難以識別身份的“5·12”地震遇難人員設立DNA數據庫。這是對每一位死者的最高敬意,也是對生命的最好詮釋。

災難過後,民衆第一次知道了,原來自己可以煥發出如此巨大的力量。幾乎只有瞬間的驚愕,民間力量就開始行動。成千上萬的志願者趕赴川中,民政部接到“前所未有”、“反應之強烈迅速不可想象”的民間賑災捐款,民衆自發獻血使數十萬傷者沒有哪怕一分鐘缺少血漿。人們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公民社會在災難中迅速成長。

災難過後,人們看到了記憶中的好總理。當溫家寶總理在廢墟上,抱着倖存的小女孩哽咽着說:“政府管你們生活,管你們學習,你們一定會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別哭!別哭!這是一場災難,你們有幸存活下來,就好好活下去。”那一刻,不知有多少人痛哭失聲。

災情就是考驗,時間就是生命。面對世紀災難,中國政府組織開展了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鬥爭,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災羣衆生命,最大限度地減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在數十萬官兵的努力下,84017名羣衆被從廢墟中被搶救出來,149萬名被困羣衆得到解救,430多萬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其中1萬多名重傷員被快速轉送全國20個省區市375家醫院。

死者已矣,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在各部門的妥善協作下,中國政府切切實實做到了讓災區人民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住處、有病能及時得到醫治。各級政府全力搶修交通、電力、通信、廣電、水利、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及時處理和化解堰塞湖等次生災害,切實做好餘震監測、氣象服務、科技支撐、煤電油運保障等各項工作,及時準確公佈災情,爲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創造了有利條件。

“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國無德不威。”從五千年曆史深處走來的中華民族,經歷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難,卻一直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原因就在於,每一次同艱難困苦的碰撞中,始終有一種精神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裡流淌奔涌。“有德不可敵。”一個擁有道德力量支撐的民族,必能成爲偉大的民族。災難無情,人間有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地震發生後,全國人民火速行動起來,危急之際,紛紛奉獻愛心,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抗震救災的強大合力。

自“5·12”地震發生以來,面對慘烈的天災,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信仰的人們瞬間結成堅強緊密的生命共同體。一筆筆善款、一件件物資、一批批志願者涌向災區,凝聚起萬衆一心的偉大力量,澆鑄成共御天災的堅固屏障。

美國《時代》週刊於5月22日刊發了一篇文章,標題爲:被喚醒的中國。文章中,記者寫道:

通往中國5月12日地震震中附近小鎮——映秀鎮的公路上滿是大坑,大到可以掉進去一個小孩,路上還有被砸爛的卡車和巨大的石頭。在小鎮的邊上,就在一輛被巨石砸碎的汽車旁邊,一次塌方將道路徹底切斷。一位母親步行走進山裡,把她12歲的兒子找了出來,她說,眼前的一切在孩子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傷口。他們身後的景象彷彿地獄。她說那裡屍體在腐爛,學校坍塌了,道路被埋了,一排排的民房被毀壞了。但是,這種情形沒有嚇倒兩位朋友,他們坐火車、坐汽車、最後步行來到這裡幫助汶川地震的災民。他們穿着印着“我愛(紅心)中國”的T恤,堅定地走向了地震災區的中心。從186英里(300公里)以外的自貢趕來的36歲中學物理老師吳廣磊(音)說:“我們看到災難的新聞後,決定要來幫助。”28歲的吳向平(音)是從北京一家廣告公司請假後加入賑災工作的,他說:“我們中國人越來越團結了。”“因爲這次事件,國家的士氣也高漲了。”

國際輿論紛紛思考這種“井噴式”的熱忱,而一句“我們都是汶川人”,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揭示其中的奧秘,它道出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面對天災時所形成的一種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共識。正是這種共識,讓中華民族歷盡磨難而更加堅強,讓無數中華兒女踊躍參與到抗震救災中來。而抗震救災過程中所展現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奇蹟”同時也說明,這種通過廣泛社會共識所激發的公衆參與,其力量是多麼的珍貴、多麼的偉大!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超越自然的奇蹟,總是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的。”

