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運輸線

韋維爾是沒法在北非繼續指揮下去了。

“戰斧行動”失敗後不久,韋維爾就收到一份電報:“首相致韋維爾將軍:奧欽萊克將軍將接替你的職位擔任中東英軍總司令,而你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優秀人才和十分傑出的軍官,將填補英印總司令的空缺職位。”

“優秀人才”和“傑出軍官”……這些詞都是英國人用來安慰失敗者的,韋維爾當然明白。

韋維爾決定服從這個安排,因爲他知道自己在北非是徹底失敗了,儘管他敗得有些不服氣,他明明就可以贏的……

想了想,韋維爾就心情沉重的向倫敦回電道:“我無條件服從安排,北非的失敗,全部責任都在我,我等待奧欽萊克將軍前來接替我的指揮……”

韋維爾離開前表現出了一名英國人常有的紳士風度,也表現出了一名戰士應有的勇氣。

對此,秦川認爲這是丘吉爾缺乏用人的胸襟和眼光,如果丘吉爾始終用韋維爾任中東英軍總司令,歷史上的隆美爾或許會更快敗出北非。

然而,英軍將領卻是失敗一個換一個,再失敗就再換一個……其結果就是每一個上陣的將軍都對沙漠作戰不熟悉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而等他們差不多適應時也就離被撤換不遠了。

最後上陣的蒙哥馬利之所以能贏,那完全是因爲英軍在兵力、裝備和補給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幾乎可以說無論是誰來指揮只要無腦往前推就可以獲勝了。

奧欽萊克並非完全沒有指揮沙漠作戰的經驗,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在北非指揮過英軍捍衛蘇伊士運河,這也是他被丘吉爾選中替換韋維爾人選的原因之一。

但事實證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往往是無用甚至是有害的。

這應該一分爲二的看,德國許多將軍比如隆美爾本人也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擁有了一戰的經驗後就在戰場上時時避免將戰鬥打成類似一戰時的塹壕戰,其它德國將軍也是在這一點的基礎上研究出新的戰術理論,“閃電戰”由此橫空出世。

但如果死守着一戰的那些經驗以爲往後的戰爭就是那樣不會變化並以此爲基礎構築戰略、戰術甚至研發裝備,那就會鬧出一個個笑話了。

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就是笑話之一,法國人從一戰塹壕戰總結到的就是往後戰爭就是敵我之間在塹壕之間打來打去,於是構築了一條世界上最豪華、最堅固的塹壕來支撐其“絕對防禦”的軍事理論。

英國會比法國好些,但也是半斤半兩……它主要體現在武器裝備研發主要針對的是塹壕戰,比如步兵坦克。

新上任的奧欽萊克將軍就深受其苦。

他第一時間就統計了自己的部隊及裝備,然後吃驚的發現自己手裡只有一百輛故障頻頻不堪使用的“瑪蒂爾達”坦克。

“看來我是來收拾爛攤子的!”奧欽萊克將軍對參謀說。

“不,將軍!”參謀回答:“德國人的坦克比我們還要少得多!”

“噢,是嗎?”奧欽萊克將軍回答:“但德國人的坦克至少還能開到我們的陣地面前,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敵人的威脅並且需要防範,但德國人需要擔心我們的坦克嗎?”

參謀不由啞口無言。

奧欽萊克將軍說得對,德、意軍與英軍的防線大慨相距三十公里……會相距這麼遠是因爲之前英軍撤退而德軍沒有追擊,於是中間就拉開了一段緩衝區。

三十公里對於德軍的“三號”坦克來說甚至不城要一小時,所以英軍隨時都要擔心德軍的坦克會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並進行穿插,於是有點人人自危的感覺。

而這個距離對於“瑪蒂爾達”坦克來說卻需要三小時,甚至還不敢保證有多少坦克在途中不出故障,德軍老遠就能發現它們並有充足的時間做好準備。

也就是說,德軍防禦起來要比英軍放心得多。

“更糟糕的還不是這個!”奧欽萊克將軍對參謀說道:“更糟的是我們只有‘瑪蒂爾達’,如果想要更多或是更先進的坦克,就必須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從英國本土運輸,而德國人只需要用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從意大利得到他們需要的任何一切,所以用不了多久,德國人的坦克就會成倍的增加,而我們卻依舊是這些垃圾……”

說着奧欽萊克將軍就揚了揚手中的裝備清單。

參謀無言以對,因爲從英國本土繞過好望角的運輸線的確要比德、意軍的補給線要長得多。

無奈之下,奧欽萊克將軍就給丘吉爾發了封電報:“我們雖然在兵力上佔優勢,甚至在坦克數量上也佔據優勢,但這只是紙面上的數據,我們擁有的坦克都是些性能落後的坦克,如果得不到更多的坦克及物資的話,我相信我們只有撤出北非!”

