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嶽婿矛盾

第60章 嶽婿矛盾

“臣,參見陛下、太孫……”

武英殿內,在朱高煦忐忑不安的時候,傅忠卻沉穩走進殿內,對殿內的朱允炆及朱元璋作揖。

位置上的朱元璋看着傅忠,表情複雜之餘,也不免擡手示意殿內太監爲其賜座。

僅這一個舉動便可看出,朱元璋對傅忠還是很有感情的。

“壽春雖然走了,但你還是我的女婿,你還是我那兩個外孫的爹。”

朱元璋再度肯定了傅忠的身份,這一切都因爲他在十六個公主中最爲鍾愛壽春公主,

其鍾愛程度,讓朱元璋爲她破了自己立下的規矩,破格賞賜了她吳江縣的肥田一百二十餘頃,由此壽春公主的收入遠遠高於其他公主數倍。

儘管壽春公主在誕下兩個孩子後便薨逝,但朱元璋看在兩個外孫的面子上,一直都還是把傅忠當做自家人。

只是面對他的示好,傅忠卻只是拱手作揖,沒有回答什麼。

他爲什麼這麼做,朱元璋比誰都明白。

自從晉王朱棡私下寫信給傅友德後,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兩個外孫調到了吳江縣,爲的就是不讓兩個外孫看到自己處理穎國公府。

兩個兒子被帶走,對於一個人父來說,傅忠能給朱元璋好臉色看才奇怪。

面對自家人,朱元璋的性格總是沒有面對外臣時那麼強硬,因此他並未呵斥傅忠,而是在他坐下後才改了口風:

“高煦那小子在你們家也呆了一段時間了,伱和你父親覺得他如何?”

“……”聽到朱元璋的問題,饒是朱允炆早有了準備,卻還是忍不住的失落,心中更是多少有些嫉妒起了朱高煦。

只是這種心態剛剛升起,就被他的自信心給按了下去。

對於他來說,日後的他是皇帝,而朱高煦,只能是一個郡王。

身爲未來的皇帝,他何須與一個郡王置氣。

想到此處,朱允炆這纔將注意力放到了傅忠身上。

在他的目光中,傅忠只是略微沉思,便擡手作揖回答:

“在臣看來,殿下才思靈敏,待人過分親善,對於大明及海外各國的山川地理十分了解,甚至能在辯論中勝過臣父。”

“便是臣父都說,如果不是殿下對當地的人文風俗不甚瞭解,他都覺得殿下曾經親自去過這些地方。”

“臣以爲,若是殿下日後就藩,其治下百姓定然富足。”

“至於臣父,他則是以爲,殿下雖然還未領兵上過戰場,但只要經歷過幾次,殿下所鎮守之地,必然固若金湯,使北虜南下而不得,只得轉進其它邊鎮。”

“若是殿下鎮守一方,則一方安,因此臣父早就交代了臣,若是日後陛下問起,最好將殿下用在頻頻叛亂的地方。”

“相信只要殿下出鎮幾年,當地必然長治久安,百姓富足安康。”

在傅忠口中,始終對朱元璋爺孫灌輸着一個理念,那就是朱高煦這個人能文能武。

這樣的回答讓朱元璋皺眉,他還是不相信自己那個頑劣的孫子會突然變成傅忠口中的賢才。

不僅僅他,便是朱允炆都不相信。

他本想出言質疑,但一想到剛纔朱元璋的舉動,他立馬改變口風笑道:

“人言浪子回頭金不換,高煦不過十五,去軍營錘鍊一番,變化大了些也能理解。” 說到此處,朱允炆看向朱元璋,擡手作揖道:“皇爺爺,自北邊的兀良哈(朵顏三衛)叛變,國朝在北邊就少了一個屏藩,僅十七叔一人,確實有些獨木難支。”

“依照穎國公和姑父的話,不妨像當年皇爺爺冊封四叔一般,提前將高煦冊封爲郡王,讓他前往大寧北邊爲國朝戍邊如何?”

