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飲馬長江(2)

九月十八,欽差大臣楊靖攜遼王朱植的奏捷表彰南返。送欽差等於送皇帝,遼東都司上下齊齊出動,從廣寧到港口,近衛夾道護送,黃土鋪道,清水撒街。港口也是旌旗蔽日,海上大小艦船鳴號歡送。

朱植、葉旺、鐵鉉、楊榮等遼東大員親自送到港口,朱植、楊榮親自將楊靖送到船上。楊靖望着港口內外的景象微笑道:“這是遼東千古難見的盛世,殿下功不可沒。”

朱植哂笑着:“哪裡哪裡,欽差謬讚了。”

時辰到了,欽差大船響起開航的笛聲,雙方依依話別。楊靖鄭重地盯着朱植道:“殿下,可記得那日你我的約定。”

朱植端正顏色點頭道:“本王決不敢忘!”

楊靖一揖到底大聲道:“助天平亂,開創盛世全憑殿下了,靖告辭!”

送走楊靖之後,朱植停止了遼東軍一切的軍事行動,給遼東軍三個月的休整時間,命令遼東軍根據遵化大戰各衛取得的作戰經驗,對整軍之後的作戰條例進行豐富補充;並對各種新武器在作戰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向軍工部門提出修改意見;又趁着這個時間讓一些沒有來得及的衛,列裝新武器,通過新的作戰條例進行訓練。

冀東平原,遼西軍的兵鋒已經全面達到潮河,而燕軍放棄寶邸,撤到香河、三河、通州形成一個鐵三角防禦態勢。不過瞿能也不去招惹他們,只是放出斥候幕意思意思。

第一場大雪飄落遼東平原。朱植坐在金州的離宮裡,和楊榮品着葡萄酒,這種來自西域地美酒,讓朱植感到陶醉。現在沒有什麼不好的,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着。

朱植對楊榮道:“勉仁,你覺得朝廷會給什麼封賞?”

楊榮道:“朝廷會將我們這些人封侯,卻不會給殿下封賞。”

朱植道:“哦?”

楊榮道:“是的。殿下已經是親王了,還有什麼恩寵?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還是直接賜九錫?都不可能,朝廷對燕逆屢戰屢敗,可是殿下卻屢戰屢勝,這之間的差距,皇上不可能不感到威脅。所以現在最好地辦法就是拆散遼東軍,殿下等着吧,遼東軍一干有功之將必然會被封賞。.16K小說網,電腦站Www..更新最快.甚至封侯都有可能,而且最好遏制殿下的辦法就是抽調一些衛所入衛京城。”

朱植輕蔑地一笑:“是啊,勉仁說得對。朝廷對我的猜疑是必然的,除非遼東打不贏。否則他們一定會猜疑嫉妒我。這就是我們這個制度地悲哀,當我被他調回京城圈禁一年之久,我就靜靜地想通了這些事情。皇帝不可能讓臣子有所作爲。否則必然威脅到皇權。所以我必須要去做那件事,必需要改變我大明朝的怪圈!”

楊榮道:“殿下,你真的選擇好了嗎?其實天下對於殿下來說唾手可得。此乃天命,與之弗取,必受其禍。”

朱植道:“天命,什麼叫天命?!天命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嗎?劉邦滅秦,是因爲秦失德,三國代漢又是因爲漢失德,到了唐代隋,元代宋,都是因爲前朝失德嗎?胡扯,根本一點就是槍桿子裡出政權,誰握住槍桿子,誰就能當皇帝!所以到了宋一代,爲了防止武人擅權,武力被自己消耗殆盡,最終怎樣,的確沒有人起來奪權了,可是朝廷卻覆滅在外人手中。

這是一個死循環,勉仁,你難道沒有發現嗎?四哥現在做的同樣是這樣的事,他堆砌一大堆理由無非就是說皇上失德,但他憑什麼這麼做,不就是他手裡的軍隊嗎?好,如果我打敗了四哥又成爲了權力的巔峰,那麼是不是我死了,別人也可以進行這樣沒完沒了的重複呢?所以如果不打破這個循環,我大明永無寧日。”

