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一邊是百廢待興的國家建設,一邊是脣亡齒寒的邊疆危機。中國的領導人在建國後,第一次面臨如此艱難的決定。是救還是不救?救!幾十萬人民軍隊,由南到北、從西向東,浩浩蕩蕩地集結在鴨綠江邊,只待一聲號令: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金日成的求助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剛好一週年。這一天,全國人民迎來了建國後的第一個國慶節。那天,人們歡天喜地,很早就來到天安門廣場,等待着盛大的慶祝儀式。

當晚,天安門廣場上舉行了熱鬧的焰火晚會。接二連三的焰火升上天空,在空中幻化出各種各樣的形狀,呈現出多彩的顏色。人們擡頭觀望五彩斑斕的焰火,一片歡歌笑語。天安門城樓上,幾盞紅燈籠高高懸掛,映着幾位國家領導人興奮的臉龐。此刻,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正在城樓上邊觀看焰火,邊熱烈地交談,與人們共度建國後的第一個國慶佳節。

節日的北京洋溢着喜悅、歡樂的氣氛。可誰知,就在這一天,“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北進,朝鮮半島的局勢岌岌可危。

夜漸漸深了,天安門廣場上依舊歡聲一片。此時,毛澤東已回到中南海,他見到辦公桌上放着一封信。這是一份出自金日成之手的求援信,信中將朝鮮半島當前的局勢進行了介紹,並提出了希望中國出兵助戰的要求。毛澤東看完信後,眉頭緊鎖,點燃一支菸,凝視着牆上的世界地圖,目光緊緊地鎖在朝鮮半島上。他嘆了一口氣,說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金日成在這封求援信上寫道:

敬愛的毛澤東同志:

您對於爲自己祖國的獨立解放而鬥爭的朝鮮人民深切的關心,百方援助,我們謹代表朝鮮勞動黨,表示哀心地感謝!

現在,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我們朝鮮人民解放戰爭的今日戰況,是在美國侵略軍登陸仁川以前,我們的戰況不能說不利於我們,敵人在連戰連敗的情況下,被我們擠入於朝鮮南端狹小的地區裡。我們有可能爭取最後決戰的勝利,美帝軍事威信極度地降低了。於是美帝國主義爲挽回其威信,爲實現其將朝鮮殖民地化與軍事基地化之目的,即調動了駐太平洋方面陸海空軍的差不多全部兵力,遂於九月十六日以優勢兵力,在仁川登陸後繼續佔領了京城。

目前戰況是極端嚴重了,我們人民軍雖然對於登陸的敵人,進行了極頑強的抵抗,但對於前線的人民軍已經造成了很不利的情況。

……

在目前敵人趁着我們嚴重的危急,不予我們時間,如要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我們向您提出以上意見,盼望即予指教!

敬祝

健康!

金日成 樸憲永 一九五〇年十月一日於平壤

自朝鮮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雖然在數量上比不上南朝鮮軍隊,可他們憑藉着頑強的毅力、和平統一的決心,將南朝鮮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如今,美國操縱聯合國,決意越過“三八線”作戰,其侵佔朝鮮半島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金日成和朝鮮人民軍若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斷然不會向中國伸出求助之手。看來,北朝鮮確確實實是難以渡過此次劫難了。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尚未在朝鮮設立大使館,與其之間的相互聯繫,完全靠新聞電訊或蘇聯通報而獲得。早在1950年7月,朝鮮人民軍節節勝利之時,毛澤東等人就對朝鮮半島的態勢進行了分析。他認爲,朝鮮內戰的結果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朝鮮人民軍將南朝鮮軍打得落花流水,將美軍趕出朝鮮半島;另一種則是戰爭持久化,並預測出美軍極有可能在仁川港登陸作戰。

8月中旬以後,雖然金日成作出了“全朝鮮人民軍和海軍要最後掃蕩美國干涉者的軍隊和李承晚殘餘僞軍,要使八月成爲完全解放朝鮮的月份”,可現實卻是朝鮮人民軍前線處於作戰力不足、後方補給不上的尷尬境地。

