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周邊的陸地區可以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歐亞大陸,另一部分是北美大陸與格陵蘭島,兩部分以白令海峽和格陵蘭海分隔。如果用地質學家的眼光來看,這兩部分陸地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由非常古老的大隱性地殼組成的。而北冰洋(大洋性地殼)年齡則年輕得多,是八億年前的白紀末期才由於板塊擴張而開始出現的。”
“北冰洋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有陡峭的巖岸及峽灣型海岸,有磨蝕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瀉湖型海岸和複合型海岸。寬闊的陸架區發育出許多淺水邊緣海和海灣。北冰洋中島嶼衆多,總面積約三百八十三萬平方公里,基本上屬於陸架區的大陸島。其中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面積二百一十三萬平方千米,比西歐加上中歐的面積總和還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稱之爲格陵蘭次大陸。格陵蘭島現有居民約六千萬人,其中大部分是格陵蘭人,其餘主要爲丹麥人。最大的羣島則是加拿大的北極羣島,由數百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一百六十四萬平方千米。羣島中面積最大的是位於東北的埃爾斯米爾島,該島北部的城鎮阿累爾特已經超過北緯八十二度,因而是當今許多北極點探險隊的出發地。”
“格陵蘭島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也是大部分面積被冰雪覆蓋的島嶼。格陵蘭島的大陸冰川(或稱冰蓋)的面積達一百八十萬平方千米,其冰層平均厚度達到貳仟叄佰米,與南極大陸冰蓋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蘭島所含有的冰雪總量爲三百萬立方千米,佔全球淡水總量的百分之五點四,如果格陵蘭島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將上升七米。而如果南極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會上升六十六米。”
“在格陵蘭島那深廣無邊的白色寒冷世界裡,降雪無法融化,於是年復一年地積累起來。新雪輕鬆柔軟,每立方米重一百千克。實際上,新雪直接飄落冰面的機會並不多。由於常年狂風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風中飛舞碰撞,漸漸磨去棱角,變成水泥粉一樣的積雪,隨風掉落在冰面,形成風積雪。”
“風積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四百千克。降雪一層覆蓋一層,隨着深度和壓力的增加,新雪漸漸變成由細小雪晶粒組成的粒雪。到七十米深時,雪晶體互相融合,雪晶體顆粒之間的空氣被壓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氣泡,變成白色的氣泡冰,或稱新冰,新冰的密度達到每立方米?八百二十千克。當埋藏深度超過一千二百米時,巨大的壓力使新冰中的氣泡消失,氣體分子進入冰晶格,細小的冰晶體迅速融合擴大成巨大的單晶(最大直徑可達十釐米),最終形成藍色的堅硬老冰,也叫做藍冰。被覆蓋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藍冰,構成大陸冰蓋的主體。而且,越是深層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據估計,格陵蘭冰蓋最深處冰層的年齡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一百萬年以上。”
“與南極一樣,北極地區的陸地與島嶼上的茫茫冰蓋,看上去遼遠而寧靜,似乎代表某種永恆的靜止。但是實際上,由於冰雪自身的重量,陸地冰蓋不斷地向海岸方向移動,這種移動深沉緩慢而又無可阻擋。格陵蘭島內陸冰蓋的年平均移動速度是幾米,而在沿海則可達一百五十米。至於那些巨大的冰川,運動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謂冰川,實際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數十億至數百億噸的冰雪在冰川運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靜靜地推擠着、摩擦着、移動着。它們緩緩地,但卻一往無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後驚天動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蓋移動,最後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僅以這種方式,格陵蘭島的陸地冰蓋每年損失的冰量達到一百五十立方千米。另一方面,格陵蘭島每年通過降雪而累積的總冰量卻是大約一百七十平方千米。但是與南極的情況一樣,到目前爲止,科學家們還不能肯定回答,格陵蘭島的大陸冰蓋究竟是在緩慢增長,還是在漸漸消亡。”
”繼古愛斯基摩人向北遷徙之後,中、低緯度發展起來的古文明人也逐漸開始思考,他們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現今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地圖,是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巴比倫人的泥板地圖。圖上刻畫着公元前二千八百年前巴比倫人心目中的世界模樣。環形的河流圍繞着圓形的大地,而巴比倫則處於世界中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