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江洪波沒有急着返回獅城,所以白佑彬也被留了下來。
與以往不一樣,這次白佑彬沒想急着返回“秋波”號驅逐艦,他也很想知道,他在日本收集到的那些情報數據是否有用,以及海軍情報局的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利用他帶回來的數據,分析出什麼結果。
“上尉,這次你立大功了!”剛走進來,嚴國榮就反手關上了辦公室的門。“與我們之前預測的一樣,日本人想用小把戲矇混過關,沒那麼容易!”
白佑彬暗暗激動,可表面上仍然非常平靜。
在“大和”號開工建造之後,爲了避免過度刺激大明帝國,並且使美國與英國下不了臺,日本政府宣稱,其正在建造的新式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並沒有超過《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主炮口徑也不會超過十六英寸。
當然,沒人相信日本政府的鬼話。
要知道,日本人爲了鑽《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空子,其戰艦的標準排水量是在三分之一燃料,並且只裝載二分之一彈藥的情況下測出來的。按照國際慣例,標準排水量應該是二分之一燃料,裝載三分之二彈藥,並且帶上所有給養品的情況下測出的。也就是說,利用這一點,日本海軍戰艦的真實噸位比其他國家的高出了不少!
以“條約型戰列艦”爲例,如果按照國際慣例計算,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三萬七千噸,而不是日本政府宣稱的三萬二千七百噸!如果造艦技術相當,且合理的應用多出的噸位,“長門”級將成爲最強的“條約型戰列艦”。
問題是,日本沒有世界上最好的造艦技術。
也許,這正是日本人在“標準排水量”上耍小聰明的根本原因吧。
“這是情報部門根據你帶回來的數據計算出來的,與我們之前預測的相差不大,也與德國情報部門提供的數據相差不大。”嚴國榮將一份標有“絕密”字樣的文件遞給了白佑彬,“標準排水量在六萬五千噸左右,公差一千五百噸;總長在二百六十米左右,公差五米;柱間長在二百四十米左右,公差五米;全寬在三十八米左右,公差一米五;吃水在十米左右,公差半米;動力系統輸出功率十五萬軸馬力,公差一萬軸馬力;最高速度二十七節,公差一節;主裝甲帶厚度四百毫米;公差二十毫米。怎麼樣,計算得相當精確吧?”
白佑彬微微點了點頭,當他翻到“火力評估”這一頁的時候,立即擡起了頭來。
“日本人確實很會耍小聰明,可聰明反被聰明誤。”嚴國榮靠到了椅背上,“按照海軍情報部門的計算結果,炮塔迴旋部分的重量肯定超過了二千五百噸。如果僅僅只是三聯裝十六英寸主炮,除非炮塔三面裝甲厚度都在六百毫米以上,不然不會有這麼重。日本的鋼鐵產量本來就不高,會這麼建造主炮炮塔嗎?”
白佑彬搖了搖頭。
“還有,主炮炮塔迴旋機構的直徑也遠遠超過了十六英寸主炮的要求。”嚴國榮冷冷一笑,“這些,都只能說明一點,‘大和’級裝備的不是十六英寸主炮,更不是日本政府宣佈的‘九四式四十釐米’主炮,而是口徑更大的主炮。也就是說,德國提供的情報很有可能是準確的,日本已經研製出了四百六十毫米口徑的戰列艦主炮!”
