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每年在茶樹樹冠採摘面上進行一次輕修剪,每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釐米;如果樹冠整齊,長勢旺盛,可以隔年修剪一次。輕修剪的目的是使樹冠採摘面保持齊而強壯的發芽基礎,促進營養生長,減少開花結果。我國江南茶區都在春茶發芽前進行,而在西南茶區以及沒有凍害的地區,則在秋茶停採以後進行。修剪宜輕不宜重,一般只剪去當年秋梢和小部分夏梢,保留大部分夏梢和全部春梢。如果剪得過重,會導致次年發芽遲,芽頭少,影響春茶產量。對花果着生較多的枝條可剪重一些,以減少養分消耗。
經多年採摘和輕修剪,樹冠上面發生許多濃密細小的分枝,俗稱“雞爪枝”。這種雞爪枝的結節增多,阻礙養分的輸送,發出的芽葉瘦小,對夾葉多,會隆低產量和品質。所以每隔幾年,當樹冠上面出現這種情況時,必須進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樹冠上部10-15釐米深的一層雞爪枝,使樹勢恢復健壯,提高育芽能力。經過一次深剪後,繼續實行幾年輕修剪,以後又會出現雞爪枝,引起產量下降,可再進行一次深修剪,如此反覆交替進行,可使茶樹保持旺盛的生長勢,持續高產。深修剪的時間,一般在春茶萌動前。爲減少當年產量的損失,也可在春茶採後深修剪,留養一季夏季,秋季即可採茶。有的在夏茶後剪,留養秋茶,第二年早春伏旱的地區,不宜在夏茶後剪,以免乾旱影響新梢的萌發和生長。
輕修剪和深修的工具都用籬剪,刀口要鋒利,剪口要平整,儘量避免剪破枝梢,影響傷口癒合。
衰老茶樹的修剪,應根據衰老程度,因地制宜,分別採
修剪是塑造茶樹高產樹冠的主要手段,修剪措施的實行,除需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茶樹樹齡、品種習性進行綜合考濾外,還應與下列栽培措施相配合,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修剪是促使茶葉增產的一項重要措施,但它必須在提高肥、水管理及土壤管理的基礎上,才能發揮修剪的增產作用。修剪對茶樹來說,是一次創傷,每經一次修剪,被剪枝葉耗損許多養分,剪後又要大量萌發芽新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根部貯存的營養物質。爲了使根系不斷供應地上部再生生長,並保證根系自身生長,就需要足夠的肥、水供應,這時加強土壤管理就顯得格外重要,剪前要深施較多的有機肥料和磷肥,剪後待新梢萌發時,及時加施追肥,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新梢健壯,生長迅速,充分發揮修剪的應有效果。尤其是重修剪和臺刈茶樹的茶園,土壤已趨於老化,表土沖刷和土壤中鹽流失,肥力下降,土層變薄,另一方面,經過更新後,茶樹主要靠根頸及根部貯存的養分來維持和恢復生機,重新萌發新枝,形成樹冠,這就要求有更多的養分,所以土壤的營養狀況,在某種程度上是決定衰老茶樹更新後能否迅速恢復茶樹和達到高產的重要環節。在肥水缺少的情況下進行修剪,只能是消耗茶樹更多的養分,使茶樹迅速衰敗,這就不能達到改樹復壯的目的。尤其是長期不施磷鉀肥的老茶園,茶樹代謝機能減弱,枝梢容易發生枯死現象。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是缺肥不改樹的,沒有足夠的肥料準備,一般不採用臺刈或重修剪。
修剪是幼齡茶樹培養骨幹的重要手段。幼齡茶樹在樹冠養成過程中,骨幹枝和骨架層的培養主要靠三次定型修剪來完成。定型修剪後的茶樹,在採摘技術上,要應用“分批留葉”採摘法,多留少採,做到以養爲主,採摘爲輔,實行打頭輕採。如果只顧眼前利益,不適當地早採或強採,會造成茶樹枝條細弱,樹勢早衰,不但產量上不去,茶樹也像“小老頭”,難以封行。這樣的茶樹,即使進入壯年期,單產也是不高的。反之,如果只留不採,實行封園養蓬,結果枝條稀稀朗朗,採摘面上生產枝不多不密,實現高產也很困難。
