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尊卑

第352章 尊卑

徵東中郎將趙韙乃是益州巴西大族出身,當年在洛陽九卿大司農下任太倉令,劉焉謀求益州牧,他亦棄官隨劉焉返還巴蜀,乃是劉焉身邊的元老。

劉焉長子左中郎將劉範,次子治書御史劉誕,與馬騰謀誅逆賊李傕不成,俱死於王事,可謂慘烈,劉焉痛失二子,時又遭天火焚城,不久便癰疽發背而卒。

按照長幼有序,劉焉死後,本該三子劉瑁繼位,但趙韙等人貪圖幼子劉璋溫仁,共同上表朝廷,請以劉璋爲益州刺史。

由於此前劉焉對益州豪強大姓多有打壓,是以其死後,地方豪傑多叛,這其中就包括甘寧。

趙韙被劉璋任命爲徵東中郎將,率軍大敗沈彌、婁發、甘寧等益州叛將,並乘勝東擊劉表這個真正的幕後主使。

事後劉璋令趙韙屯兵朐忍,防備劉表,趙韙心中漸漸滋生不滿,他有擁立、平叛兩件大功,若不是他,劉璋豈能有今日?

結果劉璋毫無感恩之心,反而有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意,直接將他丟在邊境,遠離中樞,任由他自生自滅。

去年秋,趙韙聞劉表數萬大軍盡皆覆沒於荊南,實力大損,自覺再無後顧之憂,便以東伐劉表爲由,從劉璋處騙來大批米穀、軍資、錢帛,隨後聯合益州豪強大姓,起兵反叛劉璋。

一時間,巴郡、蜀郡、廣漢、犍爲諸郡烽火四起,趙韙一路所向披靡,據傳其已率軍殺至成都,只是目前尚未有結果。

桓階談及益州之事,劉景聽得津津有味,劉璋或許是三國羣雄之中,最沒有野心的一個,因此自然也就容易受到忽視,劉景對他早年事蹟頗爲陌生。

不過有一點他可以確定,這場益州內部爭鬥,劉璋將會成爲最終的勝利者。

劉景欲一統荊州,逐鹿中原,相比於覬覦荊州,包藏禍心的孫權,同爲宗室,且胸無大志的劉璋纔是他潛在的盟友。

話說益州陷入內亂,最高興的莫過於劉表,也是他運氣好,去年軍敗之際,北面之敵曹操正與袁紹決於河南;東面之敵孫策打獵之際遇刺身亡;西面之敵劉璋又遭遇大將趙韙叛亂。三者一時皆無力插手荊州,否則劉表絕不會像現在這樣“輕鬆”。

不久之後,衆人鑑於劉景舟車勞頓,不宜過多打擾,紛紛告退,劉景單獨留下潘濬,邀其進入後室,同坐一榻,飲茶敘舊。

“將軍……”潘濬開口道。

劉景擺了擺手,說道:“大兄,你我情誼深厚,不比他人,私下裡喚我‘仲達’即可。”

潘濬師從於海內大儒宋忠,對禮法極爲看重,正色道:“《春秋》之義:“諸父昆弟無所不臣。”縱然從父兄弟,也要恪守尊卑,不應因私情而損害上下位序,失去君臣的正道。何況我一外人呢?臣字君,非禮也。”

看着潘濬一臉嚴肅的模樣,劉景忍不住苦笑道:“孔明如此,大兄亦是如此,唉……”

潘濬沒有接話,而是另道:“將軍奉王命董督荊南四郡,而今長沙、零陵、桂陽三地悉歸麾下,唯有武陵郡不肯屈服,將軍宜當儘早規之,徹底統一荊南。如此方能專心一意,將湘、衡之衆,鼓行而北,臨江陵、定襄陽,全據荊楚,以濟大事。”

劉景暗暗點頭,肅容道:“正要向大兄請教。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武陵郡乃大兄家鄉所在,對於武陵郡的情況,大兄必定是瞭如指掌。”

潘濬倒也沒謙虛,頷首道:“我雖離家多年,但卻常與族中昆弟通信,因此對家鄉之事還算了解。那我就爲將軍說一說吧:

