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南宋有點煩

(大盟出手,就是不凡!拜謝!)

早在天健元年,華國尚未徵西之前,南宋紹興天子趙構,剛剛將行在遷到長沙,還來不及重溫帝王舊夢,就被一場空前猛烈的暴亂,衝擊得粉碎。

鐘相、楊幺之亂,爆發!

這場暴動,因爲南宋歷史軌跡的改變,比原先的時間稍稍晚了一些。只是,無論歷史的車輪如何偏移,總免不了將幾顆礙事的石子碾壓得四下蹦射——因爲,這些“石子”早早就擋在路中央。

鼎州武陵人鐘相,“食菜事魔”(即摩尼教),自稱“有神靈與天通,能救人疾患”,在當地素有人望,類似現代的某某功,聚集大量信衆與弟子。當是時,洞庭湖周圍各縣的廣大農民,自備乾糧,絡繹不絕地到武陵投拜“入法(入教)”,尊稱鐘相爲“老爺”或“天大聖”(好像少了一個什麼字啊)。

早在一一二七年春,趙構在南京(商丘)號召各地軍兵“勤王”。鐘相曾組織義兵三百人,由其子鍾昂率領,趕赴南京,擁戴趙構反抗金兵的南侵。後建炎朝廷決策南逃,便又下令將各地前來“勤王”的義兵遣散,要他們“歸元來去處,各著生業”。

建炎君臣,以爲此時的天下還是昔日的天下,軍民百姓,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真是太天真。民衆一旦聚集起來,意識到團結的力量,再要令其自行解散,可就沒那麼容易了。這一批批被勒令歸元的義民,最終成爲南宋荊楚、嶺南一帶暴亂頻發、盜匪猖獗的根源,加速了南遷的南宋小朝廷的滅亡。建炎君臣,當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早已心懷異志的鐘相。並沒有按照朝廷的意旨解散回鄉的隊伍,而是繼續結集,結寨自保,並設置旗幟器甲,暗作起事的準備。

按照歷史的軌跡,鐘相是在一一三○年二月起事的——這不是偶然,而是當時江南的現狀所決定的。當是時。正值金軍大舉南侵。建炎君臣倉皇南渡之時。趙構浮海而遁,兀朮“搜山檢海”,金軍渡過長江,從兩浙一直殺入荊南。

金人鐵蹄。將江南踐踏蹂躪得不成樣子之後,帶着大批俘掠,志得意滿北歸。三月,於長江爲韓世忠阻擊,拉開了黃天蕩大戰的序幕。

彼時荊南一帶,官軍遠遁,百姓流離,完全陷入無政府狀態。鐘相正是選在這個南宋政權控制力最脆弱的時間段,發動起事。

以上是另一個時空中。鐘相起事的歷史背景。但在這個時空,出現了一個關鍵性的變化——黃天蕩之戰,因爲狄烈的干預,提前了整整兩個月!大戰結果,異常輝煌。

黃天蕩之戰。震驚天下,宋、金兩國自不必說,一個欣喜若狂,一個如喪考妣。同時受到驚嚇的,還有遠在武陵的鐘相。當時的鐘相,完全鬧不明白天波師與朝廷是什麼關係,若輕舉妄動,如此強橫的一支水軍,倘若開進荊南,後果不堪設想,遂壓下起事之念。

狄烈也沒想到,自己插手黃天蕩之戰,無意中將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生生向後推了兩年。

時間到了一一三二年,南宋政權南遷。皇室遷移,朝廷搬家,糜費甚巨,這可不是動動嘴皮子或擡擡腿就點塵不驚妥妥辦好的事。再加上一年之內,連續三次向華國大量輸送給養,生生榨乾了南宋國庫,賦稅都收到了明後年了。更雪上加霜的是,最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天府之國成都府,已經姓華不姓宋了……

這般財政赤字累積的惡果,便如當時南宋戶部奏疏所言“賦役絕少,米貴,升值二千而養蔡兵頗衆,軍糧屢竭,有五日纔給糯米一斗,軍人妻子以自活。”“紹興二年乙卯六月,大荒,平鬥石谷價銀十一兩,石米價銀二十兩。”

糧餉不濟,軍隊頻生譁變,軍變爲匪,匪無兵制,爲禍更烈。最終導致荊南一帶“大飢,死流者衆。無問郡縣與村落,極目灰燼,所至殘破,十室九空。”

