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楊震的思維與眼光

主要事情既然已經商定,剩下的事情也就好解決了。當初在建設兵工廠的時候,楊震就堅持廠房面積要擴大一倍有餘。這個之前明顯給人一種浪費感覺的做法,此時卻是顯示出了作用。至少不用因爲北滿冬季無法施工而耽誤機器、設備的安裝。

楊震急於去幾個分區檢查工作,談完與江北的協議事情後,對於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和在根據地內開展九年強制義務教育這兩件事,手頭上明顯有了閒錢,而顯得有些財大氣粗總指揮和李延祿兩個人也沒有絲毫考慮便同意了。

組建生產建設兵團雖然眼前看有些繁瑣,尤其是移民這一塊更是麻煩多多。但好處卻是顯而易見。尤其是在已經做了充足的前期準備前提之下,就算最困難的移民工作,也不會受到太大的阻礙。對這個想法,作爲主要負責行政工作的李延祿當場就表示了全力支持。

不僅優先同意配齊地方工作人員,還答應在佳木斯繳獲的六輛法國造履帶拖拉機,以及楊震先期進口的四兩蘇制大馬力拖拉機的基礎之上,在與江北協調一次性進口十六輛大馬力拖拉機交給生產建設兵團使用。並愉快的接受了楊震對於總指揮和自己分別兼任生產建設兵團第一政委兼第一書記,掛職司令員的邀請。

至於九年強制免費義務教育制,總指揮與李延祿兩個人雖然感覺到有一定的壓力,當然主要是財政上的。但對於楊震的這個想法,卻是是大加讚賞。尤其李延祿,連連稱讚楊震有眼光,看得遠。知道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乃是國之根本的道理。雖然會帶來一定的壓力,但有了楊震在財政上的爽快,並非是什麼解決不了太大的難題。

李延祿不僅對楊震這個想法很讚賞,並當場表態從江北貸款中剩餘的部分中,優先劃撥五萬盧布,作爲啓動資金。楊震此次帶來的十萬僞滿幣和五萬日元,也一次性全部投入進去。今後,除了軍事所需之外,教育資金優先劃撥。

李延祿誇獎的話,讓楊震多少有些臉紅的同時,心中也暗自豎起了大拇指。俗話說站多高,望多遠。到底是總攬全局的人物,眼光到底是不一樣,一下子就看到了點子上。不說別的單單就這份胸襟和氣度,就不是自己能夠相提並論的。

只是事後的發展讓當了甩手掌櫃的,將此事全權交給軍區政委李延平負責的楊震也有一些始料不及。尤其是總指揮與李延祿投入精力之大,更是讓楊震事先沒有想到的。除了數學課本依舊保持着僞滿使用的教材,只做適當的增減外,語文課本則全是總指揮與李延祿兩個人百忙之中抽空親自編撰的。

除了一些基礎啓蒙的三字經、千字文之外,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教程之中則編入了不少專門從延安空運來的中央領袖的著作精選片段,像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華部分,就被選入了高中一級的教材之中。

至於外語教學,在楊震的堅持之下采取自願的原則,除了保留部分日語課程之外,又開了俄語以及英語專業。

只是在根據地內,俄語專業倒是好找老師。佳木斯城內就有現成的白俄教師,但英語專業卻是很難找。最後還是中央從到延安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之中抽調了一批,才緩解了外語教師力量的不足。

爲了保證教學質量,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楊震還在部隊發起了節約運動,從自身做起,號召每一個戰士都要在每一個結餘部分津貼,捐獻給學校。在學校建起之後,利用節約下來的錢,爲每一所學校都配備了專門從江北進口了體育器材和樂器。

楊震投入的熱情很高,但受制於思維上的不同,他想的並不是很長遠。他只考慮到中小學的學生復課,以及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因爲家庭的原因失學。但對那些正在上高中或是臨近高中畢業學生今後的出路卻沒有考慮過、。