武陵太守劉叡出身宗室,其人博覽書傳,兼通術藝,堪爲名士。前些年受劉荊州之命,蒐集前人天文衆佔,作《荊州佔》,去年書成,一時轟動襄陽。

不過比起學問,他治郡的能力就差遠了。其儒人也,素無威略,荊蠻時有襲擾,竟不能制,且政令多闕,士民頗怨之。將軍只需遣水步萬人,沿沅水西進,一兩月間,必可克捷。”

潘濬最後又補充道:“進伐武陵,宜早不宜遲。去年劉荊州數萬精銳,皆爲將軍所沒,襄陽一度兵不滿萬,至我南下時,軍勢稍復,卻也只是固守有餘罷了。將軍應趁着劉荊州無力南顧,儘早出兵武陵,以絕後患。”

劉景也想盡早拔除武陵這顆釘子,然而士卒不是機器,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從去年七月開始,這半年來,士卒幾經奔波,連番大戰,早已疲憊不堪,這時冒然興兵,絕非上策。

劉景計劃讓士卒休整半年,等到下半年,再出兵攻打武陵。

潘濬亦知策疲兵、入敵境,非完計也,他本也沒打算讓劉景立刻出兵,劉景將時間定在半年後,他認爲這個時間點剛剛好,兩人可謂是不謀而合。

劉景笑道:“屆時大兄當爲我西道主人,護軍西進,梟劉叡,定武陵,內安百姓,外撫荊蠻,使大江以南,五嶺以北,四郡之地,盡爲我有,之後便可舉兵北伐,與劉景升一決雌雄。”

“諾。”潘濬鄭重道。

劉景轉而笑問道:“大兄,老師的身體還好嗎?”

“老師身體安好……”

兩人時隔多年,再次相見,有着說不完的話,直至夜半才睡下。

次日,劉景在郡府正堂召集文武,組建安遠將軍府。

而安遠將軍府成立後的當務之急,便是對衆將論功行賞。

當年吳漢、耿弇等人勸世祖光武即帝位,光武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道:“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或各歸求主,無爲從公也。”

這話放在劉景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衆將跟隨劉景出生入死,接連打敗荊、交二州之衆,爲劉景立下汗馬功勞,如今劉景受封安遠將軍,董督荊南四郡,已有向朝廷表舉將、校之權,自當儘快封賞衆將,否則豈不令人寒心?

(本章完)

第80章 蹲守(感謝堂主卿塵)第537章 茂才第338章 烏滸第436章 託孤第88章 臘月第75章 百石第169章 奔襲第98章 高利貸第107章 轟動第259章 送禮第192章 開戰第271章 火攻第161章 良法第244章 生子第268章 填塹第219章 開戰第274章 攻城(下)第480章 買馬第314章 賢妻第273章 攻城(上)第218章 樓船第276章 張津第64章 擒獲第349章 璽書第274章 攻城(下)第354章 屯田第165章 猛將第125章 新野第20章 南陽來客第429章 逆轉第374章 圍攻第342章 陷陣第485章 誓師第426章 拔箭第68章 俠客行第352章 尊卑第379章 屈服第244章 生子第410章 中箭第188章 三年第455章 投降第224章 潰敗第491章 徐宗第478章 黃鐘第335章 十哲第493章 猝遇第131章 嫁妝第353章第44章 單程第98章 高利貸第126章 六禮第190章 三窟第6章 葛生第19章 桓階第528章 惡氣第73章 送別第54章 鄧攸第393章 破城第140章 二年第439章 文聘第11章 帶經耕鋤第61章 鞭笞第15章 救命恩人第401章 城塌第13章 張羨第424章 入陣第4章 賴慈第147章 衡山第396章 怒吼第115章 納彩第401章 城塌第159章 退讓第101章 招撫第380章 津鄉第322章 馬鞍第32章 求字第450章 官學第224章 潰敗第417章 柤中第303章 復仇第14章 市井第215章 南下第428章 突圍第318章 放歸第17章 杜襲第59章 嚴肅第185章 許願第63章 突襲第517章 古樟第526章 薄行第434章 伏擊第75章 百石第533章 勸止第340章 部督第350章 歸來第119章 內憂第524章 馬尾第467章 射策(中)第120章 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