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絕世孤寶

周盤龍趨步躬身道:“回稟大王。此次劉趙使者,竟然是他朝中的大司農朱誕,都已經七十一歲了。但這種高貴級別的使者,乃是絕無前例,臣也不解爲何如此,只能說絕對是有大事發生。具體的來意,朱誕閉口不言,非要見到大王才肯說,哦對了,他還要求大王召集文物羣臣,說是此來奉了國書國寶,不能等閒待之。”

高嶽微怔,也搖着頭道:“這個朱老頭,搞什麼玄虛?要求還倒不少。不過他一大把年紀還願意來受這奔波勞頓之苦,也是個任勞任怨的忠忱之人,罷了,就且依他。孤在後殿暫歇,你多派人手,去將楊左相、韓右相等文武大臣都速速召集來便是。”

一刻鐘後,前殿中,人頭濟濟,文武聚齊。丹墀之上,金椅之中,高嶽昂然端坐,便宣召劉趙使者覲見。

不多時,朱誕痛哭流涕着上了殿來。高嶽以下,秦國諸人不禁都一時愕然。高嶽暗忖,此前各處使者,要麼是昂揚而來倨傲高調;要麼是滿面春風彬彬有禮;甚至還有卑躬屈膝故作可憐的,卻從來沒有見過大哭着來的,這朱誕年紀如此老邁,莫不是失常了?

朱誕好歹擦了擦滿臉淚水,下拜道:“外臣朱誕,代表我大趙先皇帝及今上,特來拜見秦王殿下!願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因洛陽方面的內衙斥候,還沒送來最新軍報,故而眼下乍聞此言,衆人都吃了一驚。高嶽訝道:“怎麼?劉曜……如何去世了麼。”

朱誕的涕淚,忍不住又落下來:“先皇帝名諱,外臣不敢與聞,不敢奏對。正要稟告殿下,我國先皇帝,前日親出虎牢迎戰石逆,卻不幸戰敗被俘,繼而就,就被逆賊戕害了。如今,太子已經正位爲君,外臣正是奉了先皇帝和今上的令旨,來當面奏與殿下知曉。”

朱誕就將近期以來,前趙朝廷及洛陽內外各種事情,介紹一番。高嶽時有探詢,遇有關鍵處,朱誕便避實就虛,反正總有對答。聽聞了劉曜慘死,嗣君北狩,如今洛陽失陷石趙,劉趙分崩離析幾近亡國,雖然彼此敵對了很多年,秦國上下也都不禁紛紛感慨。

朱誕再拜,哽咽道:“我國家敗壞如此,毋須諱言。天不佑趙,多說無益。只是國家生生被石勒逆臣銷燬,實在讓人氣恨難消。我先皇帝留有遺訓,寧贈外邦,不與家奴。今特奉上弘農獻於秦王殿下,總可保一郡人民無虞,免得落入賊人之手,橫遭塗炭。”

說着,朱誕回首示意,殿後的兩名副使便快速趨步上前,這邊周盤龍下階,將弘農的地圖、人口、簿冊等圖籍收下,繼而恭敬地轉呈高嶽。

高嶽翻了幾翻,點點頭,正要說話,朱誕又拜,直起身來,儼然道:“外臣此來,獻弘農郡,乃是次要。關鍵是有絕世重寶,要呈上秦王。之所以無禮地提出要召集貴國文武大臣聚會廷議的要求,也是因爲此寶太過珍奇,要使諸位當面做個見證。”

說着,他抖抖索索從袍袖中,摸出一個物事。看起來並不大,外圍的包裹也平凡無奇,但朱誕託在掌心,伸出另隻手反覆摩挲,還不停地搖頭唏噓,滿眼盡是痛惜和不捨。

因爲外面用幾層錦帕包着,故而看不出來此物到底是什麼東西。高嶽以下,俱是大奇,不曉得這麼個不起眼的東西,究竟珍貴在哪裡。

衆人眼巴巴的看着。姚襄忍不住道:“這麼個巴掌大的東西,值得什麼?還絕世重寶,使者千萬不要誆言呀。”

朱誕聞言心生不悅,白花花的眉毛立時蹙在一處,回頭看看,竟然出言駁道:“小子無知!怎可對聖物這般不遜?”

姚襄羞怒,就欲發作,高嶽對他擺擺手,也就罷了。

卻看朱誕撫摸良久,重嘆一聲,將頭別開,便雙手奉上。周盤龍照例下來接收,便轉呈高嶽親看。殿中衆人此時也忍不住好奇心,張口踮腳,紛紛伸頭瞧望。

幾層包裹的錦帕被掀開,首先映入眼中的,是造型立體、雕刻精美的螭紐。再看時,原來是一塊溫潤如水、異彩粼粼的玉璽,長方四寸,似乎有些年代久遠,整個璽體被把玩的帶了層油脂光澤,雖然質地細密堅硬,但又彷彿總有幾分綿軟的韌性。此璽邊角處似有缺失,雖然以黃金接口平整的補之,但總歸是影響了整體的造型感官效果,頗有缺憾。

高嶽心中猛地一動,手中竟然有些發抖。他一把翻起玉璽,急忙去看那底層的璽面,接着他雙目立時睜得溜圓,愣愣地看了片刻,竟然閉上了眼睛,呼吸卻不自覺的變得發粗。

朱誕一看,便知道高嶽定是識貨的主子,不由驕傲的昂起了頭。秦國衆文武,大多是一片茫然的時候,左相楊軻眼尖,卻突然失聲大叫了一聲,衆人又忙去看他,卻見素來都是沉穩安靜的楊軻,面色現出了從來未見的激動神色——他好像是認出了此物。

楊軻似乎再

也無法忍耐,向高嶽告了罪,便兩步上前去,湊近了細細觀摩,見那底座上,八個魚龍之形的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楊軻瞳孔大張,呼吸也一下子急促起來,他從來沒有過如此失態,但此時已明顯顧不得許多,顫着聲音向高嶽詢道:“大王!這,這,這是傳國玉璽……?”

