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臺灣的管理體制

原來,這些百姓認爲臺灣孤懸海外,又有強大的朝廷水師保護,根本不會受到外敵的攻擊。 就算有海盜入侵,依靠現有的軍隊,就應該能保護他們的安全了。在沒有感受到生命安全受到威脅之前,他們寧願多交點稅也不願意當兵。

而王童作爲深悉民情的幕僚,更向岳雲說明了老百姓們不願意當兵的真實緣由:那就是宋代百姓之中一直流傳着“好男不當兵的傳統”。

宋代,不僅從思想上和政治上重文輕武,而且根本不重視軍隊的建設。宋朝的刑罰並不嚴酷。犯了罪的人十有八九就是發配充軍。

各地官員便爭相將當地的流氓、小偷、強盜、土匪等等罪犯充作邊軍,不少軍人的臉上要刺上侮辱性的文字,以防他們逃跑。試想,這樣一支對朝廷本來就懷着仇恨,士氣低落的軍隊,在面對異族入侵的時候,怎麼不會一觸即潰?

在靖康之難時,北宋唯一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就是西軍,他們甚至打敗了西北強國西夏的軍隊。

而西軍之所以有較強的戰鬥力,那是因爲他們已經在陝西紮根屯田了數十年,他們的家就在那裡,有的甚至是祖孫三代皆在當地。抵抗西夏入侵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保衛家園,自然有較強的戰鬥意志。

可後來金軍入侵,西軍馳援太原和汴京時,由於離開了家鄉,士兵的求戰慾望就大幅下降。加上那時的金軍的確十分勇猛善戰,正處在歷史上最兵強馬壯的時期,所以西軍也最終戰敗。

到後來。南宋的各路軍隊能夠慢慢和金軍抗衡,大都是在岳飛、韓世忠、吳階等一批名將的指揮下,在戰爭中逐漸適應和敵軍對抗,併成長起來的。

而當他們適應了戰爭的殘酷之後,爆發出來的戰力絲毫不壓於金軍,如若不是南宋朝廷瞻前顧後,缺乏進取心。只想保半壁江山,恐怕早就收復中原了。

明白其中的原因後,岳雲不禁有些感概。秦朝時以軍功授田、軍功授爵,於是秦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六國合縱亦不能擋其兵鋒,匈奴南下亦屢屢挫敗。甚至不敢南下到河套牧馬。

漢朝時,爲了北伐匈奴,大力提高將官地位,號召天下人才以當兵報國爲榮。一時之間,“京中游俠爭赴塞上”,於是有了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三千餘里,直搗匈奴牙帳,讓匈奴再也無法對漢朝構成威脅,並有了班超西域拓地萬里的壯舉。

唐朝時,實行府兵制。爲兵士們分發“授業田”,安頓士兵家屬,讓其生活無憂,士兵作戰自然勇猛頑強,故而唐軍陌刀所指,強大不可一世的突厥帝國頓時土崩瓦解。李世民成爲草原牧民傳頌的“天可汗”。並使唐朝成爲漢人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朝代。

而宋朝倒行逆施的重文輕武國策,終其一世,始終被北方異族欺侮蹂躪,更使之成爲了讓漢人第一次完全亡國的朝代。

想到這裡。岳雲便決定雙管其下,一方面提高軍人待遇。另一方面用危險來刺激這些移民,讓其意識到當兵保家的重要性。

他首先下令將士兵的軍餉由原本的每月一吊銅錢提高到每月五吊銅錢,這個待遇可謂是大宋之冠了,要當得別的宋軍都指揮使的軍餉了。而隊長、都指揮使、統領、統制的軍餉也隨之翻番。讓當兵吃餉成爲很多移民中年輕人的很好選擇。

此外,在臺灣的山區,有着不少土著人的村寨,這些土著人又分爲兩種,一種是熟番,他們經常和漢人接觸,交換物品,甚至有不少人還會說漢話,對上島的漢人較爲友好。

而另一種則是生番,他們性情兇悍,行爲殘暴,對漢人非常敵視,經常主動下山攻擊漢人。雖然岳雲已經下令在島上建立的各處村落均必須按軍營標準,建設柵欄、寨牆,並建立團練巡防,以防生番攻擊。

但仍有個別村落因深入山區,遭受大隊生番攻擊後,山下的衛所士兵來援不及,而傷亡慘重。尤其是在苗粟出磺礦以東三十里的一個村寨,全村兩百多人被生番斬殺大半,活下來的全是年輕貌美的女人,還大多被強姦。