美軍在仁川登陸後,金日成已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出於對友好鄰邦的關心,周恩來站在朋友的立場上,就朝鮮人民軍作戰對金日成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周恩來建議:“如果佔領漢城則人民軍後路有被切斷的危險。因此,人民軍主力似宜集結機動,尋敵弱點,分割殲滅敵人。在作戰上,必須集中兵力,每一次作戰以少數兵力及火力分路鉗制多數敵人,而以多數兵力(三至五倍)及火力(二倍以上)的絕對優勢,圍殲被我分割的少數敵人(例如一個團)。作戰最忌平分兵力,最忌只擊潰或阻止敵人而不能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只要能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哪怕每次只殲滅敵人一個團一個營也好,積少成多,就可逐步將敵人削弱下去,而利於長期作戰。”

接到周恩來的建議後,金日成表示感謝,並希望中國政府今後能繼續提意見。不過,就算朝鮮人民軍採納了中國政府做長期作戰打算的意見,仍舊沒能挽回任何局面。“聯合國軍”以百倍於朝鮮人民軍的力量,對朝鮮人民軍進行分割包圍,順利地在仁川港登陸,並全線向“三八線”推進。

北朝鮮的局勢令人十分擔憂,金日成又發來了求救信號。中國到底是幫還是不幫呢?

毛澤東的艱難決定

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的胡喬木回憶說:“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20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澤東很難下決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

當時,中共中央作出派兵援朝的決定,令全世界大爲震驚。人們沒有想到,一個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國內的統一工作還未完成,竟然敢與美國以及“十六國聯合軍”對抗!事實上,當時的中共中央作此決定,也是一件相當艱難的事情。爲此,毛澤東曾熬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

1950年10月1日,正值新中國成立一週年國慶大狂歡。當晚,毛澤東從天安門城樓返回中南海後,就把目光鎖在了牆上的世界地圖上。他的桌上放着一封由金日成親筆擬寫的求援信,另外還有一封從莫斯科發過來的電報。電報裡,斯大林建議中國出兵援助北朝鮮,不過對自己是否給予援助,則隻字未提。他說:“我正在離莫斯科很遠的地方休假,與朝鮮的事多少有些隔絕。但據今天莫斯科傳給我的消息來看,朝鮮同志們的情況變得令人絕望。……我考慮,根據眼下的形勢,你們如果認爲能用部隊給朝鮮人以幫助,那麼至少應將五六個師迅速推至三八線,以便朝鮮同志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

中國人的骨子裡帶有強烈的同情心和使命感,看到友邦受到欺辱,自然是不會隔岸觀火。再者,中國人早就明白脣亡齒寒、戶破堂危的道理。因此,當時的中共中央對援助朝鮮的問題也早有考慮和研究。可是,中共中央終究是不願意打這場仗的。因爲,新中國本身就面臨着許多錯綜複雜的國內形勢和不可預知的各種困難。

首先,西藏和臺灣及一些沿海島嶼還沒有解放,祖國統一的任務尚未完成,國內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任務還很重。其次,華北、華南、西南和西北等解放地區的匪患嚴重,尤其是湖廣一帶。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留在大陸的特務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一直在進行着各類反革命活動,整個社會的治安非常不穩定。再次,新中國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國內經濟需要恢復,各項事業需要重建,國家的經濟能力還能薄弱,新土改也纔剛剛開始。除此之外,國內的失業人員人數衆多,教育文化事業也亟待恢復。

除了國內原因外,國際因素也有很多。新中國剛剛成立,還未得到西方國家的一致認可。若是與世界頭號大國抗衡起來,很有可能得不到外援。到時候,孤立無援之時,恐怕會造成國內更大的危機。另外,美國軍隊是世界上裝備最先進、最現代化的軍隊。他們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訓練有素,可謂常勝之師。而中國人民解放軍,雖然積累了不少作戰經驗,可是武器裝備極其落後,空軍和海軍也是初具雛形,還不具備作戰能力。

