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給你挖坑兒

夏潯詳細地調查了皇帝對東宮平素的各種禮遇和交流。

自從朱高熾成爲太子之後,雖然朱棣在幾個兒子裡面,最不喜歡這個大兒子,但是既然立爲了儲君,他還是盡心培養的,他不在京城的時候,概由太子監國,他在京的時候,許多奏章也都批轉太子,由太子批閱,籍此培養他治國秉政的能力。

木恩雖然成了東廠廠公,但是他管理內書房這麼多年,在內書房豈能沒有幾個心腹,更何況皇上身邊還有他的義子沐絲,很快就調查到了這方面的資料,根據內書房的記載統計,一直以來皇帝批轉東宮處理的奏章雖略有增減,但是其數量是大致穩定的,沒有什麼變化。

另外,太子在東宮,每日都是向父皇請安,父子二人見了面,除了嘮嘮家常,就是皇帝向太子詢問些學業、太子向皇帝請教些治理國家的政策,在這一點上也沒有明顯的變化。連父子倆每天碰面、聊天的次數和時間也沒有變化。

夏潯調查的非常仔細,甚至連皇帝見了太子的時候,神情、語氣、頭一句話,乃至賜座、賜茶的細微之處也不放過,僅僅就是這些看似無用的資料,最後呈送到他面前的竟然厚達一尺。

夏潯對所有資料都反覆比對、揣摩,最後吩咐人把這些材料拿去銷燬的時候,他終於確定:皇上並沒有要易儲的意思,他傾向於朱高煦掛帥,很可能是因爲朱高煦在討伐韃靼時的卓越表現。並且那段時間父子倆朝夕相處、並肩作戰,感情有所回暖,所以才又有了寵愛之意,對兒子有所縱容。

對皇帝來說,想滿足兒子掛帥出征的要求只是對兒子的一種關心和寵溺,但是表現在朝堂上,衆臣子如何解讀。那就不好說了。天策衛這個名字實在是太敏感了,當初弒兄篡位的李世民就是天策上將,這是對親王和國公還要高上一級,僅次於皇帝和太子的至高職位。

大明當然沒有天策上將這一職稱,但是天策衛恰巧與天策府用了同一個名字,皇帝把天策衛賜予漢王,是否是易儲的訊號,文武百官們早就在暗中揣測了。如果讓朱高煦奪了兵權。到安南立一份大大的功勞回來,那時朱高煦必然再度成爲朝堂上最亮的一顆政治明星,必然會有人以爲皇帝要易儲,從而投奔漢王,爲他搖旗吶喊。

到後來,本無廢太子、再立新儲的皇帝也未必就不會產生這種心思。所以夏潯在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並沒有懈怠。他以一個父親的心態。分析了朱棣的想法,然後就開始着手進行反撲了。

爲了說服太子以進爲退,夏潯私下裡很費了一番脣舌。因爲太子和解縉都擔心皇上有易儲之意,如果這樣的話,再發動自己的隱蔽力量實施“捧殺”,恐怕會弄巧成拙,萬一皇帝順水推舟,那就不可挽回了。

夏潯當然不敢保證自己的分析絕對正確,但是這種僵局不可能持久。對安南必須儘快做出反應,而現在漢王明顯已經佔了上風,不出險着很可能全線潰敗。結合他掌握的詳盡的資料,夏潯相信自己的判斷還是有相當大的可能的,權衡再三,朱高熾終於同意了夏潯的計劃。

朝堂上贊成漢王領兵出征的聲音多了起來,緊接着又有人提出。藩王應有三衛,漢王雖未就藩,但是皇上既然賜了天策衛給漢王,那就應該把另外兩衛也補給漢王,對於這個建議。皇帝沉吟再三,便去詢問朱高煦本人的意見。朱高煦當然求之不得,朱棣便也應允了。

推動的目的已經達到,這些表面上是中立派,實則是太子派的隱藏力量功成身退,不再衝在第一線了,那些自作聰明的牆頭草興高采烈地接過了這最後一棒,開始迫不及待地加入支持漢王的陣營,爲他搖旗吶喊、鼓吹忽悠。