這件事大大震怒了岳雲,在找到那行兇的生番寨子所在後,他下令用剛剛研製出來的火炮,以及出磺礦坑內的原油,直接將那個寨子連生番帶房子全化爲了灰燼。

而那處被屠的村落,則被他下令將現場保護了起來,讓各城和各村的百姓均派代表去現場參觀,讓他們明白當兵保衛家園的重要性。

經岳雲在軍隊待遇和現實危機的雙重刺激下,移民報名參軍的熱情十分高漲。幾乎是能拿得動武器的男人都要求參軍,甚至不少年輕女子也要求學習本朝女將梁紅玉那樣,入伍當女兵。這讓岳雲有些措手不及,考慮自己是不是做得太過火了。

於是,他不得不再次出面向百姓們解釋,稱他們種田,爲軍隊提供糧食,當工匠,爲軍隊製造戰船和武器,海邊曬鹽,捕魚經商,皆是爲自己的家園作貢獻,和當兵一樣偉大。纔算勉強將這過於熱火的當兵潮平息下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適應後,臺灣的日常生活終於走上了正軌。岳雲也對自己屬下的幕僚官員們進行了重新任命,算是正式開府設衙了。

臺灣最高軍政長官就是岳雲這位臺灣軍節度使,臺灣留守大人,總攬臺灣軍政事務。

行政方面,臺灣知府由劉一寧擔任,負責收稅、建設、丈量、統計、貿易等民生事務,在劉一寧下面,還設有臺北、臺中、臺南、臺東、澎湖五個縣的縣令,負責各縣的具體事宜。

臺灣通判則由王童擔任。他在移民中威信也很高。島內的民事訴訟及官司皆由他負責指導審理。同時他還負有對下屬五個縣的通判審理的官司進行二審訴訟審理。

這二審訴訟是個新鮮事務,當岳雲提出來時,王童和很多人皆認爲這是多此一舉。如果百姓對判決不服,不如直接向岳雲反映就是了。但岳雲卻深知二審訴訟的合理性,而且他既不是專業的判官,也沒那麼多時間接待百姓。與其讓百姓到自己這裡來告狀,不如專門設立一個審理二審訴訟的衙門臺灣府衙來負責處理。而王童自然責無旁貸地成爲了臺灣府衙的府尹。

軍事方面。岳雲決定將步兵和水師分離。步兵統制由自己兼任,副統制爲陸文龍,下設四個營,關鈴、牛通、郭宇、代毅分別爲營統領。岳雲之所以讓陸文龍出任副統制,而不是跟隨自己更久的關鈴和牛通。乃是因爲他感覺陸文龍的指揮才華和練兵本領是五人中最強的,而且他的能力比較平均,不象關鈴和牛通那樣偏得厲害。關鈴過份擅長於射箭和刺探,牛通過份強於衝鋒近戰。

這個決定也得到了大家的擁護,水師的將領這段時間都和陸文龍混得很熟,他們覺得和陸文龍配合起來更默契一些。而關鈴、牛通等四人也深知陸文龍的能力在自己之上,而且他也算是背嵬軍的老人了,忠誠度和資歷也沒有什麼問題。是以沒有引起大的波瀾。

步兵將領的任命沒有什麼波瀾,水師將領的任命則引起了不少爭議。按大家的想象,認爲統制一職十有八九將會落到李寶頭上,但最後卻是出人意料地宣佈由楊月任統制,李寶只是副統制。

這個任命可說出乎許多人的預料。雖然楊月這時已經公開了身份。並宣佈已被岳雲招安,但許多百姓仍然對其懷有戒心。

而岳雲之所以如此行事,也是迫不得已。因爲蔡震在大央嶼海戰時,留了五艘船在海灣外,在“烈焰焚海”後,這五艘船見勢不妙。有一艘不知所蹤。另外四艘則逃了回去。蔡景方得知戰況後,氣得幾乎暈了過去,在岳雲榮升節度使後不久,他便公佈了岳雲和楊月相勾結。襲擊其子商船隊的事。

他也周密計算過,海灣內的那些船隻早就燒得成一堆木炭了。誰認得出是南洋海盜的船隻?他一口咬死是自家的商船隊,誰又說得清楚?