而在這方面,作爲東北局第一書記的總指揮總指揮和東北工委主任的李延祿要考慮的比他長遠的多。在攻佔佳木斯後,除了繼續保持原有的僞滿佳木斯師範學校和醫學專科學校繼續開課之外。

兩個人在仔細商議後,與江北經過艱苦的談判,爭取到了每年一定數量的由對方提供部分獎學金的留學生數額的指標。除了適齡的烈士子女之外,東北局將從年底開始,從各高中應屆畢業生之中選拔一百二十名學生赴江北留學。

不過這個決議雖然是東北局做出的,但是在最後敲定的時候卻因爲楊震知道後,橫插了一槓子而卻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江北的意思是根據實際需要,將這些留學生按照文理四六比的比例,在完成半年的預科學習後,經過考試分別進入莫斯科大學、明斯克大學、基輔大學、列寧格勒工學院、斯大林格勒工學院學習相應法律、文學、翻譯等文科專業,以及化學、動力等理科專業。

而楊震卻堅持除了莫斯科以及斯維爾德羅夫斯克地區的大學之外,歐洲地區的大學一個不去。要麼就在遠東地區就近選擇大學,要麼就這兩個地方。其他的那也不去。楊震這個態度不僅將江北搞糊塗了,就連總指揮與李延祿都不明白他的意思。

江北雖然再三解釋由於歷史的原因,歐洲地區的大學教學水平普遍要高於遠東地區。而且推薦的都是著名的綜合類大學。如基輔大學和明斯克大學,以及列寧格勒的工學院在蘇聯國內,甚至世界上都是著名大學。但無論江北怎麼勸說,楊震就是不爲所動。

最後經過反覆商議,江北最終同意在符拉迪沃斯託克醫科大學、伊爾庫茨克工學院、烏拉爾基洛夫工學院爲這批學生開辦一批留學班。學習根據地內奇缺的醫療、冶金、採礦、機器製造、化學等專門人才。

而這三個大學中的兩個,還是第一次向外國留學生開放。尤其是烏拉爾基洛夫工學院所在地斯維爾德羅夫斯克是嚴禁一切外國人進入的。

當然,對於江北極力推薦的歐洲的學校,楊震也多少給了些面子,選擇了莫斯科財經學院和莫斯科農學院各培養十名學生,莫斯科航空學院培養四十名學生。至於江北推薦的列寧格勒工學院、基輔大學等位於未來蘇德主戰場上那些著名學院,楊震一個都沒有選擇。

不僅留學的學校是楊震親自選定的,就是所學各專業也都是楊震親自選擇的。對於對方推薦的馬列研究,語言、文學、音樂與藝術之類的的專業,甚至連法律專業都被他大筆一揮全部勾銷。

用楊震的話來說,我們在形勢還沒有得到緩解,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奇缺的情況之下,學什麼俄羅斯文學、什麼戲曲、音樂一類的玩意,和馬列主義思想,那不是浪費嗎。要研究行,別在我這裡,愛上那去學就去那學。

他爲這些留學生選擇的全部都是除了少數農業和醫學之外,全部都是冶金、化學、機械製造、採礦、動力、航空、財經,甚至根據地內還用不上的造船與鐵路專業課程。而且還特地選拔了二十名最優秀的留學生去莫斯科大學學習物理系學習,選擇學習在蘇聯也是剛剛建立,還屬於冷門課程的原子物理專業。

不僅親手爲這些留學生選定了學校以及專業,還在原定的一百二十名人選上,楊震大筆一揮在原有人數上增加了一倍還多。將原定的一百二十人直接改爲三百人。並表態如果江北不願意爲這多出來的一百八十人提供獎學金,其在江北期間所有的費用都可以由軍區支付。

而且在當年年底第一批留學生完成俄語培訓起程後,楊震還表示今後每年選拔的留學生數目都要翻上一番。這筆費用如果江北不願意承擔,則可以全部由中國黨,也就是東北局自己負責。