對於深修的成年茶樹,要視修剪程度注意留養。由於深修剪,使茶樹葉面減少,光合同化面縮小,而修剪面以下抽發的生產枝,一般都比較稀疏,形不成採摘面,所以需通過留養,增加枝條的粗度,並在此基礎上再萌發出次級生長枝,經修剪重新培養採摘面,一般深修的茶樹需經過一季到兩季留養,再時行打頭輕採,逐步投產。若剪後不注意留養,甚至強採,很容易引起樹勢早衰。
在我國有關茶園保水、灌溉和排水等方面的記載,爲時久遠。唐代韓鄂《四時纂要》記載:“旱即以來泔澆”,雖然用淘米水只能作小面積的茶園澆灌,但由此提出了茶樹在乾旱時需要灌水的技術措施。南宋葉夢得到《避暑錄話》中談到茶樹對土壤的適應性時,也提到了茶樹需要灌溉。清代,茶園的土壤保水抗旱技術又有發展,清代宗景藩《種茶說十條》明確指出:“又每年五六月間,須將旁土挖鬆,芟去其草,使土肥而茶茂,但宜早不宜遲,故有五金,六銀,七銅,八鐵之說。”又說:“如旱乾,宜用水澆之。”杞廬主人在《時務通考》中也談到:“種茶之地,每年須用鋤鋤浮其土,鋤後用乾草密遮其地,使不生草來萊,則其樹茂盛。”它針對我國長江中下游產茶區的氣候特點,提出了要在伏旱來臨前,對茶園及時鬆土澆水,翻埋雜草,並用鋪草覆蓋茶園,這些都是茶園保水抗旱的有效措施。對茶園的排水枝術,古代也早有記載,唐代時,已有對茶樹種植時要選擇易排水的土壤及有利地形等大量論述,不指出了茶園土壤積水對茶樹生育與茶葉品質的危害性。但在古代、由於受到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茶園水分管理技術仍較粗放、落後。
20世紀中期,特別是近十多年來,隨着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茶園水分管理技術進展較快,初步掌握了茶樹的需水特性,茶園灌溉方法除了原來廣泛採用的地面流灌外,噴灌、滲灌等灌水技術亦在茶葉生產中得到應用。
生產實踐表明,茶樹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十分迫切,特別是在生長季節,只有在適宜的水分條件下,才能使茶樹在正常的生長和發育。但在我國的主要產茶區大都有一個乾旱季節,有的還伴隨着高溫。在高溫缺水的情況下,茶樹易遭旱熱害,直接影響茶葉產量與品質。但水分過多,排水不良,茶樹又易遭溼害,同樣生長不良。因此,要想多產優質茶,就要根據茶樹的需水特性,茶園及時適量地進行灌溉和排水。
茶樹生育對溫度的要求較高,它喜歡生長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中,需水量較大,且要求水的分佈與茶樹各階段的需水量相適應,據研究,茶樹每生產1克幹物質,需要蒸騰水量300-385克,一般要比其他木本植物需水量大;茶樹經濟產量的耗大量更大,據統計,每生產1公斤鮮葉量,需要耗水近800-1000公斤。例如,在杭州畝產200公斤幹茶的茶園,全年就需要降水量近960-1200毫米。但由於受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等生態環境與生育階段以及田間栽培技術措施的影響,茶樹的需水量差異也較大。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點與規律:
第一,茶樹需求量和當地的氣象因素的關係較密切。一般成齡茶園的需水量部是隨氣溫和蒸發量的提高而提高的。這和茶樹自身在一年中各階段的生育進程及其機體生理代謝功能,也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茶樹需求量隨茶樹樹冠覆蓋度增加而提高。覆蓋度大,雖然土壤水的蒸發量減少了,但茶樹根深葉茂,蒸騰強度提高,產量增加,根系層的土壤水消耗量也增加,特別是在高溫乾旱季節表現更爲突出。
第三,茶樹需求量與土壤溫度正相關。在田間正常持水量範圍內,土壤含水量多,土壤水勢高,有利於促進茶樹水分代謝,增加土壤表面的蒸發能力,使茶園日平均耗水量增加,這在旱季中灌溉茶園表現最爲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