楊榮一臉茫然地看着朱植,這些不是道理的道理怎麼在朱植嘴裡說出來就那麼清晰呢?楊榮很想反駁,可是他找不到理由。

與此同時,應天皇城裡也發生着激烈地爭吵。楊靖回報朝廷,朝廷一開始還開心了好多天,甚至方孝儒親自起草了一封告誡燕逆書,再度勸諭燕逆爲天下萬民計,息兵伏法。

可是當楊靖提起如何封賞遼王的時候,朝廷內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一名戶部主事上表請朝廷賜遼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方孝儒當場將奏本扔到階下,大罵這名主事心存不軌,奏請建文立刻將其下獄,以戒效尤。

練子寧起身反對,他以洪武三十年,遼東平定女真叛亂,先帝曾下召給與遼王這個禮遇,只是當時遼王謝絕了。既有祖宗先例,所以怎麼能說主事心存不軌呢?

方孝儒說了一句話:此一時彼一時,彼時遼王乃先皇子,此時遼王乃皇叔。

楊靖出來分解雙方:“既然不合適賞賜如此顯貴地禮遇,也就罷了,但既有祖宗先例也不能處罰人家,否則以後官員還有沒有行爲準則了?”

方孝儒重新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賜給遼王一雙玉璧,金三千,綢緞五百匹,封次子貴燮爲安陽王,封地安陽,冠禮後嗣爵;另封鐵鉉爲太子少保,山東省布政使,加兵部尚書銜,晉城候,接旨後立刻赴山東任;瞿能晉後軍都督府都督,萍鄉侯,調京城任;王晉山西都指揮同知,蘭陵侯,其他有功指揮使七人爲伯,賞賜不計其數。這個奏本立刻得到了朱允的首肯,同時朝廷重新啓用黃子澄、齊泰,兩人官復原職。

齊泰官復原職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發兵部函催促遼王與魏國公徐輝祖,趁着遵化大捷督促各路兵馬進軍北平,一舉蕩平靖難之亂。另外以山東前線缺少騎兵爲由,指名道姓調遼東軍羽林右衛與定遼中衛通過海峽入援山東。

對遼東地封賞詔書一下,朝野上下立刻掀起渲染大波,朝廷看似對遼東恩寵有加,三位軍膽全部加官晉爵,特別是對鐵鉉的恩寵達到加了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一省布政使,達到封疆大吏可能達到的極限。這些封賞地潛臺詞很明顯,只要平燕大業告成,出閣拜相也是指日可待。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朝廷這樣做名爲封賞實則拆散遼東軍,三位軍膽三地就任,等於剪除了朱植的左膀右臂。如果說過去朝廷一直削弱藩王兵力,百官還覺得應該,那麼現在對於在平定燕亂中,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的遼王,還採取這樣的戒備心理,立刻遭到了大部分官員的反對。

首先兵科給事中劉錚拒絕在對三人封賞的詔書上副署,封還內閣,理由也十分搞笑,鐵鉉不過是遼王府的長史,升遷他必須找遼王通氣,至少得得到遼王名義上的同意,否則有悖遼王與鐵鉉的君臣之道。方孝儒從來沒有試過這樣的情形,氣得在上書房大罵劉錚迂腐,原旨一個字沒動又發還劉錚。

隔了一日劉錚不慌不忙,寫了一段文字:鐵鉉不過是文官,我朝有史以來文官中只有李善長一人封公,尚無一人封侯,莫非鐵鉉之功可比劉基,言下之意劉基劉伯溫尚且只封了誠意伯,難道鐵鉉的功勞比他還大?沒得說,再度封還。

這會方孝儒知道怎麼回事了,這劉錚不是迂腐,而是存心找茬,但給事中的權力就在於封駁,爲帝國的政令加一道保險閥,制度就是制度。方孝儒急了,他一方面陰使手下去勸說劉錚同意詔書,可是劉錚卻如他的名字一樣,也是個硬脖子的人,任由好說歹說也不同意。

方孝儒無奈,心裡罵着,你他媽就知道搗亂,卻不知道,這是爲了保證皇上的位子坐得安穩!只是這話如何能在詔書裡說出來,只能在旨意中對鐵鉉的功勞進行了一番詳細的描述,甚至搬出了先帝賜鼎石字的典故,第三次將旨意發給劉錚。方孝儒心想這次你得必須同意了,否則就可以直接撤你的職!誰成想劉錚接到詔書之後,將詔書放在書案之上,然後將自己給事中的印璽連同自己的烏紗放在詔書之後,拍拍屁股走人,老子不幹了!