鑑於此,中共中央對出不出兵援朝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慎重的決定。

10月1日當晚,毛澤東緊急召集政治局的成員和有關方面的領導人到中南海開會。會議的中心議題即是否出兵援朝。這次會議並沒有留下會議記錄,主要是因爲毛澤東想讓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會議開到凌晨,沒有得出最後的結論,一方面是這個決定實在是難以決斷,另一方面是在爭取最後一線希望,希望美國不要擴大戰爭,避免中美雙方交戰。

10月2日下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着重討論朝鮮當前的局勢和中國是否出兵的問題。會後,毛澤東起草了一份電報,向斯大林透露了中國決議出兵援朝的消息,還附上了希望蘇聯給予支援的武器裝備的建議。不過,這封電報擬好後,並沒有被髮出。隨後,毛澤東又起草了一封電報,發了出去。在這封電報中,毛澤東分析了中國軍隊援朝後可能出現的困難,旨在試探蘇聯的態度,主要目的是希望蘇聯也能出兵援助或者武器援助。另外,毛澤東在電報中還提到了,即將派周恩來和林彪到斯大林休假的地方,與斯大林談談出兵的事情。

10月3日,毛澤東再次接到金日成的緊急求援電報。看來,朝鮮半島的局勢已經相當緊張了,北朝鮮的困境也越來越嚴峻了。時間不等人。毛澤東於第二天再次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上,政治局的成員對出兵援朝這件事產生了分歧,一部分人支持出兵,一部分人則不支持。

會上出現這兩種意見,也是很正常的。困難都擺在眼前,能不出兵最好還是不要出兵。可是,即便美國在佔領朝鮮後,不對中國發動攻擊,也會對中國的東北地區不斷的騷擾。這是美國人強烈的佔有慾而決定的,是不可避免的。況且,東北地區的工業是新中國恢復經濟的重要組成力量,若是遭到破壞,那麼中國的建設也無從談起。所以,朝鮮的危機也就是新中國的危機,中國的領導人不可能坐視不管。

中央政治局會議延續到10月4日接着召開。這天,遠在西安主持西北事務的彭德懷被召回了北京。對於朝鮮問題,他也一直密切關注。在出兵援助這個問題上,他是堅決主張出兵的。多年的軍旅生涯讓他敏感地意識到,美國極有可能將戰火延伸到中國土地上,而且會阻礙臺灣的和平統一進程。

在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與會人員全面分析了朝鮮局勢和新中國面臨的問題,權衡利弊之下,全體政治局成員終於達成了一致意見。10月5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

彭德懷臨危受命

1950年的國慶慶典當晚,毛澤東在菊香書屋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已是凌晨時分,毛澤東抽了一夜的煙,屋子裡的煙味濃烈。許久,他拿起電話接通周恩來,說:“讓彭德懷同志速來北京。”

此刻的西安,正沉浸在國慶的歡樂氣氛中。身爲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的彭德懷,在爲新中國走過一週年的歲月而感到高興的同時,也在爲朝鮮半島的危機而感到心憂。

10月4日,彭德懷在西北軍政委員會會議室召開廳局長以上的幹部會議,主要研究西北的經濟發展問題。會議進行當中,他突然得知消息,中央辦公廳的人員來接他回京參加政治局會議。儘管自己這邊的會議還沒有開完,可時間緊迫,彭德懷只好隨中央辦公廳的人員乘坐專機飛向了北京。他走的匆忙,連自己的妻子也沒來得及告知一聲。就這樣,他告別了西安,飛往北京,等待他的即將是一場血與火的較量。

當天下午4點,彭德懷抵達北京西郊機場。緊接着,他坐上早已等候在停機坪上的一輛小轎車,快速地向中南海的方向駛去。原本,毛澤東交待說,先讓彭德懷到北京飯店休息一會兒,再接着趕往中南海。可是,彭德懷心急如焚,對司機說:“直接去中南海。”

小轎車駛進新華門,停在了豐澤園門口。彭德懷打開車門,走下來,快步來到豐澤園的門口。這時,周恩來迎了出來,向彭德懷伸出了手,說:“彭老總,會議下午三點就開始了,來不及等你了。”

