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

在我記憶中,我的父親齊世英一生都是位溫和的君子。他說那實在是他理想的開始,做人要有個人的樣子。

他少年時曾跟祖母到祖父的軍隊駐防地住過,體驗過軍營生活,也看到許多北方的鄉村,深深感到一般國民知識的閉塞,對國家和自己的命運幾乎全然無知,在純樸的美德後面常常是冷漠和愚昧。他十五歲到天津上新學書院那三年,受的是英國式教育,要養成彬彬有禮的紳士。在天津他經常聽到“關里人”對張作霖奉軍粗魯的嘲笑。新學書院每日如升旗典禮一樣,有讀基督教《聖經》的早課,雖未強迫學生皈依,卻引領他開始思索心靈問題,人生在世意義爲何?

十八歲考取官費到日本讀書,更進一步認識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國民普遍的教養是清潔守法,教育程度高些的講究溫恭的禮節,鼓勵知識的追求。對國家有強烈的效忠思想,所以日本那麼小,卻已成爲亞洲強國。

他進入東京一高預科讀好日文,一年後分發至日本中部面對日本海、十六世紀後有“加賀百萬石”之稱、有精緻藝術文化傳統的金澤第四高等學校(日本當時全國只有八所高等學校)理科。該校各項功課皆強,且注重語文教育,除日文外,每週英文、德文各八小時,他在此三年,打好一生閱讀的紮實基礎。最初常去教會,讀些基督教的書,但無法感到滿足,進而讀哲學書籍。當時有一位影響他很大的老師西田幾多郎,本在金澤四高任教,後來到京都帝大教哲學,引導他閱讀哲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的書,尤其是河上肇《貧乏物語》等,讓他深感社會充滿種種不平。由於沒那麼多錢買書,他和書店約好,把書買回來以後,不要弄髒,看完後送回書店可以拿回八折的錢再買別的書。金澤多雨,冬天積雪甚深,常能閉戶讀書,日積月累,他由一個聰明好動的少年,長成一個深思耽讀的青年。

二十二歲,他追隨堂兄的腳步,到德國柏林留學,讀哲學經濟系,認真地念了馬克斯的《資本論》和不少社會主義論著。但覺得心中許多不能解的疑問,終極思考的基礎不能建立,頗感傍徨。那時德國剛剛戰敗,通貨膨脹,中、日銀洋都很值錢,他與同學們生活可稱優裕,常在一起玩樂,多了一些認識德國社會的機會,卻耽誤了讀書的時間。下學期轉學到海德堡大學,受教於歷史哲學派大師李凱爾特(HeinriChRiCkert)和阿弗雷德.韋伯(AlfredWeber,是已故馬克思.韋伯(MaxWeber)之弟),既是慕名而去,便全心傾聽,也常在課餘發問。歷史哲學派由政治經濟的思想更分析人生現象,在研究過程闡明理性思考之必要,也提醒他區域現實的不同,不可以衝動熱情地強以理論(如《資本論》)套在大政策上。——這對他是一生的啓發,使他堅定地相信,只有真正的知識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潛移默化拯救積弱的中國,而不是激動熱情的羣衆運動。不擇手段只達目的的階級革命,留下的社會、文化問題需要更多的理性解決,才能彌補。

那兩年時光,課後過了橋,在尼卡河畔思考徘徊,是一生僅有的幸福時光。春日河水激流常令他想到遼河解凍的濁流。青年壯志也常洶涌難抑,他記起五歲那年,穿了一雙新棉鞋,走在遼河岸上,圍繞着媽媽,攬生局采烈地又跑又跳的情景有個聲音在他心中呼喚:回去辦教育,我美麗蒼茫的故鄉啊!我一定要拚命練好一身本事,用最理性的方式回去辦教育……我今日所學所知,終有一天會讓我報答你養育乏恩。

