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防禦戰略

這的確不是隆美爾所能決定的,主要是因爲隆美爾與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在戰略上存在着嚴重的分歧。

“這是我將指揮部搬出巴黎的原因之一!”隆美爾說:“龍德施泰特元帥和他的部下們認爲盟軍極可能在英吉利海峽最窄的地方,也就是勒阿弗爾和敦刻爾克之間的某處登陸。”

隆美爾指着地圖說道:“他們認爲,雖然這一帶的海岸防禦比任何地方都強,但盟軍在這裡登陸後就更容易將部隊在北部平原展開,接着迅速往東進攻,解放比利時、荷蘭然後再以它們爲跳板兩路出擊向德國的魯爾區挺進。”

客觀的說,這個計劃的確是可行的。

正所謂“打蛇打七寸”,這就是一個打德國“七寸”的計劃……魯爾區雖然面積只佔德國3.6%,卻生產德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60%的鋼鐵和35%的煉油量,另外還有電力、硫酸以及合成橡膠、軍事工業、重型機械等。

因此,魯爾工業區也被稱爲“德國工業的心臟”。

而它的位置,恰好就在比利時與荷蘭形成的夾角之間……盟軍佔領比利時與荷蘭顯然要比直接進攻德國要容易得多,因爲盟軍會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甚至當地本身就有英國、美國培植起來的地下組織。

而一旦魯爾工業區被佔領,那麼這場戰爭基本就可以說要結束了,因爲這意味着德國失去了40%的工業能力,戰爭的勝負將毫無懸念。

“另外!”隆美爾繼續說道:“龍德施泰特元帥認爲盟國將進攻加萊濱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在那佈署了大量的V1發射場並持續對英國實施轟炸,只要佔領加萊,英國馬上就可以從V1的威脅中解脫出來!”

秦川曾經參與V1的研發,甚至其中還有許多改進是秦川提出的,所以當然知道V1對英國的威脅……甚至因爲秦川的改進,這威脅會比歷史上要大得多。

所以英國人也的確有理由進攻加萊。

“可這是您的部隊,元帥!”斯萊因上校說:“他們歸您指揮!”

隆美爾攤了攤手,回答道:“問題是元首支持龍德施泰特元帥的想法,所以不允許我把部隊從加萊調往布列塔尼半島。你們知道的,現在調動任何部隊都需要元首的命令!”

秦川當然知道,因爲在東線作戰時就已經是這樣了。

另一方面,就是這場戰役就在希特勒的眼皮底下,而且不是進攻而是防禦,隆美爾就無法像在非洲一樣按自己的想法調兵遣將……非洲天高皇帝遠,希特勒很難及時遙控,不管隆美爾做了什麼,等希特勒知道時都已經遲了,或者聽說隆美爾打了勝仗於是也就默認了。

但法國的防禦就不一樣了。

就算隆美爾冒大不韙將兵力西調……這也沒有任何意義,希特勒完全也有時間遙控甚至有時間把部隊調回來。

“我與龍德施泰特元帥的分歧還不只在這一方面!”隆美爾接過參謀遞給他的一杯咖啡,小喝了一口後說道:“我認爲主要的戰線就是在海灘上,也就是要把敵人消滅在近岸淺水中和海灘上,或者說,在敵人獲得鞏固的橋頭堡、後續部隊到達之前就將其消滅。我認爲,在敵人入侵的最初24小時是決定性的24小時,這一天無論是對於盟國還是我們,都極爲重要!”

秦川理解隆美爾的這種想法。

首先是盟軍太龐大了,隨隨便便就有幾百萬人。

其次就是盟軍的海、空軍全面佔優完全不成比例。

再次就是後方還有美國強大的工業機器,它正在不斷的生產並將武器裝備成批成批的運上來。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讓盟軍登陸並在陸地上與德軍打成消耗戰,那麼德國幾乎不可能取勝。

所以,隆美爾認爲,德國唯一的機會的就是在海灘上利用大西洋壁壘一批接着一批的將盟軍士兵射殺在海灘上。

也只有這樣,德國纔有可能打贏這場完全不成比例的戰爭。

“龍德施泰特元帥並不這麼認爲!”隆美爾聳了聳肩,說道:“他甚至對大西洋壁壘也不敢興趣,認爲‘那東西’能起到的只是精神作用,不過是嚇嚇敵人的‘小玩意’!”

