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函件後,顧玩施施然地說:
“袁學長,你覺得賭運氣這種事情不該提倡,可惜別人不這麼想——這份是《東海大學學報》8月刊,上面已經登載了我最新的發現,也就是我發現的最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值。”
顧玩的第一篇論文,只是實驗設計,那是6月份就寄出、7月10號發佈的,在7月刊上。
但是毫無疑問,在他的觀測結果出來之後,他當然也會第一時間寫關於觀測結果的論文,那也是當時就立刻寄出去的,只是因爲還沒發表,所以外人不知道罷了。
“這不可能,《東海大學學報》每個月都是10號左右發行的。而且,你前一篇也是在這個刊物上發行,這沒有公信力!”袁車子下意識抵擋。
顧玩閃過一絲獰笑:“往常是往常,這一次爲了我的文章,他們願意提前出刊,理論上,8月1號,他們就已經把試樣單行本都寄出去了。”
袁車子莫名恐慌:“寄給誰。”
“當然是全球不少知名的天文學權威研究機構了。而這份清單,是截止到今天爲止,東海大學收到的預引用回函。上面列的都是本領域相關國際學者,對我論文的引用。我沒必要騙你,這是本月內就能驗證的。
請你看看這兩個名字——艾倫.彭齊亞斯和伍德羅.威爾遜,你應該不陌生吧。他們就是12年前發現和定義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大洋國科學家。
而他們已經寫了一篇新的論文,即將發表在下一期的《NATURE》上,內容則是根據我測得的最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低值,代入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和哈勃輻射方程,重新計算宇宙壽命。
連作爲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熱門人選的大洋國前輩科學家,都引用了我的數據,你居然還覺得我是假的、或者是覺得‘這種碰運氣不該被提倡’?”
最後這番話,讓袁車子如墮冰窟。
碰運氣不該被提倡?那你倒是去碰一個爲國爭光的榮譽回來啊!
隨着艾倫.彭齊亞斯和伍德羅.威爾遜這兩個名字報出來,袁車子的抵抗,就已經死得不能再死了。
讓兩個被學界認爲“不出意外的話,三年內就要拿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究極大神,引用你的論文,那麼被引用的對象,還能有假得了?
其實,顧玩手頭那份目錄上,引用的人絕對不止那倆人,只不過,那倆人逼格最高,名聲最響,在相關領域最爲權威。
事實上,顧玩這個新數據出來之後,只要東海大學方面通知了其他單位,並且不光是報溫度答案、還把相關的出這一結果的座標也公開。
那麼,其他國家的天文臺,只要設備精度夠,對着宇宙中那個點積分上三五天,結論就出來了。
自然屬性,是科學研究領域最容易驗證的。顧玩往宇宙中的這個具體角度看,能看到什麼結果,別人只要儀器比他好,也能看到。
只不過袁車子這種專業噴子找不到那麼好的儀器和操作人員,所以他沒法驗證罷了。
而能驗證的人在驗證之後,當然要立刻利用這個數據,刷新很多關聯量了。這都是學術成果、都是牛逼哄哄的論文啊,放跑了豈不可惜?
當時,想寫“重新推算宇宙壽命”這個論文的科學家,其實很多,因爲公式都是現成的,代進去算一下,宇宙壽命就能比之前的計算值多幾億年。
這種刷數據的神機遇怎能錯過?
只不過,艾倫.彭齊亞斯和伍德羅.威爾遜這兩個人最有名,而且一貫是研究這個領域的最權威,所以《NATURE》雜誌把其他人的都擠掉了,留下了這倆人的文章。
但事實上,還有其他比較偏僻的計算,也能刷出不少論文,只不過沒有“重新算宇宙壽命”那麼高逼格、那麼宏大。所以那些次要計算論文,就被一堆其他不那麼牛逼的科學家瓜分了。
事實上,顧玩如果想寫,他也能自己在測量結果的論文裡,就把重新計算宇宙壽命的事兒給幹了。
但是,他忍住了。
因爲論文這種東西,講究一題一事,合併論文會被圈內視爲浪費資源——你的成果明明夠評三個教授級高工、或者正教授職稱,你居然並在一起?你浪不浪費啊?給不給同行評職稱留活路啊?
而且,在《東海大學學報》這種相對辣雞的期刊上,多寫幾篇又有什麼意義呢?