丘吉爾當然不會允許這種事發生。

因爲如果德國佔領了埃及進而控制了“蘇伊士運河”,那麼英國與印度、奧大利亞等殖民地的運輸就只能繞過好望角,這不僅會增加至少一倍的航程還會增加許多不確定的危險。

丘吉爾的回電是:“我會給你想要的一切,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敵人趕下海去!”

丘吉爾的確做到了,他的辦法是向美國求助。

此時的美國還沒有參戰,原則上是不能幫助交戰的任何一方,但這已是有名無實,因爲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以租借的名義向盟軍提供大量的裝備和物資支撐着盟軍作戰。

此時,美國恰好有一批戰略物資運到印度,這批物資原本是送往緬甸準備用於支援中國遠征軍的,可英國與美國的關係更密切,於是羅斯福沒有多想就同意了丘吉爾的要求,轉而把這批物資用於增援北非。

這樣英軍的補給線就不是從英國本土運往北非,而是從印度經紅海再通過蘇伊士運河運往埃及……這運輸線甚至比德國經意大利運往託布魯克的運輸線更短。

第四百八十七章 輕敵第四百八十九章 埋伏第八百二十三章 火力口袋第七百零五章 登陸第七百六十五章 偷襲第九百一十四章 內戰第七百二十四章 格里斯多夫(今天有五更,求月票)第三百零三章 矛盾第二百九十五章 工廠第四百二十九章 驚弓之鳥第一百六十九章 地雷第七百六十四章 增援第三百五十二章 意外第八百六十二章 戰略欺騙前言第六百三十一章 方向第六百一十四章 火牆第三百三十九章 法國營第六百二十六章 黑麪包第五百一十章 炸藥投射器第四百三十二章 混戰第七百六十一章 機會第六百一十五章 火車站第二百三十一章 馬耳他島第二百四十三章 高地第七百零一章 速度第七百五十七章 步話機第四百九十二章 補給第七百六十四章 增援第六百九十五章 保盧斯第三百六十章 坑道防禦(四)第三百一十三章 方法第二百三十八章 火箭筒第九百一十八章 裝備第九十九章 築防第一百四十五章 馬特魯第六百八十三章 彈藥第五百一十五章 裡應外合第九百零一章 ME262第八百五十五章 海防師(求月票)第四百四十章 戰略第一百一十章 狙擊鏡第八百一十一章 增援第九百四十章 進攻計劃第三百八十六章 目標第三百零四章 藉口第六百三十四章 齊姆良斯卡亞第五百六十四章 困境第二百三十八章 火箭筒第六百九十三章 反突擊第六百八十一章 惡性事件第五百七十八章 英國坦克第七十七章 選擇第一百三十七章 俘虜(求訂閱)第四百五十三章 空降哥曼德第八百八十四章 安託萬第六百三十五章 霍特上將第四百二十七章 工業第二十九章 迷路第六百一十九章 巴庫防線第八百七十八章 尚克林第三百六十五章 海洋(求月票)第七百六十五章 偷襲第八百九十八章 分化第七百八十七章 獵場第三百七十八章 油苗第九百五十一章 創意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略第四百四十一章 姿態第三百二十五章 增援第五百三十三章 俘虜第八十五章 哈爾法牙關第七百六十二章 補給站第三十二章 三槍第九百零二章 哈爾克第九百四十九章 延時引信(求月票)第七百六十章 山口第六百九十五章 保盧斯第八章 狙殺第三百六十六章 上尉(求月票)第四百五十四章 靶機第四百二十七章 工業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一百章 撤退第三百九十章 油田(求月票)第四百四十五章 布勞恩第四十五章 上校第七百九十九章 調動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非1 師第六百六十四章 換將第五十六章 託布魯克第六百八十七章 多拉第二百八十八章 最高總司令第三百八十三章 先歐後亞第六百九十七章 龍式第五百五十六章 曼施泰因第四百八十八章 魚死網破第九百四十五章 兩棲坦克第八百七十九章 游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