彭德懷一邊同周恩來交談,一邊走進會議室。見彭德懷走進來,毛澤東和其他政治局的領導人都站了起來,紛紛和他握手。彭德懷落座後,毛澤東對他說:“美帝國主義的軍隊已經越過‘三八線’開始向北推進了,局勢相當危急。現在,政治局正在討論我們是否要出兵援朝的問題。你來得正好,請你也談談看法吧。”

會議繼續進行,毛澤東大口大口地吸着煙,眼窩深陷,已是好幾日沒能入眠。周恩來也是,嗓子沙啞了許多。事實上,對於出兵的問題,中共中央已經決意出兵,只是政治局還不能統一意見。原本,中央打算讓林彪掛帥,出兵援朝。可林彪不同意出兵,就藉故推辭了。所以,毛澤東纔派人請回了彭德懷,希望他能掛帥出征。

由於彭德懷是在會議開了一個多小時候纔到場的,所以他並沒有急於發言,而是坐在那裡側耳傾聽。他知道,關於出兵援朝這個問題,政治局的委員們還不能完全統一意見,可是中央是下定決心要出兵的。也許,他自己就是一個關鍵性的支撐點。

大概到晚上7點的時候,毛澤東宣佈散會。會後,毛澤東對彭德懷說:“德懷同志,今天一定累了吧?晚上好好休息,明天上午請你來我這裡一趟,就出兵的問題交換一下意見。”

晚上,彭德懷站在北京飯店的房間裡,望着窗外車水馬龍的長安街,心裡思緒萬千。他的腦海裡一直縈繞着毛澤東的那句話:“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別人國家處於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裡也難過。”

10月5日上午,彭德懷早早地來到菊香書屋,與毛澤東進行面談。

毛澤東還是吸着煙,說:“彭老總,昨天會議上你一言未發,到底是怎麼想的?”

彭德懷說:“按我的想法,一個字,打!”

“哦?”毛澤東愣了一下,示意彭德懷接着說。

“該聽的我都聽完了,我的意見就是打。”

“何人掛帥?”

“請主席定!”

“你彭老總如何?”

“服從!”

彭德懷已經預料到了結果,所以沒有表示過多的猶豫。倒是毛澤東,雖然知道彭德懷不會拒絕,但還是顯得很激動。他又狠狠地吸了一口煙,悠悠地吐出一個個菸圈。

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接着召開,繼續討論出兵援朝的事情。會上,彭德懷首先發言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幾年勝利。否則,等美國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會更復雜。如果美國人把軍隊擺在鴨綠江和臺灣,就等於把軍隊擺在了我們的家門口。若是他想發動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與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設。”

最後,毛澤東一錘定音: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10月5日,中共中央下達有關出兵援朝的決議。彭德懷作爲援朝部隊的主帥,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中去了……

彭德懷臨危受命,不但履行了自己作爲軍人的神聖職責,也彰顯了他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關於彭德懷支持出兵的這一決定,他後來在自述中這樣寫道:

美國佔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臺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個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我把主席的四句話,反覆唸了幾十遍,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我想到這裡,認爲出兵援朝是正確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決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通了,擁護這一英明決策。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950年10月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組建的命令下達後,彭德懷即趕往東北,着手入朝的準備工作。與此同時,周恩來和林彪秘密訪問蘇聯,準備向斯大林等蘇聯領導人通報中國決意出兵的情況,以及要求蘇聯給予援助的問題。

自從“二戰”後,朝鮮半島在美蘇兩大國的支持下,被迫分裂成兩種意識形態的兩個國家,進而爆發了內戰。作爲南朝鮮背後的支持者,美國插手了朝鮮半島的“家事”;而北朝鮮的背後支持者——蘇聯,卻處於“半洗手”狀態,只是一個勁兒地慫恿中國參戰。爲了保家衛國,中國以志願軍的名義介入朝鮮內戰,可自身實力不敵美國是有目共睹的。這時候,作爲中蘇友好的同盟國和“老大哥”以及當時世界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蘇聯還是應該給予一定的援助。

