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號的設計初衷,一開始就是要壓倒歐洲各國海軍現有的和可以預見的對手軍艦,而其中最直接的,莫過於意大利的兩艘在9073年動工、正在建造中的新戰列艦“杜里奧”號和“丹多洛”號。≧,巴納貝和胡德計劃爲“不屈”號配備60噸大炮,這本來足以壓倒原計劃配備35噸大炮的“杜里奧”號和“丹多洛”號,但偏偏他們還不滿足,放出話來說,這不是最終決定,還要視將來實際形勢變化而定,不排除選擇更大的火炮。逼得意大利人自己對號入座,把“杜里奧”號和“丹多洛”號的主炮也加大到60噸大炮。
此後,彼此的互相刺激,使雙方主炮口徑的選擇節節上升,14英寸,15英寸,最後達到了16.25英寸的81噸火炮。最後,還是意大利人按捺不住,乾脆向阿姆斯特郎公司下了17英寸口徑的100噸火炮的定單。
但這回,英國海軍部卻理智地沒有繼續陪意大利人玩下去,因爲,類似“我們認爲英**艦應該配備可以預見到的能建造和能操作的最大火炮,即便是數百噸重,如果其材料可以鍛造出來的話”這樣的話,說來容易做起來難。要在排水量已經基本確定的“不屈”號艦體上,放下這些大傢伙,實在不容易。9075年3月,巴納貝在給休斯頓?斯圖爾特的報告中承認,對於安裝還在研製中的100噸火炮,最大的問題倒不是火炮和炮彈的重量。而是火炮的大小尺寸。
即使是將原來計劃的60噸火炮更換爲81噸火炮後。中央裝甲堡內的空間就已經比較緊張。而且當炮塔轉動時。81噸火炮的炮口到炮塔轉動中心的距離達27英尺,當需要轉去進行對側射擊時,炮管無疑會碰到前後甲板室,這樣的話,兩座主炮塔能否實現同一舷側射擊就成問題了。因此,爲了避免這個問題,此時接替胡德擔任海軍軍械總監的亨利?博伊斯建議對前後甲板室進行修改。同時,由於是前膛炮。長長的炮管不能完全收入炮塔內,這意味着無法在炮塔內完成彈藥裝填作業。
巴納貝認爲,亨利?博伊斯把第一個問題看得過於嚴重了,他在設計前後甲板室時已經考慮這個問題。對於第二個問題,確實只好把裝填機械放到炮塔外。該裝填機械由伍爾維期皇家兵工廠製造,安裝在炮塔外的一個裝甲防護的斜坡狀隆起下。當需要對火炮進行裝填時,先將炮塔轉動到使炮口對着這個斜坡,然後壓低炮口,推杆將彈藥退入炮膛中。完成裝填後炮塔再轉回到目標方向並擡起炮身進行射擊。所有這些動作的動力由液壓提供。這樣一來一回,每門主炮的實際發射速率是1發/11分鐘。這也是無可奈何的辦法。
工期延誤的另一個原因。是裡德對“不屈”號穩性與抗沉性的非難。這個原因,甚至導致“不屈”號停工很長一段時間。
儘管裡德是中央裝甲堡的提出者。但他構想中的中央裝甲堡也還佔艦體全長的2/3左右。這樣的話,無裝甲的首尾段是比較短的,就算進水也無妨。而現在,巴納貝卻一口氣把它縮短到那麼一點,步子是不是邁得太大了?那長長的空蕩蕩的首尾段,僅僅依靠水密隔艙來保護,萬一遭到破壞、軟木被焚燬,可以提供足夠的抗沉性嗎?
