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瓷器窯

北方篇

山西省:

平定窯:

在今山西平定縣,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金,以燒白瓷爲主,兼燒黑瓷。其產品特徵與鑑定要領是:(1)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潔白,黑瓷漆黑。(2)白瓷產品受邢窯和定窯影響,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共同處。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脣口碗、花口盤等。宋代的印花蓮瓣紋碗,蓮瓣的輪廓劃以雙複線,具有定窯作風。(3)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劃花盤以及

北方習見的露胎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4)碗、盤底足一般平切,足內無釉。

介休窯:

在今山西介休縣,故名。創燒於宋初,歷金、元、明、清四代,以燒白瓷爲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其產品特徵及鑑定要領是:(1)宋代以燒白瓷爲主,兼燒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淺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內無釉,足端一般平切。(2)早期白瓷器物胎體厚重,晚期受頂窯影響,產品胎體趨薄,有薄胎印花碗、盞,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內飾直線凸紋。產品主要爲盤、碗、罐、盞、盆、蓋碗等日用器皿。(3)白瓷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等,印花紋飾佈局完整,線條清晰,與定窯有共同點,但不講究均衡對稱。常見圖案裝飾有纏枝花卉、嬰戲牡丹等。(4)受磁州窯影響,生產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種。器物普遍敷化妝土,紋飾以折枝花葉紋爲主,紋飾部分因用料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盤、碗內心露胎五角、六角紋亦多見,還有一種白地紅花的劃花裝飾,也爲特色品種之一。(5)碗、盞等器的裝燒方法採用支釘墊燒,碗內多爲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孩童盪船紋飾,是介休窯的獨特紋飾,不見於其它瓷窯。金代產品器內心刮掉

一圈釉,露出胎體。

霍窯:

在今山西霍縣,故名。又稱彭窯。創燒於金而盛於元,結束於清代,以燒白瓷爲主。其產品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胎體白而細膩,但不致密。釉色潔白。(2)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託、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製作規整。(3)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4)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旋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一圈(即amp;xqypic澀圈amp;xqypic)。元代產品挖足較淺。(5)裝燒方法採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6)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7)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鬆,產品有脣口碗、高足杯等。(8)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大同窯: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燒於元代。以燒黑瓷爲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其產品特徵及鑑定要領是:(1)胎色灰黃,胎體較厚。(2)黑釉烏黑髮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器物內外均施釉。(3)器形有小口瓶、雞腿壺、罐、盆之類,以弦紋瓶及剔劃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因剔得較深,可見參差的刀痕。紋飾有卷草、水波、古錢繡球紋及魚紋等。

渾源窯:

在今山西渾源縣,故名。始燒於唐,終於元代,產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兩種。其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唐代有白瓷和黑瓷兩種產品,胎呈淺灰白色,胎質較粗糙,有黑點雜質且有小氣孔,普遍敷有化妝土。產品以碗爲主,碗身較淺,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種。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裡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這種裝飾唐代中僅河南鞏縣窯有類似製作,但鞏縣窯釉面不光亮,外釉烏黑;渾源窯則釉面光潤,外釉介於黑、褐之間,具有其獨特風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脣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圓脣,平底,罐外印席紋裝飾。還有一種碗形淺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內劃刻橫、直線,線紋凸起,利於研磨。(2)金、元產品仍以白瓷和黑瓷爲主,白瓷的特徵;1.白釉多呈牙黃色,胎、釉之間敷化狀土。2.器形有碗、盤、罐、甕、枕等器。3.器物分光素和帶裝飾兩大類,裝飾技法與劃花、剔花、印花、貼花、繪花等,常見紋飾有葵花、葉紋、S形曲帶紋等,紋飾剔、劃花後露胎,呈咖啡色。4.白釉印花盤均採用疊燒法,盤心留有不同數量的支燒痕跡。白釉繪花盤有采用刮釉疊燒的,盤心一圈無釉,具有金代製作特徵。黑瓷的特徵:1釉色烏黑滋潤,流釉性較大,普遍敷化妝土。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爲多。3裝飾技法有劃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後剔刻裝飾花紋,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襯托出黑色的花紋。紋樣與白瓷題材相同,佈局疏郎,線條簡練。有一種紋飾是剔出一個小圓圈,中間留一朵小花,空地劃一些花紋,這種方法是別的瓷窯中少見的。(3)金、元時期還仿燒頂窯、鈞窯和磁州窯器物。仿頂器物僅仿印花裝飾技法,但紋飾題材與裝燒方法均與頂窯不同。仿鈞器物主要仿鈞天藍釉大碗,造型與釉色與鈞窯有差別。仿磁州窯有白地黑花盤、碗及枕等器物,盤、碗紋飾爲簡單的花草,枕面則胎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裝飾品種,河南修武當陽峪窯也有製作,兩窯的主要區別如下表:當陽峪窯渾源窯剔花露胎呈深或淺咖啡色呈深咖啡色白花雪白灰白或牙黃色化妝土潔白內含黑點雜質紋飾以方格輔助紋飾爲其特色以S形曲帶紋飾爲其特色技巧成熟稍差。

