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巡視

第245章 巡視

“恭喜仲達,喜得佳兒……”劉宗四方臉上充滿了羨慕之色,他今年二十有七,成親已有近十載,期間亦廣納妾室,可這麼多年來,就是沒人能爲他生下一個兒子,女兒倒是生了三個。

劉宗祝賀的同時,送上一個錦盒,裡面裝着一件玉璋。《詩經》有云:“乃生男子,載寢之牀。載衣之裳,載弄之璋。”

璋,圭璋,即一種名貴的玉器,西周時臣子朝見王侯時,需執此爲禮。使男嬰玩璋,自然是希望他長大後能夠出仕爲官。後世因襲,劉宗作爲劉旗的長輩,送他美玉,蘊含着美好的祝福。

“哈哈……這小子倒是讓從兄破費了。”劉景直笑得合不攏嘴,兩世爲人,他終於做父親了,被這種巨大的幸福感包圍,雖然已經一天一夜未眠,卻是精神百倍,一點也不覺疲倦。

“恭喜從兄……”劉亮身家遠遠比不上劉宗,送不起玉璋,只能送一塊玉璧聊表心意。

劉景笑着說道:“子明,你今年也十八歲了,我就是在你這個年紀結婚的,你也該考慮一下自己的婚姻大事了。”

劉亮聞言不由苦笑道:“從兄你還不知道我的心意嗎,阿父、阿母不同意,我有什麼辦法?”他從小就喜歡鄧瑗的婢女阿喜,想要娶她爲妻,這件事劉景、鄧瑗都知道,並且樂見其成。

但此事卻遭到了劉亮父母的反對,如果劉亮依然是過去那個隨父捕魚販魚,毫無前途的毛頭小子,他們對兒媳婦自然不會有什麼要求。然而劉亮早已今非昔比,得到劉景看重,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劉父劉母對兒媳婦不可避免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們認爲只有大族嫡女,才配得上兒子。

劉景搖了搖頭,他雖然有十足把握說服劉亮父母,可這麼做不過是以恩、以勢壓人,他不願做這等強人所難的事,所以,此事還是需要劉亮自己來解決。當然了,如果再過幾年,劉亮的心意仍然如此堅定,劉景會出面爲他說服其父母,成全兩人。

“恭喜劉君……”馬周、王彊、韓廣等人齊齊賀道。

而蔡升、劉修二人,幾天前就被劉景分別派往醴陵,昭陵、連道,估計現在仍在路上。劉祝則仍舊如以前一樣駐紮衡山鄉。

王彊早已成婚多年,有兒有女,馬周也在去年結婚了,他娶的是鍾水鄉鄉嗇夫黃符的妹妹,其妻黃氏近期亦有了身孕。

衆人之中,唯有韓廣孑然一身,當年他跟隨楊定戰敗於南陽,妻妾及一女皆被劉表軍所沒,如今就連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劉景對此早有注意,因此他準備近期在龍丘劉氏的顯支中,爲他挑選一位知書達理的良妻。

韓廣身長八尺,姿容英偉,才能超羣,更曾官至建武將軍,倒也配得上龍丘劉氏女。

“恭喜仲達……”身姿英拔,容貌俊美,宛若婦人一般的劉瑍大袖飄飄,徐步而至。他帶來的禮物是五株小榆樹,漢代送新生小兒的禮物,除了玉器外,還有送“落地樹”的風俗。

從小兒初生之日起栽種,等到他長大後將要結婚時,小樹已經變成大樹。榆樹可以做車軲轆,一樹能做三副,一副值絹三匹,尋常之家便以此爲聘禮。

劉景不覺失笑,他的兒子會淪落到伐樹做轂,以爲聘禮嗎?說實話送禮的人數以百計,然而送樹的,劉瑍還是第一個。他送樹的原因,大概率是又沒錢了。

不過劉景並沒有嫌棄劉瑍送的禮物,等到劉旗長大,他可以指着五株大榆樹對兒子說:“此乃爲父救命恩人劉文朗所贈。”想想還挺有意義。

劉景隨後又分別接受了劉氏族人和縣寺衆吏的祝賀,日中之時,官舍內外,人羣逐漸散去。小兒初生,不宜大肆慶賀,直到小兒滿月,纔可設宴邀請賓客,慶“滿月”禮,之後還有“滿期”,即週歲,行“抓週”禮。

…………

次日,休息一夜的劉景來不及多多陪伴兒子,便按照原定計劃,率衆前往東部的茶陵、攸縣、容陵、安城四縣。

去往東部四縣之路,大致分爲水陸兩種,水路是順着湘水北上至衡山鄉,經由湘水支流淶水溯流東下。陸路則是直接向東橫穿山區。然而不管是走水路,抑或陸路,都要經過桂陽郡的陰山縣,這是桂陽郡最北端的治縣。