此時的荊南,已是民怨沸騰,但是充當營造採買使的黃潛善,又一次發揮了滿口胡柴的本性,接連上書,說是荊南形勢一片大好,言外之意,就是想搬家就快些上路吧。

於是,南宋遷徙大軍,浩浩蕩蕩從杭州向南進發,有走水路,有從陸路,更有自海路,各顯神通。

鐘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抓住機會,突然起事,襲擊過往遷移官商,剽掠甚巨。有兵、有錢、有糧之後,鐘相早已蠢蠢而動的野心急劇膨脹,僅僅一個月後,就迫不及待正式扯旗造反,建立國號大楚,自稱楚王,立長子鍾昂爲太子,年號天載,建置將相官屬。

鐘相軍宣佈南宋的國法是“邪法”。焚燒官府、寺觀、廟宇和“豪右之家”,鎮壓官吏、僧侶、道士、巫醫、卜祝以及有仇隙的地主富豪。奪取官僚地主的財產還給農民,稱爲“均平”。鐘相軍的行動,受到廣大流離失所、三餐難繼的百姓熱烈擁護,說這是“天理當然”。

鐘相軍首先攻打桃源縣城。知縣錢景持率領保甲兵丁來鎮壓,結果卻被鐘相軍所殺,大敗宋兵。兩日後,鐘相軍又攻克澧州,殺宋守臣黃琮,勝利進入州城。

先前鐘相劫掠過往官商,還可以說是盜匪,朝廷的煩心事正多,未必多加理會,可這一殺官據城,稱王建制,那就大不一樣了,這是妥妥的造反啊!沒說的,剿!

紹興二年三月,趙構所率之南宋中樞機構,風塵撲撲趕到長沙行在,塵衣未撣,趙構就連發三道聖喻,着令御前右軍副都統制楊密兼荊湖南北路捉殺使,率軍五千,撲殺鐘相逆軍。着令駐守鄂州的宣撫司訪察使李允文,全力從旁協助。李允文接旨後,不敢怠慢。隨即派遣統領宮安和統步兵入益陽,統制官張崇領戰艦入洞庭湖,統領張奇統水軍入澧口,分道進擊鐘相軍。

在原來的歷史上,撲殺鐘相軍的是孔彥舟,而在這個時空,孔彥舟命歹。撞到奈何關這堵鐵門。被吊掛於井陘關前,生生風乾至死。不過楊密的水準,也不比孔彥舟差多少,而鐘相這種沒有像樣訓練的“義軍”。卻也與原來的歷史一樣,無甚長進。所以,他的結局也是一般無二。

紹興二年四月底,鐘相父子兵敗成擒,械送長沙處死。

趙構聞訊大喜,以功授楊密爲御前右軍都統制,其餘剿匪有功部屬,具有重賞。可這位紹興天子的高興勁還沒過,更大規模的造反再度爆發。

楊太(即楊幺)起事!

楊太是隨鐘相“入法”起義的一位青年將領。與只懂裝神弄鬼的鐘相相比。楊太卻頗有膽識與戰略。在鐘相父子死後,楊太推舉鐘相次子鍾儀爲太子,自號大聖天王。以洞庭湖爲基地,採集木料,打造戰船。訓練水軍,分立寨柵,組成了八千人的隊伍,聲勢大振。

五月,知荊南府程昌寓,派水軍進剿洞庭,爲楊太車船所敗。程昌禽隻身逃回公安縣,改由陸路繞道到鼎州。楊太趁勝追擊,殺到鼎州誠下向宋軍發動進攻。程昌寓龜縮城內,不敢出戰。

六月,朝廷詔喻龍圖閣直學土折彥質爲湖南安撫使,督率潭、鼎、荊南兵馬,前往洞庭鎮壓楊太。

折彥質派遣統制官張崇、張奇從上游攻洞庭水寨,統制崔增、吳全,則率水軍由洞庭湖下游進擊。楊太軍得知後,順江放下三隻大船,船上不樹旗槍,也不見人,沉寂無聲,交橫而下。崔、吳軍見了,以爲楊太軍爲上游官軍殺敗,流來空船,於是發動全隊舟船,亂次爭先,紛紛而上。到了水面寬廣處,楊太軍車船突然擂鼓吶喊,踏車迴旋,發動猛攻,迅速地把官軍大小數百隻戰船全部擊沉。沙灘上的官軍步兵也被楊太軍消滅。一日之間全殲崔、吳軍一萬人,獲得弓矢甲冑不計其數,獲得重大勝利。

此戰之敗,震動南宋朝廷,朝野一片驚慌。而最令南宋君臣着急上火的是,此是的楊太軍以洞庭湖水寨爲據點,以令人嘖舌的迅速,瘋狂發展到十餘萬人。佔領的地區北到公安,西到鼎、澧,東到岳陽,南至——長沙!

沒錯!楊太軍,已殺到家門口來了!

