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能力,以及作戰經驗來看,佩皮諾都是一位非常 9T??司令官。
與絕大部分歐洲國家的海軍將領一樣,已經年過五十的佩皮諾並不是靠“天分”成爲海軍將領的。在戰爭爆發前,他先後擔任了“安德列亞多里亞”號戰列艦的大副,“卡拉塞羅”號的裝配長(該艦後按照《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出售拆毀,而裝配長是戰艦在建造期間,由海軍派遣的負責建造工作與前期訓練工作的最高軍官,按照一般的情況,裝配長將在戰艦建成服役之後,成爲戰艦的首任艦長),以及“維內託”號戰列艦的裝配長,並且在該艦建成服役後,成爲了其首任艦長。
戰爭初期,佩皮諾的主要工作就是爲“維內託”號,以及隨後的三艘姊妹艦訓練官兵。
當時,意大利海軍沒有合適的訓練艦,除了第一批軍官之外,四艘“維內託”級戰列艦的官兵訓練工作幾乎都是在“維內託”號戰列艦上進行的。
因爲其在訓練中的優秀表現,佩皮諾在七十三年 41年)的時候就成爲了意大利艦隊參謀長,並且隨同艦隊參加了炮擊的黎波里與班加西的作戰行動,隨後又以參謀長的身份指揮艦隊參加了炮擊突尼斯的作戰行動。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佩皮諾一直指揮意大利艦隊在地中海活動,
七十五年 43年)年底,佩皮諾正式升任艦隊司令官,同+??海軍中將。
隨後,他又參加了前出北大西洋的作戰行動,並且在比斯開灣與英國艦隊交戰。返回地中海之後,佩皮諾一直致力於提高艦隊的作戰能力,並且參加了對幾艘戰列艦的維修與改裝工作。
從這份豐富的履歷來看,佩皮諾確實算得上是意大利海軍的頭號艦隊司令官。
另外,佩皮諾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不差。在與英國艦隊的那場海戰中,如果不是他的果斷指揮,恐怕德意艦隊的損失將大得多。
而此時,佩皮諾面對的卻是一個解不開的死局。
得知“德意志”號戰損。且失去了通信能力之後。佩皮諾立即按照德意海軍早就達成地協議。頂替斯佩指揮德意艦隊。
當時。他下達地第一條命令就是迅速逼近美軍主力編隊。
這個決策本身沒有錯。因爲在與英國艦隊交戰地時候。他就發現英國海軍地“獅”級戰列艦擁有非常強大地遠程炮戰能力。而近戰能力反而不是很強。美國海軍地“蒙大拿”級戰列艦不但火力更強。防護更好。其遠程交戰能力肯定在“獅”級戰列艦之上。而德意艦隊裡地六艘“老式戰列艦”地遠戰能力卻非常糟糕。在此情況下。要想反敗爲勝。要想力克強敵。就得縮短交戰距離。發揮“俾斯麥”級與“維內託”級戰列艦強大地近程火力優勢。從而迫使美軍撤退。
顯然。佩皮諾很冷靜。
他不但在瞬間判斷出了優劣。而且還意識到。殲滅美軍艦隊幾乎是不可能地事情。而現實地情況是。能夠迫使美軍艦隊主動撤出戰鬥。或者放棄與德意艦隊決戰就已經是非常不錯地了。
隨即。佩皮諾又下達了一條命令。
位於主力編隊附近的巡洋艦編隊迅速趕了過來,二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擔負起了艦隊右翼的防禦任務。
可以說,這道命令非常正確。
如果當時米切爾派出了驅逐艦,那麼美軍驅逐艦首先要對付的就是已經趕上來的巡洋艦編隊,而不可能首先威脅到德意艦隊的主力編隊。在此情況下,美軍發動的魚雷攻擊肯定會以失敗告終。
下達了這兩條命令之後,佩皮諾也束手無策了。
現在逃的話,肯定逃不掉。打的話,又不一定打得過。
當然,戰局的變化遠遠超過了他的預料。
隨着“德意志”號爆炸下沉,“日耳曼”號遭到重創,出現了嚴重的右傾,“俾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成爲了美軍主力艦打擊的對象。
也就在這個時候,美軍主力編隊轉向了。
這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爲隨着美軍主力編隊轉向,交戰距離將再一次拉開。而在六艘“老式戰列艦”沒有完蛋之前,美軍不大可能提前撤出戰鬥。更重要的是,佩皮諾沒有逃跑的資本!