他一生第一個大挫折是堂兄因肺結核逝世於德國南部的Freiburg,最初尚隱瞞一陣,但不久伯祖父在家鄉去世。兒子爲何不能奔喪?只好捧着他的骨灰回家。回到瀋陽,家中堅決不許他再出去,追求學問的夢至此中斷,那一年他二十五歲。喪事結束後,他離開莊院又回到瀋陽城,想另尋途徑,再走進修之路。在那時代的瀋陽,一個官費留學生從德國歸來,是件很受重視的事。他父親在奉天武備學堂的同學好友郭鬆齡將軍。認爲他住在旅館不方便,邀他搬到郭家。塞外一月,冰雪封途,最適作長夜之談,兩人談地方事,國事到天下事,無所不談。郭將軍敬重的客人來訪亦常邀他聚談,歸國青年得以宏觀知家鄉處境,他在日本和德國所見,亦引聽者極大興趣。尤其談到德國在第一次大戰敗後,經濟幾近崩潰,民間生活艱苦,但人民處處流露民族的自尊,和走出困境的堅定意志。他們石頭建基的老樓舊廈,廊柱依然修整,門前路樹,石砌街巷,有文化根基深厚的穩定感。而東北當時在日俄覬覦下已處危境,參加軍閥混戰有何意義?中國的老百姓,何日才能普遍受到足夠的教育,走出渾渾噩噩受人擺佈的境地?——他不知道,這些大家充滿強烈憤慨和改革使命感的雪夜長談,因緣際會,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自古以來,塞外傳奇人物,都是驍勇善戰的騎射英雄,保住江山,進而生聚教育。郭鬆齡將軍,晚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年)生於遼寧鄉漁樵寨村。家貧,十五歲就讀私墊數年,進奉天武備學堂,畢業後隨朱慶瀾(一八七四~一九四一年)軍入川,在四川新軍加入同盟會。三十三歲由陸軍大學畢業後,由己任廣東省省長朱慶瀾的推薦,在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擔任警衛軍及韶關講武堂教官。他有學識,有見解,講課時督促青年成爲有民主思想的愛人。辛亥革命後全政混亂,他在軍中由北至南嚐遍了國家動盪之苦,對局勢具有寬闊的視野,回到新創辦的東北講武堂任戰術教官,當時奉軍少帥張學良是他的學生,對郭教官極爲佩服,邀他加入奉軍,改革軍隊成立新軍,凡事傾誠合作。兩次直奉戰爭中,郭軍以戰力戰術皆立戰功。但是進關參戰,意義何在?故鄉沃野千里,農耕缺人,而青年官兵傷亡異鄉,遺族處境悲慘,實在應停止征戰,教育生息。

在由歐洲回國的青年人眼中,新軍的理念是很有吸引力的。那時的郭將軍已是新軍領袖,地位顯赫,儀表堂堂,凡事能決能行。郭夫人韓淑英女士,燕京大學畢業,伉儷情深,兩人皆好讀書,接受新思想,交友、談話多以天下國家爲己任。郭將軍與張學良等原已籌備成立一所中學,教育軍人遺族子女,以盡袍澤之情,名爲“同澤中學”。知我父親回國後志在辦教育,培育家鄉青年新思想,便派他出任校長,參酌英、德、日本學校制訂規章,奠定良好基礎,延請各地優良師資。在僞滿洲國之前,同澤中學未受政局影響,一直辦得很好,之後還加辦“同澤女子中學”。同時也籌劃辦一所真正研究學問的大學,不受當權者支配,不以培養官員爲目的。

同澤中學成立,校舍尚未興建完成時,先借用瀋陽城東山咀子軍營一部份新修的營房,其餘的由軍官教育班使用。那一年夏天先招考了三班十四歲以下的學生(到臺灣後曾任海軍總司令的宋長志即是那時的學生)。這樣的有遠景的工作,真是一個青春夢的實現……年輕的校長興高采烈地忙碌工作,師資、課程、學生的教導……要全心去做。東山咀子營房距瀋陽約二十里,有修建營房用的小火車進城,他的心情真似那小火車頭一樣,充滿了勇往直前的幹勁。

這樣快樂的日子不到一年即告終止。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初旬一天晚上,郭將軍電話召他立刻進城面談,那時小火車車頭已經熄火,商量之後,再升火,把他送到城內。郭將軍說奉命又須率兵進關,先到天津,邀他隨軍前往,校務請教務主任代理一下,第二天即須出發。到天津後數日,郭將軍住進意大利租界的義國醫院,對他說,此次入關,要對抗二次奉直戰後,孫傳芳召集的五省聯軍,鞏固奉軍在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的地盤。郭軍是常勝軍,但是他早已厭倦這種窮兵黯武的政策,官兵傷亡慘重,不知爲何而戰。進駐天津後,他即邀集核心幹部,團長以上軍官開會,願隨他回師者,在和平開發東北方案上簽字,不願者,留在天津李景林部隊。除了幾位追隨張作霖多年,不便參與“造反”的將領外,大家都簽了名。