八月,南宋朝廷依左相張浚之策,派出樞密院計議官,會同湖南安撫使折彥質,帶着官誥、金束帶、錦戰袍,前往洞庭“招安”楊太軍,但開出的價碼不能令楊太滿意,招安最終無果。

面對如此危局,南宋朝野,羣情洶洶。

江西布衣方疇上書進言:“方今之大患有二:曰華國、曰楊太。而楊太正在腹內,不可不深慮之,若久不平滅,必滋難圖。”這是將楊太之亂,提升到了與華國相提並論的高度,可想而知此次暴亂對南宋朝野衝擊之大。

侍御史張致遠也上奏道:“華朝侵侮,不過疥癬之疾,如善用藥石,可輕易除之。庶民作亂,乃心腹蓄毒,若養而不治,實在難好。洞庭被佔多日,招安之人屢遣,而大半不還,水陸之師每進,而無敢深入。”

左相張浚之言,更是危言聳聽:“楊太據洞庭湖,實占上流,不先去之,爲腹心害,將無以立國。”

九月,趙構終於痛下決心,下旨以左相張浚督戰,勾抽長江防線之劉光世御前巡衛軍一萬五千人馬,回師南下,全力剿滅楊太軍。

劉光世走了,長江防線怎麼辦?趙構的回答是——涼拌!

趙構做出這個決定,是極不容易的,也是極其痛苦的。他心裡非常清楚,一旦將御前巡衛軍勾抽南下,空虛的江防意味着什麼。江北的那隻餓虎,一直盯着江浙這塊大肥肉很久了,只是礙於盟約,以及正全力征西,無暇他顧而已。如今將兵力盡數撤出,只留下一點單薄的看守軍卒裝樣子,以趙構對那個人的瞭解,他決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只看他會找什麼樣的藉口而已。

只是,就象夏國的李乾順一樣。趙構有得選擇麼?將南宋實力最強的軍隊招回來,頂多是丟掉江南而已;不招回來,丟掉的,就有可能是龍椅,還用選嗎?

……

“哈哈哈哈!”

長安太極宮朵殿中,狄烈安坐於龍案後,雙手各執一份軍報。左看右看。難掩喜意。

一個柔順中帶着幾分慵懶的聲音傳來:“何事令陛下這般開心吶?”

狄烈擡頭,卻見兩名宮娥正小心翼翼地攙扶着皇后嬛嬛入殿。

狄烈趕緊扔下軍報,毫無皇帝形象地步下坍墀,快步迎上。嘴裡略帶埋怨道:“天氣如此悶熱,皇后身子不便,爲何卻要出來?而且才帶兩個宮人。”

嬛嬛輕撫微隆的小腹,羞澀中帶着幸福,容光煥發,美麗驚人——嗯,即將爲人母的女人,必是最美的。

“才四個月而已,何需如此緊張。許太醫也說了。閒坐太久也有不便,須得四下走走纔好。”嬛嬛一臉幸福安祥,玉手微展,令兩名宮娥退下,“外邊還有很多宮娥。我不讓她們進來,以免干擾陛下。”

狄烈親自上前攙扶,讓嬛嬛與自己並肩坐於龍案後。如果是在太極宮正殿,這是絕對不允許的,但在朵殿倒沒那麼緊要。

兩份軍報就擺放在龍案上,但嬛嬛很規矩地不敢多看一眼——朱皇后平日裡沒少提醒她與後宮姐妹們,不該看的,不要看,不該聽的,不要聽,此爲宮闈之道。

狄烈卻渾不在意拈起一份軍報,遞給嬛嬛,笑道:“雖是大事,卻是好事,皇后早晚也是要知曉的,先看看也無妨。”

嬛嬛恭恭敬敬接過,剛掃了一眼,便驚喜擡頭:“徵西軍大勝,夏國滅亡了!”

狄烈含笑點頭:“朕沒看走眼,岳飛果然不付所託,若無十二師捨生忘死,千里大迂迴,直插夏國心腹,這場仗,還有得打。”

嬛嬛喜孜孜垂首致禮:“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夏國既滅,西北從此無憂矣!”

