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洪熙始終

“陛下……”

鞭炮作響,又是一年新春。

在天下歡慶新春的同時,春和宮內的朱瞻壑站在原地,任由宮女們服侍自己穿衣。

這是,急促腳步聲傳來,已經升爲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王燾走入殿內,對朱瞻壑背影作揖。

“殿下,太孫殿下已經抵達京城北站了。”

“他還知道回來?”

轉過頭來,四十歲的朱瞻壑眼神帶着些竊喜,又有幾分幽怨。

自洪熙十七年過後,大明朝的時間彷彿過得很快。

轉瞬間,便是六年時間變爲了過去。

自朱高煦釋放朱允熥等人,也早早過去了三年時間。

在這三年時間裡,蒸汽機開始裝備軍艦,海軍開始淘汰曾經的木質帆船。

當然,只是三年時間,這還不足以海軍完成換裝,加上蒸汽機船技術還不足,所以目前只淘汰了三千料及以下的福船。

取代他們的,是明制排水量一千五百噸的蒸汽軍艦。

只論噸位,他與大寶船不分上下,但實際大小卻小了三分之一。

饒是如此,這也是如今大明最尖端的海上殺器。

軍艦速度每個時辰四十里的速度遠超這個時代所有軍艦,而六十二門的火炮數量更是決定了它的威力大小。

儘管這種軍艦還沒有在報紙上刊登,但一些國家的商船已經在海上見到過他們。

那黑洞洞的炮口與超快的航速,讓許多沿海的屬國都安分了不少。

類似蒸汽軍艦隻是三年中大明朝變化的一角,相比較軍艦,大明朝的民生、交通、經濟才堪稱日新月異。

洪熙二十三年,安西鐵路修抵姑墨府(阿克蘇),河中鐵路修抵昆陵府(博爾塔拉),北庭鐵路修抵金山府(阿勒泰)。

與此同時,漠北鐵路竣工,自此後明軍可以直抵西然城(科布多),漠北連接西域的安西鐵路改爲漠西鐵路,也成功修抵伊州北部的伊吾縣。

江南鐵路修抵九江,距離武昌也只有三年工期了。

南粵鐵路修建兩年,如今從廣州出發,連接肇慶、梧州,距離完工還有四年之期。

除此之外,河中府興修伊犁鐵路,由伊犁府東部鷹娑縣向西邊的河中府河中縣修去,預計四年完工。

隨着這些鐵路不斷鋪設,地區的經濟、人口、民生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相比較錦上添花的江南鐵路,西域的四條鐵路無疑最爲成功。

儘管耗費巨大,可隨着鐵路不斷推進,每個適合宜居的地方都被安置了移民。

這些移民被變爲軍戶,但卻並非是洪武年間的那種軍戶。

儘管名義上是衛所軍戶,可他們正常繳納田賦,只不過在遇到一些棘手戰事的時候,軍戶家庭需要出男丁擔任輔兵,爲軍隊保護民夫。

此外,每個月他們有一次集訓,主要訓練如何使用火繩槍、穿戴甲冑、緊急集合、行軍等等訓練內容。

這些衛所的武官都是退役分配下來的流官,三年一輪換,也就不存在曾經衛所武官的許多陋習。

軍戶也有相應的待遇,每年二貫的津貼雖然不多,但考慮到每個月只訓練一次,實際上是一個不錯的差事。

此外,並非所有移民和西域百姓都是軍戶,而是需要選拔才能擔任。

在過去幾年時間裡,大明朝並不缺乏遭遇天災的百姓,他們基本都被官府購買了災田,遷徙到了西域,而官府購買的災田,則是由在京巡察御史前往地方監視,盡數分配給當地的貧苦百姓。

現如今的西域三都司有三十七萬胡口,一百二十四萬漢口,合計一百六十一萬人,三十萬四千餘戶。

饒是如此,被選爲軍戶的也不過只有十二衛,六萬七千戶罷了。

這六萬七千軍戶,足夠在戰時組成六萬七千人的輔兵,能爲軍隊正兵很好的保護後方輜重。

朱祁鉞在過去幾年,便是在忙着這件事情。

“早叫他回來,他偏往偏遠的地方尋去,這時倒是知道回來了。”

朱瞻壑還在埋怨,這時沐氏走進來爲他整理了衣服,輕笑道:“好了,起碼回來了,而且他也不是去玩。”

“哼!”朱瞻壑哼了一聲,但臉上還是忍不住浮現笑意。

“對了,父親那邊詢問過了嗎?”

