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之爭
在商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稱的過程中,還曾有一段激烈的爭執過程。來自全國各界的代表們在新政協會議期間,就加不加“民主”一詞和要不要簡稱“中華民國”這兩個問題進行了激烈討論,最終才定奪爲目前大家熟知的國名。
1948年,中共中央在發表“五一”口號時,僅僅提出了“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宣言,並未提出新國名。3個月後,毛澤東電覆各民主黨派時,提出“建立獨立、自由、富強和統一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口號。10月10日,毛澤東在他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九月會議的通知》中宣佈:“準備在1949年召集中國一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的代表大會,成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此後,在1949年的新年獻詞中,毛澤東仍舊宣佈,“1949年將召集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爲目標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成立。”在6月15日召開新政協會議籌備會上,毛澤東致詞,連呼“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毛澤東心中內定的國名爲“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
在新政協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決定分設六個小組來完成各項新中國的籌備事務。當時,以董必武爲組長、黃炎培爲副組長的第四小組,主要負責擬定政府方案。全組25人本着民主、和平、團結的原則,就國家的屬性、政府組織的原則、民主集中制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並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唯獨在國名的問題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第四組小組成員對“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是否需要簡稱“中華民國”這兩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7月8日,第四小組召開最後一次全體會議。會上,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的張奚若建議去掉國名中的“民主”二字。他認爲,應該去掉“民主”二字,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哪有人民不民主的?再說了,民主(Democracy)一詞源於希臘語,其原意與“人民”相同。人民是指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主資產階級。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人民”這個概念已經很好地把“民主”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即便是去掉“民主”,也能很明確地解釋爲:共和而非專政,民主而非君主。
張奚若的一番話引起了小組成員的熱烈討論。大家的意見分歧很大,討論過程也很激烈。
雷潔瓊說:“如果國名太長,使用時不作全稱即須註明簡稱。”而黃炎培和張志讓兩人主張用“民主”二字,他們認
爲:新中國國名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爲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若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
大多數籌備常委會和各小組成員也認爲,“民主”和“人民”並沒有並列的必要。只是當時音譯的原因而導致的差異,事實上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同。
鑑於此,第四小組將關於國名的3種意見歸納在一起,遞交給政協全體會議。組長董必武在報告中,同意了張奚若教授提出的名稱。
9月7日,周恩來在北京飯店向已到北平的政協會議代表及有關人士作了《關於中國人民政協的幾個問題》報告。在報告中,周恩來解釋道:“民主與共和國有同樣的意義,無需重複,而這兩個詞都包含了民主的意思。在國外,民主與共和是一個詞,到了中國卻將它界定爲兩種詞語了。作爲國家來用,還是‘共和’二字較好。我看就定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吧!”
新中國國名的界定告一段落了,可仍舊遺留了一個小“尾巴”。那就是需不需要在國名後面的括號裡添加“中華民國”簡稱的問題。
當時,在提交給政協會議的各項文件中,都在已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稱呼後,附帶着一個括號,括號內寫着“簡稱中華民國”六個字。這一簡稱,容易讓人誤解爲辛亥革命時期建立的“中華民國”。因此,有代表提出取消簡稱、統一使用國名的提案。
針對這一提案,周恩來於9月26日在六國飯店召開午宴,宴請幾十位70歲高齡上下的老者。宴會開始後,周恩來開門見山地說:“今天請來赴宴的大多是辛亥時期的老者,唯有3人是請來聽長者發言的。我國有句老話,叫做‘請教長者’。今天這場宴會的目的就在於此。在討論文件時,大家對國名後面附帶的簡稱意見不同,說法不一。所以,常委會命我來問問各位老前輩的意見和建議。我知道,大多數老前輩對‘中華民國’這四個字還是有些舊感情的。”
周恩來的話音剛落,中華民主建國會的黃炎培就接上話說:“我國老百姓教育還很落後,感情上習慣用中華民國,一旦改掉,必然會引起不必要的反感。所以,我覺得這個簡稱很有必要。再說了,等政協開個幾屆後再來換也不遲。”
接着,何香凝也委婉地提出:“中華民國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個成果,是許多烈士用生命換來的。關於改國號的問題,我個人認爲,如果能照舊固然最好,如果大家都反對,我那也就跟隨大家的意見。”
清末進士周致祥作爲第三個發言人,堅決地說:“我反對用簡稱。中華民國,是一個禍國殃民,羣衆對它毫無好感的名稱。到了蔣介石
手裡,它更是不堪言狀了。我主張去掉簡稱,以此來表明與辛亥革命完全不同的性質。”
聽到前面幾位發言人的觀點後,美洲僑胞領袖司徒美堂激動地說:“我沒有什麼學問,我是參加辛亥革命的人,我尊敬孫中山先生,但對中華民國這4個字絕無好感。理由是中華民國與民無緣,特別是近20多年來,更是被蔣介石集團弄得面目全非。試問,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與辛亥革命是否相同?如果大家認爲不同,那麼我們的國號是不是應該摒棄那些不好的東西?國號是一個極其莊嚴的東西,要改就改好,爲何要幾年之後再改?古語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若堅持用中華民國,何以昭告天下,好似偷偷摸摸的。革命勝利了,我堅決主張正大光明地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司徒美堂酣暢淋漓的一番言論,博得在場所有人的掌聲。中國民主同盟會主席張瀾、清末翰林且留學日本的陳叔通、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等人都積極擁護司徒美堂的觀點。
作爲一名教育學者,車向忱從民衆教育的角度分析說:“如果說,民衆一時無法接受新國號,僅僅只是一個教育宣傳的問題。我相信,循序漸進的教育能夠讓人民認識到這次革命的性質。還有,是不是老百姓都反對新國號?我看,不見得。”
緊接着,沈鈞儒這位法律專家從法律的角度也陳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如果有羣衆還要寫中華民國,那是他們的一時之便,我們也不必明令禁止。至於堂堂政協3大文件里加上這個簡稱,則是法律上的一大漏洞,是不符合法律觀點的。遍觀世界各國國號,僅有字母上的縮寫,而沒有記載在立國文件上的其他簡稱。所以,我也不主張用簡稱。”
最後,南洋華僑首領陳嘉庚說:“我也不同意使用簡稱。既然大家都對中華民國並無好感,那就不要用了。個別人可能因爲習慣問題,沿用一段時間,但過些時候就應該好了。”
通過此次討論,除了黃炎培主張保留外,其餘人都同意去掉簡稱。宴會結束時,周恩來表示將今天的討論結果呈送給大會主席團常委進行參考,並將由主席團常委作出最後的決定。
9月27日,政協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第六次大會在懷仁堂召開。大會一致決定,去掉國名後面的括號及“中華民國”的簡稱。這一天的會議記錄是這樣被記載的:
簡稱中華民國一去掉,不等於把中華民國過去革命歷史意義一概抹煞。如辛亥革命、國共大合作等都是有它的歷史意義的。這一點毛澤東在開幕詞中也講過。同時,中華民國這名稱,因爲在民間已很習慣,所以在目前,正如現在我們所用的陽曆,同樣也不禁止人民用陰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