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明顯差距

如同白佑彬在猜測金凱德的意圖一樣,在第31艦隊的一系列奇怪戰術機動之後,金凱德也開始懷疑對方的指揮官到底是不是那個年輕的上校軍官。或者說,他面對的到底是不是第31艦隊。

一點半左右,“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上的雷達操作員都判斷出出現,從彼得裡礁北面殺出來的是兩艘戰列艦,而不是兩艘巡洋艦。數分鐘之後,瞭望員發來了同樣的報告。

另外,瞭望員還判斷出那是兩艘“南海”級戰列艦。

到此,金凱德才真正相信,他遭遇到了第31艦隊的“伏擊”。

這也證明了他之前的猜測:“躲”在彼得裡礁北面的是對方的戰列艦,而不是巡洋艦。

當時,金凱德就選擇了繼續前進。因爲01艦隊將從距離彼得裡礁西南大概三十公里處經過,即便戰列艦主炮的射程都在四十公里左右,可是沒有任何一艘戰列艦能夠打中三十公里外,還在高速航行的目標。只有在轟擊地面固定目標時,戰列艦主炮的最大射程纔有意義。海戰中,戰列艦的交戰距離一般都在五千到二萬五千米之內。

由此可見,金凱德冒險前進的目的,就是要將第31艦隊的主力逼出來。

現在,他已經達到了這個目的,所以就毫不猶豫的下達了轉向命令。

非常正規,非常標準的戰術機動,01艦隊不但有速度優勢,還有位置優勢,因此可以在敵人進入主炮的有效打擊範圍之前佔領最有利的橫向戰位,然後趁敵人逼近的時候用十六英寸巨炮狠狠的教訓那兩艘在上次世界大戰末期建造的戰列艦。

當然,這只是當時01艦隊參謀軍官的想法。

金凱德可不會認爲對手會這麼輕易上當。說白了,即便那兩艘“南海”級戰列艦已經服役了二十年。可是大明帝國海軍對其進行了至少兩次大規模改進,並且在戰爭爆發後還對其進行了改進,其戰鬥力不比後來地“條約型戰列艦”差。發生在南大西洋上的戰鬥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就是那兩艘“南海”級戰列艦幹掉了英國海軍的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而且自己幾乎沒有受到損傷。

緊接着。當對方開始減速地時候。金凱德手下地那批軍官就笑不出來了。

很明顯。那兩艘“南海”級戰列艦不想逼近01艦隊。此時。別說金凱德。就連一般地參謀都知道。大明帝國海軍裝備了四百毫米艦炮地戰列艦地遠戰能力在任何一個國家地戰列艦之上。

真要在二萬米左右地距離上開打。恐怕沒有一艘戰艦能夠擊敗大明帝國海軍地戰列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也不例外。因爲其裝備地MK6型艦炮無法將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地威力完全發揮出來。更要命地是。當時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沒有配備多少重型穿甲彈。佔多數地還是僅僅只有2240磅(約合1017公斤)重地普通穿甲彈。

щщщ● ttκan● c○

最重要地是。在遠程常規炮戰中。沒有遠戰火力優勢地支持。快速戰列艦地速度優勢將變得毫無意義。

這一點。金凱德最爲清楚。

在研究了西太平洋上的幾場經典戰例,特別是大明帝國海軍快速戰鬥羣擊敗日本聯合艦隊的那幾場戰鬥之後,金凱德就發現,要想將快速戰列艦的戰鬥力充分的發揮出來,必須具備另外兩項基本能力。

一是雷達,特別是在夜間與天氣狀況不好的條件下,雷達成爲了戰艦上唯一的眼睛。

二是遠戰能力,也就是主炮的遠距離穿甲能力與遠距離炮擊精度。

可以說。這有具備了這兩項關鍵技術與能力之後,才能將快速戰列艦地速度優勢發揮到極限,並且在戰鬥中擊敗強大的敵人。

當時,美國海軍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只是在關鍵設備與關鍵技術上遠遠落後。

隨着對方在兩萬米左右的距離上轉向,01艦隊的處境變得十分尷尬了。

情況很清楚,如果在這個距離上開打,01艦隊佔不到任何優勢,反而會迅速用光本來就不多的重型穿甲彈。另外。如果戰鬥拖下去,或者運氣偏向對手,01艦隊很可能丟掉唯一的優勢。

