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SpaceX搞大新聞,太空競賽進行時】

這件事情在兩家公司內部都沒有激起太大的波瀾,該幹嘛依舊,並沒有被影響到。

如此淡定在於有底氣。

要是其它的公司,恐怕這個時候已經如臨大敵了,而蔚藍海岸和藍星科技壓根就沒有把這件事情當做第一優先級來處理。

不過外界媒體卻把這件事看的很重,很多人都熱情的替羅晟擔心,也少不了大討(si)論(bi)。

“最大的技術壟斷可能是時下互聯網體驗中最司空見慣的事情了,這是行業屬性使然。”

“阿法德瀏覽器的確是一個具備壟斷性質的產品,而且在現有的藍星科技產品屬性下,你很難說明它是好事還是壞事,作爲普通用戶,除了期望這些壟斷巨頭不作惡、有良知以外,真的做不了其它事情了,很無奈,但這是事實。”

“不過話說回來,咱們還是對大主教很有信心的,至少藍星科技和蔚藍海岸在大主教掌舵期間,我們可以放心,而且大主教才三十歲出頭,說明這個問題在四五十年內是無憂的。”

“爲一個真正的開放Web而戰?這話真尼瑪冠冕堂皇。”

“那怎麼辦嘛,競爭不過只能這樣了啊,要體諒一下谷歌的難處。”

“還有,所謂的壟斷調查,實際上是什麼?都是用來整對手的,硅谷那麼多公司壟斷了幾十年的,也沒見他們被拆分幾個,就連當年沸沸揚揚的微軟壟斷案,也就蓋茨下課了而已。”

“開什麼玩笑,在今天這個時代,跨國競爭你別指望小公司能擔此大任,所以就算明知道是絕對壟斷,也不會去拆分自家的公司,傻子纔會這麼做,等於自廢武功,拆分之後到時候你拿什麼和那些跨國巨頭競爭?結果便是逐個擊破。”

“只是有些公司做大之後,卻忘記了自己能做大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國家讓你做大是想要你能和那些跨國巨頭PK,結果卻窩裡橫倒是一把好手,對內硬氣的不行,對外軟的不行。”

“放眼望去也就只有大主教是最讓人放心了,這就是我們支持他的原因,一直戰鬥在第一線。沒有他頂在前面吸收了幾乎全部的火力,身後能打的基本沒幾個。”

“所以就算不支持,也絕對不能詆譭。”

……

就在外界的視野被科技界和懂王吸引而去的時候,航天界發生了一件大事情,並且迅速吸引了媒體的視野。

1月29日,經過改良版的“獵鷹9號”火箭成功的把一顆來自谷歌的價值1.89億美元的衛星送上了預定軌道,並且實現火箭回收,SpaceX公司這一次的成功進一步贏得了市場的信心。

消息也已經漂洋過海,傳到了內地。

……

星箭國際總部。

“原因已經查出來了,可以確定是由於火箭液氦溫度失控,導致在發射平臺上還沒有發射就發生了爆炸。”

說話的人是星箭國際火箭回收技術開發部的一位科學家,此刻七八名航天領域的技術專家正在研討調查結果,火箭回收技術開發部的首席科學家叫楊建安,也是星箭國際重型火箭“星箭”系列的總設計師。

“問題總結完了,所有失敗的原因都已經找了出來,接下來3月份的發射任務一定要確保萬無一失,這一次要是再失敗我不但沒臉去找羅總紳士要錢,也沒法做這個總師了。”楊建安看着衆人無比鄭重的說道。

所有人都倍感壓力,尤其是大洋彼岸的SpaceX剛剛傳過來的消息,更是讓“星箭”項目部的每一個人都壓力山大。

此次發射實驗的失敗不但火箭發射失敗,還連帶着把藍星科技的一顆價值高達2.1億美元的衛星也賠了進去,整體損失高達3.3億美元。

“星箭”系列重型火箭項目展開至今以來,已經燒了459.7億元人民幣進去了,這樣的投入力度遠遠地把國家航天甩在了後面,要知道國家航天預算去年的投入大約130億元人民幣左右。

這麼多年下來,星箭國際成立至今,其科研團隊的陣容已經絲毫不弱於國家隊,充足的研發經費、高待遇吸引了大量的航天人才加入星箭國際。

到今天爲止,星箭國際一分錢都沒有盈利,“盈利”這兩個字壓根就沒有想過,如此高額的投入完全是羅晟的兩家集團公司和家族基金在不停的爲其輸血的結果,這才讓楊建安這些科學家有本錢來花式炸火箭。

而“星箭”系列在這麼多年的研發道路上走到今天,每一步都是非常之不容易,沒有人幫助,只能靠自己堅持不懈,一點一點的摸索前進。

SpaceX背後好歹有NASA的技術支持,而星箭國際的背後除了羅晟這個金主爸爸之外,技術上國家航天局幫不了太大的忙,因爲整個華國在航天科技領域是落後北美的,團隊內部也正視這種差距。