郭將軍邀請我父親負責回師時爭取國際支持,首先須取得日本駐在滿洲鐵路的軍隊保持中立。在天津參加的還有幾位關內的政界名人。如饒漢祥(曾任黎元洪的秘書長)、殷汝耕、高惜冰、楊夢周、蘇上達、樊光、林長民(林徽音之父)和盧春芳等。已允出任外交處長的王正廷尚未到任(後來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先由齊世英代理外交事務主任。大家對郭軍回師瀋陽,不去參加軍閥內戰的革新理想很有信心。回師前夕,郭將軍對大家說,“此事成功固好,若失敗則大家皆須亡命。”

十一月二十二日,郭將軍揮師前往河北灣州,通電請張作霖停戰下野,將軍政權交給張學良。電文內容是:進關參戰官兵傷亡慘重,遺族無依,民生困苦。日俄對東北侵略日亟,必須休養生息,儲備實力以御外侮,永遠不再參加內戰。振興教育,全力建設資源富甲全國的家鄉。張作霖接電後,次日來電報,不提息戰下野要求,只邀郭將軍回沈面談。擺明是鴻門宴。郭軍隔一日再由灣州發出第二次通電,未見回覆,即開拔前往攻打。出了山海關,由秦皇島北上,沿海岸線打到連山,遇到百年不遇的大風雪,溫降到攝氏零下二十度,海面封凍,人馬可行。當夜郭軍前鋒第二軍,由海面穿過突襲張作霖守軍,奪下葫蘆島,三天後進駐錦州。消息傳到瀋陽,全城震動,張大師緊急動員數十輛大卡車滿載元師府聚斂的財物,運往滿洲鐵路的日本事務所倉庫存放,往返十多次才運完。大師府四周堆滿木柴和大汽油桶準備逃離時將帥府燒掉,省議會、各總商會等聯名致電郭將軍進城後,“我公要求、目的、前途決可達到……務望暫時停止軍事活動。”。——此時奉軍與日本沿滿鐵駐軍達成牽制郭軍的協議,並且急調吉林黑龍江的駐軍來助,在巨流河東岸佈陣迎戰。郭軍十二月二十日攻佔新民市,在巨流河西岸備戰,前鋒部隊已可看到瀋陽燈火,只待主力部隊到新民市即將強行渡河。但是長途行軍,風雪嚴寒,冬衣補給不夠,到錦州休養數日,給張軍調兵時間。此一延遲也給了對方許多滲透分化的機會,困難增加,軍心複雜,驍勇善戰的郭軍,在對方喊話:“吃張家飯,不打張家人!”時士氣動搖。巨流河對峙三日,原可一鼓作氣渡河,已打到距奉軍總指揮部僅十華里的興隆堡,但在關鍵時刻,郭軍射出的炮彈卻因有人卸了引信而沒有爆炸。二十四日清晨,郭軍參謀長鄒作華等三人已成奉軍內應,逼迫郭將軍投降,且發出請降通電。郭將軍率衛隊二百餘人離開新民,如騎快馬,輕易可以脫險,另求再起,但是郭夫人及文人饒漢羣等人不會騎馬,郭不忍獨自逃生,同坐馬車往南走,被對方騎馬追上,奉命就地槍決,以免生變。臨刑前,郭鬆齡遺言:“吾倡大義。除賊不濟,死固分也;後有同志,請視此血道而來!”

郭妻韓淑秀說:“夫爲國死,吾爲夫死,吾夫婦可以無憾矣。”郭鬆齡四十二歲,韓淑秀三十六歲。屍首運回瀋陽市,在小河沿廣場,曝屍三日。始準家人收殮。郭氏夫婦的屍體曝放在小河沿的大廣場上,基督聖誕之日,上天降雪,覆蓋了冰封土地上的屍身,成了最潔淨和平的棺梆,沒有人敢去祭拜,遙遠哭泣的親友流下的眼淚也立刻凍結成冰。

參加郭軍倒戈的人原都難逃一死,但是與張作霖一起由綠林出道打天下的老弟兄張作相,性格寬厚,有高度智能,勸他說,“不能這麼辦,他們都是家鄉子弟,冤冤相報,將來那還得了?”這一句話不知保全了多少性命。叛軍歸回原職之後,更加效忠賣命,也延長了奉軍的政治生命。

後來得知投效郭軍的林長民隨郭將軍出亡途中,中流彈死亡。饒漢羣在解往瀋陽途中,押解的兵問他,“你是做什麼的?”他說,“我是寫字的。”士兵說寫字的不要,推他下車,得以保住一命回到天津黎元洪家。