爲此,周恩來是帶着出兵和不出兵兩種意見去見斯大林的。他從莫斯科坐飛機,趕到斯大林正在度假的黑海,告訴斯大林:中國決定出兵援朝,不過需要蘇聯給予軍事援助和空中支援。然而,老謀深算的斯大林卻出爾反爾,否定了自己曾答應出兵援助的承諾,還說:“這個問題我們考慮過了,我們也曾考慮過如何幫助朝鮮同志。可是,我們的軍隊早就從朝鮮半島撤離了。現在再出兵,等於我們向美國直接交戰。中國出兵,我們提供武器裝備,並出動一定數量的空軍作爲掩護。”

經過周恩來的爭取,斯大林最後答應先支援中國10個師的武器裝備,不過是以有償的方式進行支援。至於空中掩護,斯大林同意派空軍到安東一帶沿海城市進行駐防。

會談一結束,周恩來就返回莫斯科,並將會談結果向毛澤東進行了彙報。結果,就在周恩來準備休息的時候,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打來電話,說蘇聯不贊成中國立即出兵,也不準備向中國提供空中支援。蘇聯的理由竟然是他們的空軍沒有準備好,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不會出動作戰,若是兩個半月之後出動的話,也只是在鴨綠江以北的中國領空駐防。還甚至說,如果朝鮮失敗了,金日成可以到中國東北組成“流亡政府”。

周恩來聽後,氣憤極了,連忙說:“剛剛決定的事情,你們就推翻了。不管蘇聯怎麼樣,我們已經決定出兵援朝。”隨後,周恩來將這一突變以急電的形式發回了國內。

收到電報的毛澤東,在氣憤之餘,趕緊電令彭德懷讓志願軍暫緩出動,還將彭德懷、高崗兩人召回北京。彭、高兩人十分詫異,但感覺事出有因,便急急忙忙往北京趕。

10月13日,毛澤東召集人員開會,再次商討是否出兵援朝的事情。毛澤東已經好幾天沒睡覺了,他穿着寬大的睡衣,一支接一支地抽菸,來回不停地在屋子裡走動。見到彭德懷,毛澤東便將蘇聯出爾反爾的事情告訴給了他。隨後,彭德懷也向毛澤東彙報了朝鮮半島的最新戰況。

經過大家對朝鮮半島形勢的研究,毛澤東和中央政治局的成員已經對蘇聯是否援助不抱任何希望了。最後,毛澤東決定,不管蘇聯是否支援,志願軍仍按照原計劃出征。當即,毛澤東向還在莫斯科的周恩來發去了一份電報,電報內容如下:

(一)與政治局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爲我軍還是出動朝鮮爲有利。在第一時期,可以專打僞軍,我軍對付僞軍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平壤以北大塊山區打開朝鮮的根據地,可以振奮朝鮮人民。在第一時期,只要能殲滅幾個僞軍的師、團,朝鮮局勢即可起一個對我們有利的變化。

(二)我們採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爲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的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我東北更不利,整個的東北邊防軍被它吸引,南滿電力將被控制。

……

(四)只要蘇聯能於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出動志願空軍幫助我們在朝鮮作戰外,又能出動掩護空軍到京、津、沈、滬、寧、青等地,則我們也不怕整個的空襲,只是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如遇美軍空襲則要忍受一些損失。

(五)總之,我們認爲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毛澤東 1950年10月13日

周恩來收到電報後,心裡一陣激動,他知道毛澤東不會因爲蘇聯的不講信用而改變當初下的決心。他立即讓翻譯人員到蘇聯外交部,說明毛澤東發來電報,並要求就朝鮮問題再次與斯大林會面。

當天下午,周恩來再次飛往黑海,來到斯大林的度假處。斯大林眯着眼睛,望着周恩來,猜想他一定是來爲蘇聯出動空軍支援的問題而討價還價的。沒想到,周恩來開口就說:“斯大林同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已經做出決策,不管蘇聯是否出動空軍,中國照樣出兵援朝。”

斯大林聽完後,顯得很意外,激動地拿起菸斗,狠狠地吸了口煙,說:“中國同志決心這麼做,沒有考慮到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嗎?”

