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土地

:串廣渠門外算嘉很偏遠的地段,那會兒可不象後世,她皮炒到河北去。京師這兒,內城不是一般百姓能住的,能住進去的都有點身家,住外城的,就多半是些小力笨苦哈哈了,出了城,就更甭提。全是高梁花子,雖說是帝都腳下,論說起來,不比外地強上什麼。

好的就是,四方輻鏤,商貿發達,幾家湊一湊,買頭耕牛,買幾匹挽馬,騾子什麼的,都很方便,湊錢叫鐵匠來打點農具什麼的,也是很便當的。

說來可能很多人不信,當時人的生產生活用具之缺乏,實在是後世高度物質文明下的現代人難以想象的。

農具和畜力的缺乏是最明顯的,很多地方還在使用石犁來犁地,耕牛缺乏,幾戶人家能共用一頭牛,就算富裕地區。

中國一直沒有發展到銀本位的貨幣經濟,也沒有信貸系統,根本沒辦法形成規模農業。

都是講究的精耕細作,從西周之後,就沒有大規模的產業化的農莊農業,各家各戶一小塊地伺弄,弄好了溫飽,弄不好全家餓死,不然就造反,逃荒,所以開國之初,抑制土地兼併,百姓還有活路,國力也是蒸蒸日上,一旦土地兼併開始,再遇到災荒的年頭,大面積的減產導致無數的百姓破產,然後農民委身豪強,國家收入稅減,更進一步逼迫自耕農,讓更多的自耕農破產,託庇於豪強之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惡性循環下來,大亂大治,幾千年下來,令人思之而撫腕痛恨。

京師這兒,到底是首善之區,畜力農具比起別的地方要好的多,土地也是巴水的平原,雖然不比關外的肥沃。也不及江南的土地有河塘泥當肥料,總的來說,比起西南,西北,燕趙大地的耕地還是蠻不錯的了。

但耍命的是水利工程。????大明政府的財政系統一團糟。整個戶部就是一個大型的會計部門,負責計算收納,根本沒有對整個國家層面的財政進行統籌規劃,沒有戶部的支持,工部當然不會出頭來負責興修水利的事,而把這種事推到地方官員頭上。

地方官員也不傻,他們只要把宗族敷衍好了,把地方伸士交結到了,不惹麻煩,再清正廉潔一些,斷案的那種黑心錢不撈。三年下來,一個卓異的考評就穩穩到手了,誰去幫老百姓挖溝通渠的,這不是有毛病不是?

政府不出頭,地方上的水利建設,就主耍是靠鄉伸帶頭了。

江南地區做的最好,河塘溝渠多,不修斷然不成,指望官府也是指望不上,就只能靠自己了。好在,江南士仲多,民智開通,而且,最爲要緊的就是百姓自己也要翻挖溝渠。

當時種地,可沒有農藥化肥。土地高產不高產,全憑糞肥往上堆。當時俗話,肥水不流外人田,寧願憋着,也不能把糞便便宜給外人。拾糞也是門職業,農閒了,很多半大不大的孩子揹着糞筐到處拾糞去,說起來也是生髮。

除了糞便,河縮泥也是肥料,每年年尾時清淤翻挖上來堆到地裡,效果不比糞肥稍差。這樣一來,江南地區不必太多鼓動,年年疏通河渠已經成必然之勢,再加上河網密佈,天生的養人的好地方,明初時候,松江和蘇州幾府交上的糧食幾佔全國收入的八分之一,一隅之地出產如此之多,也是異數了。

西北就不同了,江南一畝最高能收六石糧,西北地方原本就缺水,植被又被破壞,開發過度,原本漢唐時的水利工程無人維護,乾旱的時候沒水,下雨的時候坡地積不住水,沒有植被吸收,沒有河流蓄積,又容易沖壞田地,形成水災,每年種子種下去,能收到一石或是一石半,就是天開眼,正常年頭,七八斗一畝,五六鬥一畝,甚至三四鬥一畝,都是常態。江南一畝,可抵西北五六畝地,也是稀鬆。

所以西北,特別是陝北和晉北地方,是明朝最爲悽慘的地區,收成少,費力高,幾乎是十年九災,正常年頭,也就是勉強溫飽,稍遇災害,就得準備啃草根樹皮。超過幾年的大災一來,只能靠朝廷賑濟,不然的話,就得逃荒。

張佳木這會兒當然不知道明朝就是亡於西北流民,但土地好或不好還是知道的。直隸平原和西北有一點差不離的,就是水利不修,而河流不多。

近河的水田,當然就是無上之寶,收成高,早滯保收,不必太操心水災旱災什麼的,以平集地貌再近河,一年兩季,五六石糧唾手可得,當時一石糧在江南地方要五六彬良子,京師地方,糧食吃緊,正常年頭就是一兩銀幾百畝水田。一年幾千兩銀子收益是穩的。張佳木竈斤不班莊子,派出來的人手很得力,第一輪就挑中了一塊水田,上頭賜了三萬畝田,累計加起來被他挑中了兩千來畝近河的水田,還有別的投充和多戈的土地,在原本張佳木挑的莊子附近,他已經收了十幾介。村子莊園,加起來一共五萬畝地。

這當然是違規的,但以張佳木的權勢。又有誰敢挑他的眼,說他的錯?

