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大明銀行

第476章 大明銀行

“賀!”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時間一晃,兩個月的時間悄然而逝。

隨着唱禮聲響起,洪熙二年的正旦新春大朝會如期舉行。

過去兩個月的時間裡,孔府的嫡系、旁系、姻親等相關之人,凡是屁股不乾淨的,基本都被西廠與山東都司聯手緝拿歸案。

文臣們除了不斷上疏,似乎根本沒有其它實質性阻止的舉動。

這樣的動員能力,讓朱高煦看得眼皮發酸。

正因如此,朱高煦纔想要刺激刺激他們,想看看有沒有幾個不長眼的跳出來,剛好滇南需要大量移民。

“朝會開始前,我想先說一說爾等眼中聖人之後的事情。”

穿戴冕服,朱高煦的目光在冕旒後掃視羣臣,羣臣眼觀鼻、鼻觀心,沉默應對。

朱高煦見狀,拿起桌上的一本文冊開口道:

“西廠查抄金三萬四千六百三十二兩四分,銀七十五萬六千七百八十二兩三錢,銅錢二百五十九萬二千一百七十四貫三錢,寶鈔一百七十五萬六千四百二十七貫。”

“宅院別墅二百八十六座,田地二百四十三萬六千四百二十七畝半,穀倉糧食七十七萬六千四百二十七萬石五十三斤二兩。”

“古董字畫二百四十六箱,牛馬牲畜一萬二千三百四十六……”

朱高煦緩緩將孔府及其姻親查抄所得緩緩念出,羣臣沉默無言。

瞧着他們這副模樣,朱高煦將文冊放在桌上:

“我記得,以孔府的俸祿和太祖高皇帝、太上皇賞賜的賜田,理應攢不下來那麼多東西纔對吧?”

孔府的財富積累確實很迅猛,嫡系與旁系和姻親關係的二十幾個家族,通過各種手段從洪武元年至今斂財如此。

朱高煦如果記得沒錯,朱元璋和朱棣賜給他們的賜田數量應該不超過十萬畝,也就是說剩餘耕地都是通過其它手段獲得的。

不管這些田畝獲得的手段是否乾淨,總之這些東西本質上都是朱高煦可以利用的存在,更何況孔府與山東地方官員確實有牽連。

“這份,是孔府行賄官吏的奏疏。”

朱高煦又拿出一份奏疏,搖晃了下,將其中內容讀出。

簡單來說,在百官們口中人畜無害的孔聖人之後,其在山東勢力盤根交錯,只是兩個月時間,就從現任官吏中查到了六十五位官員,一千二百餘名吏員與他們關係密切,私下禮物互有往來。

這些官吏盡數被抄家牽連,所獲金銀銅錢及寶鈔數量就多達八十餘萬貫,府邸宅院和字畫相加的話,突破百萬也十分輕鬆,更別提還有三十多萬畝田地了。

“對於牽連的人,別以爲致仕後就能躲過去。”

朱高煦目光掃視羣臣,語氣鏗鏘有力:“朕會查出來,朕一定會查出來!”

他這番話,讓羣臣心中緊張,不等他們試圖上疏,朱高煦便繼續開口下令:

“下旨,剝奪孔彥縉衍聖公爵位,另沒收查抄一切財貨,另立孔廟。”

“無涉事的孔府子弟遷徙貴州定居,涉事孔府子弟及官吏親眷發往雲南車裡、隴川府。”

“孔府查抄所獲,皆刊登報紙,好教世人知道,聖人是聖人,但聖人的子孫後代卻不一定聖賢!”

“另外,此次所獲耕地,盡數均分給山東、河南、淮北的百姓,也要登報刊行!”

朱高煦目光掃視六部的夏原吉幾人,夏原吉幾人聞言紛紛在心底嘆氣。

在他們的視角來說,朱高煦這步棋確實不太好,甚至有些牽強。

可他是皇帝,他想剝奪孔府的一切,沒有人能阻攔,但他這樣的做法,只會使他在文人中的名聲變差。

朱高煦不在乎名聲,可他們並不想朱高煦被人污衊。

一時間,夏原吉等人心底百感交集,朱高煦則是將孔府的事情擱置:“好了,朝會繼續吧!”

