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位高權重

第35章 位高權重

“孤寡者一百五十六人,未成丁者五十七人,殘廢者六百七十二人。”

養濟院內,刀筆吏的回答倒是讓朱高煦沒有想到。

“看樣子王儉的話一點都不誇張……”

朱高煦沉默片刻,因爲據他所知,諸如中正街這樣的養濟院,在南京城還有七處,在天下有兩千餘處。

照這樣看來,經過元末人販子幾十年的禍亂,大明朝所擁有的殘疾人數恐怕有幾十萬之巨,這也難怪朱元璋會這麼痛恨人販子了。

這幾十萬殘疾人若是手腳健全,那完全可以讓一省富裕。

諸如雲南、遼東,亦不過三四十萬百姓罷了。

可以說,元末人販子的猖獗,讓明初失去了能多漢化一省的機會。

“僅自己耕種,能滿足一院所需嗎?”

朱高煦詢問刀筆吏,而對方也如是回答:

“那自然是不夠的,不過京中的達官貴人和富戶商販多有捐獻,亦或糧食,亦或布匹,亦或者錢鈔。”

“這些加上朝廷的補貼,勉強還能開下去。”

“不過正因如此,也會吸引一些懶漢入院,賴着不願離去。”

刀筆吏說到最後有幾分無奈,朱高煦也表示理解,並伸手入懷裡,拋出剩下的半吊錢。

“這……”刀筆吏手忙腳亂的接住這半吊錢,朱高煦也轉身向外走去:“算我的一點心意,好好對他們。”

“多謝!”

“多謝……”

朱高煦和刀筆吏的對話被諸多殘疾者看在眼裡,見朱高煦拋出半吊錢,平日裡沒有機會感謝捐獻者的殘疾者連忙出聲感謝。

聽着這些話,朱高煦加快了腳步,不多時便走出了養濟院。

從院裡走出後,朱高煦看着中正街上手腳健全,來往談笑風生的百姓,心中的壓抑減弱了幾分。

今日之行,讓他更深入瞭解了戰亂下的民間生活,也更爲明白了朱元璋結束戰亂的重要性。

當着那羣被採生折割人的面,朱高煦不敢也不能相信沒有朱元璋,會出現下一個張元璋、陳元璋。

多幾年戰亂,便多成百上千的犧牲者。

這樣的理解,也讓朱高煦對於朱允炆的強勢削藩感到了厭惡。

他不希望戰爭降臨,可如果朱允炆硬要用刀架在他脖子上,那他也只有奮起反擊……

“你說他去養濟院了?”

紫禁城、武英殿內。

當朱元璋略帶詫異的擡頭看向眼前的武官,武官也不卑不亢的回禮:

“回陛下,殿下確實去了養濟院,並留下了五百六十二文錢,交代院正沈朝奉好好照顧院中鰥寡孤獨的貧苦人。”

“哦?”聽到武官的話,朱元璋倒是來了興致,他放下手中的硃筆,整個人靠向椅子,雙手扶在扶手上,顯得十分放鬆。

“這言行輕佻的小子能如此博愛,這倒是我沒有想到的。”

“希望他不是做戲給我看,不然我恐怕得好生收拾他了。”

此時殿內並無朱允炆身影,因此朱元璋在評價完朱高煦的舉動後,也收起了笑容,雙目寒芒:

“這小子不過幾個月就變化那麼大,你確定後面沒有人在教他?”

“回陛下,臣與兄弟們日夜監視,並沒有發現有任何可疑的地方,北平燕王府內也不曾收到新的信鴿……”

儘管朱元璋沒有具體指到某人,但武官還是將朱棣沒有參與朱高煦這幾個月成長的事情說了出來。 “體恤兵卒,憐愛百姓,允文允武,這小子的變化有些大了……”

朱元璋雖然還是一副警惕的模樣,但話裡卻始終有着幾分自豪。

經過朱樉、朱棡、朱橚等諸多子嗣常常爲非作歹的洗禮。

加上朱家第三代子孫中,能力乏乏卻性情殘暴者甚多,而體恤百姓,允文、允武者數量稀缺。

這一切的一切,讓朱元璋多次懷疑自己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可他再三思考,明明是一樣的環境,爲何朱標、朱棣、朱權等人性情溫順,體恤臣民,而其它子嗣就殘暴不仁?