這種情況下,岳雲與虞允文等一干幕僚商議之後,只有決定公佈臺灣軍政府已經招安了楊月的事實。

不然,繼續隱瞞下去,一旦真相暴露,朝廷必然懷疑自己有異心。反正自己作爲節度使,臺灣留守,也有招安海盜的權力。這樣一來,蔡家稱自己與楊月勾結的言論自然不攻自破。

事後,朝廷果然起了疑心,派了臨安水師和大理寺的一干官員前來臺灣查看,見楊月果然已經改旗易幟,屬下的海盜也歸於岳雲管轄。蔡景方所控訴的情由並無證據支撐。也就不了了之了。

當然岳雲的盛情款待,再加上給這些官員發動了“銀彈攻勢”,也起了關鍵作用。

岳雲讓楊月任水師統制,除了楊月的海戰指揮才能還在李寶之上外,更多的是出於一種政治上的考慮。

除了意圖安撫楊月的部下外,他還想讓世人知道:你們看,楊月是一個海盜,還是和我岳家有殺兄之仇,但只要有能力,放下以前的恩怨之後,哪怕是女人也一樣得到重用。頗有千金買馬骨之意。

整個水師分爲五支分艦隊,分由曹寧、高寵、趙耀、呂浩、宋忠五人統率。其中呂浩駐琉球,高寵駐守澎湖,趙耀、宋忠和曹寧三支分艦隊則駐守臺北、臺中和臺南。以互爲倚角,拱衛臺灣。當然,眼下由於連續經歷多場海戰,艦隻大量損失,水師的艦船僅三十餘艘,但現在臺北淡水港的造船廠已經全力開工,估計在半年內就能將損失的艦隻補充回來。

此外,岳雲還設了一個參謀部,算是自己的軍事幕僚機構,以虞允文爲參議官,主要任務是協調步兵和水師之間的配合,以及制訂作戰計劃、裝備供給發放及新兵招募分配等。

這樣一來。這個參謀部的權力實際上是相當大的,沒有參謀部首肯,步兵和水師要想單獨作戰很難。這也是岳雲結合後世的軍隊管理模式,既能避免軍隊將領自立的情形,又能避免以文制武,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的情況發生。

在臺灣軍政府下,岳雲還設立了兩個獨立部門。那就是財政部和情報部。

財政部除了制訂預算外,還負有招商引資,發展島內經濟的責任,這個部長職位自然責無旁貸地落到了李雨柔頭上,因爲在岳雲身邊的確沒有人比她更合適了。她的商業頭腦和統籌安排的細心考究拿到後世去都是超一流的。

陳規、高宣、~~~~蘇永貴和陳旉四人作爲技術專家,岳雲沒有讓他們擔任行政官職,以免分心對農業、新式戰艦及火器的研究。但岳雲卻在財政部下面設了一個農技所。由陳旉任所長,一個造船廠,由高宣任廠長,以及一個火炮坊和火槍鋪,由陳規和蘇永貴任主事,專司火槍火炮研製。這四個研究機構的經費均由財政部撥付。岳雲要求李雨柔儘可能地滿足四位專家在金錢和物資上的要求。他打算以後隨着人才的不斷髮掘,還要設立其他和科技有關的研製機構,推動技術上的進步。

情報部則作了更明確的分工,部長仍然由鞏月漓擔任,內部又細分爲三個部門。一個是安全司,由薜源擔任長官。主要防止敵人滲透,以及調查內部可能出現的叛變及不穩情形的。另一個則是對外情報司,由鞏義任長官,主要收集大宋、金國、南洋諸國、日本、高麗等國的情報。這個部門的人是臺灣軍政府所有部門中人最多的。而最後一個則是狙殺司,專司暗殺。對一些威脅極大的敵人實施定點清除。

當所有的官職公佈出來後。衆人皆是精神大振,特別是那些原先是平民和海盜的人,一下子成了朝廷官員了,都不禁喜不自勝。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這份名單有些非議,不爲別的。主要就是對於岳雲的兩個老婆和一個準老婆在軍政府中也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有些不滿。這些人大多是些思想保守的文人和百姓,認爲女人不能做官。

不少人還專門爲此到岳雲的府衙前跪拜哭訴,舉了許多後宮干政誤國的例子,希望岳雲不要重蹈覆轍。當岳雲聽到這些人將鞏月漓、李雨柔和楊月與妲己、呂后、武則天等相提並論時,不禁哭笑不得。但偏偏這些人還情真意切,性情執着,勸了半天都無法說服。

如果就因這些人的哭訴,就讓軍政府的任命收回來,豈不讓自己的決定形同兒戲,可如果不答應,這些人又一直跪在府衙門前,讓人看了也着實不象話。

後來,岳雲只好採用了虞允文提議的辦法,稱她們三人是代理的職務,真正的實權仍在自己手中,只是自己事務繁忙,讓她們代爲處理,一待找到合適人材,就會將她們免職。這樣纔算把這些頑固派打發走。