夏潯的捧殺計劃緊鑼密鼓地進行着,卻還沒有引起朱棣的足夠重視,夏潯見勢已造成,正想巧妙佈置,在輿論上把朱高煦宣揚成燕王第二,從而引起朱棣的戒心。不想另一劑更好的猛藥自己送上門來了。韃靼平章脫忽歹到京了,夏潯是善於捕捉一切機會的人,豈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如果由脫忽歹入手,顯然手段更加隱蔽,夏潯馬上改弦更張,看看有無可以利用脫忽歹的可能。

脫忽歹帶來了阿魯臺的奏表,進貢駿馬三百匹,並且向大明正式上繳了元朝中書省授予阿魯臺的官印,以表示與舊朝徹底劃清界線,歸順大明之誠意。

朱棣很高興,賜之以彩幣襲衣,並下詔說:“朕奉天命,爲天下君,萬國王,惟欲萬方之人鹹得其所,凡有來者,皆厚撫之。爾阿魯臺,元之遺臣,能順天道,幡然來歸,奉表納印,願同內屬,爰加恩數,用錫褒揚。特封爾爲特進光祿大夫太師,統爲本處軍民,世守厥土。”

脫忽歹叩頭謝恩後,又獻韃靼所部大小頭目共計兩千九百六十二人的花名冊,這些人一概棄去了元朝所授的官職,請大明皇帝重授職事,朱棣讓吏部按照他們本來的官職大小,分別授予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

隨後,來使住進會同館,並着鴻臚寺設宴款待。

脫忽歹此番到金陵,可是負有秘密使命的,當然不會就此返回。所以他入住鴻臚寺後,馬上就向大明禮官提出還要再覲見天子,這次當然不能在金殿上公開接見,因爲他有要事密奏。大明禮官層層上報,報到尚書呂震那兒,呂震又親自召見他們詢問詳細。

脫忽歹所謂的密議之事主要有兩樁,第一樁是:給瓦剌上眼藥兒。說本雅失裡西走瓦剌時,隨身帶着元朝的國璽,本雅失裡死了,玉璽必定落到瓦剌手中,挑唆大明向瓦剌催討玉璽,並且信誓旦旦,說如果瓦剌不交玉璽,大明決定發兵的話,韃靼一定出兵,追隨天子,討伐瓦剌。

第二樁是:如果可能的話,把阿魯臺的大哥和小妹接回韃靼。當年元朝撤回塞北的時候,匆匆忙忙,被徐達追在屁股後面,逃得不亦樂乎,許多王公貴族都掉隊被俘了,其中就有阿魯臺的哥哥和妹妹,這兩位在中原生活了四十多年,現如今已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了。

朱棣聽了脫忽歹的呈報,只是打個哈哈,不以爲然地道:“朕未嘗重此寶也!”便把他打發了回去。至於他提出來的要求歸還阿魯臺的兄長和妹妹,倒是表示可以考慮、研究。

其實朱棣聽說玉璽落在瓦剌手中後,未嘗沒有動心,但他更清楚韃靼這麼做的用意,眼下他是不可能對瓦剌大動干戈的,自然要表現出一副不甚在意的模樣。

脫忽歹來自草原,對中國政客的含蓄和內斂顯然瞭解的還不透澈,他不明白這所謂的“不以爲然”,到底是如何的“不以爲然”,也不大摸得透這可以“考慮”、“研究”到底是答應還是不答應,所以心中很是急切。脫忽歹整日坐在會同館裡猜啞謎,猜得頭昏腦脹,這時候,一位高人自己送上門來了。

這位高人就是張熙童。

張熙童原是鴻臚寺署丞,以前在鴻臚寺做事的時候,這位仁兄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如今升任了禮部員外郎,與鴻臚寺老同事的關係卻陡然升了溫,彼此間經常走動。這一天張熙童又到鴻臚寺走動了一圈,還去會同館坐了坐,“意外”地見到了脫忽歹,兩人還禮貌性地聊了幾句。

