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八章 私下交易

開春過後,淮河的水位上漲,向兩岸擴展了不少,自從東齊水師的船隊在淮河上出現之後,南北之間的交通也就徹底斷絕。

東齊水師號稱當今天下第一大水師,如果說從前還有些自誇的嫌疑,但擊敗東海水師之後,齊國水師也就成爲名副其實的最強水軍,放眼天下,沒有任何水軍可以相媲美,而東海水師兵敗之後,淮河也就成了東齊水師後花園,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東海水師戰敗之後,楚軍主力困在淮河北方,朝廷立刻從淮南一帶調動了不少兵馬,其實這些兵馬主要是由地方上的差役和守城衛兵組成,再加上臨時徵調民夫,也湊起來上萬人馬,而且在淮水南岸沿線每隔一段距離便修建了瞭望塔,提防東齊水師登岸襲擾。

東齊水師雖然在水上所向披靡,每一名水兵在水上都是以一抵五,但兵力卻並不算太多。

齊國畢竟地小人少,國力遠不能與另外兩國相提並論,每年收到的賦稅有限,可是齊國國君卻是一個很要面子的人,雖然只是小國之君,但吃穿住行卻極其奢靡,臨淄城內的齊國皇宮,多少年來耗費巨大,每年國庫要承擔齊國國君龐大的開銷,如果不是令狐煦等一干文臣竭力勸阻,齊國早就開始增加百姓的賦稅,國君耗費巨大,又不能增加太多的賦稅增加百姓的負擔從而激起民心騷亂,所以齊國的國庫始終都十分空虛。

而維持水軍,需要龐大的錢財,一艘普通戰船打造起來,就耗費極大,東齊水師大大小小有幾十艘戰船,每年保養這些戰船,就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如果不是因爲申屠羅,東齊水軍甚至一度面臨削減的境地,在申屠羅的堅持下,東齊水軍維持了強大的力量,而兵力多年來一直沒有增漲,這固然是因爲齊國國君不想因爲東齊水師增加國家的負擔,也是因爲申屠羅用兵從來是貴精不貴多。

申屠羅手下的水兵都是水性了得,而且驍勇善戰,每一名水兵都要經過嚴苛的訓練從能成爲真正的東齊水兵。

申屠羅雖然練兵嚴苛,但待兵如子,雖然位居東齊水軍大都督,但常年在船上生活,與手下官兵同吃同住,深得部下的敬畏,也正因爲他在水軍中的威望,臨淄城破後,這支水軍依然跟在他麾下,哪怕國破,卻還是堅持跟隨大都督力求復國。

只是水兵們知道,他們現在所處的境況十分不妙。

每天分配下來的食物已經越來越少,這些水兵都是孔武健壯,那一點點食物很難讓大家吃飽肚子,有些人只能多飲淮河之水填肚子。

大家知道雖然這支水軍還掛着東齊水師的名字,但早已經不是當初的東齊水師,沒有朝廷的物資供給,也沒有可以停靠的碼頭,倒像是一羣在水上四處漂流的水匪一般。

再勇敢再忠誠的人,也要吃飽肚子。

可是大家心裡很清楚,船隊的物資越來越少,僅存下來的食物已經支撐不了太久,否則大都督也不會派出幾隊人手登岸去尋糧。

可是楚國人已經從淮河南岸往北撤去,那些留下來的村子空空如也,別說糧食,甚至連一根雞毛都難找到,有十幾名水兵爲了找到糧食,甚至深入楚國境內,卻被楚國人發現,全部被殺。

傳聞楚國的朝廷頒下旨意,無論是楚國的官兵還是楚國的百姓,若是擊殺甚至逮捕登岸的東齊水兵,不但有重賞,甚至還能得到一官半職,也因爲如此,許多膽大的民丁已經開始在南岸搜找登岸的水兵,就像是獵人等着獵物自投羅網。