在四年後,楊震又以第一批除了少量繼續深造的學生之外,學成返回的留學生爲基礎,成立了根據地第一所綜合類的理工大學。這所楊震一力堅持成立的佳木斯理工大學與楊震堅持劃撥軍區,改爲吉東軍區軍事醫學院的原僞滿佳木斯醫學院,一同爲新中國建立後提供了大批的急需的專業人才。

無論條件在困難,財政壓力再大,東北局在楊震的堅持之下,每年都按照計劃選派留學生去江北留學,而且數量一年比一年大。甚至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江北全面中斷了爲這些留學生提供獎學金的情況之下,東北局依舊從所剩不多的財政結餘中拿出了百分之八十的資金,堅持選派留學生。

不僅如此,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在江北物資匱乏已經無力再繼續接納中國留學生的大環境之下。爲了獲取江北同意繼續接手留學生,東北局甚至還同意每年爲江北提供一萬噸肉食產品、十萬噸的糧食、三十萬噸優質工業用煤作爲補償。

正是楊震的一力堅持與極力爭取,,讓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已經有撤回留學生打算的總指揮與李延祿最終同意了這個幾乎已經是東北局能承受極限的物資換留學生的計劃。爲了教育發展,用楊震的話來說,就是別說當了褲子,就算砸鍋賣鐵也要咬牙堅持供下去。

如果不是發展迅速的生產建設兵團每年生產的糧食中除了供應自身所需外,還能有相當一部分的結餘。這個交換計劃中的十萬噸小麥別說當了褲子,就是真的砸鍋賣鐵也不出來。即便是這樣,這十萬噸小麥,一萬噸畜類產品也幾乎佔到了生產建設兵團細糧年平均產量的七成,肉食產量,尤其是牛肉的產量的一半還多。

儘管爲了培養這些高等人才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東北局與東北工委可謂是傾家蕩產了。但這些從三江地區走出的學子後來做出的巨大貢獻相比,至少在楊震看來,這些代價也算值得了。

在建國後最初的幾年,爲了培養建設新中國急需的各種專門人才設立的各種專業理工科院校之中,從佳木斯理工大學走出的學生佔據了教師羣的相當大比例。在一些偏冷,建國後又急需的採礦、冶金、造船等專業之中,甚至佔到了一半還多。

建國後,領袖和開國總理曾經不止一次的在公開場合表揚東北局高瞻遠矚,在財政緊張,戰事匆忙的情況之下依然選擇大批學生留蘇學習,這種目光長遠的舉動,爲新中國建設打下了一個堅實的人才基礎。

當然這些都是楊震現在沒有想到的,他只知道的是,在今後的歲月之中,在整個根據地內,教育支出是僅次於軍費、軍工之外的第三大財政支出。

而在軍隊能依靠繳獲、沒收解放區的日僞資產以及秘密走私活動,解決自身大部分所需資金,軍工投入主要是吉東軍區在搞的情況之下,教育支出實際已經是最大支出項目。

即便在幾年後,隨着戰爭的節節勝利,以及部分美援的抵達,東北局的經濟情況日益好轉。但教育經費卻始終佔據整個經費開銷的百分之三十還要多。

而在太平洋全面爆發後,美國提供的每年一億美金的援助,除了軍費,以及投入到軍工產業上的之外,結餘的兩千多萬美金中除了貼補中央部分之外,剩餘資金的一半也全部投入到了教育之中。

從選拔第一批留蘇學生,到四九年建國,將留學事宜轉交給新中國教育部,這整整十年的時間,花費了天文數字的經費,換來了數萬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專科人才。其中留蘇歸來的數量高達兩萬餘人。這些人才構築起來起了新中國建立後工業化的基礎。

