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陽關曲(五)

翻過吉爾吉斯山,過納倫河,經可傘、八普、苦盞,直趨西黑汗國都城尋斯干附近的撒馬爾罕。聽說,西黑汗王國的宗主國塞爾柱王國,爲了保護西黑汗王國,王國蘇丹桑賈爾率忽兒珊、吉慈尼、禡咱答兒、西吉斯坦和古爾王國等聯軍十萬人,北渡阿姆河,與耶律大石在撒馬爾罕東面的卡萬特草原對峙,不日會戰就將開始。

對方十萬大軍,耶律大石屬下騎兵兩萬,這個仗又如何來打?

歐陽澈一心想看這場會戰,護送他的遼軍自然也不想錯過,隊伍晝夜兼程,于靖康三年第一場雪來臨之前,到達卡萬特草原。

遠方的戰鼓催人奮進,遠方的號角熱血沸騰。

歐陽澈一行,攀上一處高岡,兩裡之外的戰場一覽無遺。

杏黃傘下,遼國皇帝耶律大石一身戎裝,看着遠方壓過來的塞爾柱聯軍,道:“桑賈爾怯懦不堪,非我大遼勇士之敵也!”

一旁的六院司大王蕭斡裡刺問道:“陛下何處此言?”

耶律大石舉起馬鞭指着敵軍,淡定地說道:“你來看:敵軍隊伍涇渭分明,這邊是忽兒珊,那裡是吉慈尼,中間是西吉斯坦,而塞爾柱的大軍壓在後面,想讓這些人與我們拼殺,再衝上來揀便宜。這樣的軍隊,各懷鬼胎,豈能互相救援?朕集中軍力,攻其一點,敵首尾不能兼顧,必潰敗無疑。”

蕭斡裡刺若有所悟,道:“陛下是說……”

“沒錯!中央突破,西吉斯坦軍隊一敗,後面的塞爾柱想保持陣形都難,拿什麼和我們拼?”耶律大石道。

耶律大石抽出戰刀,令道:“蕭斡裡刺率領2500騎,攻敵左翼;蕭刺阿不率2500騎,攻敵右翼。朕親自攻他的中央。勇士們,成敗在此一舉,跟隨朕,殺!”

“阿主沙裡!”耶律大石振臂高呼。

“阿主沙裡!”遼國勇士羣起而和。

阿主沙裡是國人對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尊稱,凡遼國興兵,必呼喊阿主沙裡,乞求心中的戰神保佑自己,就如女真人呼喊阿骨打一樣。

左右兩翼,雙箭齊發,衝向敵軍。

耶律大石一馬當先,殺向中央的敵軍。

敵陣中,箭枝雨點一般落在遼軍頭上,遼軍捍不畏死,揮舞着馬刀,向前衝鋒。

“砰,”騎兵前鋒衝到敵軍陣前,躍馬撞向黑糊糊的長盾,刀光閃爍,劈向敵人的頭顱。倒下一個,後面的再上,前仆後繼就是要象釘子一樣,楔進敵陣。敵軍前陣稍有動搖,遼國勇士見縫插針,向前突擊。突破口慢慢地擴大,前鋒毫不動搖,向前方**。終於,敵軍中央陣營在一波又一波的強力打擊下,無可避免地潰敗。敵軍左右兩翼,還能支撐,就如大石預料的一樣,並未向中央施以援手。

大遼鐵騎在皇帝陛下的龍旗指引下,一路突擊,將西吉斯坦的軍隊沖垮。

敗兵根本不聽指揮,將擺在後面的塞爾柱精銳衝得七零八落,塞爾柱聯軍失敗的命運再難挽回。

大軍在後猛追,直至寧利水邊,方收兵回營。

卡萬特會戰,塞爾柱蘇丹桑賈爾的妻子和左右兩翼指揮官均被俘獲,他自己僅以身免,耶律大石取得輝煌的勝利。

觀戰的歐陽澈對遼軍的戰鬥力有了深刻的瞭解:騎兵的衝擊力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根本就是無敵於天下。反觀大宋,一心想以步治騎,屢戰屢敗也是合情合理的。官家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關鍵,而官家的夢想:城立一隻十萬人的騎兵部隊,不知何時才能實現呢!