這個問題糾纏了朱元璋許久,直到朱高煦這個“浪子回頭”的傢伙出現,朱元璋才撥雲見霧。

“興許,有的孩子,註定就是生來討債的。”

朱元璋開口自我安慰,同時目光也看向武官:“穎國公可對這小子有甚評語?”

“回陛下,穎國公曾對壽春駙馬說過……燕王有福了。”

“呵,這話倒是說的不錯,老四這孩子確實有福,居然能讓高熾和高煦這兩小子侍奉。”

朱元璋摸了摸自己的鬍子,而武官見他這模樣,當即也低下了頭,直到片刻後,他纔不免開口打斷了朱元璋的好心情。

“陛下,近來東宮的兄弟回稟,皇太孫似乎一直與黃太常寺卿對藩王之事議論。”

“……”聽到武官的話,朱元璋表情一下子沉了下來,但很快又明朗。

他很清楚,朱允炆的擔心是有原因的,可對於朱允炆的擔心,朱元璋卻始終覺得他有些小家子氣。

朱元璋並未把所謂的“藩王之害”放在眼裡,相反他認爲眼下的大明是需要藩王制度的。

這不僅從北方、西南、兩廣漢人稀少能看出,也能從眼下不斷爆發的各地叛亂能看出。

實際上,朱元璋又何嘗不知道江南之地賦稅沉重?

可問題在於,眼下的大明,只能從江南之地抽稅來填補各地的缺額。

“今年的移民數量幾何?戶部都統計好了嗎?”

朱元璋側頭向司禮監太監詢問,對方聽後也側過身來,作揖回答:

“回陛下,按照戶部的佈置,今歲應當從山東、山西之地移民六萬前往北平、陝西及遼東、河南等地。”

“南直隸、江西、福建三省,應當移民十五萬補充雲南、廣西、廣東、四川等地。”

“至於費用,戶部已經呈交東宮,皇太孫已經批覆了,大約耗費三百四十萬石。”

“耗費不輕啊……”朱元璋感嘆一句,隨後低頭執筆,準備繼續處理政務。

不過在繼續處理之前,朱元璋還是對武官吩咐了一句:

“繼續監察高煦那小子,他和他爹一樣,都是不安分的主。”

“他爹能十六歲常駐鳳陽,駐軍演武,這小子哪怕不能超過他爹,恐怕也不會差。”

“注意些,別讓他在南京城生亂。”

“是!”武官聞言回禮起身,並向殿外退去。

在他退出武英殿的時候,朱允炆也恰好忙完了事務趕來。

瞧着退出殿外,並朝自己行禮的武官,朱允炆略微皺了皺眉,但最終卻沒多說什麼。

只是在武官離去後,他意味深長的往武英殿看了一眼……

(本章完)

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389章 日本國變321.第321章 南北夾擊第90章 燕府三寶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277.第277章 王上加白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第537章 蘇州遊行第538章 伶牙俐齒兒第524章 以一持萬第8章 徐氏治戎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479章 傳統手藝第548章 夜郎自大第443章 未雨綢繆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408章 新老更替第39章 敲山震虎第24章 領功受賞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59章 東窗事發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494章 癸卯案終281.第281章 螳臂當車者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434章 皇明宗規第3章 燕府虎兒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190.第190章 百步穿楊第451章 繁花似錦第115章 劍老無芒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51章 孜孜不倦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135章 兀狄哈狠人第91章 仁官不仁民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22章 《削藩論》第448章 遷都北京第534章 耕耘海外第511章 不甘人下第56章 陳年往事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484章 把控輿論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171.第171章 親情難割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第399章 審時度勢223.第223章 戰火奮燃244.第244章第513章 提振民心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第515章 天家無情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8章 徐氏治戎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第100章 燕府女諸生第75章 魏國公府第48章 老當益壯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10章 輕鈔重錢244.第244章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第115章 劍老無芒第10章 輕鈔重錢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121章 除夕守歲159.第159章 血戰不退第540章 衣錦還鄉第362章 後事之師第44章 爲天子筆第385章 試點江南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14章 常鱗凡介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364章249.第249章 海軍朱成功第104章 歸北不遠第425章 人君姿態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88章 晉府難安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465章 風浪不止第21章 權力遊戲第497章 洪熙八年第20章 靖難戰神曹國公第28章 潛龍在淵第439章 祖傳畫餅295.第295章 籌謀安南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44章 爲天子筆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