“臣戶部尚書郭資,有事起奏……”

朱高煦結束孔府話題,郭資便連忙改換話題。

在朱高煦的准奏下,郭資站出來開始說起了去年的財政情況。

“去歲,朝廷歲入田賦七千六百萬石,布帛六十二萬五千六百匹,絲綿二百三十萬餘斤,綿花絨二百萬餘斤。”

“雜項、商稅、礦課、關稅、鹽引、茶引折色一千二百二十七萬餘貫,各項絲絹棉布折色三百五十六萬七千餘貫。”

“經戶部計算,算上查抄所獲,折色爲五千四百六十餘萬貫。”

“去歲行政支出二千七百四十二萬貫,六軍都督府支出一千八百二十七萬貫,政策支出六百八十萬貫,合計五千二百四十九萬餘貫。”

“如今,國庫及天下常平倉之中積存摺色尚有三千餘二十六萬貫,另有不可動黃金四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二十七兩六分四釐。”

郭資的彙報,讓羣臣的目光齊刷刷投向了他,尤其是黃金的數量令人瞠目結舌。

如果黃金也能隨意由戶部支配,那國庫的積存錢糧就在七千餘萬貫,這是何種概念?

要知道老朱積攢了三十三年,也不過纔給朱允炆留下不到四千萬貫的錢糧布匹罷了,而永樂、洪熙十九年間用兵不斷,居然能攢下七千多萬貫,而且大部分都還是真金白銀。

別的暫且不提,光是這份斂財的手段,歷史上能與朱高煦一較高低的皇帝就幾乎沒有。

哪怕是漢文帝,也只能望塵莫及,其它皇帝更不用多說。

儘管朱高煦將朱元璋時期的三十稅一調整爲十稅一,但由於他大力整頓吏治,使得洪武年間的踢斛淋尖和各類隱藏雜稅被徹底解決,故此百姓的負擔不僅沒有加重,反而減輕了許多。

沒有苛捐雜稅,加上官學、醫院推廣,大明的人口增長也算是進入了爆發期。

“去歲天下戶數一千八百二十四萬二千餘五十五,口數九千二百七十二萬六千七百五十七。”

“去歲天下田畝數爲六百八十六萬七千九百一十九頃,又餘三十二畝六分。”

在郭資的彙報下,洪熙元年年末的大明人口突破了九千萬,這無疑值得歌頌。

朱高煦十分滿意,在他看來,如此纔是大明的真實人口情況。

在他攻入南京的時候,他就推測過大明人口當時應該在八千萬左右。

歷經十八年的政策推行,大明的人口增長了近一千三百萬,以這個時代的夭折率來說,無疑值得歌頌。

“去歲新增的人口幾何?”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也開口道:“只算生產並足月而活的,約一百六十萬左右,剩餘增長的,多是從雲南改土歸流中被登記造冊的百姓。”

郭資的話讓朱高煦頷首,要知道如今醫院還沒有徹底鋪開,嬰兒夭折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依舊達不到他的標準。

即便如此,按照現在的速度來說,大約五年後,大明人口就能破億。

不過就算如此,朱高煦一經聯想,還是不免唏噓。

大明開國已經五十二年了,人口也才堪堪從五千九百萬增長到九千二百餘萬,增長了不過150%左右。

相比較之下,後世五十年時間,人口增長率達到了240%還多。

儘管按照世界人口比例來說,大明的人口占據世界大概30%的數量,但這相比較朱高煦所設想的局面來說,這點人口還遠遠不夠。

“各地醫院醫生的俸祿,從每人二十貫提高到三十貫,護士從十二貫提升到二十貫,並將這條消息刊登。”

朱高煦對郭資下旨,郭資聞言作揖道:“陛下,這是否太多了?”

他整理了一下語言,這才說道:“國朝養醫護三萬餘,每年收診金不過十二萬餘貫,但俸祿開支卻多達五十六萬貫。”

“若是再提高醫護俸祿,每年支出恐近百萬貫,請陛下三思……”

雖說中原很早就開始有惠民和社會福利等政策,但從沒有像朱高煦這種,持續投入百萬貫以上的皇帝。

“朝廷從海外獲取金銀,又在國內以十稅一收稅,若是不惠利百姓,那何足以稱天子,何足以稱百姓爲子民?”

“此事我意已決,不可再議!”

