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尊榮

李賢身爲內閣首輔,負有天下之望,有些事情,確實也不會輕易的做出決定。如果在郵傳信息和治吏上果然有進步,而都察院的巡按和錦衣衛的廉政監察果真能杜絕原本的貪污模式,那麼,不妨試一試提高商稅。

至於地稅,那是打死也不能提的,當然,張佳木所說的地賦改革,倒是可以一試。

比如西北到陝北一帶,大約有一百多個州府,上繳的糧食有限的很,不敢說年年有災,十年倒有八年要報災異。

既然如此,不如全免了也罷。

以當時全國統計一千多萬頃土地的規模,再加上一年超過三千萬石的糧食收入,提出這個地賦全免的計劃,雖然是雄心勃勃,但,亦非不可接受。

事實上明朝就是年年免除賦稅的,數字多的時候,一年收入加起來不過四千萬石左右,免除的地賦卻在五六百萬石,有時候是四分之一,有時竟接近三分之一。

這種免稅,其實原因很多。

災荒減賦和免賦是一部份,有些地方賦稅收不上來,乾脆藉着免賦一風吹了,也是重要的原因。

特別多的地方,就是江南一帶了。

那裡士紳力量大,地方官根本沒有辦法和本地士紳對抗,一個大士紳一年該上繳六百石的賦稅,但他抗着不繳,最多交了一半,或是三分之一,官員也拿這個士紳沒有辦法。

拖的時間久了,就成了一筆爛賬,根本不要指望能收起來。

士紳如此,蘇州和松江地方民風不大樸實,事實上,也是明初時朱元璋惱怒蘇州人幫着張士誠對抗他,所以把蘇州等地的賦稅定的極高,百年之下,想叫蘇州人完糧納稅,也是有那麼點不近人情。

這些都是沒必要的行政程序,明朝的所謂減賦,大抵就是如此。

既然收不上,但也不敢下調。因爲劣紳刁民確實很叫人頭疼,高賦稅就交八成,地方官很懷疑把賦稅下調之後,仍然收不齊。

這樣等於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當然沒有人敢這麼做。

年年在賬簿上玩這些花樣,以張佳木現在的控制力來說,完全沒有這種必要了。

西北和陝北免賦,再遷走一些無水地區的居民,可望最大程度改善當地民生,最少,就算是小冰河時期也不會有大規模的災害和流民爲禍了。

東南一帶,採取務實的態度來徵收田賦,完糧實收,而徵收的額度也是從實際出發,不再玩賬簿上的那些花樣了。

改制之後,年賦稅仍在三千萬石以上,不會對帝國的運行有任何的影響,相反,就算有影響也是良『性』的,不足爲懼。

這原本是極好的方案,但李賢還不敢答應下來。

此時他看向張佳木,語氣誠懇的道:“我知道太保是唯恐時間不夠,只願做的再快些兒。但,我要直說了,現在開放海禁還勉強可行,但最少要一兩年功夫才能收功。再下來才談得上整理攤派和商稅,再下來再談免賦和調控各地田稅的事。這樣一步步的來,沒有十年時間,很難看到成效。”

“十年?”張佳木搖頭笑道:“十年對一個『政府』來說,並不是很長的時間。但,我要做的可不是眼前這一點事。”

以他的打算,從水利到農田,再到育種,交通、教育、行政、司法,確實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

十年時間只用來做這麼幾件事,確實是太慢太慢了。

人的一生有限,況且現在的醫療條件也很難說人的生命能受到實切的保障,所以,還是隻爭朝夕的好些。

見張佳木急切,李賢卻只是搖頭。

他是『政府』中的首腦人物,自然知道這個龐大的官僚體制有多麼僵化。要不是張佳木巧妙的手段來引導,現在做的這幾件事會引發多大的風波,誰能知道?

就算如此,以李賢的信息情報來源也是知道,關於漕運和吏治的事,已經在江南士紳中引起不小的反彈。

特別是漕運改海運一事,不少士紳和讀書人都擔心會破壞海禁,而海禁和沿海治安有關,更和沿海居民出海有關。

在當時來說,因爲永樂下西洋對民力的濫用,官紳和讀書人都對出海一事持有反感,對那些出海不歸的人更認爲是背棄祖宗,死不足惜。

在福建和廣州沿海經驗有出海遇到海難的,景泰年間,廣州海灘上衝上來三十餘人,全部是海難的倖存者,也是遷居南洋的一批福建農民。

福建近海多山,土地也談不上肥沃,所以百姓多以出海求活,遇到海難原本是死中逃生的幸事,但很不幸,他們被廣州的地方官員抓到,然後以私自出海的罪名,全部被下令處斬了。

指望這樣的官員贊同開放海禁,這原本就是一件極難極難的事。需要是以實例說明,開放海禁沒有安全問題,不擾民,不損耗民力,而且不對中國的人口有太大的影響。同時,還要與國有利,也要與官和有實力的民有利。

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看似一個簡單的政策,但這個政策已經在這麼龐大的國家執行了這麼多年,要改變它,需要顧及的絕不止是公文上的考量,而是實際的執行與安撫,折衝與平衡。

李賢對這些自然是考慮的極多,所以,他有顧忌。

而且,這個顧忌還不便說出口來,哪怕就是這時對着張佳木,也並不方便直說。

但張佳木等不得了,他約出李賢,就是要暢所欲言,把今後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大政方針都定下來。

如果他在軍事上有範廣這個幫手,邊境上還有楊信和陳逵等助手的話,在文事政治行政上,李賢是他不二的最佳助手,除了李賢,怕是也找不到更好的了。

所以張佳木務必要得到對方沒有保留的合作。

他看向李賢,一字一頓的道:“原德心中惴惴,恐怕也是擔心朝政並不能一直穩當,我的地位,也並不保險,是吧?”