“如此說來,我們沒有一種戰列艦能與之抗衡。”
嚴國榮笑着搖了搖頭,點上煙後,說道:“沒錯,我們確實沒有一種戰列艦能夠與之正面抗衡。問題是,日本爲了建造這兩艘戰列艦,幾乎停止了其他所有主力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另外,從我們現在掌握的情報來看,‘大和’號與‘武藏’號的建造進度嚴重滯後。就算最樂觀的估計,‘大和’號能在明年中期下水,並且在後年年底建成就相當不錯了。‘武藏’號的下水與建成時間至少比‘大和’號晚半年左右。如果能夠在這兩艘戰列艦建成之前擊敗日本,我們就不用考慮它們的威脅了。”
聽到這,白佑彬有點眉頭了。
嚴國榮的觀點不僅僅代表他一個人,幾乎代表了整個帝國海軍。
可以想像,當“大和”號與“武藏”號建成後,會對帝國海軍造成多大的衝擊。現在,帝國海軍在役的,乃至在建與正在設計的任何一級戰列艦都比“大和”級小了幾圈,不管是火力還是防護,都比不上“大和”級。即便戰時可以利用數量上的優勢幹掉這兩艘超級戰列艦,可是帝國海軍必然付出慘重的代價,參戰官兵也必然會受到強烈震撼。
從理性的角度講,帝國完全沒有必要跟日本比拼戰列艦的大小。說白了,在現行技術條件下,建造標準排水量四萬五千噸的戰列艦都顯得有點吃力,而且基本上達到了現有技術的極限,繼續提高噸位的意義並不明顯。
可是,從現實情況看,帝國海軍絕不能無視兩艘日本超級戰列艦的威脅。
跟隨日本建造超級戰列艦,那是最愚蠢的選擇,數百年來,一直是帝國海軍主導軍備競賽,什麼時候輪到日本當排頭兵了?按照現有的造艦計劃,按部就班的完成新式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從而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這是最簡單的選擇。而趕在“大和”級戰列艦服役前戰勝日本,就是最聰明的選擇。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上下都產生了這個想法。
既然帝國與日本之間的全面戰爭難以避免,那麼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要打,就要趁早出手,而且出手要狠,務必把日本打爬下,讓日本永無翻身之日。
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完全印證了海軍的觀點。
六月二十一日,後勤裝備處與情報局聯名向司令部與總參謀部提交了《主力艦性能與戰術規劃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兩個部門都認爲,現裝備的三百五十毫米主炮能夠在常規交戰距離內(八千米到一萬五千米)對付包括“長門”級在內的,日本的所有在役主力艦。另外,“長江”級的防護能力在常規交戰距離內能夠有效的防禦十四英寸穿甲彈,對“長門”級使用的十六英寸穿甲彈的防護區間則大幅度縮水。
最重要的是,兩個部門都一致認爲,準備用於“皇帝”級戰列艦的四百毫米主炮能夠對付日本的所有在役主力艦,卻不能對付正在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要對付“大和”級戰列艦,要麼提高倍徑,開發新式穿甲彈,要麼採用更大口徑的主炮。另外,“皇帝”級戰列艦的防護能力對“大和”級使用的四百六十毫米主炮的有效防護區間將非常狹窄,幾乎難以抵擋“大和”級戰列艦發射的穿甲彈!
正是根據這份報告,帝國海軍迅速啓動了四百毫米主炮的改進,與新式主炮的研製工作。
六月二十五日,陳錦寬以帝國海軍總司令的身份下達了海軍“集訓令”。
這是僅次於“戰備令”的海軍內部動員令,按照該命令,所有休假暫時取消,正在休假的海軍官兵必須在十五日內返回所在部隊;艦隊三分之一的戰艦將處於戰備狀態,並且輪流出港巡邏;海軍司令部將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遣各艦隊,乃至各戰艦執行臨時任務;海軍警備艦艇按照戰前標準,在劃定海域內進行高強度巡邏。
也就是說,“集訓令”不僅僅是用來加強訓練的動員令,還是用來防範戰爭的動員令。
六月的最後一天,海軍後勤裝備處向四家承擔“皇帝”級戰列艦建造工作的造船廠發去了新的建造進度計劃書,要求四家造船廠務必在年底之前完成建造工作,同時做好在年底,最遲不過下年度一月份開工建造新戰列艦的準備工作。
此時,四艘“皇帝”級戰列艦都已進入舾裝階段,進度最快的“太祖”號已完成了近一半的舾裝工作。如果江南造船廠採用兩班工人輪換施工的話,完全有能力在十二月底之前將這艘戰列艦交付給海軍,甚至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服役前的檢查與測試工作。
七月七日,註定將被栽入帝國海軍史冊的一天。
當天上午,一份由陳錦寬起草,有兩位前任海軍元帥,二十八名退役海軍將領,以及五十四名現役海軍將領聯名遞交的《海軍緊急諮文報告》被送到了帝國內閣首輔蕭鼎昆的辦公桌上,並且被放在了最爲顯眼的位置上。
幾乎同時,該文件的副本也放在了帝國議政院軍事委員會,以及海軍委員會兩位首席委員的辦公桌上。
在這份文件中,陳錦寬着重闡述了帝國海軍面臨的挑戰,以及自身實力的欠缺。
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要求獲得用來建造新式戰艦的特別經費。
主要的問題不在蕭鼎昆那裡,而在帝國議政院。說白了,特別經費也屬於政府財政預算,如果沒有議政院的批准,蕭鼎昆就無法改動政府財政預算,更不可能隨意支出早已確定的財政經費。
當日,陳錦寬也收拾好了行李,準備前往帝國京城,向首輔與議政院做口頭報告。
簡單的說,就是前去“遊說”內閣與議政院,爲爭取特別經費做最後的努力。
****
新書衝榜,求推薦票,包括明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