羅晟專業是在人工智能領域,航空航天這一塊不是他的強項,所以在技術上也幫不了太大的忙,他也忙不過來,所以只能靠“鈔能力”來堆了。

大規模持續的燒錢,同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優秀學子投身於基礎科學研究,而不是都一個勁的往經濟管理和金融去擠。

那就必須要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好在羅晟有錢,對星箭國際的投入也捨得下血本,高校學府的優秀人才,有志之士不用爲了三鬥米而被迫選擇更有“錢途”的專業。

“星箭”項目從2012年7月開始進入實驗階段,用了近一年的時間進行了10次實驗,來驗證代號“YF-127”發動機在推力調節功能和着陸支撐方面是否已經能夠滿足回收條件。

到了2013年7月進行了首次軟着陸嘗試,雖然火箭在回收的過程中成功完成了點火減速,但因爲沒能控制好火箭的姿態最終爆炸,回收了一堆廢銅爛鐵,首次嘗試以失敗告終。

在吸取這次失敗的經驗教訓之後,時間一晃到了2014年3月份開始了第二次軟着陸嘗試,這一次火箭姿態控制的飛船完美,實現了預定的掉頭、進入大氣層、軟着陸等一系列動作。

之後又趁着這股勢頭在7月份和9月份測試了兩次,進一步提升了軟着陸的精確度,這給後面的回收計劃打下了基礎。

到了2015年初,楊建安團隊在確定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星箭”終於開始嘗試在海上平臺回收火箭,但由於在落地之前火箭沒有控制好速度,第一次回收的時候直接砸在了海上的駁船上爆炸。

讓團隊比較欣慰的是,隔壁的SpaceX公司同樣在這段時間也在進行海上平臺回收火箭的發射實驗,看到他們也失敗了,心裡頓時平衡了不少。

到了4月份展開了第二次實驗,這一次又是因爲沒有控制好降落姿態而再次收穫了一對廢銅爛鐵。

好在火箭相對傳統發射的火箭要便宜得多,炸一根頂的上傳統火箭好幾根,羅晟表示能接受,哥有錢給你們炸。

在經過連續兩次的失敗之後,楊建安團隊對火箭的接駁裝置進行了改良優化,到了2015年的7月份第三次實驗如期展開。

本以爲會創造歷史的第三次發射嘗試,卻因爲火箭在發射不到三分鐘的時間意外爆炸而煙消雲散,這一次直接損失7800多萬美元。

接連三次的失敗讓羅晟也倍感鬱悶,楊建安團隊也士氣低落,還得安撫鼓勵他們。

在經歷連續的失敗之後,楊建安團隊沒有立刻展開第四次實驗,而是下了死命令,必須要徹底把爆炸事故原因調查清楚,不搞清楚原因不再進行任何發射實驗計劃,這也導致後續的發射計劃全都被擱置。

一來是不能帶着問題上天,二來楊建安總師自己也很心疼經費,雖說在星箭國際羅晟保證他們有錢燒,但炸一次就是好幾個億的直接損失,還不算其它沉沒成本和時間成本。

而在長達半年的事故調查期間,同行卻傳來好消息,傑夫·貝佐斯創辦的藍色起源在2015年11月對外宣佈成功在海上平臺回收了自家的“New Shepard”火箭,且對外公佈了視頻畫面。

這一壯舉直接把羅晟的星箭國際和埃隆·馬斯克的SapceX公司都給超越了,光頭貝佐斯率先成爲了火箭回收第一人。

這是大家都沒有料到的,本以爲是SpaceX公司拿到這個頭銜,結果貝佐斯不聲不響的搞了個大新聞。

而與此同時,負責“星箭”項目的楊建安團隊所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包括SpaceX公司也感受到了藍色起源帶來的壓力。

不過在這長達半年的調查期間裡,星箭國際也沒有閒着不幹事。

楊建安團隊針對爆炸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對“星箭”重型火箭進行了全面改良,大幅度提升了火箭的推理,並且把一系列回收所需要的外掛裝置作爲新型火箭的標配,而全新版的“星箭”也終於在2015年底12月份再一次實現了陸地回收。

不過,這只是一個起手式,能夠在陸地回收並不意味着在不平穩的海上也能實現回收,而能夠在海上回收有着更大的意義。

團隊再次重整旗鼓後,楊建安決定繼續嘗試在海上平臺回收火箭,這道坎無論如何都無法迴避。

然而命運多舛,在接下來的2016年又經歷了兩次失敗,而隔壁的SpaceX公司已經傳來了好消息,這讓楊建安團隊感覺連呼吸都倍感壓力。

到了下半年,星箭國際總算是邁過這道坎了,終於實現了第一次在海上回收火箭。

雖然這次在海上成功回收了火箭,但並不意味着這項技術就已經成熟了。

同一時間SpaceX公司也完成了自己的發射任務,這場私人太空競賽也愈演愈烈,星箭國際、藍色起源和SpaceX三家都拼了命的或追趕對手、或不斷領先對手。

而今年1月份,剛剛不久SpaceX公司的發射成功,埃隆·馬斯克向世人再次宣佈SpaceX纔是這個領域的王者。

接下來的2017年纔是真正的重頭戲,星艦國際和SpaceX兩家公司都要在3月份爭奪一個“人類火箭發射史”的重要“首次”頭銜。

即,使用“二手火箭”再次發射,並要再次成功回收。

以前的火箭回收成功了,但沒有進行復用,這一次完全不一樣。

星箭國際在接下來的3月份的發射任務便是用去年在海上回收的那枚火箭複用發射,目前已經經歷了長達九個月的翻修、檢查和測試並通過了這些程序,接下來的3月份就要再次發射。