遼國騎兵所乘的戰馬,好像多爲大宛馬,俊逸非常,着實令人羨慕啊!

戰鬥結束後,歐陽澈被帶到大營裡,等候傳招。軍營內,歌聲飛揚、美酒醇香,笑聲異常高亢,雖然不是自己的勝利,置身在這樣的環境中,又哪能不跟着高興呢!

亥時左右,歐陽澈突然被帶到中軍大帳,自大帳內傳出話來,令他報名而入。歐陽澈背手而立,高聲道:“本官乃大宋皇帝親派的正使,遼國皇帝殺剮存留,悉聽尊便。若辱我大宋,請赴刀斧!”

他的聲音很大,大帳內的人也一定會聽得清清楚楚,一言既出,周圍都靜了下來。

不久,帳內出來一名執事官,躬身一禮道:“我國皇帝陛下請大宋使節進帳!”

歐陽澈“啪”地一甩袍袖,挺胸而入。

單腿跪地,朗聲道:“外臣歐陽澈奉大宋皇帝命令,出使遼國,願兩國世代友好,共對外敵。遼國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跪下!”六院司大王蕭斡裡刺厲聲喝道。

樞密副使蕭刺阿不亦喝道:“跪下!”

大帳內的遼國重臣齊聲喝道。

歐陽澈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不但不跪,反倒站了起來,仰頭望向耶律大石,但以沉默對之。

耶律大石年約三十四五歲,中等身材,面貌儒雅,不像戰無不勝的軍事統帥,更象一名士子呢!歐陽澈還是知道一些耶律大石的情況的。

耶律大石字重德,太祖耶律阿保機第八代子孫。幼年讀書,通遼、漢兩國文字,善騎射,文武雙全,天慶五年登進士第,擢爲翰林應奉,入仕爲官。不久升翰林承旨。遼以翰林爲林牙,故世人又稱大石林牙。做過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

遼國亡國,大石逃至漠北,重整旗鼓。爲避金國進攻,靖康二年開始西征。不過一年多的時間,連戰連捷,開疆擴土幾千裡,竟在西陲之地再建國家,怎不令人讚歎?

耶律大石微微頷首,道:“罷了,這倒是一個硬骨頭!端酒來!”

軍兵答應一聲,用一海碗端過滿滿的一碗酒。

“壯士能飲否?”大石高聲問道。

歐陽澈慨然應道:“死且不懼,酒又何懼?”

端起碗,一飲而盡。

帳內之人,紛紛喝彩。

大石讚道:“好,對朕的脾氣!能再飲否?”

歐陽澈道:“陛下賞賜,不敢有辭!”

歐陽澈連飲三大碗酒,還沒來得及聽喝彩聲,轟隆隆倒在地上。

再度醒來的時候,已經是兩天之後的事情了。

耶律大石單獨召見了歐陽澈。大石道:“大宋皇帝可有信來?”

歐陽澈伸手抽出頭上的簪子,旋開頭部,取出一小卷薄薄的紙片,雙手奉上:“這是官家御筆手扎,請陛下過目!”

這件東西,不管經歷多麼兇險的處境,從來沒離開過歐陽澈的身子,他把這件東西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珍貴呢!

大石看過趙桓的親筆信,思忖片刻,忽然問道:“汝是靖康元年四月離開的汴梁城,如何今日放到!”

歐陽澈將一路上的遭遇細細說了,大石安靜地聽着,頻頻點頭。

“罷了,罷了,真是難爲你了!”大石又道,“貴國皇帝何等人物!”

歐陽澈不假思索地說:“武勇似不及陛下,心胸或有過之。”

大石聞言,哈哈大笑:“這樣的人物,恨不能相見,可惜了,可惜了!”

沉默片刻,大石忽然問道:“足下以爲,朕是否應該同意貴國皇帝的建議,共擊夏國?”

大石目光如炬,似乎想看穿歐陽澈的心思!

歐陽澈無不可對人言之事,自也不怕,慢慢地說道:“外臣聽說陛下將都城改在虎思斡耳朵,便知定無功而返了。”

大石神色一緩,靜靜地問道:“何以見得?”