顧玩選擇了給別人留口湯喝。
只有不親自寫計算部分,才能瘋狂讓引用數爆炸,而且是第一時間就儘快爆炸。
因爲別人要計算,就得引用他這個數據的出處。
如果顧玩此時此刻已經是一個牛逼科學家了,那他不用做這種事情,他可以吃幹抹淨,一口湯都不剩。
但可惜他還不是。
觀測類的成果,因爲是自然結果,沒人能搶。
可計算類的成果,就算結果一樣,過程、設計,人家在很多細節上挑一挑你的瑕疵,覺得你不夠嚴謹工整,就夠你喝一壺的了。
既然如此,作爲學術界刷聲望的第一桶金,還是選擇適可而止、換取引用數爆炸吧。
“這招厲害啊!估計《東海大學學報》這種所謂核心期刊、實則SCI影響因子極低的職稱倉庫,都要稍稍鹹魚翻身一把了吧?估計明年後年,《東海大學學報》的SCI影響因子,能翻一倍。”
這是作爲旁觀者的孟院士,此時此刻的內心活動。
國內頂級的自然科學類核心期刊,加入SCI引用庫的,影響因子最高的有將近10,好一點的3~5也能湊出七八本。
不過各大頂級大學的學報,一般不在此列,包括東海大學學報、清華學報、中央科大學報、魔旦學報,都不行。
這主要是跟影響因子的算法有關。
SCI影響因子,看的是過去兩年內,這本期刊上發表的總論文篇數、與這些論文被其他進入SCI引用庫的期刊引用的總次數,之間的比值。(前一個是分母,後一個是分子)
大學學報之類的期刊之所以吃虧,主要是因爲它不分學科,貪多求全,本大學大部分專業,總要分潤幾個論文名額。
畢竟,也要照顧到本校研究生的畢業,以及本校教職人員刷職稱嘛。
而一個大學不可能所有專業都強,所以那些辣雞專業的論文數量,就擴充了分母、拉低了平均數。
就好比,要是電子科大這種極端偏門的大學有學報,而這個學報必須給電子科大的每個理工科專業都排排坐分果果留論文名額。那肯定除了電子類的論文外,其他專業在被SCI引用方面會全軍盡墨。
在東方國,中央科大的學報,算是學報類期刊裡SCI平均影響因子比較高的了,大約1點多。東海大學學報只能保證過0.5,還不到1。
放到國際上,也是越專業細分的期刊,越容易出影響因子爆棚的神刊(但同時渣刊也死得更慘,因爲你被神刊全面覆蓋壓制,馬太效應聚集更明顯。覆蓋面廣的刊物,好的不會太好,但渣的也不會太渣,比較和稀泥)。
比如《SCIENCE》、《NATURE》這種科學界泰山北斗級的大刊,因爲覆蓋門類齊全,所以常年也就40~50影響因子。可《CA》(化學文摘)這種刊物卻能有將近兩百之多,常年蟬聯全球影響因子最高期刊。
而具體到眼下這個案子上,孟院士顯然是看到了一個趨勢:《東海大學學報》,或許會因爲這一期上,有顧玩的這篇文章,要被SCI庫級別的各國期刊,至少引用幾十次甚至上百次。
所以,如果可以單獨看這一期的《東海大學學報》,估計引用數能是本期總論文書的好幾倍!相當於影響因子3.0以上,甚至能衝一衝5.0。
可惜,行業算法要求必須是兩年平均,不會允許你一期封神。所以顧玩這篇神作的拉動效果要被除以24,平均到24期裡。
也許,明年全球相關學術統計機構那兒,《東海大學學報》的SCI影響因子,能因此從0.6,提升到0.8吧。
一篇論文,讓一本期刊下一年的國際影響力,直接量化提升了三分之一!想想都是很可怕。
估計東海大學的學報編輯部的負責教授,做夢都要笑醒了吧,簡直是飛來橫影響力啊。
孟教授甚至有些懊悔:爲什麼?爲什麼中央科大學報,或者中央科大辦的天文學專門期刊,沒有去拉攏顧玩第一時間把測量結果發表到中央大學的期刊上呢?
就算中央科大的學報已經有1.4的SCI平均影響因子了,但明年如果能提升到1.6,校長也不會嫌多的。
只可惜,一切沒有如果。
顧玩這個成績,確實是運氣因素佔了99.99%,不管怎麼說,都是不可能再複製的成功。
八百里開外一槍爆頭,這是把一輩子買彩票的幸運值都榨乾了吧。
但不管怎麼說,孟院士決定回去之後就跟校長陳情,既然如今顧玩已經考了中央科大,那以後務必要儘量給優惠條件,把他的論文多留住幾篇。
當然了,如果有資格上《SCIENCE》、《NATURE》或者其他頂級外國期刊的作品,那還是要往外投的。
畢竟一所大學有多少《SCIENCE》和《NATURE》,本身也是極爲重大的成績。
孟院士的想法,只是說要把顧玩會向其他國內期刊投的論文,都截胡下來。
留給東海大學、魔旦和清華,太浪費了,簡直是明珠暗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