這些天大都督已經沒有派人再登岸,顯然知道登岸也不可能找到糧食,一個不小心反倒要損失人手,東齊水兵在水上都是精兵,可真要登岸,在陸地上就顯不出本事來。

沒有人再登岸找糧食,糧食的配給一天天減少,大家都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東齊水師阻斷淮河,目的是爲了切斷秦淮軍團的後勤供給,可是許多人心裡都擔心,到時候秦淮軍團還沒餓死,自己這邊的人倒先都餓死了。

申屠羅作爲水軍的大都督,自然能夠感受到手下兵士的低落情緒,他心裡很清楚,如果不是因爲自己在水軍之中的威望,到了現在這樣的境地,這支水師只怕早就不復存在,他是軍人,知道要讓將士們真正效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讓大家吃飽肚子,連肚子都吃不飽,又讓他們拿什麼來效忠?

忠誠的士兵,會因爲飢餓讓忠誠一點點消失掉,等到哪一天飢餓完全佔據上風,即使自己在水軍中有着無與倫比的威望,也絕無可能阻止兵變的發生。

部下們看到的大都督每日裡鎮定自若,但只有申屠羅知道自己的壓力到底有多重。

早已經過了子夜時分,他雖然已經數日沒閤眼,卻依然沒有一絲睡意,身不卸甲,站在船舷邊上,望着黑漆漆一片的淮河南岸,怔怔出神。

“大都督.....!”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忽聽得身邊傳來聲音,申屠羅心下一凜,暗想自己竟是走神,連有人靠近自己都沒有防備,若對方是刺客,恐怕自己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刺殺,雖然之前神侯府前來行刺全軍覆沒,但楚國人絕不會輕易放過自己,隨時還會有新的刺客出現。

好在說話的並不是刺客,那人穿着普通水兵的衣裳,頭上戴着圓形水兵帽,一雙眼睛正看着申屠羅,申屠羅轉身看到來人,忙拱手道:“殿下!”

這看上去絲毫不顯眼的男子,竟赫然就是東齊太子段韶。

段韶看上去氣色十分不好,眼睛微有些腫,似乎也多日沒有休息好,但脣邊帶着笑:“在擔心什麼?是擔心那幫忍者無法完成任務?”

“這.....!”申屠羅微一猶豫,才輕嘆道:“殿下,既然是殿下週密部署,又是飛蟬丹夫親自帶人前去行動,想必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段韶揹負雙手,也是望着南岸,道:“大都督是擔心之後的事情?”

“殿下.....!”申屠羅欲言又止,但終是道:“北漢人和楚國人沒有什麼區別,他們都是見利忘義反覆無常之輩。北堂風此人毫無才幹,而且人品着實不佳,對此人.....臣着實不信任。”

“本宮知道臨淄城破與本宮有莫大的干係。”段韶雙眸帶着一絲厲色:“本宮沒有想到,楚國人竟然如此奸猾,本以爲與楚國聯姻,他們是一心想要北伐漢國,卻不想.....,本宮雖然想不到他們會如此反覆無常,卻也還是做了些準備,將蘇禎留在齊國,就是想讓楚國人有所顧忌。蘇禎是楚國四大世襲侯之一,有他在咱們手中,以爲楚國人投鼠忌器,會盡力與我齊國配合.....!”揹負在身後的手握起拳頭,冷笑道:“只是想不到他們如此心狠手辣,根本不在乎蘇禎的死活。”

“北伐爲虛,襲擊我齊國纔是真正的目的。”申屠羅道:“臣和令狐相也根本料不到楚國人會來這樣一手。”

“蘇禎實在是蠢不可及。”段韶眸中顯出怒色:“他是被楚國當作棋子送到了齊國,還沾沾自喜,在我齊國大擺威風,卻不知道從一開始,他就成了楚國人的棄子。”

“楚國襲取我齊國,定然是計劃良久,做了周密的部署。”申屠羅神情肅然:“而且知道此事的人一定極少,蘇禎雖然在楚國是世襲候,但在楚國四大世襲侯之中,實力最弱,也最是無能,襲取齊國此等軍國大事,此人根本沒有資格知道。楚國人處心積慮,本來就已經聯姻,又讓蘇禎親自送到齊國,這就是爲了迷惑我們,只可恨.....我們竟然上了他們的當。”