朱高煦斬釘截鐵,郭資見狀只能無奈退後。

見狀,夏原吉、宋禮等各部尚書紛紛上前上疏,而六軍都督府也稟告了交趾軍屯田改民田的事情。

當下六軍都督府手中軍屯田已經不足二百萬畝,漸漸與財政脫鉤,這也是朱高煦想看到的。

他也不擔心六軍都督府日後要看戶部臉色吃飯,畢竟戶部收入的大頭除了田賦外,來錢最快的就是海外的礦區。

但凡這些礦區出點事情,戶部恨不得讓六軍都督府插着翅膀飛到礦區去。

大明拋棄交趾、大寧、舊港,基本都是因爲財政問題。

類似雲南這種可以開採金銀銅礦的地方,就算打的頭破血流也捨不得拋棄。

這些地方如此,海外有礦區的地方也如此。

這般想着,朝會也在朱高煦的走神中慢慢過去。

直到結束,他都沒能等到任何文官對孔府的繼續求情,看樣子他們是真的不敢在自己面前犬吠,生怕自己真的會取弓將他們射死。

在內心輕嗤一聲,朱高煦便也起身在山呼萬歲的送聲中返回了幹清宮。

朱瞻壑還能待到二月中旬,二月中旬後,他便要乘車南下,隨後換馬車返回南京繼續讀書了。

這次北征雖然沒有遭遇什麼敵人,但朱瞻壑確實將書本知識運用到了實際中,故此對以往嗤之以鼻的教材也開始上心了起來。

朱高煦估計等他回去後,應該會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好好學習的。

時光飛逝,轉瞬間便來到了三月份,孔府涉案的三萬餘人被髮配車裡府,發配的隊伍浩浩蕩蕩,延綿十餘里。

各地州府都需要爲他們準備稀粥,以免他們餓死在半路。 除了他們在遷徙,朱高煦也下令從江西、南直隸、浙江等地對雲南、交趾、琉球府進行遷徙。

被遷徙的對象,多爲家中耕地數量不足的人家,凡是人均低於三畝的百姓,均被強制遷徙。

這樣的做法,自然使得被遷徙百姓怨聲載道,其中不乏有對朱高煦私下寫史,對其詬病的人。

只是名聲這種事情,隨着年紀增長,朱高煦開始越來越不在乎了。

此前他還想着讓朱棣幫自己背鍋,但年紀增長上來後,他發現背不背鍋無所謂,能把事情幹好就行。

如果現在大明與之相連的所有國家,並都將他們同化爲漢人,那朱高煦寧願背上一口厚重的大黑鍋。

只可惜,遷徙所需的資源不能憑空變出來,遷徙人口也並非那麼簡單。

別說人口,就連一些政策也不一定能很快見到成效,例如朱高煦在永樂年間制定的銀行政策。

原定永樂十七年年末就能出現的銀行,直到洪熙二年四月中旬才正式在全國完成部署並開業。

在銀行開業的同一天,各地報紙爭先恐後報道了銀行的規矩和政策,其中當地存,異地取的法子儘管很早就出現,但過往都是私人或商幫在做,第一次有朝廷參與其中。

故此,商賈及百姓們並不知道朝廷的銀行能否信任。

不過對於善於搞輿論的朱高煦來說,如何讓銀行走上正軌,沒誰比他更清楚了。

先是制定各地官員俸祿發往銀行,官吏憑存摺自行領取俸祿。

其次就是在報紙上狂轟濫炸,讓整個民間所能接收到的,都是大明銀行的正面消息。

最末便是組織大量百姓前往銀行存取錢,讓過往的百姓知道銀行可以正常存取錢,甚至特意調動軍隊僞裝爲百姓,大宗異地取錢。

在朱高煦的這一套套辦法下,終究是有商賈開始在銀行存錢,而百姓的那點錢數量不多,許多人並不敢輕易嘗試。

不過這不要緊,只要社會的風氣往朝銀行存錢開始走,那百姓自然而然就會存錢,更何況爲了讓百姓存錢,朱高煦也開始玩起了他設想好的國債……

“賣報賣報,大明銀行發行東北、西北、兩京鐵路國債,年利息五分,存一貫得五十文,存十貫得五百文,存一百貫得五貫錢咯!”

