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計議

第191章 計議

就在桓彝離開臨湘南下的時候,駐紮於湘南縣(侯國)的劉宗,則接到了張羨的調令,命他即刻率領本部一千人馬,北上巴丘,與諸軍會合,共抗劉表。

劉宗過去率部駐紮於醴陵縣一帶,防備東面的豫章郡流民、賊寇,之後則改爲駐紮湘南縣。

湘南縣位於郡城臨湘以南二百里,境內有湘水及支流漣水。漣水源於連道,經零陵郡湘鄉,流入湘南縣境,最終匯於湘水。

湘南縣西接零陵,南靠衡山,境內時有賊寇、荊蠻出沒。雖只是疥癬之疾,並沒有太大威脅,可這裡距離郡城臨湘實在太近了,除了劉宗外,還有另外兩支人馬,由此可知此地的重要性。

劉宗身高僅七尺出頭,不甚高大,卻生得方面大耳,相貌雄毅,下巴留着短髭,顧盼之間,甚有威儀,渾身上下,散發着一種令人心折的氣度。

他此刻坐在軍帳內,手上拿着張羨的調令,神情若有所思。

陳進、黃武立於下方,兩人都是跟隨劉宗多年的親信,陳進身高近八尺,豹頭環眼,板肋虯髯,頗爲雄壯威武。黃武身量不高,腰圍卻極寬,特異於常人。

黃武素來性格直率,脾氣火爆,率先開口道:“司馬,我等從軍兩載有餘,只打過一些流賊、蠻夷,真是沒甚意思。這劉表,雖是一介儒人文士,卻也有一些真本事,殺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數次丟盔卸甲,着實不可小覷。這次有機會和劉表的大軍大戰一場,好不令人期待。”

陳進沉聲說道:“劉表實力遠強於長沙,我等與之對壘,怕是有敗無勝。”陳進外表高大,看似粗猛,實則性格頗爲沉穩。

黃武不滿道:“伯登爲何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陳進無意與黃武爭辯,目光再度落回主位上的劉宗身上。

實際上劉宗內心遠不如表面這般平靜,劉表和張羨一南一北,劃江而治,分割荊州,兩人之間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情況絕難持久,很多人都能猜到,荊州未來定會爆發南北衝突。

不過,唯有劉景,早在去年的時候,就準確預料到今年荊州將會爆發大戰,簡直有如神助一般。

而這,也不是劉景第一次顯露“先知識變”之能,劉宗每每回想起劉景昔日之言,全部一一應驗,便感到悚然心驚,好像世間所有的事情,都不出他所料。

此番北上,形勢可謂險峻到了極點,動輒便有軍覆人亡的風險,劉宗心中豈能不感到憂慮,出發之前,勢必要先詢問一下劉景的意見。想到這裡,劉宗擡頭看向陳進、黃武,開口說道:“府君有令,我等自當從命。伯登、叔業,你們這就下去安排吧,集結舟船、籌措輜重……”

“諾。”陳進、黃武領命而去。

二人走後,劉宗再度陷入沉思,湘南距離酃縣可不算近,走水路速度太慢,走陸路即使快馬加鞭,最少也要三天時間,一來一回,就是六天,頗爲費時。

所幸大軍出動,絕非一時半刻所能成行,拖延數日並不爲過。

事不宜遲,劉宗立刻鋪開耒陽紙,執筆開始寫信。寫好後密封之,交給一名龍丘劉氏子弟,讓他手持書信,快馬趕往酃縣。

劉宗這邊奉命北上,正在醴陵縣以東征討豫章賊寇的蔡升同樣也接到了張羨的調令。

不過不是命他北上巴丘,而是讓他儘早結束戰事,率軍返回原駐紮地,即臨湘以南五十里小武陵鄉。

畢竟,在張羨看來,豫章賊寇無足痛癢,劉表,纔是生死大敵。

蔡升身披袍鎧,手中持着騎矛,腰上彆着長刀,騎在一匹高大健碩的駿馬上,目光炯炯地望着漫山遍野,四處逃竄的流寇,對身旁的劉修大笑道:“大兄,哈哈……我們又獲得了一場大勝。這些豫章賊真是不堪一擊。”

自從兩個月前,他率軍對豫章流賊發動進攻,前後歷經十餘戰,每次都大獲全勝,擊潰敵人數以萬計,斬首千餘級。

劉修爲人嚴肅,是以臉上毫無喜色,語調平緩地道:“昔日輔佐光武中興漢室的鄧禹、馮異,皆爲世間少有的名將,亦嘗敗於赤眉之手。更何況我們?大局未定之時,不可疏忽大意。”

劉修亦乘騎良馬,他雖然失去了右臂,難以在馬上作戰,乘馬代步卻不成問題。

蔡升肅容點頭道:“大兄教訓的是。”劉修稱得上是他的半個老師,因此對其極爲尊重。又道:“不過,流賊如今幾乎潰不成軍,正好趁此機會一戰而定,免得他們又再度聚集爲患。”

