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神龍政變

狄仁傑病逝,臨終遺命,不須歸葬幷州,安葬於洛陽城東即可。皇帝聞訊哀慟不已,下旨廢朝三日,追贈狄仁傑爲文昌右相,諡號文惠①。朝中擁唐大臣徒失強助,又逢皇帝重病垂危,均感不安。

張柬之心中更覺空無着落,此等緊要關頭,皇帝竟令張易之兄弟在宮中侍疾,太子相王及羣臣無一得見天顏,萬一皇帝駕崩,朝局之事豈非落入奸佞之手?偏偏狄仁傑又在此時病逝,出殯之日,葬禮方畢,李元芳即攜妻子遠走,不知去向何處,來日若有鉅變,後果當真難料。

張柬之思來想去,只覺腦中混沌一片,煩悶至極。看看將近初更,四處均已燃燈,伸手一端茶盞,發覺茶已全涼,提聲道:“換新茶來!”門外小廝應了一聲,不多時,侍女捧茶進門,緩步行至書案旁,輕輕擱下。

張柬之喝了一口,見那侍女遲遲不去,不禁奇怪,剛要出聲喝退,冷不防聽那侍女低聲道:“茶有些燙,老爺莫急。”

張柬之聞聲一驚,道:“這……”

那侍女低聲笑道:“這是陛下賞的紫筍,老爺細品,自有滋味。”說着目示他莫露端倪。

張柬之情知有異,只得收斂神色,默默品茶,心中卻大爲震動。這侍女雖是府中丫鬟,聲音卻像極了那日狄仁傑身側的如燕!

狄如燕是何來歷,張柬之雖知一二,卻並不清楚,此時見她容貌裝束全然改變,又想李元芳一家早已離京,她竟易容改裝來見自己,必是狄仁傑有事囑託。

想到此處,張柬之不覺大喜,再看如燕時,卻見她微微側身,翻起手邊一截衣襬,衣襬裡子上縫着一塊米白細絹,上有字跡:“府中有二張眼線,每日探查大人舉動,爲防萬一,切不可妄動。叔父命我轉達閣老:‘二張早有謀逆之心,來日勢急,可先下手爲強。如今皇帝病重,當與楊元琰、桓彥範、敬暉、李湛諸將提兵入宮,先誅二張,再立太子監國,則李唐神器盡復矣。’”

張柬之萬萬想不到,狄仁傑竟會要他先下手爲強,以政變迫使皇帝退位。但宮中禁軍皆是沈(悲劇)昌明統領,貿然發兵,萬一謀事不成,自己身家性命是小,連累了太子可就萬死莫贖。

見白絹上字跡未完,再往下看:“宮禁已在二張掌控之中,張易之知我死訊,必然大爲放心。三日後即可舉事,屆時清除二張黨羽,自有助力。”

張柬之看畢,心中暗暗思量。張易之在他府中擺下眼線,一旦確信狄仁傑已死,對他放鬆戒備,這幾日內自會撤去。狄仁傑所指“二張黨羽”,自然是沈(悲劇)昌明,他既爲二張心腹爪牙,武功也非泛泛,到時恐怕不易對付。

而今如燕既在京城,李元芳定然也未離開,他多年來統領千牛衛,雖已去職,軍中威望尚在,屆時有他相助,何愁拿不下二張,心頭一鬆,不由微微一笑。

見張柬之面露微笑,如燕知他已有打算,於是收回茶盤道:“夜黑天寒,夫人請老爺添衣,老爺早作準備罷。奴婢告退。”

張柬之不敢起身相送,只得以目示意。此等大事,狄仁傑竟會交託給她一個小小女子,想來一是極爲信任,二是知她辦事小心,而今消息傳到,又全然不露痕跡,實在難得。

這女子相貌雖非一等出挑,卻有過人之處,怪道李元芳那等豪傑之輩,會對她如此看重,想到此處,頗覺感慨。

雖有狄仁傑籌劃已定,張柬之仍不敢大意,暗中知會宰相崔玄瑋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又將密謀告知姚崇,議定二十二日舉兵。

張易之得知狄仁傑確實已死,只道大局在握,預備手下部衆一到,立即囚禁皇帝,矯詔誅滅羣臣。他原本忌憚狄仁傑,只想皇帝死後再行動手,誰知此刻再無顧忌,竟是心癢難耐,只想立時坐上龍椅。

這晚和張昌宗服侍了皇帝飲藥,待皇帝睡下,忽有內侍來報,太子殿下要向皇帝請安。張易之擺手道:“皇帝安寢,請太子明日再來罷!”

誰知那內侍躊躇不去,爲難道:“奴才回稟之前,已將此言回了太子,太子說……倘若陛下不得相見,還請二位國公說話。”

張易之聞言,默然片刻,道:“沈將軍在何處?”

內侍道:“沈將軍一直在殿前守衛。”

張易之這纔對張昌宗一揮手,兩人出了大殿。沈(悲劇)昌明見二人出來,趕忙迎上,張易之對那內侍道:“太子在何處?”

內侍道:“太子在甘露殿等候國公。”

張易之點點頭,微一揮手,內侍在前引領先行,悄聲對沈(悲劇)昌明道:“倘若太子真來問安,那還罷了。一旦形勢有變,你立即抓住太子,有他在手,我看誰敢放肆?”

沈(悲劇)昌明道:“國公放心!只要是五步之內,卑職必定一擊得手!”

張昌宗悄聲道:“五哥以爲……太子來者不善?”