秦川能理解龍德施泰特爲什麼會這麼想,他這其實不是針對這場戰役,而是在回憶自己當年勝利的榮耀……因爲在幾年前,就是他指揮着坦克裝甲集羣繞過馬奇諾防線,然後輕鬆的迫使法國投降。

所以,做爲對馬奇諾防線的一種嘲笑,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戰術理論的一種肯定,他當然要蔑視與馬奇諾防線如出一轍的“大西洋壁壘”。

龍德施泰特甚至還在暗地裡對參謀說……那不過是另一條“馬奇諾防線”。

當然,這話是不能公開說的,因爲下令建造“大西洋壁壘”的是希特勒。

不過龍德施泰特這話還真有他的道理,因爲歷史證明這道耗資巨大的“大西洋壁壘”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如果說有起到什麼作用的話,就是諾曼底那一段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其它路段所有浩大的工程全都是成了擺設,盟軍從諾曼底登陸後就像洪水一樣從這個缺口涌入,然後繞到了“大西洋壁壘”的後方。

如果能把耗費在“大西洋壁壘”上的人力物力轉化成戰機和坦克,雖說不一定能擋住盟軍,但卻還有一戰之力。

“那麼……”斯萊因上校不無嘲笑的說道:“我們尊敬的龍德施泰特元帥,他做爲西線總司令,有什麼好的方法擋住盟軍進攻呢?”

“他的想法是很簡單……”隆美爾說:“就像我們在非洲做的那樣,將大量步兵和預備隊部署在二線,在敵人突破海岸防禦工事的外層之後,以及敵人後續部隊到達登陸場之前發起反擊。所以他認爲精銳步兵和裝甲兵應該配備在遠離海岸線的後方。而我則要求把它們配備在前線!”

說着,就擡頭掃了兩人一眼,問:“你們怎麼看?”

第四百零四章 巴頓的計劃第六十八章 郵輪第七百二十六章 暗潮涌動(五更,求月票!)第三百五十二章 意外第七百九十章 轉變第四百八十六章 推廣第八百零七章 訓練第六百七十一章 飛機員第三百一十八章 佈局第二百一十三章 準備第七百八十六章 難題第四百一十章 小麻煩第六百八十七章 多拉第六百九十九章 要求第一百三十九章 澳大利亞步兵師第一百零一章 撤退(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陷阱第二百一十八章 游擊隊第四百六十三章 柏林第七百六十六章 機場第二百五十四章 彙報第三百二十一章 試探第八百二十五章 定點清除(五更,預定明天月票!)第六百二十章 煉油廠第一百一十三章 報告第四百二十章 坦克第二百八十一章 土倫艦隊第三十六章 進攻第六百三十七章 卡拉奇第八百五十七章 法國團第四百七十六章 轟炸第五百九十六章 戰利品第六百四十九章 準備第三百五十五章 倉庫第五十二章 飛機第二百六十八章 依仗第一百二十八章 選擇第四百六十三章 柏林第九百零四章 日裔團第二百四十八章 民兵第八百八十八章 陷阱第六百三十二章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九百一十二章 巴黎第五百零三章 空投第六百二十三章 空降兵(2)第八百五十五章 海防師(求月票)第三十一章 伯爾格第六百二十六章 黑麪包第八百七十一章 間諜第三百二十七章 防線第九章 狙擊槍第七百四十二章 改變第八百六十八章 潛艇第七百六十七章 戰術第四百五十一章 矛盾第三百二十三章 戰術第四百五十五章 保密原則第三十七章 騰格騰爾第六百四十八章 科特盧班第一百三十一章 討論第九百五十章 鬥智鬥勇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退第四百一十三章 反斜面第四百一十六章 適者生存第六百八十六章 懲戒營第四百三十三章 混戰(二)第八百八十八章 陷阱第七百零一章 速度第八百五十六章 汽車第八百四十八章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第七百三十三章 “老鼠窩”第二百四十三章 高地第五百一十九章 俘虜第四百五十五章 保密原則第一百八十二章 禮炮第二百一十三章 準備第四百零九章 意外第八百五十八章 誤會第三百三十二章 想法第六百五十四章 進攻第五百九十一章 馬虎第七百零五章 登陸第八百六十五章 情報第六百六十四章 換將第五百八十七章 海港第六十章 物資第九百五十五章 希望第六十三章 巡邏第三十五章 騰格騰爾第三百六十八章 狩獵第三十三章 生存第六百二十章 煉油廠第二百二十章 戰術第三十四章 姆塞斯綠洲第三百二十三章 戰術第二百三十章 分配第八百三十九章 科尼斯佩爾(求月票)第八百六十章 自尊(求月票)第六百九十二章 戰術轉變第一百四十八章 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