朱瞻壑似乎想到什麼,不免詢問沐氏,沐氏卻道:“過去幾年大朝會都是由你主持,陛下都沒有出現,這次還要問嗎?”

“要問的。”朱瞻壑點頭道:“父親可以不來,但作爲兒臣,該問的還是得問。”

“行吧……”沐氏無奈點頭,隨後目光看向王燾:

“告訴太孫來春和殿見見自己的爹孃,更換冕服後去參加朝會,另外詢問陛下是否主持今歲的大朝會。”

“是……”王燾作揖應下,隨後便往殿外走去。

此時天微微亮,按照往年來說,朝會理應已經開始,不過去歲朱瞻壑改了朝會時間,每年大朝會推到了當日的巳時(9點)。

時間的更改讓許天沒亮就火急火燎趕往宮中的官員們暗自竊喜,許多不喜歡早起的官員更是私下誇讚朱瞻壑,認爲他是聖君之姿。

王燾穿過三大殿的廣場與門樓,很快便來到了幹清宮門。

駐守此處的依舊是吉林衛指揮使郭登,這三年來因爲護送朱允熥前往瀛洲就藩的事情,他沒少受渤海派、燕府派的白眼。

不過對於他來說,他只知道自己是按照陛下的旨意來辦,這就足夠了。

這幾年時間裡,他跟着陛下學到了不少東西,而他也清楚陛下爲什麼遲遲沒有拔擢自己。

洪熙朝不是自己嶄露鋒芒的時候,但只要渡過這個時期,自己就能將這些年跟隨陛下所學本領,都運用到戰場上!

“王掌印。”

郭登身穿甲冑對王燾作揖,王燾雖然已經成爲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但他與人和善,從不因爲身份地位而跋扈。

面對郭登的行禮,王燾側過身作揖回禮:“郭指揮使,我來請陛下主持朝會。”

按照王燾此前幾年的經驗,呼吸後郭登便會代陛下拒絕主持朝會的事情。

然而出乎王燾的預料,這次郭登不按常理出牌,而是側過身子做出手勢:“請!”

“多謝……”

嗅覺敏銳的王燾已經察覺到了不對勁,心裡有些忐忑,又不免有些激動。

罷朝多年,將朝政委託太子多年的這位,總算有主持朝政的心思了。

這是否說明,大明朝又將步入一個新的臺階呢?

王燾心裡充滿期待,如朱祁鉞教導他的一樣,他從不把自己認爲是太監,即便是殘缺之身,他也認爲自己是大明百姓,天家子民。

對如今那位,不管是他從他乾爹那受到的教導,還是自己的親身感受,他都對這位無比崇敬。

思緒間,他穿過幹清宮道,小心翼翼走入幹清宮內:“陛下,奴婢……”

王燾的聲音戛然而止,只因爲在他面前,他所崇敬的那位陛下,此刻正在做一些他看不懂的事情。

“來了?”

朱高煦的聲音響起,他回頭看向王燾,哪怕兩鬢斑白,可他目光卻依舊銳利。

“陛下,您這是……”

王燾怔怔地看着朱高煦,目光打量下,透露出說不清楚的驚訝。

“自然是主持朝會了……”

朱高煦爽朗一笑,雙手放在了自己的身上。

透過雙手,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冕服的輕柔,而是冷冰冰的厚重。

一套扎甲穿戴在了他的身上,而內裡是最普通不過的鴛鴦戰襖。

在正旦新春大朝會這樣重要的日子,朱高煦以一套鐵札甲爲穿戴,而非正常的冕服。

“走吧,去奉天殿。”

朱高煦開口示意,王燾連忙應下。

他跟在朱高煦身後,而步輿早已準備好。

朱高煦身穿鐵札甲,身上披着的是保暖的大裘。

儘管兩鬢斑白,可卻多了些意氣風發,好似年輕不少。

當他以這副裝扮乘步輿出幹清宮門,便是常年保護他的郭登及吉林衛兵卒們都看呆了眼。

“跟上!”