言訖,蔡升調轉馬頭,看向後方,一支人數超過一千五百人,鴉雀無聲的軍陣映入他的眼簾。他們全體頭著兜鍪,身着絳衣,行滕草履,刀楯如牆,矛戟如林,旌旗獵獵,氣勢驚人。

劉修沒有辜負劉景的信任與期望,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終於練出了一支令行禁止,勇敢善戰的精兵。劉修有自信,即便是縱橫中原的劉表大軍,亦可一戰。

蔡升高舉騎矛,神采飛揚,縱聲大喝道:“豫章流賊,侵我國土,犯我百姓,長沙上下,莫不切齒。我與諸君,奉命討賊,逾越險阻,轉鬥百里,所在斬獲。今日不惜冒險深入旁郡,便是要畢其功於一役。諸君與我,當同心一力,努力共功名!”

原來他們已經不在醴陵,而是一路追趕流寇,跨越諸山,殺入豫章郡內,目前他們所在的地方,正是豫章郡宜春縣地界。

“萬歲……”

“萬歲……”

將士敲震武器,歡聲雷動,從坡上一瀉而下,向東追擊十數裡,一直殺到宜春近郊才收兵,斬俘甚衆,所獲極豐,滿載而歸。

至此,竄入長沙,爲禍數載惡豫章流賊,被蔡升、劉修率兵殺得土崩瓦解,流離四散。

加之如今的豫章太守華歆乃是海內名士,素有名望,遠近所歸,倖存的流人漸漸爲華歆感召,入其麾下,不再爲惡。

事實上,這場歷時兩個月的戰事,是在劉景的暗示下發起的。當時名義上的理由是,兵卒缺乏實戰經驗,要想成爲一支精銳之師,光靠訓練遠遠不夠,還要經歷真刀真槍的廝殺。

環顧周邊,豫章賊是最適合的交手對象,他們人數衆多,卻不耐苦戰,堪稱一羣烏合之衆。

而實際原因卻是,以戰事爲藉口,阻止他們被張羨調往北方,充當對抗劉表大軍的炮灰。

結果劉景的計策成功了,張羨見蔡升征討豫章賊,果然沒有將他調去巴丘,而是令其儘快結束戰事,撤退回原來駐地。

其實不止蔡升,劉宗那邊,劉景也有辦法阻其北上,他需要做的僅僅是給單日磾傳個口信,讓他出兵騷擾衡山鄉。

要知道,衡山鄉歸於湘南縣治下,正處於劉宗的轄區。

然而劉景並沒有這麼做,第一,劉宗、蔡升與他關係密切,這並不是什麼秘密,此時正值長沙生死存亡之際,兩人皆“裹足不前”,很難不讓人產生聯想。

第二,張羨在與劉表的對決中,實力本就落在下風,長沙這個時候“後院起火”,勢必會令張羨感到捉襟見肘,面對劉表大軍的進攻很有可能迅速潰敗。

這不符合劉景的利益,他現在還沒有準備好直面劉表大軍,需要張羨在前面爲他遮風擋雨。

因此,劉景對劉宗的來信毫不意外,在給族兄的回信時,劉景首先提醒他要小心“背後”。

長沙吳氏這一代的領軍人物吳巨,目前擔任羅縣縣令及長沙北部都尉之職。但歷史上吳巨卻是劉表的部將,並且深受信任,堪稱是劉表“入侵”交州的急先鋒,這不能不令他產生懷疑。

當然,他沒有確鑿證據,所以也就沒有和劉宗直接點名道姓,只說讓他當心背後。這種事情,沒有發生當然最好,卻也不得不防。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告誡劉宗,張羨與劉表交戰,必敗無疑,全軍潰敗之後,他萬萬不能進入郡城臨湘,那裡日後將爲死地,一定要南下酃縣,與他會合,共商大計。

至於劉宗會不會聽取他的意見,劉景不敢說有十成把握,但八分把握還是有的。劉宗並非張羨的嫡系出身,甚至當初出仕時,也是被張羨半強迫着逼出來,不太可能和長沙生死與共。

劉景給族兄劉宗回信後,沒過幾日,就迎來了桓彝,這可真是給了他一個巨大的驚喜。兩人闊別足有一年半之久,雖然時有通信,可終究不如當面促膝而談。

“公長……”

“仲達……”

劉景大步上前,緊緊握住桓彝的手,心思一轉,立刻猜到了桓彝此番南下的目的,直接問道:“公長,不知你被外放何處?”