在漢代,荊南地區的路況差到極點,劉景幾乎沒有多做考慮,就決定走水路,劉亮、馬周、韓廣三人率部隨他一同前往。

劉景率領兵船過境,陰山縣長不僅不敢有怨言,反而送來牛、酒,慰勞劉景軍將士。

劉景並沒有爲難對方,設宴邀其共飲,盡歡而散。

出了陰山縣,淶水南岸爲容陵,北岸爲攸縣,繼續往東,則爲茶陵。

茶陵長文春親率三縣吏民,迎劉景於三縣之交,淶水河畔。

劉景在甲士的拱衛下登岸,其高冠革履,身着官袍,臉容肅穆,極有威儀,他大步行至三縣吏民面前,目光掃過,人人如遭電擊,皆低眉垂手,不敢放肆。

文春年約五旬,身量中等,臉容稍長,身上帶着一股儒雅之氣,長約一尺的鬍鬚已大半變白,不過卻並無明顯老態之相。

“在下茶陵長文春,拜見足下……”文春率先向劉景長揖下拜,隨後三縣吏民皆伏拜於地。

劉景嚇了一跳,急忙一把托住文春兩臂,不令他下拜,口中說道:“文君這是做什麼?文君之拜,在下受不起,若是傳揚出去,世人必笑在下目中無人。”

文春就此作罷,撫須而笑道:“足下德才兼備,冠於荊州,乃我荊南之翹楚,我聞之久矣,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劉景微笑道:“文君盛讚了,不敢當。”

兩人雖然是第一次見面,卻並非第一次打交道,早在去年的時候,劉景境內涌入大批逃難的流民,加上麾下兵力暴增,倉中糧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爲此曾派人向東部四縣求助,文春當時援助了他兩萬斛糧谷。

說實話,兩萬斛糧谷絕對不算多,但劉景十分領文春的情。因爲當時他尚未打通劉巴的關係,所以這兩萬斛糧谷,算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劉景接着示意三縣吏民起身,說道:“如今府君受困於臨湘,郡府之命,難以傳達各縣,是以命我兼攝長沙南部九縣。”

“願尊劉君之命。”三縣吏民長揖再拜道。

劉景又道:“茶陵、容陵、攸縣三縣在文君的帶領下,甚有成效,我不會插手三縣政事。只是我聞三縣境內,多有賊寇、荊蠻滋擾,爲保護三縣百姓安寧,我會在這裡駐紮一支營兵。”

三縣吏民聞言暗暗鬆一口氣,臉上止不住的喜悅。劉景不但承諾不插手政事,還派兵保護他們,這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劉景有自己的考慮,文春既然有能力管理三縣,那就讓他管理好了,他想要的東西,完全可以通過文春獲得,沒必要親自跳出來,這會牽扯他的精力,而且,也未必能夠做得比文春更好。

劉景在文春的陪伴下,在容陵、攸縣二縣走馬觀花一番,唯有茶陵,令他稍稍駐足。原因很簡單,茶陵在三縣之中最富足、也最安定,最重要的是,其境內出產鐵礦。雖然漢庭不曾在這裡設置鐵官,鐵產量也頗爲可觀。更何況,只要劉景肯投入人力物力,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使鐵礦、冶坊的鐵產量成倍增長。

在茶陵駐留一天,次日,劉景率軍出茶陵縣境,向着東北方向的安城縣而去。

如果說茶陵還有一些平原地帶,那麼安城縣,四面都是山區。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縣境內有一條瀘水,乃豫章郡贛水之支流。贛水之於豫章,便如同湘水之於長沙。正是靠着它,豫章郡一度養活了高達一百六十餘萬人口,是江南屈指可數的大郡。

根據從文春那裡得到的情報,安城縣的長吏去年被縣中大姓潘盛驅逐出境,目前潘盛聚民兩千家,佔據了安城縣城。

劉景率領數千將士走了兩百餘里的山路,終於來到安城城下,潘盛見到劉景的大軍,並沒有據城而守,十分知趣的出城請降。

劉景心裡亦長舒一口氣,如果潘盛打定主意死守,絕對會令他頭痛無比。畢竟強行攻打安城,必定會付出極大的傷亡,最關鍵的是,打下後收益有限。可就此退走,又會有損他的威名,甚至可能導致茶陵、攸縣、容陵三縣出現不穩,可謂進退兩難。

潘盛未嘗沒有這樣的心思,然而他認爲這樣做成功的把握不大,一旦失敗,或有身死族滅的危險,因此只能放棄冒險。

他去年之所以能夠趕走安城長吏,是因爲他們爲政無方,不得縣中士民心意。

而劉景則不然,他有着極高的名聲與威望,即使安城士民居住山區,亦有耳聞,士民皆不願與其爲敵。可以說,劉景尚未到達,安城已降大半。這樣的形勢下,光靠潘盛自己,根本無法對抗劉景,更有被人揹後捅刀的危險,除了投降,潘盛別無選擇。

“小人潘盛,拜見劉君……”潘盛率安城吏民在城下拜見劉景。

劉景眉頭微微皺起,這是一個不穩定因素,最直接的辦法,莫過於將其殺死,兼併其衆,不過對方主動出降,殺之恐人心不服。

劉景猶豫了一下,終究是沒有對潘盛痛下殺手,上前將他扶起。

潘盛起身時,額頭全是汗。

劉景含笑問道:“足下額頭大汗淋漓,莫非很熱不成?”