反應過來的郭登連忙開口,帶隊拱衛步輿左右。

從幹清宮門往奉天殿去,這一路上不少宮中禁衛都看到了他的裝扮,基本都露出了愣神的表情。

時間一點點過去,隨着他抵達奉天殿的後殿並走下步輿,走入殿內,他在衆人驚訝的目光中掃視沒有過更變的後殿,十分滿意。

這時,殿外傳來了嘈雜的吵鬧聲。

“你看看你,像什麼樣子!”

“俺就是這樣啊,您也不是第一天知道。”

“腰帶繫好,別鬆鬆垮垮的!”

“繫緊了累得慌……”

在吵吵鬧鬧的聲音中,身穿冕服的朱瞻壑與朱祁鉞出現在了殿門口。

他們的聲音戛然而止,全因他們看到了那不會出現在這裡的身影。

“陛下!”

“爺爺!”

朱瞻壑與朱祁鉞反應過來,當即作揖行禮。

朱高煦目光停留在二人身上:“起來吧。”

他目光打量二人,四十歲的朱瞻壑看上去很年輕,儘管他處理許多政務,但由於當下這個六部班子不錯,加上朝廷積存錢糧不少,大方向由朱高煦掌握,所以他並不顯蒼老。

相比較他,朱祁鉞這個小子如今年滿二十,整個人已經長成。

兩父子身高差不多,都是五尺八寸(186cm)左右,儘管沒有朱高煦更高大魁梧,但比起這個時代的人而言,已經算是十分高大了。

近四年的歷練沒有白去,朱祁鉞整個人雖然穿着冕服,可身材比起朱瞻壑更爲魁梧,眉宇堅毅,眼神機靈。

“長大了……”

朱高煦很滿意的點了點頭,朱祁鉞則是撓了撓頭:“爺爺,您怎麼不知會一聲。”

“您若是說了,早知道俺也穿甲冑來了……”

“你能和你爺爺比嗎?”朱瞻壑瞪了他一眼。 “行了,也要開始上朝了。”

朱高煦打斷二人,因爲他已經聽到了正殿的入班聲。

“陛下,可以上朝了。”

果然,王燾從正殿快步走來,對三人作揖行禮。

“上朝吧。”

朱高煦頷首向正殿走去,而朱瞻壑與朱祁鉞則是連忙跟上。

“唱!”

“皇帝陛下千秋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羣臣一如往年作揖行禮,然而他們的目光在瞥到三道身影的時候,瞬間便深吸了一口氣。

“平身……”

當熟悉的聲音響起,不管是六部尚書還是六軍都督,亦或者是殿閣七名大學士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所有人都陷入了片刻的慌亂。

他們不曾想到,已經遠離廟堂多年的皇帝陛下會出現在奉天殿,而且這身裝扮看得人發怵。

相比較他們,勳臣方向了許多老臣則是眼前一亮。

諸如徐晟、林粟、鄭峻、崔均、楊展等退出六軍都督府的勳臣紛紛激動攥緊手中笏板。

在他們眼中,身穿甲冑的這位,遠比身穿冕服要更具備帝王之氣。

“怎麼,朕多年不上大朝會,爾等便懈怠了?”

朱高煦輕描淡寫的開口,羣臣聞言紛紛作揖:“臣失態……”

“六部奏報,開始吧。”

朱高煦緩緩開口,而戶部尚書王回聞言主動上前:“陛下,戶部啓奏。”

“準!”朱高煦輕描淡寫一個字,王回便開始彙報大明情況。

洪熙二十三年,大明建國七十三年……

這一年,大明朝人口達到一億四千六百五十二萬,在開國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人口的基礎上,增長八千六百餘萬。

這些人口中有近三千萬是通過改土歸流、收復安南、中南、南洋、東洲等部分地區而增長的人口,實際的增長大概在五千六百萬左右。

饒是如此,七十三年人口增長五千六百萬,放在這個時代依舊是值得君王自豪的事情。

比較人口,耕地增長則是達到了七億五千四百餘萬畝。

除此之外,國家財政收入達到了七千八百餘萬,雄冠歷代。

其中,由官營工廠創造的財政收入佔據總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朝廷官營治下工人達到了三百七十二萬。