震後不足一月,胡錦濤總書記便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隨即,《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正式頒佈,明確要求19個省市以不低於1%的財力對口支援重災縣市3年。

一場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建設速度最快的災後重建戰役在川、陝、甘等約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開了帷幕。

汶川地震災區,大多處於交通不便的山區。加上地震的損毀,使得災後重建困難重重。但是,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強大精神力量,讓建設者們創造了奇蹟。

半年後,當美國《時代》週刊記者奧斯汀·拉姆齊再一次來到北川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於是,全世界都從這篇題爲《從瓦礫中崛起》的文章中,看到了中國創造的奇蹟:

半年前我來到這裡時,滿是瓦礫的街道上排放着從倒塌的建築物裡擡出來的屍體。數萬名無家可歸者擠在體育館裡,更有數百萬人棲身帳篷。紫坪壩水庫因大量泥石流傾瀉而覆蓋了一層令人噁心的漂浮物。

如今,水庫的水已經恢復了往日翠綠的顏色。即便是一些因泥石流而造成的溝壑也開始長出了綠草,顯示了大自然也在配合人類恢復家園的堅定努力。5·12四川大地震後展開的重建活動是中國最令人驚歎的行動之一:在今後3年裡,北京承諾支出約1500億美元用於重建,比美國用於“卡特里娜”颶風災後重建的資金還多500億美元。到今年7月初,四川無家可歸的災民有四分之三搬進了預製板房,所有需要安置的災民被承諾在2010年前得到永久住房。

2008年10月8日,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胡錦濤發

表了重要講話,向全世界發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強音:

這場特大地震災害,既是人世間的一場重大磨難,也是前進中的一場重大考驗。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人民用堅定信念、堅強意志、堅韌努力戰勝了磨難、經受住了考驗,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抗震救災鬥爭重大勝利,展現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偉大力量,展現了人民軍隊的偉大力量,展現了13億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展現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力量,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力量,進一步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必將激勵災區人民排除萬難重建家園、創造美好生活,必將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地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誠然,這場地震是磨難,也是考驗。正是在這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鬥爭中,中華民族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大力培育和弘揚了萬衆一心、衆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爲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冬日霧霾

2011年12月5日,中國北方地區出現了罕見的大霧天氣,能見度不足1公里,導致多個省份之間的高速公路關閉,超過300個進京航班延誤或取消。

同日,中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徵求意見稿)徵求公衆意見截止,二次徵求意見稿的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新標準擬於2016年全面實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及九個城市羣可能會被強制要求先行監測並公佈PM2.5的數據。

PM2.5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新奇之餘,也重新喚起了公衆對於環保問題的關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一直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由1998年的84,402.3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183,867億元,後者相當於前者的2.18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曾經因爲盲目地破壞環境付出沉重的代價,也曾經在效益與環保的痛苦抉擇中掙扎過。最後,終於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逐漸找到平衡。

白鹿鎮地處中國四川西部,1999年時,鎮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會聽到開山的爆破聲。一路上,密密麻麻的小石灰窯、小煤窯裡飄出刺鼻的廢氣,幾乎令人窒息。因爲有太多的洗煤廠,從龍門山裡流出的白鹿河水都變成了黑色。

2000年,白鹿鎮的人知道龍門山是一塊巨型冰川漂礫,對身邊這座大山才愛護有加起來。隨着龍門山旅遊的開發,2001年,白鹿鎮上空的開山炸石聲已聽不見了。爲保護龍門山的自然風貌,在龍門山採石已被禁止,小石灰窯、小煤窯也逐漸關閉。2004年,曾經被上游的煤礦污染的白鹿河水,經過整治變得清澈透明,儘管河牀上殘留的煤灰依然可見。2005年,小鎮環境顯然是好轉了,白鹿河的水更乾淨。

白鹿鎮的發展是中國環保意識逐步甦醒的一個縮影,這些年來,環保這個概念不但成爲每個居民掛在嘴邊的話題,更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成爲舉國重視的重要內容。

2002年,國務院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環境保護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要把環境保護工作擺到同發展生產力同樣重要的位置。這是中國環保發展史上第一次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對待,自此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