潘盛一邊擦汗,一邊道:“是,今年天氣有些反常,三月就這麼熱……”

劉景笑了笑,問道:“安城這裡,豫章流賊多嗎?”

“多,”潘盛點頭回道:“豫章這幾年戰火連連,山中,瀘水,到處都是豫章流賊。安城本就耕地有限,各地百姓時常遭到豫章流賊的滋擾,無奈之下,不得不棄置田地,躲入城中。之前的安城長吏就是因爲面對賊人畏懼不前,毫無作爲,才被憤怒的安城百姓驅逐出境。”

劉景聽得失笑,安城長吏明明是被他趕走的,怎麼到了他的嘴裡,卻變成了百姓趕走的?不過他也沒有揭穿潘盛,後者到底不是一個喪心病狂的人,如果去年他膽敢殺害安城長吏,今日劉景絕對不會放過他。

劉景又問了潘盛幾件事,便率軍進駐安城,徹底接管城防。

安城人寡地少,資源有限,不值得劉景投入太多的精力,他僅僅待了一天,便準備離開。

而馬周則被留了下來,他的主要任務是,對內,監管安城一縣政事,對外,抵擋東面的豫章流賊,保護安城,乃至茶陵、攸縣、容陵三縣不受滋擾。

馬周過去在鍾水、平陽二鄉時,就表現出了獨當一面的能力,而鍾水、平陽二鄉,名爲鄉,實則與一縣無異,二者任何一個規模都不下於安城,將安城交給馬周,劉景自然是一百個放心。

臨去之前,劉景拉着馬周,說道:“子謹,你若發現潘盛有異動,可立刻出手殺之,不必向我稟報。”

馬周挑了挑雜亂無章的眉毛,自信滿滿道:“劉君且放心,像潘盛這樣的鄉野土豪,我見多了,也殺過不止一個,只要有我在,他絕對翻不起波浪。”

劉景最後拍了拍馬周的肩膀,率衆離去。

再度經過一番長途跋涉,橫穿崎嶇的山區,劉景回到茶陵,這一次,他留下的是劉亮。

劉景怕他年輕氣盛,不知高低,特別叮囑道:“你只管負責清剿境內賊寇、荊蠻,政事一切由文縣長掌管,你不得插手。如果讓我聽說你敢對三縣政事胡亂指手畫腳,我立刻將你召回酃縣,並剝奪你的兵權。”

劉亮乾笑道:“從兄還不知道我嗎,我從小一讀經書就頭疼,怎麼可能對政事感興趣。”

劉景聞言頓時哭笑不得,也懶得再和他多廢話,登上停靠在淶水的船艦,返回酃縣。

(本章完)

第242章 三爵第302章 富貴還鄉第419章 猛將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392章 落幕第405章 防疫第422章 出陣第183章 吏治第92章 先賢第3章 後母第166章 崩潰第529章 詔書第85章 囚徒第398章 攻城(2)第475章 妹夫第44章 單程第313章 隆中第537章 茂才第424章 入陣第2章 劉亮第42章 點評第273章 攻城(上)第28章 暢談第279章 連雨第281章 面見第119章 內憂第117章 清茶第235章 軍市第10章 劉伯嗣第475章 妹夫第338章 烏滸第451章 水鏡第394章 夜襲第489章 太史慈第137章 洞房第343章 斬將第13章 張羨第234章 耀功第387章 夏口第372章 召見第520章 厚禮第362章 臨衝第145章 離開第63章 突襲第261章第216章 取名第103章 營壘第36章 劉瑍第261章第359章 八月第317章 祭祖第363章 攬才第338章 烏滸第360章 獻計第505章 周鳳第75章 百石第288章 義士第364章 使者第319章 還禮第22章 交談第477章 要求第189章 噩耗第43章 荊蠻第293章 奇策第35章 馬周第375章 返回第384章 招攬第230章 敗走第488章 柴桑第543章 刺孫第484章 丹陽第477章 要求第212章 寫信第253章 戰死第100章 大船第374章 圍攻第332章 徐庶第379章 屈服第219章 開戰第184章 七夕第244章 生子第494章 戰臨第501章 彭虎第134章 流淚第60章 跋扈第369章 出使第332章 徐庶第67章 掌權第102章 劉修第431章 獻計第70章 攤牌第484章 丹陽第75章 百石第213章 女誡第229章 鳴金第417章 柤中第84章 魚梁洲第83章 預言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285章 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