周恩來斬釘截鐵地回答:“毛澤東同志和政治局的同志已經認真研究、慎重考慮過了。”

“中國同志真偉大……”斯大林有些情緒激動,很顯然是內心受到了觸動。

後來,斯大林於1950年12月秘密出動空軍到朝鮮進行支援。不過,蘇聯飛行員被命令必須身着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不準用俄語進行交流。此外,蘇聯飛行員的空中行動範圍被嚴格限制,只被允許在鴨綠江南岸的“米格走廊”一帶的上空作戰。

搭好的箭已拉滿弓,不得不發!

10月15日,彭德懷和高崗乘坐專機,從北京飛回安東。第二天,彭德懷在安東召開了志願軍師以上的幹部會議。會上,彭總傳達了黨中央、毛主席關於出兵參戰的決策和志願軍入朝作戰的任務,並根據朝鮮的敵情、地形和志願軍的裝備情況,確定了第一個時期應採取的作戰方針。會後,志願軍所屬部隊都投入到緊張地渡江準備工作中。同時,各部指戰員還舉行了宣誓儀式。

得知中國人民志願軍即將出徵,金日成和朝鮮人民軍激動不已。朝鮮外相樸一禹在確定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的時間後,激動得熱淚盈眶,連呼:“太好了!太好了!”

不得不說,這次的決策並不比上次容易。可是,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用實際行動,給那些隔岸觀火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志願軍的組建

對於中國而言,朝鮮半島的危機不只是朝鮮的問題,還連帶着中國的臺灣問題。所以,儘管在正式作出出兵援朝之前,中共黨內外出現了

各種反對的聲音,但這場仗是必打無疑的;儘管中國在經濟、軍事方面的實力與美國相差甚遠,但這場仗也不一定會打輸。

美國雖強但也有弱點,中國雖弱但也有優勢的一面。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曾指出,美國在侵朝這件事情上有“一長三短”。“一長”,指美國的鋼鐵多;“三短”,指美國的戰線拉得太長、運輸線太長、戰鬥力不如德國和日本。中國雖然整體實力比不上美國,可早已在東北邊境設立了東北邊防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出征部隊中,很多人都是老紅軍、老八路,作戰經驗豐富,又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若是與美國抗衡起來,國內的人民一定會克服困難,積極支援。再者,蘇聯已與中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必要時會給予支援。最重要的一條,美國是侵略行徑,非正義作戰;而中國是自衛反擊戰,是正義的。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名義,簽署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命令全文如下:

彭、高、賀①、鄧、洪、解②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各級領導同志們:

(一)爲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着將東北邊防軍改爲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二)中國人民志願軍轄十三兵團及所屬之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及邊防炮兵司令部與所屬之炮兵一師、二師、八師。上述各部須立即準備完畢,待令出動。

(三)任命彭德懷同志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四)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爲總後方基地,所有一切後方工作供應事宜,以及有關援助朝鮮同志的事務,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同志調度指揮並負責保證之。

(五)我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必須對朝鮮人民、朝鮮人民軍、朝鮮民主政府、朝鮮勞動黨(即共產黨)、其他民主黨派及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愛和尊重,嚴格地遵守軍事紀律和政治紀律,這是保證完成軍事任務的一個很重要的政治基礎。

(六)必須深刻地估計到各種可能遇到和必然會遇到的困難情況,並準備用高度的熱情,勇氣,細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去克服這些困難。目前總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於我們有利,於侵略者不利,只要同志們堅決勇敢,善於團結當地人民,善於和侵略者作戰,最後勝利就是我們的。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一九五〇年十月八日

註釋:

①彭,指彭德懷。高,指高崗。賀,指賀晉年,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前司令員兼參謀長。

②鄧,指鄧華,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洪,指洪學智,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員。解,指解方,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參謀長。

當天,毛澤東致電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讓他轉告金日成:根據目前形勢我們決定派遣志願軍至朝鮮境內幫助你們反對侵略者;由彭德懷同志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後方勤務工作及其他在滿洲境內有關援助朝鮮的工作,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同志負責;請你即派樸一禹同志到瀋陽與彭德懷、高崗同志會商與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境內作戰有關的諸項問題。