2002年年末,黨的十六大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標誌着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轉型,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爲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這也是中國突破舊有環保理念建設有中國特色環保理論的起步階段。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科學發展觀”提出了要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從而爲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指明瞭方向。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全面系統地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從此,中國環保事業進入了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的新時期。

回望過去十年,中國的大氣、水體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展開,百姓的生存環境質量明顯改善。8月底公佈的2012年上半年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和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狀況顯示,與2005年相比,2012年全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22.4個百分點;全國城市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均濃度持續下降,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比例不斷上升,在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7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佔69.9%,而在2002年,監測的343個市(縣)中,117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於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佔34.1%。此外,經國務院同意,環境保護部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細顆粒物(PM2.5)、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等監測指標,並出臺新標準實施“三步走”的總體方案。目前第一階段實施的74個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33個城市已經開展了PM2.5新增指標研究性監測,併發布了監測信息。其他城市也正在積極做好準備。

回首十年,中國的環保法律體系逐步完善,環保應急處理機制逐步完善。回溯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發生時,環境應急工作剛剛起步,無論是法律、機制、體制都存在很多欠缺,甚至沒有一個有針對性的應急預案。雖然最終圓滿完成了這一有國際影響的環境應急任務,但是監測、預警、國際協調等一系列工作讓人有點焦頭爛額。而近年來,在江蘇省鹽城市停水事件、陝西省鳳翔縣兒童血鉛超標事件、湖南省武岡市兒童血鉛超標事件以及福建省紫金山金銅礦溼法廠含銅酸性溶液泄漏重大污染事件等一批嚴重威脅羣衆健康的污染事件中,環境應急工作已然有條不紊。據統計,全國環保系統2002年至2011年共妥善處置9769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調查中心直接調度處置了1076起,包括15起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和78起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回首十年,中國在世界環保事業中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2001年,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使這一旨在保護環境的國際公約面臨重大挑戰。2002年,中國政府則批准了《京都議定書》。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對世界環境保護的支持。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溫家寶總理代表中國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呼籲各國協調一致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這些都表明中國在發展的同時積極投入世界環保事業,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

當然,中國的環保事業也面臨着諸多挑戰。工業化初期的環保問題已經使中國的環保工作揹負了沉重的歷史欠賬。全國20%的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爲劣V類,182個開展地下水水質監測的城市中,57%的監測點位水質較差甚至極差,接下來一個時期有可能出現歷史欠賬的爆發期。由於工業發展階段較低、技術水平不高,中國單位產品能耗遠高於歐美髮達國家。環保法律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落實,廣大羣衆的環保意識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如何使中國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同時實現與環境和諧共處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命題。

挑戰與機遇是並存的。中國政府已經漸漸引導國民將生態文明理念植入價值觀,促進社會生產方式從資源掠奪型向保育再生型轉變,並逐漸實現環保產業的現代化、產業化、規模化。冬日的霧霾只是暫時的,恰如籠罩在中國的環保事業面前的薄紗。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的環保事業也將再攀高峰。

環球金融危機

2008年9月15日,一則突如其來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位列美國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宣告破產。要知道,雷曼兄弟是一家有着近二百年曆史的老牌投資公司,更是曾被《國際融資評論》授予2002年度最佳投資銀行的榮譽。

然而,現實似乎是在考驗人們的承受能力,讓人目瞪口呆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雷曼兄弟破產後的一個月內,世界銀行體系如多米諾骨牌發生了連串的反應,股市幾乎崩盤。美國和歐洲的銀行被部分國有化,獨立投資銀行在美國消失。全球股市在截至10月15日的一年內損失了約27萬億美元,也就是縮水了40%。10月10日,道瓊斯工業指數盤中低至7773.71點,相比一年前的峰值剛好“腰斬”。英格蘭銀行估計,債券和信用證券的市值虧損將達2.8萬億美元左右,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的1.4萬億美元還要高出1倍,相當於全球銀行3.4萬億美元核心資本的85%。