這事也給岳雲敲響了警鐘,他不過是任命自己老婆當官員,就有這麼多人反對,且還不是對她們能力的質疑,僅僅是一個性別因素,就如此反對。今後自己如果想推行什麼重大改革,那反對的浪潮還不知道如何大呢。

想到這裡,岳雲覺得進行全民教育的事情刻不容緩了。只是他身邊卻着實沒有教員,雖然百姓中亦有不少文人,但這些人就是剛剛哭訴請願的主力,岳雲如何敢讓這些人來教育百姓。

最後還是薜源給他出了個主意,先從軍隊教起,軍中的士兵往往只認武力和戰功,不認性別,不然梁紅玉、楊月等女中豪傑也不至於能讓那麼多士兵服她們了。這些士兵相對來說,思想要進步一些,能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不過他們大多都不識字,需要先教導他們認字。

於是,岳雲便決定讓那些文人來教軍中士兵識字。但也規定了,只能教他們認字,什麼詩經、論語,四書五經一概不能教,岳雲給的理由是步軍士兵要經常訓練行軍佈陣,水師士兵則要出海演習,那些四書五經只有以後等他們識字識得差不多了才能慢慢學習。

當然,岳雲已經打定主意,等士兵們一旦識字了,就將這些文人一腳踢開,改由自己和薜源、虞允文來教育士兵。

現在臺灣地位最高的就是軍隊,他們在百姓中的影響力和威望極高。等士兵們的思想都被改造過來了,再由他們去影響其他百姓,就要相對容易一些了。

岳雲這才深深的感受到,思想上的進步可遠比技術上的進步要難得多。人們大腦中固定下來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已經根深蒂固,要想改變,實在太難了。

第293章 磨刀赫赫第418章 廟中相會第779章 遼國援軍到了第275章 殿試(下)第200章 万俟卨的毒計第661章 與遼國的北伐同盟第142章 汴京之戰(九)第131章 完顏雍的決策第71章 留下金使第270章 堂審開始第548章 涪江之戰(中)第698章 張憲的重大進展第196章 李雨柔來了第83章 三返楚州第336章 反擊蔡家第727章 收了李師師第394章 難產的營救計劃第569章 趙構現身第418章 廟中相會第527章 彭澤之戰(四)第353章 明升暗降第796章 百合還是曖昧?第64章 海上之盟第678章 誓師北伐第114章 銀鈴公主第253章 又見雨柔第759章 插手日本內戰第94章 全能太守第360章 掌控局勢第236章 葫蘆谷之戰(五)第519章 抵達彭澤第722章 李師師的擔憂第156章 公主柔情第326章 瓦罐炸彈第696章 進攻穎昌第27章 攻城計劃第388章 有理有節的勝利第8章 初見張憲第376章 合作協議第468章 攻佔河內第720章 趙琢的篡權大計(下)第700章 穎昌淪陷第218章 風雨欲來第306章 花魁大賽第309章 陳伯康的暗訪第648章 佈置救災第360章 掌控局勢第65章 岳雲的計策第111章 回到朱仙鎮第493章 出兵橫山第358章 劉光世赴任第101章 當機立斷第816章 大決戰(下)第70章 人質危機第795章 金遼公主的決鬥第711章 西姜口之戰第172章 戰後安排第500章 宋金之間的首場海戰(一)第584章 趙構的陰謀第39章 突襲(中)第472章 金國的情形第632章 黎元雄的交待第448章 營救岳飛的計劃第395章 暗有隱情第237章 葫蘆谷之戰(六)第424章 兵分兩路第759章 插手日本內戰第156章 公主柔情第518章 襲營之戰(下)第484章 江淮防線的崩潰第672章 英雄難過美人關第17章 楚州的危機第195章 成立情報部第379章 皇宮中潛伏的危機第270章 堂審開始第10章 羣體性上訪第6章 拜會曹公公第34章 錦囊妙計第371章 遼國東征了第407章 兀朮的計劃第808章 女兒嶽念雲第43章 行軍日誌第69章 翻手覆雲第674章 北伐會議(上)第65章 岳雲的計策第155章 赴遼廷議(下)第609章 辛政的故事第472章 金國的情形第7章 要人不要錢第792章 完顏亮的垂死掙扎第574章 燧發槍的研製第508章 大宋新體制的確立第164章 決戰小商河(五)第734章 是否稱帝第319章 花魁大賽開賽了第244章 金國內亂第445章 臺海大戰(下)第177章 牆倒衆人推第799章 銀鈴的悲慘遭遇第440章 巨型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