這場辯論起自裡德對“杜里奧”號和“丹多洛”號抗沉性的質疑。意大利人對裡德的看法是嗤之以鼻,聲稱他的判斷缺乏依據,並且表示他們非常信任中央裝甲堡結構軍艦的抗沉性。在國外得不到應和,裡德由此將他的批評轉向“不屈”號。
裡德於9077年致函巴納貝,聲稱他經過計算後認爲,如果艏艉都完全進水的話,中央鐵甲堡不進水也很難維持軍艦的不沉。水密隔艙容易被炮彈破壞,因此,單單依靠水密隔艙提供抗沉性值得懷疑。
其實,由於“杜里奧”號和“丹多洛”號在首尾段佈置的純粹是水密隔艙,因此說裡德的質疑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巴納貝和他的助手們也不是完全信任水密隔艙的抗打擊效果,所以他們沿舷側佈置了煤艙以增強防護。而且他們認爲,“不屈”號的艦寬較大,被中央裝甲堡保護着的艦段可以提供足夠的橫向和縱向穩性。水密隔艙中充填軟木,可以阻擋進水並提供浮力。因此,即使橫傾達到30度,軍艦依然可以保持戰鬥力。
海軍部對此的看法是希望把雙方的看法折衷一下。他們既然已經批准了110英尺長中央裝甲堡的方案,自然也希望能夠萬無一失。休斯頓?斯圖爾特表示,相信在邀請裡德觀摩“不屈”號的模型之後,會增強他對該艦抗沉性的信心。巴納貝也表示,現有的設計已經足夠完美,如果將中央裝甲堡延長到200英尺,勢必造成排水量增大,並導致被迫減少裝甲厚度與火炮口徑,使“不屈”號無法壓倒“杜里奧”號和“丹多洛”號。
爲了進一步說明問題,巴納貝在9077年4月16日提交了一份長長的備忘錄以反擊裡德的質疑,他引用海軍部批准“不屈”號設計方案的報告,比較了“不屈”號和“蹂躪”號的防護差異,指出裡德所稱的那種大量水密隔艙被徹底破壞、軟木層被焚燬的極端情況,任何一艘鐵甲艦、包括“蹂躪”號也承受不了。別說設計一艘可以承受這種破壞的軍艦,就是想在戰鬥中造成一種這樣的破壞都很不容易。“不屈”號的設計不但已經考慮了炮彈的破壞,還考慮了水下攻擊的影響。並指出他的內兄實際上是在軍艦設計上走進了不可預見論的誤區。
裡德也不甘示弱,他轉而質疑“不屈”號在出現首尾段進水後的穩性。他也寫了長長的一封信來反駁巴納貝的觀點。他指出。軟木結構非常脆弱。不能爲抵禦炮彈的穿透提供足夠的防護。而且對炮彈的阻力太小,不能在穿透過程中消耗其動能。發生爆炸時容易被粉碎性地破壞,一旦被破壞之後,就無法保證其阻擋進水並提供浮力的功能。針對巴納貝對“蹂躪”號的攻擊,他迴應道,儘管“蹂躪”號的裝甲比較薄,但是也許那些連“蹂躪”號的裝甲都穿透不了的炮彈,卻可以給“不屈”號的無防護首尾段造成嚴重的損壞而導致軍艦失去穩性、進而逐漸傾覆。
出於對工作的負責與嚴謹。巴納貝將裡德的這封信交給了休斯頓?斯圖爾特。他聲稱,他現在比剛開始設計時更信賴“不屈”號的無防護首尾段在大量命中彈下依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同時,他提醒休斯頓?斯圖爾特,這場爭論有向社會上擴散的可能,因爲裡德正在爭取一些顯赫的社會人物來支持其觀點。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到時要說服那些對造艦預算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卻又缺少海軍工程專業知識的大人物,將會比較困難。
休斯頓?斯圖爾特將雙方的見解都交給了海軍軍械總監亨利?博伊斯,並由後者上交海軍部。在看過雙方的論據後,亨利?博伊斯在給休斯頓?斯圖爾特的信中說道,炮彈在爆炸前估計已經穿過軟木層。因此軟木層不大可能被炸得粉碎,在被炮彈穿透後。依然可以保持較大的完整性。而同一位置反覆命中炮彈造成穿孔擴大的機會畢竟很小。他認爲裡德設想的那種破壞情況是過於極端,在海戰中發生的可能性不大。另外,對於裡德認爲水密艙被破壞後難於修理的觀點,他覺得可以利用水泵的排水來抵消部分進水。
由於在海軍部內得不到贊同,裡德於是將他的觀點向社會公開以爭取支持。6月18日,《泰晤士報》刊登了裡德的文章,詳細講述了中央裝甲堡式鐵甲艦的構造,特別是其無防護的首尾是如何的脆弱,質疑一旦這裡被破壞,軍艦是否可以保證穩性與不沉。這樣,如同巴納貝之前所估計的,這場海軍工程學界內部的辯論終於擴大到了社會上,在英國這樣一個注重海權的國家,沒有什麼能比關於一艘在建鐵甲艦的設計問題更能吸引政要和公衆的注意,這樣,爭論的牽涉面變得更廣了。
海軍內部不少人士不贊同裡德這種將爭論複雜化的做法,文章發表的當晚,後來任第一海軍大臣的喬治?戈森直言了他對裡德的不快。堅稱他對“不屈”號抱有信心,那種極限破壞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
次日,巴納貝當即在《泰晤士報》發表了他的迴應,講述了之前反駁裡德的那些論據。但馬上招來裡德新一輪的攻擊。“巴納貝的備忘錄每一段都是錯誤的。他誤導了公衆與海軍軍官。”同時,裡德的老上級,曾在9061到9071年擔任海軍部審計官的斯潘塞?羅賓遜,在6月20日的報紙上,用激烈辛辣的語言贊同裡德的觀點,聲稱在海軍工程學上,巴納貝只配做裡德的學生。有意思的是,回想9070年的時候,當裡德質疑那條倒黴的“船長”號的穩性問題時,當時擔任海軍部審計官的斯潘塞?羅賓遜,卻是受格萊斯頓內閣的委託,代表海軍部發表言論去平息公衆的疑慮。不知此君是否爲因穩性不足而傾覆的“船長”號上的幾百個冤魂,多年來一直負疚。