而如果星箭國際在接下來的3月份去的發射任務的成功,便是公司成立以來迄今爲止第16次火箭回收計劃中第9次成功回收,如果比SpaceX先一步發射成功,就意味着是人類火箭發射歷史上,首次成功回收二手火箭。

這不僅僅是爭個頭彩的問題,背後的意義是爭奪人才,公司的榮譽越多是一種實力的體現,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奔。

……

第714章【終於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第177章【大佬時刻[求訂閱、求月票]】第921章【恐慌指數爆表,直接關小黑屋】第185章【“全家桶”集體搬遷移動互聯網】第1010章【殊死一搏】第958章【軌道清場】第843章【報價】第591章【佈局與籌碼】第419章【我們,只需要玩個痛快】第713章【都在搞事情】第994章【對決】第600章【愈演愈烈】第985章【重啓開市】第979章【仿生人的戰力測試】第436章【前往南嶺,恩斯特的震撼】第168章【喬幫主來了】第379章【星雲支持12306再上線,穩如老狗!】第923章【初戰告成】第354章【補貼三個億就想蹭我的熱度?】第795章【從見證者到變革者再到受益者】第225章【創紀錄】第078章【再臨北美】第921章【恐慌指數爆表,直接關小黑屋】第569章【證監會官網被擠爆】第479章【連環股災,不讓我好過都別想好過】第111章【意外的訪客】第788章【化被動爲主動】第186章【AOS應用商店[1萬推薦票加更]】第708章【蔚藍海岸的頭號燒錢項目】第134章【藍星科技集團(1/5)】第670章【地平線安全公司】第572章【國防軍事科學院的研討會邀請】第093章【羅晟的“事件驅動”】第271章【真有錢的在哭窮,真沒錢的在裝闊[2600月票加更]】第580章【一場高精尖領域的科技戰已是近在眼前】第489章【資本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第295章【阿里正面臨着的艱難抉擇】第243章【驚喜激動的野比石】第357章【首日銷量與友商的羨慕嫉妒】第555章【首日預售銷量一出,全行業炸開了鍋】第366章【痛並快樂着的阿里】第148章【白度上市,與新總部設想】第602章【蔚藍海岸的技術底蘊(又是超4K大章)】第143章【大家都是精明人】第540章【遇事不決,氪金解決】第522章【讓Azure手機全面智能化】第746章【萬億美元】第874章【天塔基座,史詩級的工程】第143章【大家都是精明人】第112章【徐至軍的震驚】第231章【馬總聽了想打人】第1007章【收割】第803章【瘋狂增產,上不言頂】第499章【果斷出手,我藍星科技希望領投D輪融資】第720章【大規模採購裝備】第837章【價格確定】第581章【特種戰士招募】第488章【逼債與強勢對線】第950章【外圍亂局加劇】第187章【蔚藍海岸首款產品發佈會[4.7千字大章求票]】第142章【待遇職務的安排】第428章【TED年度大會】第018章【各種跟風模仿來襲】第121章【何須勞煩BOSS大駕,我能搞定】第267章【最隨和的語氣說最霸氣的話[2500月票加更]】第599章【牆倒衆人推?】第666章【人不在江湖而影響力與日俱增】第1006章【採購】第762章【上億人口的飯碗威脅】第362章【蔚藍海岸發債】第465章【他就是行業的風向標,經濟的晴雨表】第551章【這是國產車?瞬間驚了!瞬間愛了!】第778章【小人物講大格局】第487章【第一輪交鋒】第414章【一併給批了!】第124章【新一年的奮鬥(3/4)】第959章【先導基因公司的殘暴行徑】第901章【那就是未來】第977章【欲讓其滅亡,必使其瘋狂】第302章【晟峰投資管理基金】第475章【該來的總歸是躲不了】第816章【漲到15.5萬美元?你這是趁火打劫!】第731章【搞事】第302章【晟峰投資管理基金】第679章【就喜歡你看我不爽又奈何不了我的樣子】第794章【這就是大佬的格局高度嘛?】第757章【科幻變成現實】第932章【談判,全球爲之矚目】第834章【舔到應有盡有系列】第482章【這哪是什麼鮎魚?明明是藍鯨啊!】第363章【市值首破三千億美元!】第396章【從略失望再到震撼全場】第115章【我要把互聯網裝進口袋裡】第650章【又開始鬧騰】第529章【這個專訪已經不能愉快的往下展開了】第337章【心塞的微軟欲跳腳的甲骨文】第258章【驚奇氣急敗壞急眼了】第710章【這技術不難,已經搞定了】第506章【今年發佈第四代Azure手機?】第679章【就喜歡你看我不爽又奈何不了我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