同日,斯大林也將中國準備出兵援朝的情況通報給了金日成。

金日成得知中國出兵援助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高興。他一方面命令在“三八線”以北的人民軍部隊堅守陣地,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動爭取時間;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出動越快越好。

自古以來,師出有名。

自黨中央決定出兵後,一直在考慮以什麼樣的名義出兵。一開始,毛澤東與周恩來商量着用“支援軍”的名義出兵。爲了慎重起見,毛澤東決定徵求一下黨外民主人士的意見。在這種關乎國家榮辱的大事上,毛澤東歷來比較看重年事較高的民主人士的意見。很快,就有了反饋意見。

一天,民主人士黃炎培就“支援軍”這個名字的確定來見毛澤東。一見毛澤東和周恩來,黃炎培就開門見山地說:“自古道出師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仗就不好打。”

周恩來接過話茬,說:“我們叫支援軍,支援朝鮮人民的意思。”

黃炎培搖搖頭,說:“這個叫法還是再考慮考慮。支援軍,那就是派出去的。誰派的?自然是國家。這樣一來,不就是告訴人家我們正式向美國和‘聯合國軍’宣戰了嘛!”

毛澤東一聽,與周恩來對視了一下,忙問:“那依黃老的意思……”

“我看,不如叫志願軍,避免使用政府的名義,而是中國人民志願組成的部隊。”黃炎培建議道。

毛澤東聽後,略微沉思了一下,說:“嗯,有道理。那就叫中國人民志願軍。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是與美國對抗,而是民間自發的行爲。中國人民志願幫助朝鮮人民,誰也不會說不行。”

周恩來高興地說:“這個名字好。國際上有先例,當年馬德里保衛戰就曾出現過各國的志願兵,連美國的獨立戰爭都有法國的志願軍參加。”

黃炎培附和道:“好,師出有名則戰無不勝!”

自此,中國出兵援朝的部隊名就此定爲“中國人民志願軍”。聚集在東北的東北邊防軍一下子改頭換面,還穿上了統一的“國際服”。儘管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美國大兵一再叫嚷,自己碰到的並不是什麼志願軍,而是中共的正規軍。可誰也不能公開反駁,連美國也不得不公開承認這個名稱。

中國以志願軍的名義參戰,有利於限制戰爭的規模,避免發生世界大戰,也爲以後的外交鬥爭增添了勝利的砝碼。

1950年10月16日,當中國人民志願軍即將出徵時,彭德懷向準備入朝的師部以上幹部講話時,說明了出兵的名義及原因。他說:目前,我們並不怕打,但我們目前不希望大打,更不是向美國宣戰,所以只能以人民志願軍的名義支援朝鮮戰爭。

儘管“志願軍”只是出兵時一個名義上的稱呼,但出兵抗美援朝卻是廣大中國人民的一致的志願要求,是全國人民的一致願望。

歷史證明,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決定,既是革命膽識和科學態度的結合,又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的發揚。這一英明而偉大的決斷將彪炳史冊。

志願軍戰歌的誕生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

這首歌曲名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誕生在抗美援朝歲月中,誕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它曾響徹朝鮮戰場和祖國大地,撥動着億萬中國人民的心絃,鼓舞着優秀的中華兒女爲保家衛國而浴血奮戰。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詞曲簡單,旋律跳躍,唱起來具有很強的震撼力。當時,在入朝作戰前夕,這首歌被傳唱開來,始終鼓舞着英勇健兒們在前線殺敵。毫無疑問,這首軍歌是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最強音。直到今日,很多大型合唱團仍將這首軍歌作爲保留曲目,用雄赳赳、氣昂昂的歌聲將人們帶回那段崢嶸歲月。

1950年10月,志願軍炮兵一師奉命作爲第一批部隊入朝作戰。出征前夕,炮兵一師各連、營、團紛紛召開誓師大會。當時,麻扶搖作爲5連的政治指導員負責擬寫全連的出征誓詞。他思考了一個晚上,從志願軍戰士們的決心書上得到了靈感,遂寫成了一首出征詩。

那時,志願軍戰士的決心書上都寫着“保衛和平,保衛國家,就是保衛家鄉”、“打敗美國野心狼”等豪言壯語。麻扶搖從字裡行間中,感受着志願軍戰士們高昂的鬥志和必勝的信心,聯想到昔日“百萬雄師過長江”的壯景,一首壯志凌雲的短詩便出現在了腦海裡。他趕緊抓起桌上的筆,快速地寫下幾行字:“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華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帝野心狼!”