“所以蘇禎本就該死,還搭上了他的女兒。”段韶冷笑道:“臨淄城破,那女人竟然求着我帶她離開,我一開始還想着用她做人質,但楚國人連蘇禎都不在乎,又豈會在乎那樣一個女人?帶她在身邊,非但沒有任何益處,反倒是累贅,一劍捅死倒是乾淨。”

申屠羅面不改色,顯然對蘇紫萱的生死漠不關心。

“大都督,若是行動成功,我便親自前往洛陽。”段韶道:“這裡的一切都要勞煩你了。”

申屠羅皺眉道:“殿下當真要前往洛陽?臣只擔心......!”沒有繼續說下去,但眉宇之間卻滿是擔憂之色。

“擔心本宮被他們軟禁起來,或者一刀殺了?”段韶笑道:“北堂風雖然無能,但也不是白癡,楚國未亡,他絕不會殺我。”擡頭看着夜空,輕聲道:“我們若是能夠阻絕糧道,讓秦淮軍團後勤無法供給,就能夠讓秦淮軍團數萬大軍死在北漢的土地上,北漢答應咱們只要此戰取勝,就全力幫我們復國,嘿嘿,這一次焚燬楚國人的糧倉,秦淮軍團敗局已定,我也該找北堂風履行承諾了!”

第六七六章 階下之囚第一三五七章 人化劍意之劍道第九零四章 是非在乎實力第五七二章 尾行第一四零九章 功高震主第九三八章 熟悉的聲音第三九二章 窮兇極惡第九四六章 間諜第三一六章 激怒第八五零章 美女與野獸第一二八七章 真僞難辨第一一八七章 奪哨第七零六章 舊賬新算第兩百章 糊塗賬第六六五章 觜火猴第一四三二章 在山巔第八一八章 兩道聖旨第三零七章 大鐵錘第一三五二章 雞蛋與石頭第八五一章 疑心第一五二章 傳染第一三七九章 箭來第四四一章 苗家有女初長成第三四八章 色鬼第五九九章 洞若觀火第八八六章 引蛇出洞第四八八章 狼狽爲奸第七七一章 明牌第三六八章 真相第五十八章 黑袍西門第一二三章 你不是我對手第九八二章 暗夜登島第一四八五章 敬大帥第一五六章 總鏢頭第二五三章 因禍得福第七零九章 巧遇第一四一一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一一六章 試探第四五四章 自投羅網第八五二章 百鬼夜行第四二六章 迷霧第二二五章 鬼金羊第二六六章 無法無天第三零六章 乾元真經第二五一章 圈套第一八九章 聘用第一零五三章 投桃報李第一三五二章 雞蛋與石頭第一四八章 賜爵第一三七七章 兵臨城下第二六八章 奇功至偉第六四八章 八大罪第四八九章 豐厚的條件第八一四章 成王敗寇第一四八章 賜爵第二六肆章 項鍊第九零五章 粗茶淡飯第六十六章 烈火第五三七章 輕描淡寫破鋒芒第一一八六章 襲殺第一三零七章 城南大火第五十三章 眼神第六五六章 龍傷第八六零章 六合制敵第一四六二章 夜隕第六零九章 立賭第九八零章 夜色迷舟第一一二章 撲朔迷離第八百章 胡思亂想第一三七八章 皇城內外盡烽煙第三零二章 覆水難收第六八八章 花王蜂第九六一章 人約深夜後第九八九章 暗助第四四四章 居功至偉第二八九章 金刀澹臺第五四零章 姻親之盟第九八六章 驚現第三六九章 夜色悽聲第八一七章 先下手爲強第一三七七章 兵臨城下第五六六章 以毒攻毒第六四五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一二零零章 潛伏第九九九章 那一夜的謎團第五七零章 臨別第二八四章 抽籤第四十八章 出殯第一四一九章 古林夜語第三二四章 評委第五十章 刺客第一四一一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一零四七章 雙喜臨門第一百章 綁縛第一一五四章 生死之間第七三六章 殺人者死第一四五六章 女王第七六五章 面授機宜第三六零章 宕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