張易之道:“非常時候,小心爲妙。”

甘露殿與長生殿相隔不遠,四人行走一盞茶功夫即到了甘露殿前。殿中燈火通明,朱門緊閉,內侍對張易之道:“天寒地凍,太子在殿中等候多時,國公請罷!”

張易之微一沉吟,他心中雖覺李顯來得古怪,但與太子到底君臣有別,自然還要他去拜見太子,而非太子出來說話,只得舉步走向大殿,一面目視沈(悲劇)昌明。

沈(悲劇)昌明一手握緊劍柄,緊緊跟在二人身邊,推門而入,只見甘露殿中燭火盡燃,卻是悄無聲息。三人走進一看,殿中空無一人,哪有太子蹤影?

張易之大吃一驚:“不好!中計了!”正要轉身退出,卻聽殿外張柬之肅聲叫道:“張易之,你兄弟二人惑亂朝綱,圖謀逆反,我今奉旨誅殺,你二人還不束手就擒?!”

沈(悲劇)昌明到窗邊透縫一望,只見四處火把通明,無數侍衛持刀佇立,顯是已將甘露殿團團圍住。

張易之叫道:“張柬之,你帶兵入宮,是要造反麼?”

只聽張柬之道:“我等是爲除賊而來,已先將你二人府邸查抄!你府中臧亡匿死,收容江湖匪類近百人,又私購戰馬兵器,而今證據確鑿,還要做困獸之鬥麼?!”

張易之暗中召集部屬,只是時日不久,尚未悉數到齊,但也有近百之衆,此時聽得府邸被抄,三人均知大勢已去。張易之眼珠一轉,對沈(悲劇)昌明道:“你保我二人殺出去,只要到了皇帝面前,就能告張柬之逼宮奪位,如此尚可脫罪!”

沈(悲劇)昌明答應一聲,拔劍在手,便在此時,殿外衆軍破門而入,直奔二張殺來。沈(悲劇)昌明劍光一亮,左砍右劈,立時數人倒地,餘下軍士大驚,紛紛辟易。

沈(悲劇)昌明自知梟延死後,除李元芳外,京中只怕無人能與自己殺個對手,當下信心大起,護着張易之向外疾衝。衆軍士一發大呼,卻都不加阻攔,任由三人衝出門外。

沈(悲劇)昌明又砍倒門邊千牛衛,竄出殿門,卻見衆軍遠遠退開,都在數丈之外圍住,饒是他自恃武功高強,此時也禁不住詫異萬分。此等情勢實在詭異,三人怔了片刻,竟是誰也不敢再向外走出半步。

王海申站在衆軍之前,沉聲喝道:“沈(悲劇)昌明!枉你身爲大將,卻依附佞臣,意圖造反,還不快放下兵刃,束手就擒?!”

沈(悲劇)昌明對他素不看在眼內,此時雖然身陷重圍,卻知他不是對手,當下嗤笑一聲:“難道我還會怕了你麼?李元芳不在此處,誰又奈何得我?”

①狄仁傑卒於久視元年(700),此時爲神龍元年(705),爲行文故,不與史實相符。

第六章 甕中捉鱉第六章 甕中捉鱉第九章 有驚無險第六章 甕中捉鱉第十八章 身陷囚局第八章 謀國之心第十五章 陰差陽錯第九章 有驚無險第十二章 機緣巧合第八章 謀國之心第十七章 迷霧之後第八章 謀國之心第二章 面君直諫第十六章 恩怨難解第二十章 煙縷歸塵第七章 宗廟陰雲第二十一章 前路未明第九章 有驚無險第三章 禍福相依第十二章 機緣巧合第六章 甕中捉鱉第四章 舊日恩怨第七章 宗廟陰雲第七章 宗廟陰雲第十五章 陰差陽錯第十三章 神鬼不覺第十章 僥倖脫逃第十六章 恩怨難解第五章 禁宮危局第十五章 陰差陽錯第二章 面君直諫第二十二章 神龍政變第七章 宗廟陰雲第三章 禍福相依第十七章 迷霧之後第十章 僥倖脫逃第四章 舊日恩怨第九章 有驚無險第二章 面君直諫第十二章 機緣巧合第十九章 死生難測第二十章 煙縷歸塵第十二章 機緣巧合第十九章 死生難測第十章 僥倖脫逃第十章 僥倖脫逃第四章 舊日恩怨第一章 危機四伏第十一章 波瀾再起第十六章 恩怨難解第十章 僥倖脫逃第四章 舊日恩怨第二十二章 神龍政變第二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十章 僥倖脫逃第六章 甕中捉鱉第二十章 煙縷歸塵第十四章 棋差一招第二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十三章 神鬼不覺第四章 舊日恩怨第十九章 死生難測第五章 禁宮危局第二十二章 神龍政變第十五章 陰差陽錯第二章 面君直諫第十四章 棋差一招第十五章 陰差陽錯第十七章 迷霧之後第十七章 迷霧之後第十章 僥倖脫逃第九章 有驚無險第十六章 恩怨難解第十七章 迷霧之後第一章 危機四伏第三章 禍福相依第九章 有驚無險第二十一章 前路未明第二十四章 浮生若夢第五章 禁宮危局第十七章 迷霧之後第十章 僥倖脫逃第九章 有驚無險第八章 謀國之心第八章 謀國之心第十九章 死生難測第三章 禍福相依第十一章 波瀾再起第六章 甕中捉鱉第九章 有驚無險第十八章 身陷囚局第五章 禁宮危局第九章 有驚無險第十八章 身陷囚局第八章 謀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