“賣報賣報……”

六月,即便是酷日懸掛高空,但街頭巷尾依舊有不少斜跨布包,拿着報紙不斷吆喝的人。

他們的年紀大多在十二朝上,基本是小學畢業的學子。

正如當年朱高煦設想的一樣,大明小學推廣後,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短缺的人力崗位。

大明畢竟是一個剛剛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所需要的工人數量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畢業學子在畢業後所面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應該如何養活自己。

有的選擇回家務農,有的選擇去城裡闖蕩。

賬房先生、跑堂夥計……這些崗位大多已經招滿了人,而大明朝每年還有數十萬學子不斷畢業。

正因如此,賣報成爲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之一。

只要有人買報,他們便願意爲這些人讀報。

一份報紙一文錢,口才好的人一天能賣出去四十幾份,口才差的也能賣出七八份。

報紙走入人們的生活已經三四年了,人們已經開始習慣從報紙上獲取消息。

一個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拒絕習慣帶來的誘惑。

各地的報社,也開始以府、縣擴散,許多縣已經有了自己的報社和縣報。

由於朱高煦有旨意,因此各縣除了機要的消息,其它消息都得提供給報社,由報社的主編來審覈後刊登。

國債的消息傳出後,不少百姓都來到了銀行詢問,但也只限詢問,鮮有人會購買。

畢竟買了國債後,一年內就不能退錢,對於許多人來說,一筆錢一年不能動,這很難讓人接受,不過朱高煦也不指望國債投入市場後就會有很多人買入。

他要的是循序漸進,只要有人買,只要這人得到了本金和利息,那國債這個雪球就會在民間越滾越大。

只要朝廷控制好這個度,那便不存在支付不起利息這種事情。

“過去四個月,朝廷在地方上的兩千四百家銀行,除了官吏的俸祿開戶,民間開戶數量僅有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七,存款五十八萬六千餘貫,但調動的比較頻繁,每日調動規模在兩萬貫左右。”

“另外,三種鐵路國債經過一個月的宣傳,也僅僅只賣出六萬四千貫……”

七月,武英殿內郭資只覺得嘴裡發苦,不知道怎麼評價銀行的情況。

“銀行的運行成本是多少?”

坐在郭資對面,朱高煦低着頭處理奏疏,頭也不擡的詢問,話裡話外十分輕鬆,這讓郭資不由得放鬆了幾分。

“一年差不多五十萬貫。”郭資迴應着朱高煦,朱高煦頷首道:

“你不用壓力太大,我敢弄銀行就說明他能解決朝廷的一些問題。”

“朝廷從永樂五年開始就不斷鑄錢流入市場,算下來這些年也鑄了七八千萬貫。”

“加上海外的白銀和銅錢不斷涌入,實際上民間已經開始從半實物半貨幣交易轉向了完全的貨幣交易。”

“現在因爲銀行剛剛出來,許多百姓還不瞭解,也不支持,就連朝廷自己人都在發俸祿後連忙將錢取出,拿回家存起來。”

“可是隨着時間推移,他們就會知道銀行是值得信任的。”

話語間,朱高煦對郭資繼續道:“下個月我會開始刊登報紙,將朝廷將四百餘萬兩黃金和一千多萬兩白銀存入銀行的事情公之於衆。”

“另外,今年結束後,我也會宣佈將軍隊軍餉結算也以銀行和存摺的方式下放。”

“現在海外的呂宋、錫蘭、舊港、崑崙洲、木骨都束、忽魯謨斯、榜噶喇等宣慰司、官場都已經在修建銀行,並儲備了一定數量的新錢。”

“你不用太擔心銀行的事情,不出三年,我敢保證銀行內最少有兩千萬貫的不動儲蓄。”

“你現在要做的,就是盯好工部那邊的鐵路建設。”

“只要兩京鐵路、東北鐵路修通,那依託長江和惱溫江,銀行完全可以依託鐵路和水路,實現兩個月內運輸任意一筆錢抵達兩京十六布政司的各地銀行。”

朱高煦安撫了郭資,郭資見狀便也起身作揖,忐忑不安的離開了幹清宮。

在他離開之後不久,工部的黃福便找上了門來。

朱高煦宣他入殿後,他便直接交上了一份地圖與一本文冊。

“陛下,這是西北鐵路的勘察路線和造價。”

“其中,西北鐵路還分出了張家口前往定襄、九原、五原三縣的鐵路,里程一千餘六十五里,造價三百八十萬貫,工期四年。”

“至於西北鐵路,全程五千四百三十二里,其中隴山路段和瓜州至哈密路段修建最爲困難。”

“前者是地理困難,後者是人手不足,需要出高工價從甘、肅等府募工。”

“隴山段的四百里鐵路,以當下的技術,恐怕……”

黃福面露猶豫,朱高煦聞言也早就做好了準備,他點頭道:

“你放心說,我早就做好了準備。”

“恐怕修建不了。”黃福定了心神將結果說出,朱高煦聞言也嘆了一口氣:

“我早就猜到了,那從蘭州通往哈密的這段可以修建嗎?”