就是武清侯石家,多威風的侯爵世家,聽說在奉天門賜宴時和張大人扯水田的事,也被張大人嚴辭駁回,這麼一來,附近莊子裡的村民算是放下心來。

繳皇糧,說是不多,但黃榜之外又有白榜,交糧之時,貓膩極多,私田說是繳三鬥三合,但實際每畝上繳的,遠不止此數。而且差役催科,縣吏逼迫,那股滋味實在也是難受的緊。

歸於豪強的莊田,雖然最少要上交五成給田主,但朝廷是一合也收不走了,而且也不必再看人臉色,只要收成上來,交給管莊的莊頭就是了,一年到頭,落下來的比繳皇糧還多些,所以自從仁宣之後,兼併之風越演越烈,百姓自己主動投充到舉人開始的士伸和豪強階層,也是重要原因。

張佳木原本買的莊子,就是按五成的例上交,管事的莊頭也是原本村中的族長,並沒有件派人下來,不必擔心被人魚肉,而且張家在莊上燒窯建廠,用工很多,農閒時也招了不少人手,那個莊子上的百姓這一冬也沒閒着,賺了不少,附近的人早就眼紅,等大夥都挑了進張家當佃戶,自然都是喜笑顏開了。????“大人,就是這裡了!,小一個穿飛魚服校尉模樣的漢子騎在一匹矮小的棗紅馬上,齜牙咧嘴的躲着風,指着張佳木新收的水田所在的莊子,向着身後的貴人稟報着。

時交三月,官道兩邊的柳樹都安了芽,吐出淺淺的綠色來,這會兒出城到莊上來,是件樂事。

但正好是倒春寒的天氣,北風料峭,吹在人身上直寒刺骨,城外又沒遮沒攔的,想找個避風的地方也是難,自然就叫苦不迭了。

騎在人羣之中的,正是新上任不久的錦衣衛指揮全事速呆。

他的任命,其實在很多人眼裡是個異數。他不象張佳木,立功很多,早早兒就露臉,奪門時更是主導之一,別說當都督,就是封伯,也沒有人敢多話。

也不象門達,錦衣衛世家,執掌南宮一帶多年,蒙王旗等元老重臣的信任,要不是張佳木光芒畢露,門達是必定大用,最少不止一個虛職的指揮。

速皋原本只是一個小旗,名聲不顯,效用不部,不知道太上皇在南宮的時候怎麼走通了門路,現在居然搖身一變,成了指揮全事。

這也罷了,居然還執掌南鎮撫司,手握重權,連門達這個指揮使也奈何不得他。

這些天下來,速呆拼命用人抓人,得罪的人實在不少。他也不是笨伯,知道獨木難支,於是漸漸也依附於石亨和徐有貞一黨,這一次出城辦事,實在也是納投名狀來了。

速皋生的枯瘦矮看着並無威儀,但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這人面冷心黑,手腕毒辣,幾乎絕無饒人。

他執掌南所的這些天,也不知道有多人人慘死於南所之內,毒打慘呼之聲,距離不遠的北所天天都能聽得到。

南所的商鎮撫也是積年老吏,心狠手辣不在透皋之下,兩人算是一拍即合,原本南所專理本衛之事,可時間久了,這制度也沒有幾個人放在眼裡。況且,張佳木這些天來也顯的有些軟弱,大夥兒且看速呆和商鎮撫鬧,時間久了,也有不少人心思活動,覺得張都督手腕似乎也未必有傳說中的那般厲害,這些時日下來,投到速呆麾下的人也就越來越多,這個指揮金事,也就有點坐穩了的意思了。

這會兒迷皋穿着鬥牛服,大紅的宮紗貼裡,頭戴用馬尾編結的煙墩帽,上綴珠玉寶石,腰間違制佩了一根玉帶,左手控繮,右手按在繡春刀上,說不出的志得意滿,富貴風流。

他看着不遠處的莊子,看到有不少管莊下人模樣的就在莊上走動,速皋嘴角輕輕牽動一下,算是笑了一下,按刀的右手輕輕一揮,底下的騎士都跟他日久,知道速呆的意思,數十騎悄然散開,已經把莊子團團圍住。

關於明朝土地的論述多了些。沒辦法,不這樣說不明白,致歉。

第688章 王增第681章 波瀾第6章 開荒任務第344章 草原第397章 撐腰第244章 說礦第388章 約定第156章 太子露臉第557章 正副使第517章 平靜第225章 成全第270章 手弩第358章 駕臨第505章 深宅第373章 激越第653章 編制第228章 痛快第34章 用人問題第420章 敬酒第49章 兩面小旗第106章 啞巴虧第306章 巧遇第475章 鐵壁第436章 殺賊第341章 集體第330章 賜婚第598章 詢問第64章 放賞第114章 問話第552章 大禍第142章 交心第356章 分贓第217章 白馬第345章 過河卒子第513章 喜事第186章 見過公公第147章 奏對第2章 靜夜思第125章 奪門第310章 不識趣第276章 動手第430章 遇襲第17章 查案第128章 早做謀劃第537章 打趣第138章 推薦第629章 悲劇第470章 選鋒第670章 密會第414章 消息第696章 屏息第345章 過河卒子第59章 相國心思第422章 風雷起第650章 廂軍第679章 探聽第382章 石府外第480章 知兵事第372章 相約第557章 正副使第387章 明白第500章 贏家第111章 請示第483章 反了第610章 羅網第582章 義利第164章 釡底抽薪第248章 種禍第276章 動手第556章 嫁妝第39章 比試第510章 衆星拱月第653章 編制第204章 滅火第235章 侯府盛宴第299章 衝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二十三章第163章 金牌第643章 忠奸第21章 拼命!第132章 小人風骨第559章 賢妻第603章 文思院第601章 對質第137章 東宮復位第614章 規則第290章 監視第539章 謀利第104章 萬宮女第155章 進宮第436章 殺賊第413章 哪一天第333章 盛怒第207章 收權第349章 送信第398 兩心第599章 操守第295章 行宮第88章 威風殺氣第675章 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