不僅如此,在楊震大力推動之下,三江地區不僅成爲建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全國第一個徹底消除文盲的地區,平均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區。也是平均人口之中大學生比例最高的地區。

直到幾十年後,三江地區的老人一提起楊震還感慨的豎起大拇指,感慨的道:“咱們這裡能出了這麼多的大學生,從老到少沒有不識字的,還多虧了當年的楊司令。要是沒有他,咱們這裡的教育基礎也不可能打的這麼好。”

第三百六十三章 查看地形第八十六章 定策(4)第一百三十章 正式宣告第四十六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八十八章 內山英太郎的思路第四百七十五章 因果關係第一百零九章 日落冀中(二)第七十四章 血色殘陽 (2)第三百五十章 坐山觀虎鬥第二百一十章 祁口之戰(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都沉住氣第一百五十九章 突襲開始第三百一十五章改不了的小家子氣第一百八十章 陳翰章的精心準備第九十九章 你將來可以做外交部長第三百四十章 新東北大學第二百五十六章 楊震的好胃口第一百四十八章 我是感覺不正常第一百四十五章 岡村寧次的決心第一百九十九章 殺氣第一百一十二章 堅守八個小時第四百零三章 不單單是城市第三百零四章 狡猾的本鄉義夫第一百五十六章 狗咬狗第二百八十六章 順勢而爲第一百七十章 最後階段的準備第一百八十四章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第二百九十三章 生駒林的直覺第五百三十六章 解救與難題第四百二十五章 一個承諾第二十六章 日軍內部的分歧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個父親的拜託第五百八十二章 就地轉入防禦第一百零二章 自己把自己搞亂的日軍第三百七十四章 楊震的算計失誤第九十九章 合作之中的相互拆臺第四百五十三章 徹底搞殘他第三十五章 逼日軍狗急跳牆第八十九章 毒計(2)第三百二十三章 投降第二百一十章 莫斯科一九三九第二百四十五章 先機以失第十四章 誓言第三百三十二章 我不信第二百七十五章 何以報德?第二百五十五章 楊震的爲難第三百七十章 漫天要價第一百零九章 更要成爲動力第二百二十章 爭吵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勢惡化第七十六章 決斷第一百六十六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四十七章 伏擊戰(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七十二師團的覆滅(一)第三十四章 這場戰鬥來的晚了第一百二十四章也算歪打正着第三百零七章 自己的屁股自己擦第一百九十六章全線反擊第三百五十一章 楊震曾經的隱憂第五百七十八章 清剿與反擊第三百三十九章 磨刀石第五十四章 一號,我堅持第一百五十四章 察覺第二百六十五章 青津大佐不安的來源第三十四章 這場戰鬥來的晚了第四百四十五章 受阻第二百二十九章 救援(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賭和賭還是不一樣的第一百九十八章 一場難啃的戰鬥第一百三十七章 輝煌的開端(5)第一百章 打破慣例第一百零七章 一戰區的行動第一百八十章 血肉雙城(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響第七十一章 炸橋還是不炸?第二百七十二章 裝備精良的僞軍第二百八十八章終於上鉤了第三百四十五章 想通了再來找我第二百九十三章 錯打錯着第227章一個煙霧彈而已第二百四十一章 三九年版的八一槓與PK第一百七十八章 別樣的負擔第三十四章 龍入大海(1)第二百零四章 遇襲第一百三十六章 險棋第三百零六章 詭異的日軍援軍第八十章 我們要給與足夠的信任第三百三十一章 軍長最擔心的事第三百七十五章 英國人的算盤第五百五十五章最不應該出現的麻煩第四百六十章 希望破滅第四百零九章 太不地道了第五百七十七章 李賀搞不懂的日軍傘兵第二百九十一章 陳翰章的錯誤第一百一十五章 南下(5)第三百零三章 不知所措的片山少將第八十三章 定策(1)第三百八十五章 煮酒論飛機第三百五十一章 楊震曾經的隱憂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賢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