“這段也……”黃福面露難色,朱高煦擡手製止:

“還有哪幾段不行,你一併說了吧。”

“實際上從鳳翔向武威這一段整體來說都不行,但從武威修往哈密卻可以。”

黃福作揖回答,朱高煦聞言扶額:“這兩段都不行的話,西南鐵路恐怕很難實現了。”

“臣慚愧……”黃福臉上露出慚愧,朱高煦搖頭道:

“這與你們無關,朝廷的水泥強度不夠,鋼筋技術也達不到,你們即便想要修建也有心無力,這是太學的事情。”

話說到這裡,朱高煦也滿意道:

“雖說不能聯通關中,但能抵達鳳翔也不錯了。”

“不過這麼來看,西北鐵路恐怕要變成甘肅鐵路了,里程和造價也降低了吧?”

他詢問黃福,黃福頷首:“從北京到鳳翔是二千四百里,造價一千三百餘萬貫,工期十年。”

“從涼州府武威到哈密府哈密是一千七百里,造價在八百六十萬貫,工期因爲人力問題,同樣是十年。”

黃福忐忑看着朱高煦,朱高煦聞言卻點頭道:“還能接受,按照原定計劃,算上河套的那段,三段鐵路明年同時開工。”

“錢糧你不用擔心,工期那麼長,朝廷自己會想辦法的,伱要做的就是把這三條鐵路修建好。”

“另外,西北的鐵路都難度如此,西南更不用提。”

“你派人去西南勘察,看看什麼地方可以修鐵路,繪圖給我看看,兩京鐵路完工前繪製好就行。”

朱高煦話音落下,黃福也作揖道:“臣領命告退……”

見朱高煦沒阻攔,黃福這才作揖離開了武英殿。

瞧着他的背影,朱高煦不免唏噓:“看樣子我有生之年是享受不到坐鐵路去西域的日子了。”

唏噓之餘,朱高煦腦中浮現朱瞻壑背影,嘴角不免掛起笑容:

“你小子最好能完成我想做的事情……”

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573章 恩威並施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第443章 未雨綢繆第505章 直掛長帆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600章 後記永曆新明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111章 喜事連連第76章 造船平倭第579章 時光如梭259.第259章 兩線作戰第414章 張弛有序第13章 大樹營內第83章 擅寡而長第549章 形單影隻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317.第317章 烏斯藏都指揮使第563章 聖人親至205.第205章 天子不豫第600章 後記永曆新明158.第158章 黑雲壓城250.第250章 瑞雪兆豐年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360章 再徵漠北第582章 後記宣德(1)208.第208章 晏駕歸去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593章 後記正德(嘉靖)第551章 父析子荷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94.第294章 相川金礦第70章 何不燒煤第512章 物是人非255.第255章 渡海登陸334.第334章 道貌岸然第434章 皇明宗規185.第185章 東征西討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第600章 後記永曆新明第502章 洪熙大閱兵第51章 孜孜不倦第35章 位高權重第428章 其勢可謂第370章 父子合謀第504章 各懷鬼胎第380章 白手起家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第40章 燕府三子284.第284章 諸事繁雜第18章 小子野望第517章 國有疑難可問誰212.第212章 搭臺唱戲第522章 崑崙角海戰第97章 龍江船廠第17章 興亡百姓苦第403章 養倭爲犬第366章 此子類父第571章 君臨河中第53章 難成大器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401章 再議北征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593章 後記正德(嘉靖)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512章 物是人非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493章 癸卯貪腐第3章 燕府虎兒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307.第307章 東宮有後第343章第569章 安西北庭第594章 後記隆慶第339章 帖木兒東征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第74章 二子善謀第89章 孤家寡人第584章 後記宣德(3)第29章 二王相猜270.第270章 兵臨城下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第590章 後記正德(1)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551章 父析子荷172.第172章 育嬰聖手第353章 二下西洋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448章 遷都北京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第474章 程匯元案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611章 地府太子甚善朱厚照第58章 以鈔抵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