如果縮短距離,對手肯定會在最理想的狀態下投入戰鬥,最終擊垮01艦隊。

可以說,對01艦隊來說,現在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此時,“路易斯維爾”號與“休斯頓”號被擊毀的消息讓金凱德更加感到了局勢的嚴重性。

01艦隊只有兩艘重巡洋艦。四艘輕巡洋艦與八艘驅逐艦。

第31艦隊至少有六艘輕巡洋艦與多達二十艘地驅逐艦。

隨着“路易斯維爾”號與“休斯頓”號覆滅。第31艦隊在輔助力量上佔有絕對優勢。如果再拖下去,白佑彬很有可能出動一支驅逐艦編隊。讓01艦隊的兩艘戰列艦吃點苦頭,然後趁機縮短距離,開始炮戰。

在這種情況下,01艦隊幾乎沒有勝算。

也就是說,必須要趕在對手出動輔助戰艦打破戰場上的僵局之前,讓對手的兩艘戰列艦捱上幾枚炮彈,奠定勝局。

如此一來,金凱德別無他法,只能下令轉向,縮短與對手的距離。

隨即,“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的主炮就打出了第一輪齊射。

結果可想而知,在仍然保持二十節航速的情況下,兩艘依靠光學測距儀瞄準目標的戰列艦的炮擊根本不會有多少效果。

兩輪齊射過後,第31艦隊地兩艘戰列艦開始進行戰術機動。

此時,最讓金凱德不解地是,敵人地兩艘戰列艦竟然在海上跳起了“芭蕾”,只是在做戰術規避動作。而沒有開火還擊。

正是如此,金凱德才懷疑對方地指揮官是不是白佑彬。

就金凱德所掌握的情況,在白佑彬參加與指揮的幾場戰鬥中,大明帝國海軍的戰列艦都創造了在二萬米之外擊中敵艦地射程紀錄。特別是在“薩蘭加尼海戰”中,快速戰鬥羣的四艘戰列艦在二萬米開外就幹掉了“扶桑”號。隨後又在接近二萬米的距離上幹掉了“山城”號,讓日本聯合艦隊在幾乎沒有進行還擊的情況下損失了兩艘戰列艦,從而最終迫使高野五十六做出了撤退的決定。

即便“南海”級不是快速戰列艦,可是在改進中照樣換裝了新式主炮,並且與快速戰列艦一樣,安裝了搜索雷達與火控雷達,其光學測距儀也得到了更換。因此,“南海”級的遠戰能力應該不會比快速戰列艦差多少。

爲什麼在距離縮短到一萬九千米以內的時候,敵人還不開火還擊?

不管爲什麼。不管第31艦隊的指揮官是不是白佑彬,金凱德都不會放過如此好的機會,他甚至在這個時候看到了一絲獲勝地希望。

只是。接下來的三輪炮擊讓金凱德極爲失望。

隨着交戰距離近一步縮短,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炮擊準確性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不少。

按照了望員地報告,五輪炮擊,九十枚穿甲彈,無一命中,無一近失。

由此可見,這兩艘戰列艦上的炮手素質有多麼糟糕。

實際上,這一情況與快速戰鬥羣在“大東海戰”中的表現非常相似。當時。三艘快速戰列艦的炮擊也糟糕到讓艦隊指揮官祖壽清根本不敢相信。特別是“仁宗”號,在一萬米的距離之內,都差點把炮彈送到了距離敵艦三千多米的友艦上。

可以說,01艦隊錯失了最寶貴的十五分鐘。

沒等金凱德扼腕嘆息,“東海”號與“南海”號的齊射就徹底毀滅了那一絲獲勝的希望。

炮彈呼嘯着落了下來,第一輪齊射地十六枚穿甲彈中,就有三枚近失彈!