很快,這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如海嘯般瞬間席捲新興市場。墨西哥比索和巴西雷亞爾劇烈貶值,印度尼西亞股市停市三天。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投資者遊行抗議雷曼迷你債券違約。許多國家都不得不對銀行存款進行全面擔保。油價一度狂跌至40美元/桶以下,不到半年以前,油價纔剛剛達到146美元的歷史峰值。六個月前新增貸款還是零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突然間要忙着向冰島貸款21億美元,向匈牙利貸款125億美元,向烏克蘭貸款165億美元,並與白俄羅斯和巴基斯坦展開貸款談判……

這次金融危機來勢兇猛,其所帶來的影響前所未有。然而,就在東西方經濟一片蕭條之際,中國卻以其經濟的快速發展令全世界感到震驚。2009年夏,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驕傲地宣佈:“我們遏制住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達到7.1%。”

同時,中國的敢於擔當也給世界帶來了驚喜。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一年後,中國的出色表現使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凸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隨着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市場的崛起,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未來十年哪個國家會爲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一場近百人蔘加的投票中,中國得了67票,除中國以外的亞洲19票,北美5票。“世界經濟正在經歷變革和轉型,各國的前途和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溫家寶總理對世界經濟現狀的判斷切中肯綮。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向世界打開大門,中國就開始了融入世界發展的潮流中。特別是冷戰結束以後,在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國際條件下,在和平與發展成爲時代主題的環境下,隨着中國自己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到國際經濟中,並長期成爲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隨着中國始終不渝地堅持和平發展和構建和諧世界,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正在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已經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穩定和發展也同樣離不開中國,這是三十多年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

2001年4月,由中國主導併發起成立了“博鰲亞洲論壇”作爲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同年6月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這是在中國主導之下創立的首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同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三件大事標誌着自2001年起中國的國際地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08年11月,中國參加了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首次首腦峰會,在會上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6月,中國參加了“金磚四國”領導人首次峰會;在此前後成立的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中國—加勒比地區經貿合作論壇,以及2009年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通過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改革方案,中國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並將在2012年進一步提高到6.39%,僅次於美國和日本;2010年中國在聯合國正常預算中的會費比例提高到3.189%,比1999年的0.97%提高了兩倍多。這一切都顯示出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活躍在國際舞臺上。

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行,204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派出了代表團,有6萬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參加了這屆奧運會,從而成爲有史以來參加國別和運動員最多的運動會。全球45億觀衆見證了迄今爲止奧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聚會。還有80多位外國政要出席開幕式。布什是第一個在任期內出席他國舉辦的奧運會的美國總統,他認爲,北京奧運會是“一個告訴中國人民我們尊重你們的傳統、尊重你們的歷史的機會”。福田康夫是20年來第一位到國外觀看奧運會的日本首相,他祝福北京奧運會“成爲載入史冊的和平盛會”。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將北京奧運會稱作是“中國融入世界的一個重大事件”。

2010年,中國在上海舉辦了第41屆世界博覽會。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也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的註冊類世界博覽會,博覽會總投資達450億元人民幣,創造了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記錄,同時超越7000萬的參觀人數也創下了歷屆世博會之最。這兩次國際盛會爲中國贏得了榮耀,也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並在總量上不斷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由1978年世界排名第十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中國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加速了世界的多極化。加上中國在這個快速的發展和趕超過程中,在爲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利用了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與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形成了競爭關係,因此,一些國家對中國這個新興大國存在着疑慮和擔心。中國有必要打破這種對中國發展存在的誤解和疑慮,說明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發展與穩定。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中國還不斷增加對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中國領導人多次表示,中國要向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最不發達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減免關稅和債務,提供優惠貸款,培訓各類專業人才。此外,中國不斷引導國際體系和國際格局朝着更加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擴大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當中的代表權和影響力。

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合國60週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第一次系統闡述了中國的和諧世界理念。和諧世界理念是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提出的,它突出展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全方位的和諧和發展。可以相信,和諧理念一定會爲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社會主義建設也必將取得更加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本章完)

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三章 十年民生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四章 十年風雨章五章 十年跨越章一章 築基十年章二章 十年發展章一章 築基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