韓雍本來也有些遲疑,當下大吃一驚,也忙湊上前來,看看寶璽,看看高嶽,又看看楊軻,素來木訥的臉上,盡是企盼的欣喜之色。

高嶽深深吸了口氣,將那玉璽攥得緊緊,掃視了一圈衆臣,方纔鎮定了情緒,大聲道:“不錯!這確實是傳國玉璽!”

始皇帝嬴政,一統天下之後,爲彰顯皇權的神聖,挑選了極品的藍田寶玉,命大匠精心雕琢成璽,並令丞相李斯親手書寫篆文,號爲傳國玉璽。從此以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爲符應,奉若奇珍,以此標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乃是頂級的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天命有歸,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甚至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天下譏爲白板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爲世人所輕蔑。歷朝歷代,爲了此傳國玉璽,多少帝王將相、英雄梟雄等,費盡心機,你爭我奪,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

當此時,除了高嶽、楊軻兩人,秦國衆臣,竟然都沒有反應過來此是何物。便是點明瞭之後,大多數人還是隻聞其名不識其物,只有飽讀典籍學識淵博的寥寥諸人,才恍然大悟,俱是激動地難以自己,議論嗟嘆起來。其餘的人,就算是不瞭解,但‘傳國玉璽’之名,總也是如雷貫耳,當即便炸開了鍋。

這種只在史料所載中存有隻言片語、而極大多數世人絕對畢生也難以看見的孤品聖物,眼下活生生地展現在面前,這種震撼的感覺,實在是無法用言語描述。衆人紛紛交頭接耳,人人都是滿面的驚詫興奮之色。

朱誕挺直了身子道:“傳國寶璽,先皇帝視若生命。但他遇害賊庭,連龍體也不能救回。今上奉先帝遺旨,眼下已經北狩,從此遠離中原,寶璽於我國,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但之所以願意將此等聖物獻於秦王殿下,乃是爲了真誠地表達我國的苦心和懇求:來日貴國必將與僞趙爭戰中原,希望殿下能夠早日擊殺石賊,絕對不能輕易放過他,若是能夠生擒石勒或者石虎,我國願意再用黃金萬兩來換取,押回去好好告慰先皇帝在天之靈。”

(本章完)

第一百六十章 攻守相持第一百一十一章 情難自已第八十七章 土山失守第一百章 主客歡談第兩百四十二章 皇帝的心第三百三十二章 各級封賞第三百九十二章 撫平邊地第七十章 視察城防第八十章 準備妥當第四十二章 斬首行動第三百四十章 兩趙決斷第三百八十一章 君臣奏對第四百二十二章 心意鬆動第兩百八十三章 感念舊恩第兩百三十章 多日未見第三百一十四章 涼州之變第一百四十一章 先利其器第一百七十六章 佳兒有策第兩百一十章 攻勢再起第一百六十六章 名王威勢第三百九十二章 撫平邊地第一百二十六章 安營紮寨第一百九十六章 禍起蕭牆第三百零一章 形勢逆轉第一百七十九章 是有難處第五章 馬匪之首第三百三十二章 各級封賞第一百一十六章 凱旋而歸第三百二十四章 駐兵陳留第兩百九十九章 秦軍蹤跡第四百二十五章 以誠動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奪命而逃第三章 來之安之第兩百四十一章 外城失守第三百一十五章 義不可廢第七十三章 初次行動第兩百九十三章 天倫之情第一百六十四章 痛定思痛第三百三十一章 進爵爲王第三百一十六章 秦涼爭鋒第三百五十九章 兵圍洛陽第四百二十二章 心意鬆動第一百六十三章 忠烈殉國第四百二十四章 殺人如芥第一百一十七章 李虎求婚第三十八章 安然無恙第一百六十章 攻守相持第兩百九十八章 各種心態第兩百九十七章 頭號節將第兩百三十一章 各有心思第十三章 首陽主官第三百一十二章 初次獨鬥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獻一計第一百四十一章 先利其器第一百二十八章 奪命而逃第一百六十九章 絕望不已第三百五十三章 各種僵持第三百九十五章 故人故去第兩百三十七章 奈何掣肘第一百四十七章 覷機而退第三百八十二章 意外任命第四百一十六章 動情曉禮第一百三十四章 陳安之名第九十八章 見義勇爲第五十六章 民冤如山第兩百八十七章 緩兵之計第兩百八十五章 塞北狼煙第三百八十六章 當面秘奏第一百七十一章 所向披靡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國第三百五十七章 奴家惜奴第一百零一章 機鋒涌動第三十八章 安然無恙第三百七十章 幷州軍議第一百一十三章 身處煉獄第一百四十七章 覷機而退第一百四十八章 奉令離城第三百六十一章 恭請聖裁第一百四十一章 先利其器第一百九十二章 愈發誤會第兩百五十三章 家事之難第三百九十二章 撫平邊地第七十五章 見機行事第三百零七章 自投羅網第三百零八章 正是說客第三十二章 無端示好第三百三十三章 計策有疑第四百二十七章 志願終成第一百九十五章 絕不低頭第兩百七十五章 奇兵出塞第五十章 隴西郡守第一百二十三章 上邽來使第十六章 針鋒相對第兩百五十九章 靈魂出竅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辱使命第三百二十一章 悲中有喜第八十三章 驚懼難言第兩百四十四章 前後受敵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辱使命第四百一十一章 姚府用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