“外臣以爲,陛下若有意東歸,據高昌城爲都城可也;建都虎思斡耳朵,則是想經營新的領土,即使東歸亦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大石急道:“先生可願留下助朕?”

歐陽澈默然無語。大石長嘆一聲,道:“似先生這等人才卻不能爲我所用,實乃一生憾事也!冬天來了,路不好走,明年開春再走如何?”

歐陽澈只得答應下來。

不久,耶律大石下令將原來西黑汗國都城尋斯干改爲河中府,駐軍九十餘日,待局勢穩定下來,于靖康四年二月東返虎思斡耳朵。三月底,到達遼國新都,歐陽澈見到了他的親人們。合答安爲他生了一個兒子,胖乎乎的兒子,他的第七個兒子。聶仲遠等人也很好,不知是何緣故,小五好像要委靡一些。

四月間,歐陽澈向耶律大石辭行,東返大宋。

六月初到達高昌城,回鶻王親自安排歐陽澈一行人加入了一隊東去的客商隊伍,扮作回鶻商人,又派了一隻軍隊將他們送到邊界,這是已是八月的事情了。

進入西夏境內,倒也順利,走走停停,經沙州、瓜州、肅州、宣化府、西涼府,到達西平府。在這裡,他們與回鶻商人分手,歐陽澈帶着人向邊關行進。此時,西夏與大宋彷彿又恢復了原來的關係,兩國商旅自由往來,出入邊關並不十分困難。

靖康五年年初,歐陽澈終於踏上了祖國的土地,而小五卻永遠地離開了。小五一直熬到這個時候,一直到回到祖國才閉上眼睛,難道它真的認識自己的祖國嗎?

推薦兄弟好書:都市小說《動漫中華》,作者:暗夜修羅,書號:23776,新作火熱出爐,還請大家捧場!

非常無恥地呼籲第八章 兒山城(四)外篇 望燕雲(一)第十三章 天火(二)第十二章 追捕第六章 交趾(二)第九章 天使(一)第三章 出山(一)第十章 國賊外篇 高麗公(三)第二章 春雨(六)第三章 太聰明(二)第五章 火藥(三)第九章 驕傲(二)第二章 春雨(八)第九章 聖使第九章 驕傲(二)第十一章 大同(二)第一章 魂傷(三)第六章 武尊第四章 大喜第五章 打援(一)第二章 天威(二)第十二章 無聲(一)第八章 對壘(一)獻給一個叫雲霓的女孩非常無恥地呼籲第六章 屠龍(二)第六章 曙光(四)第二章 春雨(二)第一章 心路(四)第十四章 痛飲(二)又是一年啊第七章 戰火(四)第十一章 祥瑞(二)第一章 天道第三章 太聰明(一)第十章 發芽第七章 弄月(二)第一章 心路(四)第九章 天使(二)第二章 護花(三)第六章 家國(三)第一章 魂傷(一)第八章 宋州(三)第二章 春雨(六)外篇 照夜白(四)第四章 升龍(一)第六章 會戰(二)第四章 風化(一)第七章 弄月(一)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一)第十三章 征服(二)第三章 捧日(二)第七章 日高見(二)第一章 夢想(一)第六章 會戰(一)第九章 情殤第九章 日出(一)第十一章 大同(二)第十三章 天火(三)第五章 火藥(三)第十章 神仙(一)第三章 涼州(一)第四章 升龍(四)第三章 武威(一)第十二章 海戰(二)第一章 天道第四章 折衝(一)第二章 盤龍山(一)第二章 春雨(一)第一章 蕭牆(二)第十三章 天火(三)第五章 火藥(二)第一章 夜花(二)第十一章 北客第五章 縱橫(二)外篇 望燕雲(七)第七章 護軍第八章 常日(一)第一章 心路(四)第二章 盤龍山(二)第八章 宋州(五)第八章 宋州(六)第十章 決斷(一)第七章 灌溉(一)第三章 遠航(三)第三章 捧日(一)第七章 蘭若第八章 無主(一)第二章 護花(三)第四章 親征(一)第十二章 淳和院之變(二)第一章 心路(三)第八章 對壘(二)第三章 遠航(四)第七章 和談(二)第二章 定計第十一章 論劍(一)第七章 光復(二)