四艘“維內託”級在亞速爾羣島補充燃油之後,在橫渡大西洋的時候遇到了一場風暴,結果導致燃油消耗量超標。現在,四艘戰列艦上剩餘的燃油大概只有總載油量的四分之一,如果全速撤退,最多航行五百海里。
二艘“俾斯麥”級戰列艦的情況好不到哪裡去。因爲亞速爾羣島儲備的燃油有限,而趕來會合的後勤保障艦船攜帶的燃油量也有限,所以只爲四艘“維內託”級戰列艦,以及那些航程
輔助戰艦補充了燃油,而沒有爲二艘“俾斯麥”級戰 T3 燃油。此時,二艘“俾斯麥”級剩餘的燃油也最多使其以最快速度航行大概五百海里。
按照計劃,德意艦隊在與第四艦隊會合之後,就能從第四艦隊的後勤保障艦隊那裡獲得燃油。現在看來,短期之內,第四艦隊根本趕不過來。
如此一來,如果美軍不打算放過德意艦隊,而佩皮諾又選擇撤退,那麼艦隊決戰就會演變成一場追擊戰。到時候,德意艦隊跑出五百海里就會被追上,而且被徹底殲滅。另外,在離開了會合海域之後,如果第四艦隊隨即趕到,也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與德意艦隊會合,從而無法立即爲德意艦隊提供支援。
在此情況下,撤退是最愚蠢的選擇。
對佩皮諾,以及德意艦隊裡的海軍官兵來說,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與美軍艦隊決戰,爭取在完蛋之前擊沉,至少重創幾艘美軍戰列艦,使美軍承受不住巨大的損失,而主動離開戰場。
這也正是佩皮諾的真實想法。
凌晨零點,佩皮諾下令將航向轉到了二百七十度,並且將航行速度提高到了二十二節。
這一決策表明,佩皮諾仍然想縮短交戰距離,而不是立即與美軍決戰。
另外,佩皮諾肯定心存一絲幻想,認爲美軍艦隊在幹掉了“德意志”號與“日耳曼”號戰列艦之後,會主動離開戰場,而不是與六艘價值不大的“老式戰列艦”決戰。
只是,佩皮諾的這一想法很快就落空了。
凌晨零點二十五分,把距離拉開到二萬米左右的時候,美軍主力編隊的航向轉到了零度。
顯然,米切爾非常準確的控制着艦隊的航行軌跡,並且非常清楚“俾斯麥”級戰列艦與“維內託”級戰列艦主炮的直射距離。
轉向還沒有完成,八艘美軍戰列艦再次開火。
這次,打擊的對象是“俾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
面對美軍的炮擊,佩皮諾再次下令加速,繼續逼近美軍主力編隊。
此時,快速戰列艦與擁有快速戰列艦的速度的條約型戰列艦的差距表現了出來。不說別的,條約型戰列艦的加速性能明顯不如快速戰列艦,其航速從二十二節提高到二十七節,花了足足五分鐘的時間,而快速戰列艦將航速從二十二節提高到二十七節,只需要二分鐘的時間。
千萬別小看這三分鐘的差距,這足以讓戰列艦完成三次齊射了。
凌晨零點三十一分,“俾斯麥”號中彈起火。
因爲一直躲在“俾斯麥”號的後面,所以“提爾皮茨”號避開了所有打來的炮彈。可這卻讓美軍八艘戰列艦全都把炮口對準了“俾斯麥”號。
凌晨零點三十四分,“俾斯麥”號連續被二枚穿甲彈擊中。
結果可以說是災難性的,不但從航海艦橋向上的所有上層建築被穿甲彈炸成了廢墟,連艦首都被穿甲彈炸脫了十多米長的一段。
本來“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防護設計就存在重大缺陷,在北大西洋戰場上,甚至被威力本來就很差的十四英寸艦炮打殘過,在面對十六英寸穿甲彈,而且是威力強大的重型穿甲彈時,其防護更是嚴重不足。
連“德意志”級戰列艦都扛不住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的轟擊,“俾斯麥”級又怎麼扛得住呢?
凌晨零點三十八分,“俾斯麥”號的速度降低到了二十節以下。
“提爾皮茨”號也迅速減速,繼續躲在了“俾斯麥”號的屁股後面。
凌晨零點四十分,雙方的交戰距離再次縮短到了一萬二千米左右。
就在佩皮諾準備下令轉向的時候,美軍主力編隊再次轉向到了二百七十度,並且在五分鐘之內就將航速從十六節提高到了二十四節。
面對這一情況,佩皮諾只能下令繼續加速前進。
這是個很無奈的決定,面對加速性能好得多的快速戰列艦,六艘“老式戰列艦”只能望洋興嘆。
米切爾的戰術也很簡單,就是不斷轉向,保持足夠的交戰距離,不給對手任何機會。
當然,在海戰中,往往越簡單的戰術越能奏效。
凌晨一點過五分,雙方的距離再次拉大到了一萬五千米左右。
因爲雙方的速度都已達到了三十節左右,所以距離不會繼續擴大。在此情況下,米切爾再次下達了轉向的命令,美軍主力編隊的航向轉到了一百八十度。
佩皮諾沒有讓艦隊轉向,因爲他知道,在這次轉向之後,美軍就很難繼續採用之前的戰術。無論如何,交戰距離都將縮短到一萬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