第二天脫忽歹就開了竅,備了一份厚禮,去覲見漢王。漢王朱高煦做爲朱棣的先鋒,一同征討過韃靼,在韃靼人耳中,那也是如雷灌頂的人物,因此脫忽歹對張熙童“無意中”透露出來的漢王對皇帝、對大明朝廷影響甚大,是個可以左右政局的關鍵人物的口風深信不疑。

朱棣允文允武,可他這長子和次子,似乎只分別繼承了他一方面的能力,長子文治出衆,次子勇武過人。漢王在戰場上乃是一位帥才,一到了政場上就成了白癡,聽說韃靼使節脫忽歹拜見,居然得意洋洋地把他迎進府去,大馬金刀受他跪拜,收下了他的禮物,親切會唔、友好交談了一番。

等陳瑛聽說以後再想趕去阻止已經來不及了,只把個陳瑛氣得捶胸頓足,一部鬍鬚根根豎起,如刺蝟一般!

東廠第一時間就把這個消息送到了御前,揣着秘奏看動靜的紀綱一見瞞不住了,趕緊亡羊補牢,把自己的報告也送到了通政司。只是他的報告要經過通政司,再經過內書房,註定了要比東廠晚一大截。

朱棣看了東廠直呈御前的報告,臉色頓時陰沉下來。

輔國公府,夏潯聽了消息,拍掌大笑道:“南征帥權之爭,就此定矣!”

第525章 捨得第53章 要拖!要脫!第293章 增壽用謀第107章 情非得已第1031章 踏破鐵鞋第697章 哭宮罵駕第900章 偷衣裳第305章 你要,還是不要?第552章 覬覦第786章 從不曾言的秘密第529章 能屈能伸第957章 不厚道的夏潯第392章 天羅第197章 舌薄猶如蓮花葉第998章 永樂大鐘第489章 開審第679章 逼我殺人第985章 珠沉玉碎只爲誰?第238章 權力的滋味第358章 逼婚第40章 魚兒上鉤第182章 網中有魚第533章 兵不厭詐第614章 蛋疼的歪理第655章 紀綱討官第532章 伊甸園之蛇第88章 邂逅第275章 君欲揚帆第215章 八略難行第286章 舌戰第430章 東海行第201章 天地爲媒第492章 作戲第551章 簡單任務第997章 雙動手第422章 刺駕第585章 妥協第910章 再下一城第940章 一本,又一本第54章 雨中謎第631章 軍屯改革第49章 春夢無痕第675章 一片苦心第790章 浮萍質亦潔第380章 本姑娘不敢高攀第496章 事將了第937章 夜貓子進宅第519章 憤怒的肥富第246章 是非難評第210章 大駕光臨第981章 風雪赴遼東第17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408章 勸進第834章 以千制千第794章 慶生宴第615章 巧辯索土第671章 悟徹菩提小妖女第901章 惡人降惡人第150章 夏潯當差第311章 掩耳盜鈴第485章 雲譎風詭第388章 夜探第916章 一女二嫁第259章 暮與旦的期待第536章 一個願捱第1008章 詐降第787章 天淵並存第368章 解腕第737章 英雄少些好第8章 青蘿院·白姑娘第391章 鬥法第333章 生計第444章 心事深深藏第376章 聯姻第971章 了心聲第374章 腐儒如腐乳第489章 開審第262章 行刺三人組第256章 困龍也有上天時第464章 難吃的藥第843章 地久天長第346章 幽怨的心第814章 巨炮第327章 我們是害蟲第996章 春天裡第4章 再作馮婦第793章 同是天涯淪落人第640章 街頭蹊蹺第584章 看我不封侯!第456章 徐圖後計第939章 伏兵盡出第1012章 不堪一擊第904章 牧天下第967章 貴妃醉酒第581章 正中下懷第309章 塞上胡楊第111章 大叔蘿莉並肩作戰第856章 給你挖坑兒第312章 明見暗見第65章 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