這種誅心之問,換了別人必定不敢如實回答,但此時此景,如果李賢還吞吞吐吐的不敢答,他也不配被張佳木這麼看重了。

當下便是果決答道:“是的,皇上在一天,太保的地位穩固一天。但,朝中各官並不依附,太保光是要在這上面下的功夫,就不在小。而將來就算各官依附,皇上萬一有所不諱,那麼,政局如何,仍然難料的很。”

做爲一個政治家,所看到的絕不是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

以現在張佳木和內閣的配合,還有在六部中的勢力,可以說推動改革並不難。但可想而知的就是,隨着改革進一步深入下去,遇到的阻力也就會越大。

名義上,張佳木只是掌府事的都督,錦衣衛的指揮,幼軍的提督,還有宗人府的宗令。這幾樣官職,纔是他的本職。

而推動『政府』的政務,則是以影響力,以黨羽的力量來進行。當然,現在還有內閣的合作。

萬一這種脆弱的聯盟出現風波變動,不要說皇帝換人了,就算是換一個部的尚書,或是侍郎,現在這種微妙的平衡就可能被打破。

現在的局面還算穩固,但一旦出現風波,可能就會前功盡棄。

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已經很不容易,花幾年功夫把這些成果消化掉,再穩固下來,李賢已經覺得能青史留名了。

如果張佳木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穩固聯盟,加強權勢,再進行更難更容易遇到反彈的改革,他是必定不會奉陪下去了。

這固然不那麼偉岸,但世情就是如此,李賢雖然當得起一個賢字,但畢竟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指望他做的更多,也殊無可能。

“原德的顧慮是對的。”張佳木看向他,沉『吟』着道:“如果原德能手握重權呢?”

“說不得。”李賢笑而搖頭,道:“太保不必再提這個,要說權位,我的權位夠重了,現在這樣已經有不少人說話,說我是爲了一已之私才趨從太保,要不是這麼多年多少賺得一些名聲,怕已經是身敗名裂了。”

李賢是張佳木的建議,新官制下大學士爲一品,而首輔爲了尊重,光是稱先生而不名還不行,以往三公是坐而論道,宋時撤了宰相座位,而此時君權更重,宰相有時也要跪着議事,當然,多半還是會賜座,甚至賜茶。

只是這是額外的恩典,不是常例,以張佳木的建議,以後宰相首輔例有座位,可以和君主坐而面談。

至於例加太傅,也是允准,首輔例封侯爵,倒是沒有答應下來。

但就是這樣,已經使李賢飽受非議,而他自己也是再三固辭,只是皇帝對李賢的信任不在張佳木下,給李賢的這些尊榮加賜,皇帝自己也很願意,所以,答覆就是:所賜應受,所辭不允。

而現在張佳木還在提權位之事,李賢也只能報之以苦笑了。

“不,我不是說要給原德本人再加什麼權位,我的意思,是要徹底的改一下這個內閣制度。”

“哦,”李賢心中大動,但不敢相信,只是看向張佳木,肅容道:“願聞其詳!”

第372章 相約第476章 轉機第384章 忍第515章 君恩第400章 變化第561章 制度第326章 鹽引第611章 聖恩第666章 東宮第629章 悲劇第80章 會客第597章 威風第694章 詔旨第472章 進步第67章 生死由命第555章 郵傳第509章 王增第608章 間子第648章 選擇第222章 閒談第623章 變法第673章 力量第632章 論吏第578章 風車第226章 風水輪流轉第532章 新職第202章 告急變第16章 楊大老爺第594章 仁德第273章 人情第174章 賜宴第529章 返京第577章 大事第68章 一線之明第600章 置法第6章 開荒任務第100章 真英傑也第30章 處理意見第581章 生態第24章 怒闖東廠第236章 內親第220章 縱騎第50章 人心難猜第282章 來使第344章 草原第415章 曹福來第502章 宮保第471章 對撞第417章 脫身第68章 一線之明第255章 納悶第332章 嘉善第13章 舊識第260章 受辱第409章 拜賀第512章 封侯第481章 逃脫第201章 夜驚第604章 奏事第12章 靖遠伯第74章 爭獵第208章 接旨第245章 開心第290章 監視第484章 城頭第494章 搶功第五卷權傾天下第五百八十七章第254章 聰明第383章 異客第380章 羣狼第345章 大人到第345章 過河卒子第78章 窯廠第404章 麥子第524章 襲殺第678章 奔馬第58章 賦詩第524章 襲殺第544章 收發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三章 秘器第244章 說礦第22章 亂第146章 入宮第141章 慶功第229章 震怒第348章 踏實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一章 狹路相逢第506章 總兵第167章 抓人拿人第572章 管事第693章 底氣第198章 世家子弟第176章 手腕心機第215章 寒門第278章 營房第664章 司法第300章 大宗小宗第649章 禁軍第64章 放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