朱允炆藉着傅忠的話,便要把朱高煦封到幾千裡外,這樣的舉動讓傅忠忍不住擡頭看向了他。

倒是朱元璋十分平靜,他清楚朱允炆想要把朱高煦趕出南京的想法,但他卻撫須道:

“大寧是你十七叔的地方,把高煦封到那裡,那日後你十七叔的子嗣怎麼辦?”

“況且他年紀尚小,大寧北部苦寒,太早過去免不得回落下什麼毛病。”

“暫且留着他在南京繼續讀書,過兩年北邊有了適合的地方再把他封過去。”

朱元璋說罷,隨即又對司禮監的太監吩咐:

“他既然讀的不錯,就不要讓他在羽林左衛任職了,卸了百戶的行頭,安生讀書吧。”

“另外他身邊的那個試百戶做的還行,就讓他升任百戶好了。”

“奴婢領命……”司禮監太監作揖應下,隨後派人前去五軍都督府安排。

瞧着司禮監太監做完這一切,朱元璋這纔對傅忠聊起了正事。

“你父親已經老了,我不願意爲難他,讓他老實待着就行,至於榮小子和瀞小子……”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隨後擺擺手:“改日我讓人把他們倆給你送回去,傅讓那邊也會解禁的。”

“謝陛下!”聽到自己的兩個孩子能回來,自己的弟弟也解除了圈禁,傅忠臉上總算有了幾分動容,他起身跪下,對朱元璋行了五拜三叩之禮。

朱元璋見狀也只是吩咐他:“回去吧,你再出去晚些,怕是那小子要風寒了。”

朱元璋看了一眼武英殿門口,即便看不到,他也能知道朱高煦在門口等着傅忠。

“臣告退……”傅忠起身回禮,緩緩退出了殿內。

只是幾個呼吸,門口的朱高煦就看到了他如沐春風的走出了武英殿,起身同時不由好奇詢問:

“姑父,爺爺和你聊了什麼?怎麼您這麼高興?”

“好事!”傅忠平日裡十分儒雅,但此刻卻十分豪邁的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

恰好此時雨開始慢慢變下,而天空之上的濃厚烏雲也漸漸散開,透出一抹陽光照在南京城內。

此等風景令人心情愉悅,不僅僅是傅忠,便是連朱高煦都被感染了起來。

二人笑談着準備回家,而朱元璋則是在他們走出殿門範圍後,通過窗戶看到了他們談笑風生的模樣,臉上也露出了幾分不滿,顯然他還是對朱高煦在雲南礦圖上“說謊”感到不滿。

望着朱元璋的舉動,坐在一旁的朱允炆也安下心來,心中舒坦的同時也執筆準備繼續處理國政。

至於朱高煦口中的九華山礦,他卻是半點不信……

(本章完)

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530章 世界局勢第40章 燕府三子第71章 燕府勢大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第9章 營中小院第402章 甕捉野豬第364章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第55章 道德者死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413章 狗咬狗196.第196章 窮兵黷武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40章 燕府三子第120章 各有難處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81章 孝陵之上第31章 謠言害人第58章 以鈔抵稅144.第144章 凱旋南歸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176.第176章 三王巡邊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第65章 上架感言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204.第204章 故人重逢173.第173章 翻手之間請假第77章 北地難安第539章 君子之澤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428章 其勢可謂第427章 積學有待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76章 造船平倭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97章 龍江船廠第530章 世界局勢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64章 募兵之論第523章 歲朝兆佳第539章 君子之澤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445章 解縉案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第101章 錢鈔事起第428章 其勢可謂第388章 安得廣廈千萬間第10章 輕鈔重錢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126章 百里無鳴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4章 魁首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84章 帝王心性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第15章 武英殿中第344章 把船靠過去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472章 瓦剌西遷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第501章 天子點兵186.第186章 攻守易形第481章 日不暇給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120章 各有難處第351章 稱孤不道寡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116章 末路盡忠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22章 新年氣象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399章 審時度勢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494章 癸卯案終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第362章 後事之師320.第320章 高歌猛進326.第326章 籌備北征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180.第180章 另尋他路262.第262章 京師震動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460章 好事成雙第509章 判若兩人第28章 潛龍在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