劉錚三度封駁詔書,在朝野上下如同扔下一枚炸彈,掀起了滔天巨浪。贊成者認爲劉錚做得沒錯,人家封駁有理有節;反對者認爲劉錚不懂得顧全大局,朝廷需要鐵鉉等人平亂,劉錚卻在這個時候拆臺,分明是拆平定靖難之亂的臺!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問題的焦點就在於,人家朱植在遼東打生打死,平定燕亂,朝廷憑什麼在後面搞小動作,自毀長城,強拆遼東軍,大家對朱植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方孝儒生氣到了極點,不但接受了劉錚辭呈,立刻任命另外一名自己的親信作兵科給事中,這名親信自然用了印,通過了封賞詔書。

只是這一來一去已經經過了兩個月,但北方戰局又有點天翻地覆了。

PS:騎兵新書《明吏》已上傳,書號:167040,明朝三部曲第二部,靖難天下的續篇。《明吏》,更多的陰謀,更多的矛盾,更多的美女。

無論如何,請諸位老讀者幫個忙,先收藏了再說,至少支持騎兵一個月。老書不需要推薦了,大家有勁就把推薦票狠狠地砸到新書頭上吧!)

第37章 邊塞鏖戰(4)第43章 戰雲密佈(1)第22章 奠基東北(3)第6章 漸入佳境(2)第1章 裂土封遼(3)第33章 請君入甕(2)第21章 白山黑水(1)第27章 烈火荒原(6)第9章 奪門之夜(2)第20章 海西落日(2)第32章 幡動心動(4)第40章 勾心鬥角(4)第9章 奪門之夜(1)第5章 高麗亂局(2)第7章 北風乍起(4)第9章 奪門之夜(3)第47章 浮生六劫(5)第3章 懿文太子(4)第28章 應天風暴(5)第29章 根本之爭(1)第32章 幡動心動(3)第6章 漸入佳境(4)第33章 請君入甕(4)第25章 翻雲覆雨(2)第33章 請君入甕(2)第14章 百廢待舉(4)第14章 開張大吉(6)第14章 開張大吉(6)第29章 根本之爭(3)第4章 且聽風吟(2)第38章 大小通吃(4)第27章 烈火荒原(6)第3章 懿文太子(3)第39章 真定大戰(6)第31章 洪武駕崩(1)第24章 經略朝鮮(5)第29章 根本之爭(1)第29章 根本之爭(2)第47章 浮生六劫(1)第6章 漸入佳境(4)第47章 浮生六劫(6)第9章 奪門之夜(2)第18章 心事重重(2)第18章 心事重重(2)第37章 邊塞鏖戰(4)第31章 洪武駕崩(1)第18章 心事重重(3)第5章 高麗亂局(3)第45章 歷史留名(4)第30章 韜光養晦(3)第12章 就藩遼東(3)第15章 開張大吉(3)第24章 經略朝鮮(1)第46章 飲馬長江(4)第39章 真定大戰(4)第33章 請君入甕(5)第4章 且聽風吟(1)第5章 高麗亂局(2)第42章 多方博弈(3)第43章 戰雲密佈(3)第9章 奪門之夜(3)第21章 白山黑水(1)第39章 真定大戰(1)第18章 心事重重(3)第43章 戰雲密佈(6)第43章 戰雲密佈(2)第45章 歷史留名(1)第29章 根本之爭(2)第8章 藍大將軍(2)第24章 經略朝鮮(3)第15章 開張大吉(4)第46章 飲馬長江(2)第14章 百廢待舉(3)第37章 邊塞鏖戰(2)第7章 北風乍起(4)第19章 一片汪洋(2)第24章 經略朝鮮(3)第33章 請君入甕(6)第22章 奠基東北(1)第32章 幡動心動(4)第1章 裂土封遼(4)第35章 進退兩難(1)第36章 圖窮匕現(4)第7章 北風乍起(5)第12章 就藩遼東(4)第29章 根本之爭(3)第30章 韜光養晦(4)第30章 韜光養晦(3)第43章 戰雲密佈(4)第23章 艱難情事(1)第17章 兵出遼東(3)第38章 大小通吃(3)第4章 且聽風吟(1)第45章 歷史留名(1)第30章 韜光養晦(1)第20章 海西落日(4)第3章 懿文太子(4)第42章 多方博弈(4)第2章 遼王攻略(1)第12章 就藩遼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