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諾門坎戰役,鍾毅無論前世還是今生是做過研究的。
在諾門坎戰役打響之前,蘇聯紅軍剛剛經過一次大清洗,大量富有戰鬥經驗的高級將領以及中堅軍官遭到殘酷處決。
隨之而來的就是蘇軍各級主官人心惶惶,輕易不敢任事。
這對蘇軍的軍事建設造成很惡劣的影響,也嚴重削弱了蘇軍的戰鬥力,實話實說,諾門坎戰役爆發之前的幾年是蘇軍最虛弱的時候。
反觀日軍,經過兩年的中日戰爭的鍛鍊,無論高級將領還是基層軍官,戰鬥經驗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進步最大的則要數航空兵。
至於戰鬥意志的層面,當時的日軍可以說秒殺蘇聯紅軍。
後勤方面,日軍的後勤補給線也要比蘇軍距離短,可靠。
綜合各個方面的因素,日軍輸掉諾門坎戰役的可能性可以說微乎其微。
然而,日軍偏偏存在一個最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日軍的高級將領對於大兵團作戰毫無研究,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打。
而蘇軍方面恰恰有一個對大兵團作戰頗有研究的朱可夫。
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關東軍反而被蘇軍打得節節敗退。
當然,有一點必須提,那就是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軍雖然最終打贏了,但是人員以及兵器的損失其實要超過日軍!
但是輸了就是輸了,諾門坎戰役的失敗甚至影響到了日本政府的決策!
現在,日軍唯二對大兵團作戰略在研究的石原莞爾被調到關東軍任職,而對大兵團作戰一竅不通的梅津美治郎則被調到了緬甸戰場。
所以,鍾毅真的很感謝日軍大本營這波騷操作。
史迪威不解的說道:“鍾,聽你說起大兵團作戰也有不少次了,但我不明白提,大兵團作戰與一般作戰有什麼區別呢?”
鍾毅道:“最大的區別當然是參戰的兵力。”
頓了頓,鍾毅又道:“所謂的大兵團作戰,參戰雙方的總兵力怎麼也得超過百萬,百萬人以下的戰役算不上大兵團作戰。”
王賡道:“這要的話,只有淞滬會戰、徐州會戰以及武漢會戰纔夠得上大兵團作戰。”
“是的,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勉強可算大兵團作戰。”鍾毅點點頭又道,“世人只知道國軍在這三次會戰中的表現不佳,卻不知道日軍在這三次會戰表現也很糟糕,其實這三次會戰,日軍原本都有機會全殲國軍!”
頓了頓,鍾毅又道:“只是因爲鬆井石根還有東久爾宮捻彥等日軍高級將領對大兵團作戰一竅不通,纔沒能實現全殲國軍的意圖,舉一個例子,淞滬會戰,日軍在幾個方向平均投入兵力,完全沒有主次,再比合徐州會戰,參戰的十幾個日軍師團也是逐次投入戰鬥,而且還分成了南北兩個集羣,而這恰恰是大兵團作戰的大忌。”
“大兵團作戰一定要集中兵力於關鍵點,一錘定音!”
“而不能夠撒胡椒麪似的,把整個交戰區域都撒遍,毫無主次。”
史迪威點點頭說道:“這麼說起來的話,日軍好像真是犯了錯,因爲梅津美治郎把緬甸方面軍的20個師團分成了三路,一路從仁安羌往北推進,一路從撣綁高原迂迴臘戌,中路的日軍主力也就只剩12個師團。”
王賡不解道:“要這樣的話,我們不也是犯了大忌嗎?”
“說的對啊。”史迪威說道,“我們四個集團軍也分成三個集羣,分別迎擊仁安羌、撣幫高原及中央鐵路的日軍,豈不是也犯了大忌?”
“這不一樣。”鍾毅擺擺手說道,“我們的兵力雖然分散了,但是兵器並沒有分散,幾乎所有的技術裝備,都集中在中央戰場。”
史迪威下意識點頭,好像還真是,第22集團軍的10個師雖然被調往仁安羌一線,但是配屬給第22集團軍的10個榴彈炮團,卻被鍾毅留在了曼德勒。
還有配屬第27集團軍的10個重炮團,也被留在了曼德勒。
此外還有緬甸戰區僅有的四個裝甲團,也全部留在曼德勒。
還有已經實現滿編的航空第1師,也接到鍾毅的明確指令,從今天起不再對前出仁安羌以及撣幫高原的兩個集團軍提供空中支援。
鍾毅又說道:“我把幾乎所有的技術裝備全都集中在中路,就是爲了在中路戰場形成火力上的局部優勢,左翼的仁安羌戰場以及右翼的撣幫高原戰場,我軍或許會十分狼狽,但這兩個戰場的勝負決定不了緬甸會戰的成敗!”
說到這一頓,鍾毅又重重的一拍地圖,接着說道:“真正決定緬甸會戰勝負的關鍵,還是在曼德勒戰場!只要我軍擊潰甚至全殲中路的日軍,日軍在左翼以及右翼取得的戰果,就將變得毫無意義!”
“而這,纔是大兵團作戰的真正關鍵!”
“大兵團作戰的重心一定要放在足以影響戰局的關鍵點!”
“作爲指揮員,唯一要做的就是從錯綜複雜的局面中找到這個關鍵點,並且儘可能的集中足夠優勢的力量,從這關鍵點發起進攻!”
聽完鍾毅分析,王賡忍不住熱烈的鼓掌。
史迪威和十幾個作戰參謀也紛紛跟着鼓掌。
……
在仰光,日軍緬甸派譴軍司令部。
梅津美治郎到任之後,立刻將司令部從彬馬那遷回仰光。
在司令部的作戰室裡,木村兵太郎正對梅津美治郎說道:“總司令閣下,綜合航空偵察兵以及緬甸民族軍近期所提供的情報,基本上可以得出結論,支那軍將幾乎所有的技術裝備都集中在了曼德勒,看樣子是準備在曼德戰與皇軍進行決戰。”
“喲西!”梅津美治郎欣然點頭,又道,“我原本還擔心鍾毅會帶着他的50萬軍隊竄入緬北的原始叢林,真要是這樣的話,要想把他們從原始叢林中揪出來並且消滅掉,還真不容易,現在支那軍願意在曼德勒與皇軍決戰,卻是再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