更重要的是,對方兩艘戰列艦沒有集中火力打擊一艘01艦隊的戰列艦,而是分別瞄準了各自的目標。

在“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打出第六輪齊射的時候。對方第二輪齊射打出的炮彈也到來了。很明顯,兩艘“南海”級戰列艦的開火速度比01艦隊的兩艘快速戰列艦快得多,其齊射間隔時間大概只有一分半鐘。也就是說,在第一輪炮彈落下的時候,對方就打出了第二輪齊射,根本沒有時間讓瞭望員觀察彈着點,槍炮軍官也就不可能根據彈着點來調整炮擊參數。

毫無疑問,對方在白天也用雷達在引導炮擊。

這輪齊射,讓金凱德一下從頭頂涼到了腳心。

兩艘“南海”級都打出了跨射!即便十六枚穿甲彈都沒有命中目標。可是這表明。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進入了對手主炮地彈着區內,被穿甲彈擊中只是遲早的事情。

相反。兩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第六輪齊射仍然“找不着北”。

雙方炮手的素質,火控系統的性能,乃至實力上的差距體現了出來。

此時此刻,金凱德只能祈禱好運儘快降臨,同時祈禱不要被敵人的炮彈命中。不然的話,這場戰鬥幾乎沒有打下去的意義了。

第37章 戰雲密佈第25章 兩害相權第25章 兩害相權第20章 關鍵技術第22章 海陸對轟第22章 除惡務盡第3章 少有所爲第62章 承前啓後第31章 炮火兇猛第17章 各懷鬼胎第30章 一反常態第40章 和平條約第31章 破交艦隊第31章 海陸並進第19章 及時情報第2章 文化割裂第29章 火速回國第25章 噩運戰艦第28章 驅逐殺手第3章 再開戰局第24章 實戰考驗第7章 風雲驟起第21章 敵後包抄第8章 固若金湯第54章 最後衝刺第17章 禍福相依第5章 技術轉讓第4章 將官培訓第19章 重新佈局第37章 冰火兩極第20章 炮擊樂章第32章 全速攔截第33章 草草收兵第23章 盡職盡責第19章 趁勝追擊第41章 寶貴教訓第44章 內心矛盾第44章 內心矛盾第40章 反客爲主第8章 重返艦隊第3章 人事調整第24章 擇機而戰第19章 主力登場第4章 開赴那霸第37章 絕對優勢第10章 公費旅行第14章 致命誤判第61章 以多打少第41章 寶貴教訓第8章 重返艦隊第36章 一石千浪第5章 複合炮彈第16章 前進誘敵第17章 天降奇兵第19章 風火元帥第3章 少有所爲第28章 超難考卷第55章 鳴金收兵第31章 戰術規劃第3章 快人快語第15章 悔之晚矣第34章 評估報告第15章 謹慎爲先第8章 牽制行動第13章 不留後路第五捲回 天夢滅第五捲回天夢滅第40章 二十分鐘第6章 重重險阻第38章 黃雀在後第22章 除惡務盡第30章 戰略影響第30章 快速專家第8章 破冰之旅第3章 重大項目第24章 一半一半第30章 運氣因素第19章 重新佈局第5章 技術轉讓第12章 繞來繞去第26章 世事難料第2章 閉門會議第12章 勝利之門第28章 短兵相接第14章 致命誤判第16章 前進誘敵第9章 實際測試第5章 陰差陽錯第43章 猜疑連連第59章 謝幕演出第52章 擴大戰果第17章 禍福相依第12章 毀滅序幕第50章 智者千慮第16章 談判之門第48章 前仆後繼第56章 海軍寫照第7章 慘重損失第33章 突擊部隊第29章 特殊任務第22章 最大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