但是,張氏父子特別懸賞捉拿齊世英,認爲張家送出去的留學生回來反對他,煽動郭軍兵變,非捉來殺掉不可。那許多年裡,他們認爲東北就是張家的,政府公開考試遴選的官費留學生就是張家派的,只能效忠他一家。

十二月二十四日天剛一亮,齊世英即去新民臨時司令部準備全面渡巨流河,誰知郭將軍竟已被迫於午夜出亡。在亂軍中,他帶了外交處的五個人,殷汝耕、劉友惠、楊夢周、蘇上達和後趕上的盧春芳,步行涉險到新民市的日本領事館尋求暫時躲避,因爲前二日曾爲日軍沿滿鐵鐵路駐軍問題交涉,與日方見過

數次,此時未多問答,即給予政治庇護。

奉軍包圍日本領事館,要求將這六人引渡。日本駐瀋陽總領事吉田茂加派十名警察至新民,不許奉軍進領事館一步,以保護政治犯,由他出面去辦交涉,並送去行李、威士忌酒以示敬意。吉田茂(一八七八~一九六七年)這個人道的決定不僅救了這六個人的性命,也顯示出他一生敢做敢爲有擔當的政治勇氣。他的父親竹內綱是日本自民黨前身的領袖,將龐大家產留給他作從政資本。他的岳父牧野伸顯是明治維新後一代的宮中重臣,世世代代培養宏觀政治智慧。他在瀋陽總領事任內觀察中國北方政局,很看不起張作霖。認爲他坐擁東北這樣富饒的土地,不知培養生民社會福祉,提高文化教育,而窮兵黯武是無知短視。據說他在領事館內談起張作霖時,不稱官銜,也不呼名,就直呼“馬賊”,個人對郭鬆齡的革新思想極爲尊敬。他由外交界出身,深信在正常的國際局勢中,日本如果能與一個現代化的近鄰保持良好密切關係,同樣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吉田茂出任日本戰敗後第一任首相,利用美國佔領軍優厚的協助。不僅使日本自政經廢墟中重建,後來成爲經濟強國,且在他任內培育了許多大臣人才。成爲歷史上稱爲“吉田學校”的佳話。

齊世英和他的落難兄弟,六個人睡在新民領事館八個榻榻米的偏房裡,整整半年被奉軍日夜圍困,白天連院子都不敢去,怕挨冷槍。由領事館人員口中得知郭將軍已死,遺體在瀋陽小河沿廣場曝屍三日,軍隊全已收編歸制,六個人蟄居在此,出門一步即是死亡。他們曾千里追隨,撼動山河的郭軍回師壯舉,有如過眼煙雲,一切都在囚牆外的天地,吹過去了,散了。

漫漫長日,漫漫長夜,日日夜夜,他想了又想:“一路上打的都是勝仗,爲什麼當瀋陽燈火可見的夜晚,我們就是渡不過巨流河?那一天午夜,如果我住在設於馬車店的臨時司令部,參謀長他們通電投降奉軍,到逼迫郭將軍出亡的那一段時間,我會派人送郭天人去新民日本領事館取得庇護,然後隨郭將軍及衛隊快馬闖出去,奔回錦州,巨流河西岸都是郭軍,撤回錦州,保住實力,可以捲土重來……。”思前想後,憾恨圍繞着巨流河功敗垂成的那一戰。巨流河啊,巨流河,那渡不過的巨流莫非即是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被困凍於此?

春耕解凍的時候,奉軍又進關參加直、魯、豫軍閥的混戰。京奉鐵路離日本領事館只有五百公尺左右,從傳來的聲音斷定,運兵車和鐵軌磨擦損壞得很厲害。奉軍這樣不予人民生息,即使他不追殺,齊世英也不能回去了,唯一的盼望是早日脫困,另尋生路。“但是,今生只剩我一人,我也要反抗惡勢力到底,。”

一九二六年七月初一個下弦月的夜晚,他們終於在日本領事館同情郭軍的書記中田豐千代,和警察金井房太郎協助下,翻牆化裝逃出稍微鬆懈的包圍線,沿着鐵路步行六十里,到興隆店由日本友人接應到達皇姑屯。二十七歲的齊世英和四十八歲的吉田茂第一次作了長夜之談,彼此頗爲投緣。吉田茂很欣賞齊世英有教養,有見解,是個磊落的青年;他雖是執行日本政府那時的“中立”政策,而在庇護政治犯與助他們脫險的行動上,大約也有些浪漫情懷吧。年輕人不僅感謝他及時伸出的援手,二次大戰後再次相見,兩人又各是一番人生,也進一步欽佩吉田茂的國際觀和戰後培養政治人才的遠見。