狄烈心下暗道,無憂嗎?只怕未必,還吐蕃、西州回鶻、西遼,以及更西的中亞諸國呢。不過,這些事,倒也不必讓嬛嬛知道。

或許是嬛嬛太開心,或許是狄烈之前的默許,嬛嬛放下第一份軍報後,下意識地又拈起第二份,目光一觸,臉色微變。燙手般扔下軍報,慌忙伏身請罪。

狄烈急忙將她扶起:“何需如此,朕早有言,皇后身子不便,再不可行這般大禮。”

嬛嬛臉色仍有些發白:“臣妾知罪,誤窺軍機。”

“也算不上什麼軍機。”狄烈截斷嬛嬛話頭,信手以拇食二指拈起那份軍報晃了晃,淡淡道,“荊南爆發匪亂,你那位九哥,可有得忙了。”

嬛嬛端坐垂首,小心擡眼看了看狄烈的臉色,欲言又止。

狄烈擡手一掠:“有什麼話,直言無妨,不會怪你。”

嬛嬛輕聲道:“匪亂很嚴重麼?”

“是。”狄烈肯定地點頭,隨即輕笑,“不過皇后不用擔心,匪亂一定會被平定——雖然沒有岳飛,但幹這個事,未必就一定要岳飛。”

嬛嬛不解,這事怎麼與岳飛扯上關係了?她當然不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上,平定楊太之亂的,就是岳飛。

嬛嬛輕咬嘴脣:“我們華國,會挺進江南麼?”

狄烈盯住嬛嬛那雙明媚動人的大眼,緩緩地、肯定地點頭:“會!”

令狄烈意外的是,嬛嬛竟露出釋然笑意,盈盈一拜:“多謝陛下信任,如此便好——陛下何需驚訝?臣妾乃是華國皇后,華國的興盛,便是狄氏的福祉。臣妾豈有不爲華國拓疆而欣喜,反爲兄朝失土而憂慮之理?”

狄烈臉上笑意越來越盛,終於仰首大笑:“好!很好!今日之喜,以此爲甚。來,朕就陪皇后到御苑走走。”

帝后二人攜手而起,相視而笑,緩步走向殿門。

殿外,陽光燦爛,花樹芬芳。

第101章 強軍初成(上)第416章 東風吹,戰鼓擂第333章 女兵營三番戰(下)第292章 棄 子第239章 林中激戰第154章 炸你沒商量第134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下)第274章 太原軍校第86章 研發火槍第85章 築 關第418章 奪 橋第320章 兵敗如山倒第223章 有足之城第11章 手裡有糧,心中不慌!第402章 重 生第38章 敵酋的末日第82章 新的根據地第96章 十寨圍城第171章 第二次奈何關之戰(十三)第174章 第二次奈何關之戰(十六)第61章 意外的消息第370章 追襲趙構第262章 車城再現第187章 血色五馬山(四)第285章 無 間第14章 拯救行動開始第198章 溯河東進第102章 強軍初成(下)第148章 遭 遇(上)第197章 拯救大刀關勝第408章 又一個官家上位了第161章 第二次奈何關之戰(三)第252章 如何對付流氓?第158章 金軍究竟想幹什麼?第78章 兩個猛人與一個大能第130章 女兵營的誕生第167章 第二次奈何關之戰(九)第54章 復裝子彈的威力第349章 縮頭湖之戰第383章 完顏昌的最後選擇第191章 血色五馬山(八)第453章 定州戰守第43章 復裝子彈第174章 第二次奈何關之戰(十六)第394章 女兵最終戰(五)第179章 女兵匯演(上)第223章 有足之城第310章 女兵營二番戰第147章 攤 牌第7章 平地驚雷第11章 手裡有糧,心中不慌!第332章 女兵營三番戰(上)第152章 禮花計劃第329章 杜充的逆襲第234章 城外城內第366章 兀朮必須死!第345章 緊鑼密鼓第216章 天誅軍不是西軍!第139章 軍事演習之火槍克騎第293章 羣 英 會第442章 趙構復辟(上)第86章 研發火槍第423章 定 燕 雲第383章 完顏昌的最後選擇第208章 翻 盤第358章 兀朮的反撲第115章 對 決第149章 遭 遇(下)第21章 不是猛龍不過江(一)第13章 宗望的困惑第232章 殺殺人!跳跳舞!第56章 設也馬的收穫第265章 熱 戰第240章 追 槍第158章 金軍究竟想幹什麼?第106章 完顏阿古來了!第327章 揚州之殤第151章 強盜也有底線第189章 血色五馬山(六)第83章 狄烈的野望第216章 天誅軍不是西軍!第258章 兩位來使第56章 設也馬的收穫第369章 我與韓常有個約會第180章 女兵匯演(下)第426章 雨 戰(下)第4章 第一筆紅利第221章 咬餌了!第307章 暴風眼第418章 奪 橋第349章 縮頭湖之戰第409章 好 事 近第161章 第二次奈何關之戰(三)第171章 第二次奈何關之戰(十三)第109章 連環阻擊戰第108章 挑 釁第226章 爆 破第114章 戰鼓再擂第380章 烤 將第216章 天誅軍不是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