第二天,麻扶搖將昨晚寫好的出征詩寫在黑板上,並向全連的戰士們做了宣講。大家聽完後,一致認爲這首出征詩表達了他們共同的心聲。隨後,在全團的誓師大會上,麻扶搖代表5連在大會上宣讀了出征誓詞。大會之後,團政治處編印的《羣力報》和師政治部辦的《骨幹報》都先後在顯著位置刊登了這首詩。隨後,5連一位略通簡譜的文化教員爲這首出征詩配了曲,並在全連教唱。所以,很多志願軍戰士是唱着“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作戰的。

與此同時,新華社隨軍記者陳伯堅在志願軍入朝前,到麻扶搖所在連隊進行採訪。採訪期間,陳伯堅發現了麻扶搖創作的出征詩,覺得這首詩主題思想明確,戰鬥性強,很符合當時形勢的需要。因此,在一篇名爲《記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幾個戰士的談話》的戰地通訊文章中,陳伯堅將這首出征詩放在了文章的開頭。不過,他對詩中的個別句子做了修改,原來的“橫渡鴨綠江”改爲了“跨過鴨綠江”,“中華好兒女”改爲“中國好兒女”。他在文章中還特別提到:“這是記者在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中聽到的廣爲流傳的一首詩。”

1950年11月26日,陳伯堅的這篇戰地通訊文章被刊登在《人民日報》上,還以大一號的字體將這首出征詩排在了標題下面,以突出的位置向廣大的讀者介紹了此詩。這首詩從朝鮮前線傳回國內,令那些日日夜夜關注着朝鮮戰局、關心着志願軍的人們讀到這首詩時,油然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同日,時任文化部藝術局副局長的著名音樂家周巍峙從《人民日報》上看到這首詩,立刻被這首充滿豪邁氣概、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短詩吸引了。他的內心備受鼓舞,創作熱情油然而生,便產生了爲此詩譜曲的念頭。半個小時後,周巍峙便譜好了曲。爲了便於歌唱,他將“抗美援朝鮮”改成了“抗美援朝”,並以詩中最後一句“打敗美帝野心狼”用作歌名,最後署名“志願軍戰士詞”、周巍峙曲。

11月30日的《人民日報》和12月初的《時事手冊》半月刊,先後發表了這首名爲《打敗美帝野心狼》歌。由於當時不知道這首詞的原作者是誰,所以公開發表時只署了周巍峙的名。後來,經過多方調查,終於找到了歌曲的詞作者——志願軍炮兵第1師第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

1951年4月1日,《人民日報》將這首歌的歌名改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再一次發表了這首歌。從此,這首歌很快唱遍全軍,傳遍全國,響徹在朝鮮戰場,響徹在祖國大地,激勵着志願軍廣大指戰員英勇殺敵,鼓舞着全國人民踊躍支援前線。

4月2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通知規定,以國歌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兩首歌曲,作爲全國人民五一勞動節遊行的基本歌曲。

1953年,政務院(國務院前身)文化部和全國文聯共同開展對1949年至1953年間的羣衆歌曲評獎活動,經過由下而上的推薦,從四年期間全國發表的萬餘首歌曲中,將《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評選爲一等獎。

(本章完)

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四章 聲勢浩大的支前運動章四章 聲勢浩大的支前運動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四章 聲勢浩大的支前運動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四章 聲勢浩大的支前運動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四章 聲勢浩大的支前運動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四章 聲勢浩大的支前運動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四章 聲勢浩大的支前運動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四章 聲勢浩大的支前運動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五章 凱旋與反思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二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章六章 最可愛的人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章四章 聲勢浩大的支前運動章三章 戰鬥在“三八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