一時間,《泰晤士報》成爲雙方爭論的戰場,你來我往,沒完沒了。6月21日,巴納貝駁斥斯潘塞?羅賓遜。6月25日,斯潘塞?羅賓遜再次發表文章反駁。6月26日,1871年時任海軍設計委員會成員的約瑟夫?沃爾勒加入論戰,表示擔心裡德對“不屈”號的憂慮會繼“船長”號傾覆事件後再次發生。7月9日,《泰晤士報》的一位編輯發表社論,指責海軍設計委員會是在罔顧政府和公衆的疑慮,對“船長”號傾覆事件後總結出來的經驗不聞不問,在軍艦穩性問題上錯誤地一意孤行。同時。“頗有見地”地指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於海軍部既虛僞又頭腦僵化,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在蒸汽時代死抱着風帆,無視撞角和魚雷給海戰帶來的變革,一味抱着火炮和炮術。一句話,海軍部是政府裡最無能和最急需改革的部門。
這篇社論對論戰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卻是無益於問題的解決。軍艦設計上的問題,只能是依靠紮實的探討去獲得答案。不見得巴納貝、胡德和休斯頓?斯圖爾特就看不見蒸汽、魚雷給海戰帶來的變革。他們正是在不斷探索如何去面對這些變革。
在政府和輿論的壓力下,海軍部被迫作出了一些舉措以迴應輿論的呼聲。社論發表的一週之後,裡德在《泰晤士報》刊登了兩封公開信,聲稱海軍部已經公佈了“不屈”號的穩性曲線圖,“儘管那是錯誤的”,他說道。同時,他透露一個消息,海軍部邀請了三位民間人士:弗洛德、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倫道爾、約瑟夫?沃爾勒,來檢驗“不屈”號的穩性數據。
受海軍部的委託,弗洛德製造了一條排水量爲1噸的“不屈”號模型。在試驗水槽中進行穩性試驗。試驗報告指出,試驗的目的在於檢驗“不屈”號在無防護的首尾段水密艙遭到破壞後的情況。以及是否會導致軍艦傾覆。試驗證明,在嚴峻的海況下或者是裡德所指出的各種戰損情況下,甚至是中央裝甲堡下方的雙層艦底之間發生破損而導致進水,“不屈”號的現有設計依然能保持艦體的平穩與不沉,滿足當初海軍部在9071年所提出的穩性要求。同時,通過在艦內增設防搖水艙,可以將艦體破損引起的進水引入防搖水艙,可以進一步減少軍艦傾覆的危險。但在此極限情況下,也應該儘快返航修理。
另外,對於裡德最關心的問題,即軟木結構的抗打擊能力問題,該份報告的評論是:由於波濤洶涌造成軍艦的搖晃,煤煙瀰漫的干擾,以及準確判斷距離和風向、風速的困難,大量的集中命中彈可能性很小。但即使如此,儘管炮彈在軟木中爆炸確實破壞力較大。但對於輕質結構的話,炮彈會在擊中後1/150秒內爆炸,除非是以大傾角入射,否則在此期間炮彈將已穿透艦體6至10英尺,即已經穿透軟木層而在帆布和麻絮混合層中爆炸,這將大大減輕爆炸的威力,避免對軟木層造成摧毀性的破壞和波及相鄰的水密隔艙。在炮艇“蕁麻”號上用64磅炮彈證明了這一點。而且,水密隔艙的抗打擊效果很好,如果配合各水密門嚴格關閉,將可以提供較好的抗沉性。因此,現有的設計形式是可以放心的。
如果以爲這樣就可以讓裡德和他的支持者們住口,這可就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當這份報告在12月一公佈,裡德馬上指責這只是海軍部用來掩蓋錯誤的遮羞布,“是用罪惡和欺騙去寫成的”。《泰晤士報》的文章也聲稱:“如果說這條船是安全的,只能是對手的射擊技術太差勁。”而支持這份報告的海軍部設計委員會成員託瑪斯?巴塞爾的迴應是:“鄉巴佬……就少爲海軍部的事情操心吧。”
就這樣,這場爭論一直持續到9078年的1月。《泰晤士報》再次號召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去評估“不屈”的設計方案。對此,後來擔任海軍軍械總監和海軍大臣的漢密爾頓表示:“既然是人造出來的船,在遇到極端性的打擊下當然會被摧毀。但在面對那些目前我們可知的火力攻擊下,我相信她是扛得住的。”
這次爭論持續了這麼久,原因在於:經過“船長”號傾覆事件,海軍主力艦的安全性成爲一個在社會上容易受到關注的問題,海軍部的公信力也因此受到輿論與公衆的懷疑。因此,當裡德將這個問題在社會上公開後,引起的軒然大波是可以預料到的。在這種情況下,由一個權威人士去匡清疑團、作出一個公正的論斷就顯得非常必要。
當年在“船長”號傾覆之後,海軍部馬上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去評估海軍艦隻的安全性,在此基礎上,很多過去的設計理念得到重新的檢驗,同時也催生出象弗洛德對船舶穩性的研究等一系列新的工程學理論。因此,憑着多年研究的積累,弗洛德無疑是這方面的權威人士。但儘管他不是海軍部的職員,他卻是受海軍部的委託去檢驗“不屈”的設計方案,而且他的研究夥伴約瑟夫?沃爾勒曾經是海軍部設計委員會的成員,因此弗洛德也同樣落下被人懷疑討好海軍部、掩蓋事實真相的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