在這份成績單下,大明朝以世界第一的人口、疆域、農業、軍事、經濟成爲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存在。

儘管各國都在效仿大明,可他們終究不可能成爲大明,也無法超越大明。

他們愈發學習大明,就越容易被大明所同化,而這是朱高煦喜聞樂見的結果。

七千八百萬貫,這並非是大明的稅收極限,因爲大明至今還保持着十稅一的稅收政策。

同時代的各國,實際賦稅都比較高,哪怕是學習了大明許多政策的朝鮮、暹羅、占城等國,稅收政策也基本上是五稅一。

嚴苛一點的日本,甚至可以達到四稅一。

在如此龐大經濟總量下,大明只要內部不出現問題,便不會有所謂對手這一說。

如今的大明,城鎮人口已經達到16%,隨着科學不斷進步,輕工業和重工業不斷落實,工業人口開始逐步提高。

經歷幾次打擊,官商資本勾結尚未冒出苗頭,階級也並未固化。

立國七十三年能做到外無強敵,內無憂患,民生繁榮,太平康泰的王朝,唯有大明一朝。

如此結果,對得上朱高煦這一輩子的付出,也對得上百姓的付出。

朱高煦聽完了所有,隨後便站起身來,走到了金臺面前。

他站在臺階上俯瞰衆人,儘管已經六十歲,可他帶給整個大明官員體系的壓力依舊存在。

羣臣見他起身,都不由得心裡發怵。

哪怕是諸如王回、陸愈、王驥這種鮮有把柄的人,也不由得緊張。

他掃視羣臣,目光停留在了三楊、王回、王驥、陸愈、徐碩等人身上。

工部尚書黃福已經致仕,取代他的是南京戶部尚書江淮,而南京戶部尚書的職位則是被趙軌所繼任。

衆人被他的目光看得如芒在背,卻不得不保持鎮定。

這一幕被朱瞻壑與朱祁鉞看在眼裡,朱瞻壑眼中是敬佩,而朱祁鉞眼中卻是神往。

“如今是洪熙二十三年,大明朝立國七十三年。”

“時間過得真快,轉瞬間便過去七十三年了,而朕如今也六十歲了。”

朱高煦雙手放在腰間,目光掃視衆人,口中卻唏噓:

“昔年太祖高皇帝年邁時,鬧出了南北榜案。”

“如今朕已經年邁,朕倒是想知道,你們是如何看待南北榜案的……”

“陛下!”羣臣聞言,紛紛惶恐跪在地上,唯有王回等爲數不多的人站着。

“你們跪下,是心裡想過嗎?”

朱高煦饒有興致,語氣由唏噓轉爲調侃。

只是不等羣臣開口,朱高煦便將話題略過,轉而繼續道:

“朕只是說笑罷了,你們又何必如此驚慌呢。”

他這般說着,可羣臣不驚慌不行。

永樂洪熙四十年時間,被流放的臣子足以十萬計,連帶其親眷,恐百萬而難計數。

洪熙年間,他們每日如履薄冰,過得謹小慎微。

可再多小心,也架不住皇帝年邁發瘋一場。

這位皇帝如果要對他們動手,並不需要任何理由……

眼看如今即將來到那幾千萬國債的還款日子,他們許多人都擔驚受怕起來。

他們不知道皇帝會不會再興大案,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倒下。

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對站在他們頭頂的這位皇帝感到了深深的恐懼……

面對他們,朱高煦拍了拍自己身上的甲冑。

“這甲冑沉重,好似這天下一般。”

“好在朕身子健朗,並不會因爲這點份量就趴下。”

話音落下,朱高煦輕笑幾聲,意味深長的掃視了羣臣,隨後轉身離去。

朱祁鉞見狀跟了上去,朱瞻壑則是沒有跟上,而是對鴻臚寺卿示意。

“退朝!”