齊世英化裝曲遼寧到朝鮮聳山乘渡輪到日本,再換火車去東京,車到京都便被記者追蹤,次日報上亂報一些猜測,只好正面接受訪問。說明郭軍革新理想及回師前後真相,消息也迅速傳至中國各地。到東京時,淺草區有一劇場正在上演以郭鬆齡爲題材的一出話劇,邀他們去當貴賓,劇中有不少屬於齊世英的戲。原是一場改變東北命運的壯舉,如今只是人間一齣戲劇了。

由日本回到天津,那時北洋政府的一些新舊人物間的恩恩怨怨,仍在餘波盪漾之中。故鄉是回不去了,也沒有能力和心情回到德國讀書。在天津義祖界見到了郭將軍的朋友黃乳先生,他曾雪中送炭,寄錢到新民領事館(北伐軍攻克上海,黃出任上海市長,後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黃乳勸他先去上海,多作觀察,再定行止。從上海去武漢,因爲郭軍回師之舉,是南方各種革命份子都同情的,飄然一身,亡命天涯的心情下,與留德、留日的同學也都陸續見面,都能開懷暢談。那時仍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和人李漢俊、詹大悲、耿伯釗等人也曾聚餐談話,參加他們野外召開的羣衆大會,聽各黨派演講,仔細閱讀他們的宣傳小冊,認真思考後,覺得國民黨的民族、民權、民生主義對中國實際狀況是最穩健的做法。黨員水平高,形象清新,一九二六年底,在上海加入了國民黨,並不是投奔任何人。蔣先生在南昌第一次見面時說,“你不像東北人!”這句話令他很難忘記。蔣先生那時尚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三十年後,他在臺北把他開除國民黨籍,大約是政術嫺熟的浙江人終於發現,溫和英俊的齊世英,骨頭又倔又硬,是個不馴服的,真正東北人。

加入國民黨後他多次往返於上海、漢口之間,也隨黃乳到國民黨總部的南昌去,蔣先生與黃乳情誼甚重,餐聚時常邀他參加,在此認識了陳果夫、立夫兄弟。寧漢國共分裂後,在南昌九江和杭州認識了許多風雲人物,瞭解國民黨的狀況,也認清了國共的關係。這一年中曾多次到日本去,進一步觀察、研究日本。在郭軍革命中,見識到政治大起大落的局面,深知參與政治不能不懂軍事,希望能有系統地研究現代軍事。遂於一九二八年,由政府授予陸軍中尉軍階,正式報考進入日本訓練在職軍官的步兵學校(陸軍大學需三年才畢業)。開學前被派下部隊,在高田三十連隊任隊附(相當於副連長),白天上課,晚上住在部隊,每週末坐夜車到東京去,常與中央派去日本留學的軍官(多爲黃埔一期)相聚,因他畢業於金澤四高,日語文皆好,被尊爲日本通,常可助人。有時與日本老同學敘舊,接觸面甚廣。日本人一般對中國東北(他們稱爲滿洲)都有興趣,因他是參與郭鬆齡起義的革命者,而樂與交談,使他聽到日本覬覦東北的種種真心話,內心深爲故鄉擔憂。在此期間,他進一步研讀日本的軍事史,幕府時期的武士精神,明治維新後的軍事現代化和二十世紀擴張主義的萌芽。

那三年,一個二十七歲的北國青年,兵敗亡命,浪跡天涯,從郭將軍家圍爐夜話至長江,遇見了許多當時正在創造中國近代史的人物,因緣際會,作了許多長談;談抱負,談理想,投契相知,這些長談鑄造了他一生的政治性格和風骨。

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節 臺北印象第11節 大學聯考第1節 臺中一中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7節 開花的城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節 戰雲密佈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節 臺北印象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臺北印象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前言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7節 開花的城第1節 溯江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0節 永別母校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8節 大轟炸第4節 辭鄉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15節 渡海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4節 辭鄉第13節 張大飛殉國前言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0節 雷、馬、屏、峨前言第8節 大轟炸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1節 生命之初前言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4節 學潮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8節 周南女中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14節 戰爭結束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7節 開花的城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2節 白塔街女生宿舍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10節 霧漸漸散去的時候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