懷仁窯:

在今山西懷仁縣,故名。始燒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以燒黑瓷爲主。其產品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胎色灰黃,較粗糙,胎體厚重。(2)產品大多是瓶罐之類,以罐爲多。(3)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紋樣多數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紋,只用單線劃成,不剔空地。有的則是把空地劃成席紋。此外,以弦紋裝飾瓶多見。

陽城窯:

在山西陽城縣,故名。文獻少有記載,窯址於1980年在陽城東關外的窯畔間發現。以燒製白瓷爲主,多爲盤、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盤,顯系仿定窯作品;定窯生產的大蓋缸等,在該窯址中也有發現。胎色較灰,爲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妝土。

盂縣窯:

地在山西盂縣而名。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縣磁窯坡發現了窯址。產品以白瓷爲主。有印花、刻花等裝飾也有的以鏤空裝飾器足。

蒲州窯:

在山西省永濟,因舊屬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以燒法花器而稱著,胎骨爲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麗,色色俱佳,藍如寶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黃似金箔,而孔雀

綠一色,尤以妍麗。花紋以花草爲多,也有用開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長治窯: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花多繪於碗內或罐外,紋飾多爲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爲數較少。

交城窯: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爲主,也有當時北方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製白釉釉下赭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相同,赭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種有枕、洗等器,但產量較少。

榆次窯: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數屬榆次縣,故名。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窯址遺存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陝西省:

耀州窯:

在今陝西銅川市,宋屬耀州,故名。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以後達鼎盛,終於元代。燒製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產品的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薑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爲其它青瓷所不見。(3)器型豐富,盤、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鉢、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採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爲水波與花草紋。(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爲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佈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盪鞦韆爲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於器面刻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範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狀凸起。(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採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鉢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旬邑窯:

在今陝西旬邑縣,故名。燒瓷於金、元,以青瓷爲主。其產品特徵是:(1)胎色灰白,釉色青黃。因距耀州瓷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徵。(2)裝飾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3)金代產品盤、碗的內心多刮釉一圈,與耀州窯金代瓷器特徵相似。

山東省:

淄博窯:

在今山東淄博市,故名。根據考古發現,窯址一處在寨裡,燒造瓷瓷,年代爲北齊,是目前已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另一處在磁村,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代。唐代以燒黑瓷爲主,宋代燒白瓷,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絞胎等品種。其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北齊時期產品1胎體一般較薄,胎質粗,色帶灰白。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黃的;釉面厚薄不勻,雜有黑色斑點。後期採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厚,明亮光澤。3器物以碗、盤、缸爲主,造型與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細緻,底足多挖成凹形。4裝飾主要是刻劃蓮瓣紋和同心圓紋。5採用三足支釘疊燒,器物內心留有三足支釘痕。(2)唐代產品1黑瓷釉色瑩潔滋潤,色黑如漆。2器物以碗爲多,還有壺、罐、爐、瓶等。葫蘆瓶造型獨特,大底,頸肩之間無雙系。3器物底部均爲平底,有的中心微內凹。底足厚,有的厚達2釐米以上。(3)金代產品1裝飾出現蓖劃紋。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爲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徵及鑑定要領是:(1)粗白瓷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3產品有碗、杯、壺、罐、鉢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一道切削斜棱。6光素,無紋飾。(2)細白瓷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緻密,胎體厚重。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3不施化妝土。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臺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一格。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牆壁略高於內牆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爲玉壁形足。6施釉方法爲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露胎。7光素,無紋飾。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爲官用瓷。

定窯: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爲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鑑定要領是:(1)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爲主,碗身較淺,脣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裡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北宋產品:1胎薄而輕,胎色潔白。2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3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爲多,還有淨瓶、海螺等佛前供器。4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爲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遊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裡或外,裡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5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鉢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爲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徵。6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3)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爲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採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製“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採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爲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採用覆燒法,反之,往往採用沙圈疊燒法。(4)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爲“粉定”,亦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磁州窯:

在今河北磁縣,宋屬磁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終於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爲主,品種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以白釉黑花爲主要特徵,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產品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胎有兩種,一種質地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質地粗鬆,呈紅褐色。(2)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普遍使用化妝土,器內一般多不掛釉。(4)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甕、枕等日用品爲主,還生產玩具。枕以長方形和如意頭枕面方座兩種形式爲多,枕底有的“張家造”、“趙家造”等款字。(5)裝飾題材豐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最具特色。(6)白釉劃花盤、碗採用疊燒法,器內均有5個條形支燒痕跡。珍珠地劃花色調爲橙紅色,色彩鮮豔。(7)器物上常見題寫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爲紋飾。(8)元代產品特點是厚重,碩大,渾圓,大盆,大罐,枕多見。紋飾主要有云龍、雲鳳、雲雁和魚藻紋等等。

曲陽窯:

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這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在澗磁村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曲陽窯”。曲陽窯白瓷器皿,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脣,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灰,黃。採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裡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脣口碗較多。脣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後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條凸出的口脣。

賈壁村窯:

窯址在河北省磁縣賈壁村,故名。是一處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窯場。所燒青瓷瓷質可分爲兩類: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甚顯著;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品種以碗、高足盤、鉢爲多。特徵爲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於迭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裝飾除鉢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以外,其它均以光素無紋飾爲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輪製法。

遼寧省:

江官屯窯:

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爲遼金時期民窯。創燒於遼晚期,盛於金。以燒白釉粗瓷爲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爲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遼陽窯:

在今遼寧遼陽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爲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內蒙古:

遼上京窯:

在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臨潢府故城的皇城內,故名。爲遼代晚期的官窯。窯場規模不大,但燒製瓷器較精。從遺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細、紙白、不上化妝土、瓷化程度高、無吸水性。釉色多純白,偶有淡青或閃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溫的綠釉器。器皿有杯口長頸瓶、長把執壺器,海棠花式長盤和方盤等。仿定窯製品的盤、碗、瓶、罐、盂、盒等器,極精細。

林東窯:

在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林東窯”。爲遼代民窯,窯場規模大,專燒茶葉末綠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質粗黃厚重,硬度高而堅緻。茶葉末綠釉器以雞腿瓶爲最多;黑釉器則多瓷、罐,其中以雙耳小罐爲多。

赤峰窯:

也稱“缸瓦窯”。在今內蒙昭烏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窯具,證明爲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爲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爲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徵看,是缸瓦窯產品。

甘肅省:

安口窯:

在甘肅省的平涼,華亭的安口,因名。舊有“隴上窯”之稱。始燒於唐代,宋元時期以燒製黑瓷amp;xqypic鐵鏽花amp;xqypic和青瓷。至明清燒製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爲主。蘭州窯:

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於《元一統志》蘭州土特產,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蘭州志》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之。阿幹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岔在州東南六十里,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幹峪,發現元代黑瓷窯址一處,以黑釉碗爲主,《蘭州志》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南方篇

湖南省:

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市銅官鎮,又名銅官窯。以燒製青瓷爲主,兼燒少量的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窯。其產品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黃褐和微帶紅色,後者往往再敷一層化妝土。胎體較疏鬆。(2)釉色多種,以青釉爲主,青釉青中帶黃色者爲多。釉面均有細小紋片。(3)產品以盤、碗、碟、杯、壺、瓶、燈等日常生活用品爲主,還有豬、羊、馬、獅、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後期趨於秀麗。以壺爲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卷脣或脣外折,多棱短流,單曲柄,條形橫系豎系。後期多爲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模製印花耳系。(4)裝飾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繪及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釉下、釉中彩繪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後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一種是以筆直接繪畫紋飾,另一種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後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以彩色斑點作裝飾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爲小斑點組成的紋飾,大圓斑有褐色、褐綠色兩種,小斑點則多數爲褐綠或褐藍相間的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雙魚、葡萄和圓景等,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晚唐出現印花裝飾工藝,主要見於盤、碗、碟的器內,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練。此外,以詩和商品宣傳文字爲題材的裝飾也多見。(5)碗、盤、碟一類器物採用疊燒,器心與器底均無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墊燒,故燒成後一般都不存在痕跡,僅個別噴心發現3枚支釘痕,其中一部產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蓋美化。此外,盤心有作方塊狀露胎的。盒類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無釉露胎。罐類器物則平底內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無釉露胎。

嶽州窯:

在今湖南湘陰縣,唐屬嶽州,故名,燒瓷於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其產品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胎色灰白,胎較薄、較輕,胎體不太緻密。(2)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3)器物有碗、盤、鉢、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4)裝飾以印花爲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着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爲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5)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採用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部均留有4-6個小而圓的支燒痕。

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爲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爲最早,出土遺物都具隋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心紋飾即達三十種以上,爲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本有脣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爲唐代嶽州窯的一部分。烏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徵。

安徽省:

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共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一。其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隋代產品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絃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採用帶狀或團花狀。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唐代產品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2釉色以黃爲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3採用3足支釘或託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託珠痕。4器形有碗、盞、杯、鉢、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爲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格。

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以後主要燒白瓷。其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唐代產品1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2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3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徵與壽州窯基本相似.(2)宋、金代產品1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2以白瓷爲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並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3採用3足支釘或託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託珠痕,一般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於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徵和鑑定要領是:(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1平底內凹。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5)採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製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爲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綠,有的青中帶黃。

第一百六十八章 突出其來的風波第二百二十六章 祝壽前的準備工作第一百四十一章 皇家定點採購單位第一百三十八章 抓着我心就是好窯第二百一十章 以其之道還制其人之身第九十二章 定窯孩兒枕第二百四十四章 《永樂大典》殘卷第一百七十二章 來之不易的青料宋代在中國瓷器發展的重要地位第六十六章 一刀窮一刀富第一百七十六章 招聘過程中的風波流動的藝術——碑帖書法第一百一十五 意料之中的鑑定結果第二百章 公平交易還是挖牆角第二百一十二章 陷入停產的困境第二百零三章 大膽的創意和構想第二百一十九章 接連不斷的瓷器精品第五十六章 犀牛皮製成的古畫第九十四章 瞞天過海的汝窯青瓷第七十七章 不明出處的青瓷碎片第一百五十九章 清沽美酒經瓶第一百零一章 買櫝還珠的畫像磚第二百二十六章 祝壽前的準備工作第一百七十章 敘利亞尋青第一百一十三章 六國五味的香料第二百一十二章 陷入停產的困境第七十三章 貌似不存在的玉圍棋第一百七十二章 來之不易的青料第一百九十三章 打造自己的品牌第二百章 公平交易還是挖牆角第一百四十五章 拍賣前的準備工作第四十三章 記載恥辱的銅柱墨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器晚成的鴻門宴青花瓷第一百二十三章 令人鬱悶的打眼第一百四十八章 異軍突出的神奇小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永樂大典》殘卷第二十六章 三月不知肉味的素包第一百五十二章 把樁師傅與柴窯第五十八章 油畫惹來的煩惱第二百三十五章 景德鎮的形象工程第二十五章 用照片作廣告的碎瓷第一百四十九章 付出代價慘重的羸家第二百六十五章 決戰時刻即將到來第三十二章 借筆識得的錢幣珍品第二百六十一章 英國傳來的佳音第一百零二章 網上發貼解疑第一百八十七章 青分五色的分水法第七十七章 不明出處的青瓷碎片第一百八十章 躇躕滿志第一百零八章 苦中取樂的藏家第三十五章 唯名是論的瓷器第五十章 千金猴王硯的由來第一百五十四章 來自異邦的危機第二百零九章 模特公司的內幕第四十六章 好心換來的回報第二百五十九章 贊助大師杯賽事第五十八章 油畫惹來的煩惱前言 失落的傳國玉璽第一百四十八章 異軍突出的神奇小子第二百六十六章 在股市裡大做文章第二百零八章 與模特公司的合作第七十三章 貌似不存在的玉圍棋第七十一章 看走眼的金手鐲第一百五十一章 神奇的彈指聽音第二百五十三章 景德鎮陶瓷文化之旅第九十七章 博物院的強勢介入第二百二十三章 波日季腰刀第二百七十三章 龍興杯世界圍棋大賽II第二百六十八章 低調的投資公司第九十六章 頗具爭議的碎瓷第七十八章 神秘的柴窯瓷皇第九十七章 博物院的強勢介入第二章 點石成金的試金石第一百二十章 出自鄱陽湖底的水撈瓷第二百二十章 明目張膽地送禮第一百二十二章 漏寶的明器第二章 點石成金的試金石第八十五章 柴窯青瓷帶來的煩惱第九章 清粉彩鹿頭尊第八十六章 紫檀木燈柱第二百二十一章 寓意深刻的禮物第二十六章 三月不知肉味的素包第一百四十章 龍鳳紋花形玉佩流動的藝術——碑帖書法第一百九十九章 防不勝防的陰招第一百四十二章 西方人眼中的瓷器第五十年九章 潛伏的危機第一百零九章 裝燈油的黑釉刻花大罐第一百三十六章 條件苛刻的賣主第七十三章 貌似不存在的玉圍棋第一百七十九章 兩條腿走路第十三章 真假難辨的玉壺春瓶第一百五十五章 終於和諧了第九十八章 收購還是捐贈第一百三十三章 紫口鐵足的哥窯瓷第八十九章 患難之際見真情第二百七十三章 龍興杯世界圍棋大賽II第六十一章 皇家專用的金磚第八十三章 青白玉圍棋第一百零八章 苦中取樂的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