唱禮聲傳出,羣臣紛紛呼出一口氣,不知不覺中早已汗流浹背。

“陛下千秋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唱禮聲傳得很遠,許多大臣先後起身,可身形搖搖晃晃,顯然被嚇得不輕。

這些被嚇到的臣子還在慶幸自己沒事,殊不知角落裡一名錦衣衛已經將這些慶幸的官員姓名紛紛記下。

“爺爺,您剛纔樣子太威武了!”

朱祁鉞屁顛屁顛跟着朱高煦,朱高煦則是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不能慣着他們,也不要要求他們少吃多幹,別用聖人標準要求他們。”

“家國天下四個字,能做到的人終歸是少數,更多人都是軟骨頭。”

“軟骨頭能用,但也需要警惕,家國大義可用,卻不可偏信。”

“槍聲沒有響起前,誰都能誇誇其談,可槍聲響起後,真敢站出來的人又有多少?”

朱高煦搖了搖頭,朱祁鉞則是認可道:“俺明白這些。”

“這些個老蠻子也就是看您在,他們才如此老實。”

“如果有一天您不在了,他們定然來欺負俺爹和俺!”

朱祁鉞憤恨說着,朱高煦卻看向他:“若是他們欺負伱,你又該如何?”

“俺可不好欺負。”朱祁鉞咧嘴一笑,朱高煦聞言爽朗笑出聲來:“好好好……”

“你怎麼個不好欺負?”朱高煦詢問朱祁鉞,朱祁鉞卻看了看四周,小聲道:“俺有兩條腿,還有兩個拳頭,最重要的是,俺的這裡還沒壞。”

他用手拍了拍自己的頭,同時笑着說道:“俺知道,爺爺您還給俺和俺爹準備了一條腿,那腿厚實,饒是俺兩條腿斷了,也能靠那一條腿繼續向前走。”

朱高煦聞言輕笑,伸出手拍了拍他的後背:“爺爺給你留的這條腿若是吃完了,那就真的沒辦法了。”

“不會的。”朱祁鉞扶着朱高煦坐上步輿,隨後笑道:“俺也會養它,養着給兒孫用。”

“若是用完了,那便是兒孫不爭氣,俺到時候都死了,管那麼多作甚!”

朱祁鉞豁達開口,朱高煦瞧着他,倒是不由得想起了老頭子。

“你啊……比起我,倒是更像你太爺爺。”

“嘿嘿……”朱祁鉞笑道:“俺只要像你們其中一位就行,那就足夠坐大位置了。”

“大位置可不好坐,趁現在你爹還能坐着,你可以出去看看。”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輕笑搖了搖頭。

他的目光被一件事物吸引,朱祁鉞順着看去,只瞧見了好大個太陽在天空懸掛。

“爺爺,今日這太陽好大。”

“嗯,是挺大的,以後可能還會更大。”

“反正不能變小,您說是吧。”

“是大是小全看你了……”

爺孫說說笑笑,身影也漸行漸遠,最後消失在了宮道盡頭。

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第51章 孜孜不倦214.第214章 建文削藩第108章 諸王態度第93章 謹言慎行273.第273章 勝券在握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18章 小子野望第543章 堯趨舜步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401章 再議北征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507章 亂雲飛渡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127章 終抵吉林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361章 輕敵冒進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32章 採生折割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521章 西方來敵第32章 採生折割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第375章 臥龍鳳雛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第492章 衣冠禽獸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63章 書房論兵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145.第145章 關外之王第59章 東窗事發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364章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第40章 燕府三子第500章 朱門父子第542章 以博直名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第14章 常鱗凡介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第123章 北返建功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375章 臥龍鳳雛第610章 地府肉體堅韌朱允炆第341章 南洋海賊王第340章 青藏驛道第555章 狐假虎威第559章 洪熙之隆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548章 夜郎自大第16章 閒暇日子第430章 逐胡三千里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第563章 聖人親至第383章 河中風雲第500章 朱門父子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266.第266章 衣冠禽獸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第610章 地府肉體堅韌朱允炆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49章 傲雪欺霜162.第162章 死傷甚重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39章 敲山震虎第349章 梟雄終焉第49章 傲雪欺霜189.第189章 一夜暴富第612章 地府獐頭鼠目朱老四第392章 新年氣象第120章 各有難處第561章 浪恬波靜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433章 北征告終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第53章 難成大器第15章 武英殿中第460章 好事成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