桓彝回道:“耒陽。仲達,你我日後,便是鄰居了。”

“耒陽……耒陽好啊,比我這酃縣強多了。”劉景忍不住面露異色,酃縣已是長沙最南端,因此他猜測桓彝多半不是外放酃縣近左鄰縣,就是外放零陵、桂陽諸縣。耒陽自然也包括在內。

耒陽產鐵,對他未來至關重要,一直被他視爲禁臠。

本來他還準備在張羨遭到劉表大軍圍困時,出兵佔領耒陽。現在就沒有這個必要了。

桓彝雖不是他的手下,但兩人關係非比尋常,當長沙危機之時,兩人自然要攜手共渡難關。

桓彝道:“現在有一個難題,耒陽縣令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地方長吏,如今尚在任上。而府君名義上只是長沙太守,並無任免桂陽郡縣的權力,所以……”

劉景笑道:“這有何難,屆時我親自將兵,隨你赴任。”

桓彝搖頭道:“事情沒那麼簡單,耒陽設有荊南唯一一處鐵官,境內諸冶坊鐵官徒,無慮千人。此等輩開礦冶鐵,不畏艱苦,剛勁強悍,耒陽令若是得知我來,必會召集鐵官徒,據城而守,屆時我們就算有數千之衆,也未必能夠打下耒陽。即使僥倖成功,也不過是收穫了一個殘破的耒陽。”

劉景顯然早有定計,想也不想道:“公長的擔憂,不無道理。不過這也好辦,我在酃縣之南鍾水鄉,駐有兵馬,那裡距離耒陽,僅一水之隔。”

如今鍾水、平陽二鄉,不僅駐有馬周的一營八百人,還有褚方的一營八百人,乃至劉祝、王彊的兵船千餘人,皆聚集於此。

劉祝、王彊率領兵船隱於此地的原因很簡單,爲了對抗劉表的樓船水軍,張羨已存破釜沉舟之念,開始強行徵調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民間的商船、漁船。因此劉景提前讓他們躲藏起來。

至於褚方,劉景心裡則多少有些無奈,今年以來,張羨已經給褚方寫過兩封書信了。

第一封信,是在今年初的時候,張羨正式邀請褚方北上臨湘。

褚方曾和劉景有個“一年之約”,今年初時正好滿一年,然而褚方當時已經深深爲劉景身上的氣度所折服,加上長沙局勢頗爲穩定,並無紛擾,他認爲自己在酃縣,也同樣是爲張羨效力,便婉言拒絕了張羨的邀請。

不過七月間,荊州局勢大變,劉表於江陵集結重兵,隨時有可能南下長沙,褚方昔日屢受張羨恩惠,劉景唯恐張羨再來書信邀請他,前些天便將褚方派往南方。褚方前腳剛走,劉景後腳就接到了張羨寫給褚方的書信。

劉景不禁暗叫僥倖,若是這封信落到褚方手裡,以其重情重義的性格,十有八九會答應。

劉景繼續道:“公長若是同意,我立刻手書一封,令其等跨越鍾水,晝夜兼程,突襲耒陽縣城,將縣中長吏一網打盡,爲公長赴任,掃清障礙。”

桓彝問道:“這莫非就是由褚子平統領,在酃縣城下大破數千漢蠻叛亂的那支兵馬嗎?”

“是。”劉景頷首笑道。

“如此,我可以高枕無憂了?”

“公長不妨在酃縣靜候佳音。”

感謝“進擊的小黃人”打賞,感謝

(本章完)

第114章 襄陽第301章 城破第489章 太史慈第289章 倒戈第421章 三英第505章 周鳳第256章 說客第453章 攔路第428章 突圍第402章 噩夢第280章 投靠第216章 取名第419章 猛將第478章 黃鐘第434章 伏擊第408章 試探第423章 戰死第44章 單程第504章 進兵第533章 勸止第137章 洞房第354章 屯田第388章 突破第434章 伏擊第274章 攻城(下)第527章 有君第514章 後事第466章 射策(上)第120章 茂才第241章 蔣琬第402章 噩夢第272章 魏延第444章 東曹掾第183章 吏治第472章 失策第502章 選將第422章 出陣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466章 射策(上)第95章 別部司馬第352章 尊卑第534章 歸心第498章 城破第218章 樓船第81章 必須死第358章 戰略第130章 親迎第454章 委蛇第185章 許願第256章 說客第418章 預備第502章 選將第31章 蔡升第144章 褚方第83章 預言第137章 洞房第241章 蔣琬第160章 搶權第114章 襄陽第138章 徵辟第542章 出兵第59章 嚴肅第453章 攔路第123章 赴宴第139章 於徵第396章 怒吼第151章 全殲第180章 回鄉第101章 招撫第253章 戰死第305章 內附第524章 馬尾第308章 遺願第373章 盟約第483章 定議第185章 許願第50章 寶珠第12章 質書救鄰第533章 勸止第211章 計劃第184章 七夕第194章 羌笛第337章 同符第205章 失望第149章 要求第432章 獻計 (2)第214章 定計第362章 臨衝第136章 婚宴第84章 魚梁洲第295章 召見第59章 嚴肅第533章 勸止第424章 入陣第104章 軍法第87章 請醫第91章 壁畫第103章 營壘第97章 目的第21章 未婚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